现代影视对古典名著的改编
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原创

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之三国演义近几年,随着四大名著的相继翻拍,新版的电视剧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好评差评不绝于耳。
因此,古代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也成为了大家讨论的话题。
这篇文章里,本人将会就三国演义的旧(94版)新(10版)来谈一下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
由于我本人身为理科生,曾经忙碌于学业和高考,因此也并未完完本本的看完全过这两部影视作品。
因此本篇文章仅代表个人的浅见,如有愚昧疏漏之处还请海涵。
如今的社会,电视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每天必备物品,看电视则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每天的娱乐活动。
现在好多人在批判说,越来越少的人只是将对名著的喜爱停留在电视剧上,而电视剧又未能把真实原版古典小说呈现出来,因此对导演编剧大加批评,尤其最近各个名著翻拍之后。
但是我认为,电视剧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本就应该存有它自己的特色,用独有的方式去给观众们带来艺术享受。
而又为何拘泥与原著呢?正如对《三国演义》本身,罗贯中不是正如现今的编导们吗?他不也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品吗?他又遵循了真正历史的多少呢?可见,今人没有必要一味的要求电视剧还原原著,适当的发挥是可以的。
但是,同时,我们大家接受的也仅仅是适当发挥。
过于不尊重原著的情节和内容则不会被大家所接受。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在看两部电视剧时的感受吧。
旧版三国演义在大家的心中一直是颇受好评的。
比如说旧版三国里,我认为演员们很有气质。
如吕布、周瑜、诸葛亮等。
而且,旧版三国相对更尊重原著,情节发展更规矩一些。
但是我感觉既然是已经成为视觉作品,不得不提到旧三国的场面不够大,有些细节处理得不够逼真,不能给观众,尤其是现在的观众以吸引,满足不了现在观众的视觉需求。
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拍摄条件,技术欠缺有很大原因。
而且,在老三国中,人物的表现处于脸谱化叙述的模式。
如孙权仿佛只是刘曹忠奸斗争的陪衬,全无性格可言,而他的手下,也基本都不中用。
奇观电影改编对于传统文学经典的意义探究——以小说《聊斋·画皮》的奇观电影改编为例

今 ,在 说着 当下就 发 生于 我们 身 边 ,或 者我 们 身上 的 实际情 感 问
而 传统 文 学经 典 也在 影 视 艺术 的挑 战之 下, 不断 被 改编 为影 视 作 题 。 《 画皮1 》虽 然 最初 是 以 “ 东 方魔 幻 爱 情 片 ”为 噱 头 ,也 包 品 ,尤 其是 在奇 观 电影 兴起 之后 ,更 成 为其优 先 选择 的题 材 。 含 了不 少迷 人 的奇 观 影像 ,但 这 都还 只 是为 了适 应 当下 电影拍摄 电影 《 画皮 》可 以说是 近 些年 来 , 中国传 统 文 学经 典 的 电影 运 营 的商 业 化包 装 ,在 内核 上 《 画皮1 》 还 是 为 了完 整 地诉 述 一 改 编 中 最 为成 功 的 作 品之 一 。本 文试 图 以小 说 《 聊斋 ・ 画皮 》 为 个 爱情 故 事 。而 《 画皮 2 》 更是 对 《 聊斋・ 画皮 》进 行 了彻 底 的颠 例 ,将 它 同 电影 《 画皮 1 》和 《 画 皮2 》作 对 比分 析 ,根 据奇 观 电 覆 ,关 注 的是 爱情和 皮相之 间 的关系 ,在 人物和 情节设 置上完全 是 影 改编 中元 文本 发 生 的变 化 来探 讨其 意义 。
・
影视 传媒 ・
大 众 文 艺
奇观 电影改编对于传统文学经典的意义探究
以小说 《 聊斋・ 画皮 》的奇观电影改编为例
钱 睿 ( 北 京师 范 大学文 学 院 北 京 1 0 0 0 0 0 )
摘要 :在视 觉文化时代 下 ,传 统文 学经典往 往会成 为奇观 电影 观 和 艺 术审 美 ,建 立在 古 典名 著 改编 基础 上 的奇 观 电影 也就 无法 的 重要 文本 来源, 当两者之 间的互 文关 系形成 ,传统 文学 经典原有的 立新 出彩 ,也 就不 能俘 获 时下 观 众 。而 且 ,传统 文 学经 典之 所 以 文本 内 容 和呈现方式就会发 生变化 。而这些改变都会对传统文 学经典 能 一直 延续 ,不仅 在 于其 文本 本 身 的魅 力 ,也在 于 后人 会不 断 丰
中国古诗词在影视中运用的经典案例

一个是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四、83版《射雕英雄传》——《满江红》
还有一些外来的话语影视剧中也运用了古诗词 创作影视歌曲,如83版《射雕英雄传》中就运 用南宋岳飞的《满江红》作为插曲,有罗文演 唱,顾嘉辉作曲——
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
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
小结:
经过改编或只是截取的引用古诗词之后创 作的影视歌曲会比较贴近时代、贴近观众,具 有很大的优势:1.与影视内容结合的覆盖面被 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古代正剧,而娱乐性较强 的剧作与近现代影视剧都可以使用;2.可以使 其形成歌词的格式,并引入剧中所表现的主题, 是其与音乐创作能更好的结合,创作出高质量 的歌曲;3.更有利于观众的理解与接受,使歌 曲的传播与流行变得更加容易,不会出现曲高 和寡的现象。
由台湾艺人黄安词曲及演唱,其中的 部分歌词即是截取自唐代李白的《宣州谢 眺楼饯别校书云》,原词为:“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 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 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 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 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能够记住及哼唱,这是非常有益于古诗词
歌曲的传播的。
二、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
央视古代经典剧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根据明代杨升庵的 《临江仙》创作而成的,杨洪基作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影视时代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影视时代下的中国传统⽂化传播策略2019-02-11影视⽂化虽然与中国传统⽂化的诞⽣时期不同,但它们两者都同属⽂化范畴。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两种⽂化已经在很⼤程度上跨越了时间的限制,相互融合、相互联系以及相互促进。
从⽽使得影视⽂化和中国传统⽂化的价值所在得到了体现。
探究形式时代下的中国传统⽂化传播策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化对于影视作品的作⽤(⼀)为影视作品提供了⼤量的题材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明历史,为我们留下了⼤量的珍贵财富。
影视⾏业根据古代⽐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物,创作了⼀部⼜⼀部的经典影视,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贞观长歌》《⽔浒传》《康熙王朝》等,这些影视作品在⼈群中⼴受欢迎与认可。
同时中国传统⽂化也在国际间得到了⼴泛的传播,例如美国的《功夫熊猫》。
在这部影视作品中,⼤量的出现了中国元素,例如中国功夫、⼭⽔、太极、瓷器、⽑笔字、中式建筑等,甚⾄影视的配乐也是采⽤中国民乐。
同时,中国的四⼤名著在被改变成经典的剧作后,还有很多导演等进⾏翻拍,由此可知我国传统⽂化的魅⼒与价值。
(⼆)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形的精神⽀持从古⾄今,中国依然继承了团结统⼀、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
在各个影视作品中,这些精神已经成为了影视⽂化的精神⽀持。
在历史上,当中华民族⾯临危机的时候,⼈们往往会迸发出强⼤的爱国激情,例如在《北洋⽔师》《鸦⽚战争》《林则徐》《太平天国》《⼋国联军》等影视中,充分展⽰出了中华⼉⼥的爱国热情。
这不仅表达了对爱国志⼠的尊敬之情,⽽且还体现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
此外,影视⽂化是中国⽂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它的诞⽣,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审美情趣以及⽂化⼼理等。
忠孝―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集结号》《情系故乡》等影⽚中,把中华民族的忠孝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使得这些影视作品获得了巨⼤的成功。
(三)为影视作品增添了意韵之美在我国绘画、诗歌、⾳乐、书法、戏剧等等艺术中,都有⼀个相同的地⽅,就是追求意韵之美,从⽽给观众留下⼀种不⾔的意韵之美。
从西游记相关影视作品看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之得失

“七十二变”的xx——从《西游记》相关影视作品看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之得失一、引言《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中唯一的神话小说,一直深受广大电视剧电影制作着青睐,各种版本的电视剧、电影作品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陆取材于西游记的电视剧、电影作品已有30多部。
但与此同时,在西游记被各种改编以营造抽更好的视觉效果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经典名著精髓的遗失。
笔者结合《西游记》的改编简单分析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现代影视作品的得失。
二、震撼却又失真视觉效果纵观各个版本的取材于《西游记》的影视作品,无一不是非常追求震撼的视觉效果,力图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将吴承恩笔下的那个盛大的场面描绘出来。
我们以大闹天宫这一场面进行分析。
原著中对孙悟空从八卦炉中逃离之后的战斗场景描写如下:这一番,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
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
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
他见大圣纵横,掣金鞭近前挡住道:“泼猴何往!有吾在此切莫猖狂!”这大圣不由分说,举棒就打。
那灵官鞭起相迎。
两个在灵霄殿前厮浑一处。
1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巅峰之战是和雷部众神、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等进行了战斗,描写场面虽然震撼却不失真实。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来描写了战斗场面,突出了孙悟空的勇猛,但作者重点描写了和孙悟空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的个人战斗,对其大闹天宫的那种精神风貌以及宏达场面描写明显有些不足。
再看如今的各版本影视作品,无不将孙悟空从八卦炉中逃出后的那种勇猛表现的夸张勇猛。
20114年年初的大型3D电影《大闹天宫》中更是创造出了孙悟空一人大战无尽天兵天将、牛魔王、杨戬等众多神魔的场面。
这些场面宏伟庞大,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效果与震1见《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xx五行山下定心猿撼。
总的来说,改编之后的影视作品中将书中描写的场面更加宏大的展现出来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和原著有些偏差,对人物的能力有些夸张了。
关于影视剧对名著的改编

关于影视剧对名著的改编
符晓黎
【期刊名称】《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13)004
【摘要】改编是一种再创作,影视剧对名著的改编是对名著解读的一条途径,而名著改编失败的原因需要科学地予以分析研究.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符晓黎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5
【相关文献】
1.从文学名著到时尚影视——《名著的影视改编》和《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比较谈 [J], 朱琳
2.古代名著的影视剧改编何以更富吸引力 [J], 曾美桂
3.名著的影视改编--以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为例 [J], 黄斯文;尹睿
4.遗憾的艺术与超越的艰难——由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引发的思考 [J], 曹祖亢
5.浅谈名著影视剧改编中的观念适应性转变
——以电视剧《水浒传》为例 [J], 孙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著的影视改编——以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为例

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中国四大名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诞生以来,它们陆续被改编成戏剧、游戏、影视剧等。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四大古典名著相继完成了由文学作品向影视剧的现代转换,转换后的影视剧质量良莠不齐,与原著相比有得有失。
比如,1987年版的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完整再现《红楼梦》的巨作,它拥有整齐的演员阵容、逼真的道具服饰、博大的思想内涵、艺术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由于它对贾府败亡不忠实原著的演绎,以及其他种种与观众印象中的《红楼梦》不一致,招致了许多专家和观众的非议。
《西游记》《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的改编剧也瑕瑜互见。
尽管如此,由四大名著改编而来的影视剧带来了中国电视剧发展以来的收视率的几个高峰。
名著的影视改编本身就是影视剧一个吸引人的噱头,但由于其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为大众所熟知,对名著的改编就容易引起争议。
那么这些争议的根源在哪里?名著的影视改编容易出现的问题名著的影视改编是从文字到荧屏的一个飞跃,是文学艺术向影视艺术的一个质的转变,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这个再创作的过程,往往要求创作者在了解并把握原著的基础上,对名著进行内容的增减、经典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名著整体艺术真实的保持等等。
此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形式的转化,内容的增、删不当。
名著的改编要求创作者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具象的影像和声音。
文字符号与影像符号的表达所指以及能指的范围都有其限制,比如:人物心理的描写用文字表达较容易,而用影像表达则需要利用一定的技巧;而有时候整段的文字描绘一个人的心情的时候也许几个人物表情或动作的镜头就足以表达。
另外,名著往往像一部百科全书,其中包含的东西甚多,不是影视剧所能涉及的。
因此,在把文字向影像转化的过程当中,创作者必须对原著进行适当的内容的增、删,这是对创作者对原著整体理解和把握是否到位的考验,这也正是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2000字

中国古代文学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2000字一、古典名著创作成影视作品:(一)古典名著的改编:提到影视作品中的古典名著,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四大名著。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不仅如此,很多创作团队还争相翻拍四大名著。
每年寒暑假四大名著都是各个频道热播的作品,这为青少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接触古典名著提供了最好的方式。
以”央视版”《西游记》为例,纵观近些年的拍摄情况,它凭借对原著的高忠实度而成为影视传播中的典范成员。
但是也有很多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在思想意识层面与原著大相径庭,有些甚至是歪曲了原著。
据初步统计,与原著偏离最大的影视作品中周星驰改编的《西游记》播出率最高,故事情节中所涉及的搞笑、夸张元素已经使原著面目全非。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改变也为《西游记》的认知度进行了普及与推广,这也是古代文学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二)新旧影视作品:有很多影视作品都尽可能的贴合古典名著原貌,但是由于翻拍的版本和创作团队不同,也都各不相同。
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再现既有利于作品的传播,又限制了作品的再发展。
比如”央视版”《红楼梦》,其中演员演绎的角色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并深入人心,使得《红楼梦》在现代社会中快速传播。
与此同时”央视版”《红楼梦》为其他版本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9年翻拍的《新红楼梦》就受到了这样的质疑,很多人都说《新红楼梦》不如”央视版”《红楼梦》。
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会形成自己的主观印象,这样限制了再创作古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的传播。
二、影视作品中的诗词歌赋:无论是根据古典名著创作的影视作品,还是现在所谓的”穿越剧”、”古装剧”、”宫廷剧”等影视作品中都有诗词歌赋的体现。
影视作品取其精华并对诗词歌赋进行传承。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字就来源于李煜《虞美人》其中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也有很多诗词歌赋,比如第十四集中甄嬛把曹操的《短歌行》中的一句改成”明月星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影视对古典名著的改编
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与音乐、舞蹈、绘画、影视等艺术门类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而共同发展的。
其中,古典诗、词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直接产物;古典戏曲是文学与艺术诸门类融合后出现的综合艺术;而古典小说的形
成与传播,因其文体文备众体,既体现了文学、艺术之间的交互发展,又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再创作的重要基础:为其提供了大量的题材母题和丰厚的精神主题。
现代影视正是看中了古典文学名著蕴含的经典价值,自产生至今,对其不断地吸收、借鉴和发挥,改编并创作出大量的经典影视剧作品。
如1966年越剧电影《红楼梦》(导演岑范,主演徐玉兰、王文娟)、1987年香港电影《倩女
幽魂》(导演程小东,主演张国荣、王祖贤)、1995年前后香港喜剧片《大话西游》(导演刘镇伟,主演周星驰)等都是电影史上的奇迹,在当时乃至后来很长时间都被奉为是同类题材的经典之作。
而改编自名著的经典电视剧则有央视86版《西游记》(25集)、87版《红楼梦》(36集)、94版《三国演义》(84集)等。
但其中亦不乏背离原著的糟粕之作,尤其是近年来,影视界对古典题材的改编虽热度不减,但整体创作却朝着戏说、神剧、雷剧的方向发展。
基于此,笔者在回顾现代影视对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过程中,归纳其呈现出的不同特征,深入思考古典文学名著与影视的密切关系,以期探索出未来影视剧改编的新路和大致趋势。
因中国电影和电视出现时间、发展程度、产生影响等均有差别,故在分析时将区别论述。
一
古典名著在现代的改编,电影先于电视,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了三次改编热潮:第一,1949年以前,以上海、香港为中心,《红楼梦》、《聊斋志异》、《西游记》等作品多次屡屡被搬上银幕,数量不下数十部。
这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注重对原著故事性的把握,而缺乏对其神韵、内涵的再现。
第二,1950
年至1980年,以香港、台湾为中心,掀起电影改编的高潮。
以《红楼梦》为例,这一阶段共出现了20余部改编电影、戏曲电影。
改编电影的数量众多,其水平自然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多数作品只是借用原著中的人名和背景,故事则讲述的是当时的社会时事。
其中更有少数作品为了迎合市场和部分观众的口味,过分张扬原著中对于爱情和两性关系的描写,如备受诟病的香港电影《红楼春上春》。
第三,1980年至今,随着电影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以中国大陆为核心,兼及
香港、台湾及日本等地,电影改编、翻拍热潮空前高涨。
这一阶段不仅改编地域
大为扩大,而且电影改编的对象也从《红楼梦》等少数几部扩展到大量的古典名著,唐传奇(如《虬髯客传》)、元杂剧(如《赵氏孤儿》)、明清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之赤壁之战)、三言二拍(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名篇佳作都步入了现代电影编剧、导演的眼帘,从而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电影佳作。
而且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改编趋势愈演愈烈。
众多改编电影中既有忠实原著的佳片,也有对于原著的另类解读,反映了新时代人们思想文化、审美心理的多元性。
晚于电影产生的中国电视剧,在其五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古典名著的热衷也是孜孜以求。
梳理其改编史亦呈现出三大阶段:(1)1980年以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香港、台湾电视和电视剧,对古典题材稍有涉及,如百集电视剧《红楼梦》(1977年香港佳艺台)。
(2)1980年到20XX年前后,改编类电视剧进入发展黄金期,尤其是中国内地掀起了电视改编古典名著的第一次高潮。
从80年代的《西游记》(1986年,导演杨洁,主演六小龄童、迟重瑞、马德华、闫怀礼等,25集)、《红楼梦》(1987年,导演王扶林,主演欧阳奋强、陈晓旭、张莉、邓婕等,36集),再到90年代的《三国演义》(1994年,导演王扶林、蔡晓晴、张绍林,主演唐国强、鲍国安、孙彦军等,84集)、《水浒传》(1998年,导演张绍林、袁和平、袁祥仁,主演李雪健、周野芒、臧金生、丁海峰等,43集)。
这些作品的改编基本忠于原著,在当时乃至今日都受到多数观众的一致好评。
(3)20XX年至今,电视人对改编古典名著的再创作热情依然持续,从而掀起了新一轮改编的高潮。
如《聊斋志异》在这一阶段就诞生了5部改编风格不尽相同的电视剧。
在改编名著的同时,随着观众口味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电视剧又出现了翻拍高峰。
李少红执导《红楼梦》、吴子牛重拍《水浒传》、高希希接棒《三国演义》、张纪中瞄准《西游记》,这些作品于20XX年先后播出。
但观众对于此次的创作却热情不高,演员选择及表演、人物造型、情节设置等方面都在一段时期内引起人们的热议,其中批评要多于褒扬。
二
现代影视剧之所以钟情于古典名著的改编,究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两点:(1)古典名著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名著二字,已表明该作品在传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评价,已经过了历史和众人的筛选,因此,对古典名著的改编和拍摄,容易激起观众的观赏和讨论热情,容易营造未播先热的舆论氛围。
(2)古典名著所包含的故事模式基本符合影视剧的剧本构成。
突出的人物塑造、集中的矛盾冲突、成熟的故事情节、丰富的社会背景,这些都成为现代影视剧本可以直接借鉴的成品。
这相对于自我原创尤其是创作符合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的宏大巨制来说,无疑是一种讨巧的尝试。
况且,这也符合目前市场对于效率过分追求的趋势,影视剧的投资方和创作团队都希望能达到短频快的效果。
今天的创作环境
下,已很难想象一个团队还能花费几年或十几年只拍一部作品的状况。
典文学名著因为自身的诸多优势为现代影视剧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而相应的,现代影视剧不断出现的改编热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生于古代中国的文学名著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普及。
就四大名著来说,据不完全统计,自建国以来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版本达到数百种之多,而最畅销版本的总印量已达千万册。
如人民文学版的《三国演义》,截止20XX年11月30日就已出版达到741万册。
此外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尤其是1985年至今,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岳麓书社等多家知名出版单位,先后出版了众多适合不同审美层次的名著版本:连环画、插图本、校评本、漫画本、注音本、缩减本这固然与出版名著不仅不用交付版税和稿酬且还能获取巨额利润相关联,但前提之一是这是由影视剧的热播而带来的观众、读者的阅读热情所带动的。
三
回顾影视剧对古典名著改编的过往,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更长的时间里,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态势还将持续,甚至在未来某个时段还会掀起新的高潮。
但改编类影视剧作要在现有成就基础上再出精品、经典,至少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首要问题,如何在现代文化产业环境下重塑古典名著。
产业化是文学、文化在市场环境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未来影视剧的产业化如何扭转目前过分看重票房、收视率而忽视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的现状,如何重现古典名著在新环境下更大范围内的有效传播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在于社会资本持有者和影视创作者要始终意识到作为公众文化传播者的责任感,努力发掘古典名著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引导受众接受精神的正能量提升。
其次,古典名著研究者(含爱好者)如何转变观念并探索古典名著传播的新途径。
影视剧对古典名著的改编和借鉴,这是古典名著在现代传播的方式之一。
研究者应走出书斋和单一故事文本,在肯定、接受这种创作方式的同时,在相应的理论领域加以合适的引导,给社会大众营造正确、浓郁的文化氛围。
总之,影视剧对古典名著的改编是搭建文学在其他艺术形式间传播的桥梁,在很大范围内促进了古典文学、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国人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