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电大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笔记打印版本全 (4)

合集下载

2018电大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_打印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2018电大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_打印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4.社会学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第三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三节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原因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人口增加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1.1 复习笔记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奧古斯特·孔德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1.实证社会学的提出(1)实证的含义孔德认为,“实证”一词具有五个方面的含义:①实证意味着真实。

“真实”,是指知识要注重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所能及的事物,撇开虚幻神秘的东西。

②实证意味着有用。

“有用”,是指知识必须能够有益于不断改善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现实境况,反对以知识去满足人的无用的空泛的好奇心。

③实证意味着肯定。

“肯定”,是指必须善于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精神,以免引起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

④实证意味着精确。

“精确”,就是我们的知识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并符合我们的需要所要求的精确度,抛弃模糊的认识和主张。

⑤实证意味着相对。

“相对”,是指知识具有相对的意义,必须反对以往哲学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

(2)“三阶段说”孔德认为,人类智力的三阶段是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①神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

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

于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能及的情况,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用神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探究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

②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性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乞灵于抽象的实体,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

③实证阶段,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

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16.1 复习笔记一、布迪厄思想的主要来源1.马克思、韦伯的影响(1)马克思通过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压迫和剥削,后来韦伯也将经济作为权力支配的一种形式,这种思想被布迪厄充分地继承下来。

马克思著作中充满了一种自由和解放的信念,这在布迪厄的思想中也表现得特别明显,但韦伯对现代社会的悲观态度以及各种批判理论的缺陷与社会运动的盲目使得布迪厄变得更加实际,也更为克制。

(2)布迪厄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太过于将社会运行的枢纽赋予了物质经济运行,而忽视了文化。

(3)布迪厄充分发展了韦伯关于符号暴力的思想,并且更加紧密地将资本运行中的象征权力与支配联系在一起,特别强调了资本的象征含义,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关于意识形态和统治的理论。

(4)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对布迪厄的影响是深远的。

马克思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关注也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布迪厄更加关注的是实践复杂的含义以及实践关系中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并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现象学与结构主义的影响(1)通过现象学,布迪厄进一步丰富了关于社会世界的建构的观点。

社会现象学认识到在持续不断的社会过程中,世俗的知识、主观的意义和实践的能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观点为布迪厄所充分吸收。

(2)布迪厄的“反思”思想也受到了现象学方法的影响。

但布迪厄认为,现象学的观点是反历史的,不能够帮助我们去追寻社会现象建构的过程。

(3)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对布迪厄的影响是深远的。

同结构主义一样,布迪厄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关系构成,而不是由绝对的实体组成,因此科学研究应该持一种关系主义的方法。

(4)结构主义关注现象背后隐秘的建构原则,体现在布迪厄的研究中,就是要尽量去找出实践背后的各种生成图式和转换原则,找出资本的循环过程以及这种循环过程背后的基本生成规则。

3.法国认识论哲学的影响(1)巴什拉认为,认识的主体既是有理性的,又是富于想象的,这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主体也是实践的,富于创造性的,具有历史性的。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交换理论)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9.1 复习笔记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简介与特征1.简介(1)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2)这一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将行为当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

这些商品和服务既包括食品、住房等有形之物,也包括社会认同、同情、怜悯之类的无形之物。

2.社会交换理论的重要特征(1)它直接借用了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交换概念并将其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社会活动当中;(2)它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混合体;(3)它把社会交换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表达。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交换思想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

每个人都有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的倾向。

人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

2.人类学的交换思想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摩斯、列维·斯特劳斯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3.行为心理学的影响行为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它以刺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原则。

行为心理学有许多代表人物,其中伯勒斯·斯金纳对交换理论的影响最大。

斯金纳依据鸽子所做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关于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等一系列行为规律。

这些有关行为的理论原则在社会交换理论家那里略作了修改,但其主要的理论命题却原封不动地被融进现代交换理论的某些形式中。

总之,社会交换理论是以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把人的行为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认为人的一切互动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满足而发生的交换。

三、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乔治·霍曼斯(GeorgeHomans,1910~1989),是现代社会交换理论的奠基人。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绪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动力(见表0-1)★★表0-1 西方社会思想背景考点二: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思想传统(见表0-2)★★★表0-2 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考点三: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整合趋势★★1微观—宏观的整合(1)早在古典社会学理论家那里,微观—宏观的关系问题就开始得到重视。

(2)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库利和米德为代表的早期芝加哥学派注重微观层次的个人及个人之间的互动。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帕森斯发展出了他的结构功能主义,从宏观层次上对社会结构或系统进行阐述。

(3)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美国社会学理论的这种微观与宏观的分裂。

(4)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瑞泽尔就开始寻求一种整合的社会学范式。

这一范式旨在从主观形式和客观形式中将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相整合。

2能动—结构的整合(1)英国的吉登斯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将能动性和结构看成“二元性”,强调二者相互关联不能彼此分开。

(2)阿切尔则拒绝吉登斯的二元性主张,认为能动性和结构能够而且应该是分开的,为了区分这二者,我们要有能力去分析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3)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他的理论中以惯习和场域的关系来讨论能动和结构的主题。

惯习是一种内化的精神结构或认知结构。

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中的一种关系网络,场域的结构限制着能动者。

(4)德国理论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则是在“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题目下讨论能动和结构这一主题的。

生活世界是一个人们互动与交往的微观世界,系统植根于这一世界、来源于这一世界,但是系统最终却发展出自己的结构特征。

3理论的综合(1)理论综合所涉及的是将两种或更多的不同理论进行综合,努力是普遍性的。

(2)这种综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为不同理论流派相互承认和吸取吸收对方的理论观点,而不是力图发展出大而全的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

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

二、社会学发展史(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

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

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until the renaissance, most books upheld general notions of normative behavior, were non-empirical, and did not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human behavior. Machiavelli included into his book all the violent, fierce, savage, coercive, and even compassionate acts that the rul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The prince is based on reality-the observations of real people, not just moral ideals. 另外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

二、社会学发展史(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

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

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 另外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虽然我们本课程的讲解从孔德开始,但是要是想理解社会学思想家的思想源流,还是要追溯得更久远一些。

3.此一时期的社会学思想形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论题,对以后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有:1.社会学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美国。

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是human behavior is shaped by socie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那么人的思想也是植根于社会条件中的。

2.围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展开,首先是帕森斯综合西欧的古典社会学理论,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建立了宏大的结构功能主义体系,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形成了社会学理论在美国的“群雄并起”的局面,因此很多学者就把这一时期称为“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

3.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各个理论家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发展完备了各个理论传统,形成了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等几大理论体系。

我们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和上一部分的讲法有些区别,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不同的理论体系进行讲解。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指80年代以来各个理论家对社会学理论传统进行修正、综合的发展阶段。

其主要特征有:1.社会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仅过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各国慢慢地纳入了统一的世界体系,各个国家也接受了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他们都遵循社会学传统开始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学研究。

所不同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对理论的继承、批判和发展基础上;而不发达国家更多地立足于本国实际,进行了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实践,更多地是针对本多的社会问题进行的应用研究。

2.突破了“帕森斯”和“反帕森斯”的对立思维,开始了理论的综合,出现了以吉登斯(Giddens)、哈贝马斯(Habermas)、布尔迪尔(Bourdieu)、科林斯(Collins)、卢曼(Lumann)、亚历山大(Alexander)、科尔曼(Coleman)为代表的综合理论价,由于吉登斯的综合性社会学理论的巨大影响,有人又把这一阶段成为“吉登斯时代”。

二、《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西方社会学理论史的几种写作方式(一)思想史,即对各类思想进行归类,按照各类分别讲解,如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0年;(二)概念史,即根据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对社会学理论进行梳理,如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三)人物史,即根据社会学家的前后顺序分别讲解;如刘易斯•A.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Tim Delaney, Classical Social Theory: Investigation and Applica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4。

当然国内外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对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础讲解大都采取更为综合的方式,以人物思想是为基础,从中穿插一些思想史和观念史的内容,而到了研究阶段,则采取比较的方式着重对思想史和概念史的梳理。

George Ritzer, Sociological theory, McGraw-Hill, Inc, 1992。

三、课程的讲解结构和方法(一)古典社会学理论,按照人物讲解,这里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后来的社会学理论都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他们的社会学理论各有特点,也不能放在一起讨论。

现代社会学理论则按照流派史来讲解,即把各个理论家分为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等四大流流派来讲解。

(二)完整的一个思想家的理论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 2.社会学方法论, 3.社会学理论, 4.社会改革方案,(三)社会学课程的设想1.大一的《社会学概论》,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是介绍一些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概念,比如说社会、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家庭、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等等;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让同学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来描述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并学会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一类的题目。

2.大二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是全面地介绍各个思想家或思想流派的社会学理论,梳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理论视角和发展脉络;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做文献综述,并运用理论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问题的理论框架。

所以,这学期大家的作业便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概念或一个问题,写一篇文献综述。

3.大三的《城市社会学》,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介绍把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城市问题研究中所产生的各种理论;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在学会运用概念和做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能够具体地写出一篇专业论文来。

上学期,我也曾经尝试这么做,而且大家也做得非常好,只是各种原因未曾实施。

4.写文献综述的步骤:(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注意主题要鲜明;(2)收集资料,注意资料的完备性,多多益善;(3)系统地分析这些资料,主要是分类整理,然后找出各个类型的社会学理论的特点、优点、缺点及其使用范围;(3)综合各种观点,提出自己的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4)在实践中不断地应用这些框架,并修正、补充自己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孔德的社会学理论第一节生平和著述一、生平(life)孔德(1798——1857),法国社会学家。

他的父亲是一个政府官员,也是一个热心的天主教徒和保皇分子,极力鄙视革命。

像所有人一样,孔德在青年时代是激情而狂热的,他放弃了家庭的保守信念,树立了自由、共和的信念。

1817年,孔德认识了圣西门(60岁),并作为他的秘书和朋友工作了七年之久。

在合作的这段时间里,他受到了圣西门的巨大影响。

正是在圣西门的影响下,他开始由自由共和思想转向精英主义,而且把社会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来看待,并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因名义之争和政见不合,1824年孔德与他的导师分道扬镳,开始了孤独的研究生涯。

由于自己的成就,他又和密尔等人成了朋友。

孔德晚年沉迷于“人道教”(the Religion of Humanity)的建立,他再次陷入学术的孤独之中,但是他却开始和许多政界要人联系,来推销自己的人道教思想。

二、著述(works)1830至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1844,《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51至1854年,《实证政治体系》;1848,《实证哲学概观》;等等三、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1.孔德生活的法国处于社会和政治秩序紊乱的年代。

The belated coming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导致了法国社会的急速变迁,整个社会结构出现了迅速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为了取得政治地位,也促使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

孔德一生便经历了七种政治体制和无数次的群众运动。

孔德出生于罗伯斯庇尔极端统治之后相对温和的热月政府时期;两年后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又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年拿破仑莱比锡战败,路易十八又统治了法国;虽然拿破仑曾经历过100天的复辟,但路易十八和查尔斯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830年的七月革命。

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后路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政治运动背后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

在工业革命之前法国的主要阶层有封建主、手工业者、工艺制作者和农民;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法国出现了资本家和工厂工人。

各个阶层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也谋求获得政治地位;1789年法国大革命其实是资本家领导的推翻封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但1820年后的革命,主要是传统阶层和工厂工人不堪经济衰退带来的生活困境,起来反对现存的资产阶级封建主统治。

2.孔德一代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尴尬地位。

经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大量的年轻人占据了统治和管理地位,出生于1798年的孔德成年以后面临着就业机会的减少。

再加上当时的经济萧条的影响下出现的doctor without patient, lawyer without client状况,年轻一代更是对前途一片茫然。

于是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和政府统治产生了不满。

社会状况和个人状况都促使孔德谋求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四、思想渊源(the intellectual context)1.进步传统(the tradition of progress) 2.秩序传统(the tradition of order)3.自由传统(the tradition of liberalism)4.圣西门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Saint-Simon)第二节孔德的社会学方法论一、人类发展三阶段说(the law of human progress or the law of three stages)1.早在1822年,孔德便决心找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说明人类社会如何从类人猿一步一步发展到了当时的文明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