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饮用水中异臭味研究进展
饮用水中嗅味物质的检测与去除研究进展

饮用水中嗅味物质的检测与去除研究进展
宋连心;王洪波;薄其馨;杨广森;李晓辰
【期刊名称】《应用化工》
【年(卷),期】2024(53)4
【摘要】论述了水体中致嗅物的主要来源和产生的气味、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对嗅味物质的规定和我国水源及饮用水中嗅味物检出情况。
讨论了嗅味物质的两种检验检测方法及各自特点以及局限性。
介绍了嗅味物质的处理技术,如:吸附法、高级氧化法、生物法,以及各自应用范围以及和优缺点。
对未来嗅味物质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5页(P955-958)
【作者】宋连心;王洪波;薄其馨;杨广森;李晓辰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建筑大学资源与环境创新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20;TQ424;X832
【相关文献】
1.饮用水中嗅味物质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凹凸棒土吸附去除饮用水中典型嗅味物质的研究
3.饮用水中嗅味物质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4.基于UV/H_(2)O_(2)深度处理组合去除饮用水中嗅味物质的工艺研究
5.探讨如何去除饮用水中嗅味特殊物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臭氧微纳米气泡降解饮用水中典型嗅味物质的效能与机理研究

一、引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尝试使用各种方法来处理水中的嗅味物质。其中, 催化臭氧氧化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该方法中,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被 引入水中,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将其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和二氧化碳等无 害物质。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臭氧的利用率不高、反应速度较慢 等。
一、引言
四、铝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水中嗅味物质的实验过程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自制的高效铝氧化物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 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性能。我们将催化剂加入到含有嗅味物质的废水中,然后 通入臭氧气体进行氧化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在线监测仪器来监测水 中嗅味物质的变化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GC-MS分析,我们发现臭氧微纳米气泡对嗅味物质的降解主要依赖于其强 氧化性。在反应过程中,臭氧分子会分解产生氧化性更强的羟基自由基(·OH), 从而实现对嗅味物质的氧化降解。此外,我们还发现,微纳米气泡的强烈碰撞和 剪切作用也有助于破坏有机物的分子结构,促进其降解。
四、结论
四、结论
本研究表明,臭氧微纳米气泡技术对饮用水中典型嗅味物质的降解具有显著 的效能。通过深入探讨其降解机理,我们发现氧化作用和微纳米气泡的物理作用 均对嗅味物质的降解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未考虑实际水体中多种物质共存对臭氧微纳米气泡降解嗅味物质的影响等。因此,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拓展实验范围,加强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铝氧化物催化剂可以显著提高臭氧对水中嗅味物质的氧化效 率。在加入催化剂后,臭氧可以更快地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并且反应速度 更快。此外,铝氧化物还可以促进羟基自由基的生成,加速有机物的分解过程。 最终的结果是,使用铝氧化物催化剂后,水中的嗅味物质浓度显著降低,净化效 果明显提高。
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饮用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然而,近年来,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广泛关注。
嗅味问题不仅影响了饮用水的口感,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对饮用水中嗅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影响,并重点介绍近年来在嗅味控制和处理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文章首先对嗅味物质的种类、来源及产生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分析了嗅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变化特性。
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饮用水中嗅味控制和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等。
文章还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二、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的主要来源饮用水中嗅味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水的口感,更可能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在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大类。
自然来源方面,我国地域广阔,水质条件复杂,一些地区的水体中天然存在某些嗅味物质。
例如,地下水中的硫化氢、甲烷等气体,以及湖泊、河流中的藻类代谢产物等,都可能为饮用水带来不愉快的气味。
气候变化、季节转换等自然因素也可能导致水体中嗅味物质浓度的变化。
人为来源则是导致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
在城市和工业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农业活动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都可能导致水体污染,进而产生嗅味问题。
供水系统中的管材老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等,也可能为饮用水带来不良气味。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来源的嗅味物质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影响。
例如,一些嗅味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而另一些则可能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降低饮用水的接受度。
因此,针对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的研究和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自来水异味应急去除工艺研究

自来水异味应急去除工艺研究摘要:本文以建德市新安江自来水厂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高效的去除新安江自来水异味的绿色技术,改进现有的自来水处理工艺,增加异味去除的应急措施和设施。
关键词:城市自来水;自来水异味;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法1.前言新安江自来水厂设计规模8万M3/d, 原水取直新安江电站下游,设计采用微絮凝-过滤-消毒工艺,原水通过管式静态混合、网格微絮凝、过滤、消毒处理后出厂,出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当新安江电站下泄水量减少到一定程度且持续明显数日时,例如持续一周仅开一孔泄水闸,自来水厂的水源会出现较明显的异味,尤其在秋冬季节。
因此我们开展研究高效的去除新安江自来水异味的绿色技术,改进现有的自来水处理工艺,增加异味去除的应急措施和设施。
2.自来水异味及其原因分析自来水中异味生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嗅觉异味也分为8种。
从自来水生产的过程来看,具有嗅味的物质主要来自于:(1)原水中本身含有某些能产生嗅味的物质,如水源中存在的藻类以及放线菌代谢产生大量的异味,水生植物和藻类死亡腐败产生的异臭异味。
(2)自来水生成工艺过程中投加的化学药剂同原水物质反应,从而产生带有异臭异味的物质。
由于新安江自来水生成工艺过程基本不投加化学药剂,显然,此次异味来源于原水中的致嗅物质。
通过污染源调查、藻类和水生生物调查比对,我们可以较为明确地认为水源地藻类和水生生物分泌物是导致自来水异味的主要原因。
尤以水绵、轮叶黑藻为最重要的异味源。
3.自来水异味去除工艺选择目前,我国大部分自来水厂采用的常规水处理技术对于溶解性的嗅味物质几乎没有效果,通常自来水除异味技术如下:物理法、生物法、化学氧化法、臭氧氧化法。
其中化学氧化法具有灵活方便、成本较低的特点而备受重视。
但是化学氧化法一般需要加入药剂,容易给自来水带来不受欢迎的化学成分,唯一例外的是臭氧氧化法,既具有超强的氧化降解异味物质的能力,又不会带入或残留化学品,也没有二次污染,属于自来水除臭、脱色、除异味的最佳技术,也是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推荐的自来水消毒技术之一。
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及其研究进展李勇,张晓健,陈超(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摘要:综述了我国饮用水中的嗅味问题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我国面临的饮用水中嗅味问题的现状、水中嗅味来源及饮用水中嗅味的定性定量分析技术、致嗅物质组成特性、典型致嗅物质的去除技术及工艺.旨在阐明除了土嗅素(geosmin)和2 甲基异莰醇(2 MIB)等微生物代谢产物外,硫醇硫醚类厌氧分解产物也是我国饮用水中重要的致嗅物质.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于2006年首次在东莞饮用水中发现,后被证明也是2007年太湖饮用水危机中的主要致嗅物质.Geosmin 和2 MIB 的吸附效果好于氧化,而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易于被氧化去除,不易被吸附去除.需要尽快开展我国饮用水中致嗅物质组成特性及典型致嗅物质去除技术和工艺的研究,形成应对不同水源、不同季节、不同致嗅物质嗅味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关键词:饮用水;嗅味;硫醇;硫醚;微生物代谢产物;土嗅素;2 甲基异莰醇中图分类号:X52;TU991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 3301(2009)02 0583 06收稿日期:2008 02 23;修订日期:2008 04 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809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C26B03)作者简介:李勇(1979~),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饮用水深度处理,E mail:yongli05@Review on the Tastes and Odors Compounds in Drinking Water of ChinaLI Yong,ZHANG Xiao jian,C HE N Chao(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 ty,Beijin g 100084,China)Abstract :T astes and odors problems (T&Os)in China and studies on T&Os are reviewed,especially on aspect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China,sources of T&Os in water,T&Os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technology,odorant composing characters,removal technologies and p rocesses on typical odorant in drinki ng water.This review aims to elucidate that besides microbial metabolism product such as geosmin and 2 MIB,organic anaerobic decomposi tion p roduct such as thiol thioether were also main odoran t in drinking water of China.T hiol thi oether odorant which was found in drinking water of Dongguan in 2006for the first ti me,was proved to be the main odorant in Taihu Lake drinking water risk in 2007as well.Geosmin and 2 MIB were more easily removed by adsorption than oxidation,but thiol thioether was easily removed by oxidation not by adsorption.In order to cope with T&Os i n different water source,different season and different odorant,studies on odorant composing character,removal technology,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typical odoran t should be carried out as soon as possible in China.Key words :drinking water;taste and odor;thiol;thioether;microbial metabolism product;geosmin;2 MIB随着人们对饮用水的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水中的嗅味(tastes and odors)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新的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 2006)已经于2007年7月1日颁布并实施.新标准中非常规检验项目数量多、要求高,但通常水源中都不会超标,加上水厂的净化工艺,一般都能保证水质合格[1].而常规检验中,嗅味列入了出厂水、管网水的必测项目,水的合格率将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外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水体异味的研究,至今已成为当今世界水环境[2]研究热点之一,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相关研究工作也刚刚起步.本文就我国面临的饮用水中嗅味问题的现状,水中嗅味的危害、分类、来源和水中嗅味的定性定量分析技术、致嗅物质组成特性、典型致嗅物质的去除技术及工艺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饮用水中的嗅味问题饮用水中的嗅味问题在国内外普遍存在,成为各供水者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早在1850年,美国就发现了水体异味.1944年,美国Niagara Falls 水厂由于酚污染产生嗅和味后,引起广大居民投诉.1997年在美国Phoenix 市发生的一次饮用水异味事件中,该市水务部门每星期都要接到几百个投诉电话[3].1969年5月,日本的琵琶湖发生严重饮用水异味事件,影响了日本京都、大阪、神户地区的居民供水.在我国,许多城镇都以湖泊、河流作为主要的供水水源.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与废水排入天然水体,饮用水异味的报道越来越多.表1列出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国内饮用水中的嗅味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面临的饮用水中嗅味问题非常严重,而且分布范围广,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在2007年5月暴发的太湖水危机第30卷第2期2009年2月环 境 科 学ENVIRONME NTAL SCIENCEVol.30,No.2Feb.,2009表1 近年来文献报道的饮用水嗅味问题Table1 Tas tes and odors accidents reported i n drinking water of China 地区,水源时间报道的TON测定结果江苏,太湖1996200[4]辽宁,浑河1999100[5]湖北,东湖200270[6]安徽,巢湖2002100[4]山东,玉清湖水库200416[7]山东,15个城市水源2004均存在嗅味问题,其中2 M B在100~200 ng L,最高达到700 ng L[7]北京,密云水库2004(每年9~10月)24[8],2 MIB浓度在200ng L以上内蒙古乌素梅尔海,黄河2004黑臭[9]内蒙古包头,黄河200670[10]广东深圳,深圳水库2006>100[11]广东东莞,东江春季、夏季50上海,黄浦江长期(每年7~10月)以2 MIB为主,浓度在50~150ng L河南郑州,黄河春季鱼腥味江苏无锡,太湖2007 05200河北秦皇岛,北戴河2007 091000事件中,自来水中的严重异味影响了无锡市几十万人的正常饮水,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 饮用水中嗅味的危害一般情况下,水中的嗅味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但人及其它生物通过感知这些不良嗅味而避免饮用.饮用水中的异嗅和异味不仅影响水的可饮性,严重损害饮用水的质量,而且产生不良嗅味的某些化合物,还会直接损害人体健康.1998年9月22日,某地居民饮用了有异味的水后,先后发生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病例38例.出现症状者,于饮用该村自来水后最早1h,最晚者3h[12].3 饮用水中嗅味的来源及分类3 1 水中嗅味分类水中的嗅味(flavor)包括嗅(气味,odors)、味(味道,tastes)和口感(mouth feel)3方面,以嗅的问题为主,是水中某些化学物质,即致嗅物质对人的舌、鼻及口等处感觉末梢神经刺激的一种综合感觉.在欧美国家,让一组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饮用待测水,并采用日常用语对水中的嗅味进行描述和评价.依据长时间积累的资料,他们提出了一个嗅味分析轮型图(drinking water taste and odor wheel),在这个图上把人的感官性状描述与水中存在的化合物联系起来(如图1)[13].3 2 饮用水中致嗅物质来源从饮用水的生产过程来看,致嗅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3个过程.首先是原水中本身含有致嗅物质.目前国内外关于水中嗅味的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该方面.二是原水经过水厂进行处理时,投加的药剂及其同原水物质反应所产生的物质带来的异嗅和异味(氯味、臭氧味等).国外对活性炭去除嗅味及消毒过程所产生的嗅味方面已有详细研究,而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三是处理后的水在经过配水系统输送到用户过程中,在管网系统中引入的杂质产生嗅和味.国外对该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而国内鲜见相关报道.根据其来源,原水中的致嗅物质可分为2大类:一类属于天然来源,大多数是从土壤、岩石中析出的矿物质,如铁、锰等;另一类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这类致嗅物质是水中致嗅物质最主要的来源.一方面人类直接向水体中排放致嗅化合物,如酚类化合物等,另一方面人类排入水中有机物的分解产物(如硫醇、硫化氢、胺类等)以及水中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的释放,如土嗅素(geosmin)和2 甲基异莰醇(2 MIB)等,使水产生嗅味.4 水中嗅味问题研究人们对嗅味的研究,最早开始于食品工业,20世纪40年代开始引用于饮用水的研究.水中嗅味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化学分析、生物生理、湖沼、食品与数理统计等学科领域[14].其中饮用水中嗅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嗅味的定量分析技术、典型致嗅物质的去除技术及工艺方面.4 1 水中嗅味的定性定量分析技术水中嗅味的定性定量分析技术是解决水中嗅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通常情况下,水中嗅味组成非常复杂,并且水中致嗅物质的嗅阈值(odor threshold concentration,OTC)浓度极低,因而对水中致嗅物质的定量分析技术比较困难,成为水中嗅味问题研究的关键.水中嗅味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有很多,一般可以分为3种,感官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4 1 1 感官分析法感官分析法主要包括臭阈值法(threshold odor number,TON)、嗅味等级描述法(flavor rating assessment,FRA)和嗅味层次分析法(flavor profile analysis,FPA)[15]等.FPA法首先应用于美国[16],它由584环 境 科 学30卷图1 嗅味分类轮图Fi g.1 Tas tes and odors wheel经过严格训练的分析者对水样进行集体评定嗅味强度与特性.此法不需对水样进行稀释,可对嗅味的种类及强度进行较精确的描述,且具有一定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力.该法逐步被欧美等国的许多水厂采用,并已被列入美国水质分析标准方法中,但此法对分析者的要求很高,并且需要专门的培训,还没有在国内推广.感官分析法可以了解水中气味的物理特性,但由于人们对嗅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在感知气味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疲劳现象,往往会导致数据客观性不足,重复性差,不同时间、地点的数据也难以比较,而且对于混合气味,由于不同气味间的协同和中和效应,感官分析法难以区别,对气味难以恰当描述,对引起气味的物质也无法判断[17].另外,使用FPA法检测水的味道时首先必需确保样品水的卫生安全饮用性,不适宜含有某些危险性化合物样品的检测.4 1 2 仪器分析法色质联检GC MS是分析痕量有机物的有效手段,可以很好地完成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定性定量.此法测定结果的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故在美、日各国普遍采用[18],而水中气味的分析关键在于气味的富集,气味物质的富集方法有密闭循环吹脱法(closed loop stripping analysis,CLSA[19])、开口循环吹脱法(open loop stripping analysis,OLSA)、吹扫捕集法(purge and trap,P&T)、液液萃取(liquid liquid extraction,LLE)、水蒸气蒸馏萃取(steam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 xtraction, SPE)、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 ME)等.其中,C LSA GC是目前世界上各国公认最精确的异味测定方法.但该方法对系统的压力控制和循环泵质量要求较高,国内采用OLAS、P&T和SPME等5852期李勇等: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及其研究进展方法替代[17],并在以土嗅素和2 MIB为主的异味物质检测方面取得一定效果.4 1 3 综合分析法FPA法适用于确定给水是否有异于无臭水和评价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接受程度,如果使用经验丰富的评定人员,将会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检测方法,但灵敏度差,不能精确定量.仪器分析法虽然灵敏度高,可以精确地反映水中嗅味物质的量,但是由于其设备比较昂贵,分析周期长,且每次只能对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物质进行分析,受富集方法及仪器精度的影响,对浓度很低或难萃取污染物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人们希望通过模型建立一种既快捷、又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定水中嗅味物质总体数量的方法. 2004年,Davies等[20]对加拿大各湖泊水进行嗅味定量分析,并考察原水各项水质指标,发现水中嗅味物质总量和水中总磷含量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因此,通过对具体某地水体的主要水质指标进行模型分析,建立水质指标同致嗅物质浓度的关系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快速、较准确评价水体嗅味的方法.现今常用的方法是先用FPA法对样品水进行分析检测,初步确定引起水中不良口感的物质,如有必要,再用化学或仪器分析法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及定量化分析.此外还有一种酶联免疫法(ELISA),是基于抗原 抗体反应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检测方法,因其具有专一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等优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但由于嗅味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300,故不易得到高效的抗体,对2 MIB的检测灵敏度低.4 2 致嗅物质组成特性研究原水中致嗅物质的组成特性,是解决饮用水中异嗅问题的基础,国外对饮用水中致嗅物质的组成开展了大量研究.研究发现国外饮用水中的致嗅物质主要有土嗅素(geosmin)、2 甲基异莰醇(2 MIB)、2 甲氧基 3 异丙基吡嗪(IPMP)、2 甲氧基 3 异丁基吡嗪(IBMP)、2,3,6 三氯苯甲醚(TC A)等.土嗅素和2 MIB最为常见,是导致湖泊、水库等水体中产生土霉味(土腥味)和霉烂味的主要原因.它们主要是藻类和放线菌的代谢产物,嗅阈浓度很低,约为10 ng L,即使在水中的含量很小,也能产生嗅味问题.此外,也有文献报道芳香烃及氧化中间产物[21],2,3 丁二酮(2,3 butanedione)[22]造成了饮用水中的嗅味.我国水污染比发达国家严重,饮用水中致嗅物质的组成要复杂得多.除了土嗅素和2 MIB等微生物代谢产物类致嗅物质外,还有随径流进入江河湖库的污染物和厌氧分解产物中的致嗅物质,比如硫醇、硫醚类物质[23,24].在我国南方,河流密布雨水多,市内河渠成为污染物的排放地,受厌氧分解产物类致嗅物质污染的情况尤其普遍和严重.硫醇硫醚类物质正是2007年5月太湖水危机事件中的最主要的致嗅物质[25].因此,需要尽快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不同水源、不同季节、不同原因致嗅物质组成的研究.4 3 饮用水中致嗅物质的去除技术对于土嗅素和2 MIB等微生物代谢产物类致嗅物质的去除技术,国外已有一定研究基础,主要是采用吸附法去除,氧化法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于其他类型的饮用水致嗅物质,已有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的去除技术鲜见报道,而这类致嗅物质也是我国饮用水中普遍存在的致嗅物质组成的一部分.清华大学2006年在东莞饮用水处理研究中发现了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的存在,并率先展开了对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的去除技术研究[23,26],研究成果直接指导了无锡水事件的应急处理[25].4 3 1 氧化技术对于水中土嗅素和2 MIB的去除,在水厂通常所用的氧化剂投加量下,KMnO4、NaClO、H2O2等氧化剂的效果较差,例如在臭氧投加量为2mg L左右时,去除率也只在35%左右[27].因此,对于这类致嗅物质,较低浓度时采用氧化方法可能有效,但无法应对较高浓度的土嗅素和2 MIB类致嗅物质.对于硫醇硫醚类物质的去除,氧化法的去除效果很好[26].在水厂常用投加量条件下,初始浓度相近时,完全氧化乙硫醇所需要的接触时间,臭氧最短,其次为二氧化氯,水厂普遍使用的氯和KMnO4所需要的接触时间>1h.氧化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氧化剂和氧化条件,根据目标去除率确定氧化剂的投加量,缺乏对去除机制的探讨[28],不能直接应用到不同的水源、不同季节、不同原因、不同致嗅物质的去除[29].4 3 2 吸附技术大量的研究表明活性炭可以有效吸附土嗅素和2 MIB,土嗅素的吸附效果稍好于2 MIB[30].但是活性炭吸附容量有限,对于采用颗粒活性炭过滤需要对炭进行周期再生,增加炭床的费用也较高.当嗅味问题只是偶尔存在时可以使用粉状活性炭去除土嗅586环 境 科 学30卷素和2 MIB,但需要根据水源水中致嗅物质的种类和浓度、水源水中其他有机物的性质等确定粉末炭的投加量[31,32].当原水2 MIB为110ng L时,要使出水浓度低于嗅阈值,粉末炭的投加量需40mg L 以上.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的活性炭吸附效果较差.乙硫醇30min内的吸附去除率仅为30%左右,30 min以后浓度变化不大.吸附技术去除嗅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吸附剂的选择和用量方面,对去除机制的探讨还不够深入.4 3 3 其他技术除了常见氧化、吸附技术外,还有膜技术、生物降解技术和催化氧化技术对土嗅素和2 MIB的去除研究,未见这些技术对其它类致嗅物质去除的报道.膜技术:由于水中致嗅物质的分子量较小,单纯使用超滤膜或微滤膜无法有效去除水中的致嗅物质,必须与活性炭吸附联合使用,以去除水中嗅味.生物降解技术:土嗅素和2 MIB的生物降解速率相对较慢,因此,生物降解技术不适用于水厂净水工艺.Izaguirre等[33]的研究表明,2 MIB从290ng L降解到17ng L需要11d的时间,土嗅素需要的时间稍短些.Lim等[34]采用浸没式生物反应器处理韩国的Daechung湖水时发现,水力停留时间为30min,土嗅素进水为52ng L时,出水为30 4~25ng L,去除率为41 5%~51 9%,在藻类高发期仅采用生物处理难以去除水中的嗅味.Terauchi等[32]研究表明,当进水2 MIB浓度为110ng L时,经生物处理后出水为40ng L,去除率为63 6%.当进水浓度较高时,经过生物处理后的出水嗅味物质难以达到要求.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通过氧化剂(O3、KMnO4、H2O2等)与某种催化剂( Al2O3[35]、TiO2光催化、UV)的相互作用,产生 OH氧化分解水中致嗅物质,取得很好的除嗅效果.但该技术需要很高的设备投资,仍然处于试验阶段.4 4 饮用水中致嗅物质的去除工艺同致嗅物质去除技术的研究一样,去除致嗅物质的饮用水工艺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土嗅素和2 MIB 等微生物代谢产物类致嗅物质上,对其它类致嗅物质的研究鲜见报道.4 4 1 常规工艺常规给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水中的嗅味,如武汉团山水厂现有工艺(预氯化 混凝 接触过滤工艺)对土嗅素的去除率只有23%,滤后水为72 8 ng L[6].Kim等[36]研究认为常规处理工艺对5种致嗅物质的去除率为25%~40%,其中对IPMP的去除率最高为41 3%,其次是土嗅素为33 3%.4 4 2 臭氧 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除嗅工艺的优势在于可以较长时间保持活性炭的能力,延长了活性炭的工作寿命.日本东京某水厂采用混凝沉淀 臭氧 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对含2 MIB的原水进行处理,常规处理后2 MIB为16~26ng L,经过O3 B AC技术处理后出水浓度为0~10ng L,去除率达60%~100%[37].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可高效地去除嗅味物质,同时也可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提高水厂出水的生物稳定性,因此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国内外对于臭氧活性炭工艺去除致嗅物质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5 结论(1)饮用水嗅味问题是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此方面的研究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2)由于水污染较发达国家严重,我国饮用水中致嗅物质组成比较复杂,除了常见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土嗅素、2 MIB等物质外,还有一些外排的污染物和水体污染厌氧分解产物硫醇、硫醚等.(3)水厂实际运行的对饮用水中致嗅物质的去除技术主要是吸附技术和氧化技术,其中对土嗅素、2 MIB等微生物代谢产物类致嗅物质的去除,吸附法要优于氧化法;对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的去除,宜采用氧化法.(4)国内外对去除致嗅物质的饮用水处理工艺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土嗅素和2 MIB的去除,并多限于特定水源、一定浓度致嗅物质的去除工艺参数的确定,不能直接应用到不同水源、不同致嗅物质浓度、不同工艺的情况,对于去除技术机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5)当前,应该尽快开展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饮用水中致嗅物质组成特性研究,开展针对典型致嗅物质提高饮用水处理技术及工艺除嗅效果及机制的研究,形成可应对不同水源、不同季节、不同致嗅物质种类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参考文献:[1] 王占生.预计的臭味争议与水质督察[J].给水排水,2007,33(3): 1.[2] Sagehas hi M,Shirais hi K,Fujita H,et al.Oz one decomposition of2 methylisoborneol(M IB)i n ads orpti on phase on hi gh silica zeolites5872期李勇等: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及其研究进展wi th preventing bromate formation[J].Water Research,2005,39(13):2926 2934.[3] Demps ter T A.Taste and odor problems in source waters and watertreatment faci li ties[D].US:Arizona State Universi ty,2006.[4] 李镜明,叶舟,蒋海涛.富营养化湖泊水除臭试验研究[J].给水排水,1996,22(3):5 7.[5] 徐振林.二氧化氯除浑河水、水库水的臭味实验[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9,19(5):80 81.[6] 蒋海涛,韩润平,高廷耀.LFSA GC技术测定水体臭气[J].江苏环境科技,2002,15(1):1 2.[7] 刘强.高锰酸钾 湿式粉末活性炭除臭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8] 刘洋,张声,张晓健.溶气气浮工艺处理密云水库水的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4,35(6):17 20.[9] 张亚彤,霍庭秀,王瑞萍,等.黄河内蒙古段 6.26 水污染事件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水利,2006,105(1):62 64.[10] 王春娥,曾慧,赵劲涛,等.二氧化氯预氧化工艺处理微污染黄河水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7):115 117.[11] 乔铁军,安娜,尤作亮,等.梅林水厂臭氧 生物活性炭工艺的运行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3):10 14.[12] 魏良勤,孙桂学,姜伟李,等.一起自来水污染事件[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9,5(4):366.[13] Suffet I H,Khiari D,Bruchet A.The drinking water tas te and odorwheel for the millennium:Beyond geosmin and2 me thylis oborneol[J].Water Science and Tec hnology,1999,40(6):1 13.[14] 宋立荣,李林,陈伟,等.水体异味及其藻源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J].水生生物学报,2004,28(4):434 439.[15] Young J M,Trask B J.The sense of smell:genomics of vertebrateodorant receptors[J].Human Molecular Genetics,2002,11(10):1153 1160.[16] Morran J,Marchesan M.Taste and odour tes ti ng:how valuable istraini ng?[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49(9):69 74.[17] 周勤,孙伟.给水中的致味物质及其检测方法[J].工业水处理,2004,24(1):5 7.[18] Alfredo D,Francesc V M,Teres a G.Determi nati on of odorous mi xedchloro bro moanisoles in water by s olid phas 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chromatography mas s detection[J].J 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5,1064:97 106.[19] Zhang L,Hu R,Yang Z.Routine analysis of off flavor compounds inwater at s ub part per trillion level by l arge volume injection GC MSwi th programmable temperature vaporizi ng inlet[J].Water Research,2006,40(4):699 709.[20] Davies J M,Roxborough M,M az umder A.Origi ns and i mplications ofdrinki ng water odours in lakes and reservoirs of British Columbia,Canada[J].Water Res earch,2004,38(7):1900 1910.[21] Satc hwill T.Dri nki ng water tas te and odor:Compound identi ficationand treatment[D].Canada:Universi ty of Calgary,2001.[22] Diaz A,Ventura F,Galceran M T.Identification of2,3 butanedione(diacetyl)as the c ompound causing odor events at trace levels in theLlobregat Ri ver and Barcelona s treated water(Spain)[J].J ournal ofChromatography A,2004,1034(1 2):175 182.[23] 李勇,张晓健,陈超,等.臭氧活性炭工艺对东江原水中臭味的去除研究[R].浙江嘉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年会,2006.[24] Zhang X J,Li Y,Chen C,et al.Determination and Removal of a kindof R otten Odor i n Surface Water of Southern China[R].Perth,Austrualia:2nd IWA ASPIRE Conference and Exhibiti on,2007. [25] 张晓健,张悦,王欢,等.无锡自来水事件的城市供水应急除臭处理技术[J].给水排水,2007,33(9):7 12.[26] 李勇,张晓健,陈超,等.我国饮用水中致嗅物质组成及其去除技术研究[R].北京:第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2007. [27] Robert N,Ri tti mann B E,Soucie W J.Ozone biofil tration forremoving MIB and geos min[J].Journal of American Water Works As soci ation,2000,92(12):85 95.[28] Bruchet A,Duguet J P.Role of oxi dants and disinfectants on theremoval,masking and generation of tastes and odours[J].WaterScience and Technol ogy,2004,49(9):297 306.[29] Peter A,von Gunten U.Oxidation kinetics of selec ted tas te and odorcompounds during oz onati on of drinking water[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07,41(2):626 631.[30] As hitani K,His hida Y,Fuji wara K,et al.Behavior of musty odorouscompounds during the process of water treatment[A].In:2.IAWPRCInternational Symposi um on Off flavours i 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C].Japan:Kagoshi ma,1988.[31] Newcombe G,Morrison J,Hepple white C,e t al.Simultaneousadsorpti on of MIB and NOM onto activated carbon .Competitiveeffects[J].Carbon,2002,40(12):2147 2156.[32] Terauchi N,Ohtani T,Ya manaka K,e t al.Studies on a BiologicalFilter for Mus ty Odor Removal in Drinki ng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es[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 ogy,1995,31(11):229 235. [33] Izaguirre G,Wolfe R L,Means E G .Degradation of2 M ethylis oborneol by Aquatic Bacteri a[J].Applied andEnvironmental Microbi ol ogy,1988,54:2424 2431.[34] Lim K H,Shin H S.Operating characteris tics of aerated s ubmergedbiofil m reactors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J].Water Science andTechnol ogy,1997,36(12):101 109.[35] 陈忠林,齐飞,徐冰冰,等. Al2O3催化臭氧氧化水中嗅味物质MIB效能研究[J].环境科学,2007,28(2):322 328.[36] Kim Y,Lee Y,Gee C S,et al.Treatment of taste and odor causi ngs ubs tances in drinking water[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5(8):29 36.[37] M ura moto S,Udagawa T,O kamura T.Effective removal of mus ty odorin the Kanamachi puri fication plant[J].Water Sci ence andTechnol ogy,1995,31(11):219 222.588环 境 科 学30卷。
臭氧去除饮用水中嗅味物质效果与原理的研究

臭氧去除饮用水中嗅味物质效果与原理的研究作者:陈学姝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2期摘要:饮用水安全保障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随着太湖流域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嗅味问题已极大地影响了水源地水质,太湖流域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本研究全面探究臭氧预处理对嗅味物质的去除效果及机理,从而为对水体嗅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臭氧预氧化;嗅味物质;去除效果一、近年我国饮用水水质状况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水库与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等的大量排放,水库、湖泊等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
《2014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中国重点湖泊、水库及主要河流主要污染指标为 BOD5、TP 和 COD,在 968个国控地表水检测断面(点位)中只有 33.8%达到 II 类水质标准,重点湖、库仅有 18 个达到 II 类水质标准或以上,无一个达到 I 类水质标准。
太湖总体平均为IV 类水体,环湖河流中 5.9%为 II 类水质。
二、嗅味物质对饮用水的影响水体中嗅味的产生与微生物、藻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7 年夏天,无锡市内太湖区域出现 50 年来最低水位。
在天气连续高温情况下,加剧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引发蓝藻水华提前爆发,使大批市民家饮用水水质发生变化,并伴随难闻气味。
太湖水污染事件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普遍存在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形成异嗅、异味的现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就愈来愈高。
饮用水的色、嗅、味是人们评价其安全性最直接参数。
水体异味的产生严重影响了饮用水可饮用性,降低了消费者对饮用水的感官评价。
三、主要嗅味物质及其危害根据人的感觉感官可将水中嗅味分为 3 大类 13 种,分别为味觉异味(4 种)、嗅觉异味(8 种),以及口鼻感官异感(1 种)。
水质优化--水中嗅味去除方法的探讨

水质优化--水中嗅味去除方法的探讨【摘要】:随着水源污染程度的日益严重以及人们对饮用水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水的嗅味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文章论述了嗅味这一感官指标所具有的理化意义,着重分析了两种典型污染物藻类和致嗅有机物造成的嗅味问题。
为解决自来水中的嗅味问题,国内外采取了多种去除嗅味的方法。
文章结合国内有关单位的实际应用情况,探讨了若干种去除嗅味方法及其效果。
【关键词】:嗅味;藻类;有机物;去除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工业,尤其是合成化工业更是突飞猛进,这些化学物质的大部分通过人类活动进入水体,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农业使用化肥、杀虫剂的流失等,使接纳水体的物理化学性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80年代初就发现,水中有2000多种有机物,饮用水中有700多种,其中有20种致癌物,23种可疑致癌物,18种促癌物,56种致突变物。
世界各国现在都十分重视微量有机化合物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人们对水质的最直接的评价,首先来自水的颜色、嗅味、浑浊程度。
一杯清澈、甘爽、晶莹剔透的水自然为人们所乐见,反之,浑浊、有嗅味、颜色异常的水则为们所厌恶。
1. 饮用水嗅和味的产生途径通常水中的味道分四类:酸、甜、咸、苦,而嗅味(气味)多达八类:①泥土味、霉味;②氯气味、臭氧味、游泳池味;③草味;④腐烂蔬菜味;⑤水果味;⑥鱼腥味;⑦药味;⑧肥皂、塑料、石油味等。
水中多种多样的嗅味,意味着水中的成分是复杂多样的。
研究各种嗅味的原因,探索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多年的研究资料表明,水中嗅味主要来源于藻类和其它水生动植物的代谢产物或分解产物,以及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通常对水中的嗅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较为困难的。
从饮用水的生产过程来看,产生嗅和味的物质来源于三个过程:首先是原水中本身含有某些产生嗅和味的物质;二是原水经过水厂进行处理时,在处理过程中,投加的药剂以及同原水物质瓜所产后的物质带来的异嗅和异味;三是处理后的水在经过配水系统输送到用户过程中,在管网系统中引入的杂质产生的嗅和味。
某县饮用水产生嗅味的成因及处理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分析与思考作者:王文文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35期王文文(东明县规划局山东菏泽 274500)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完善。
鉴于此,该研究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现代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以及城市建设对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作出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可行性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13-01看待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两者的关系问题时,不能将两者分割开看待,因为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
就好比人类的左右手一样,缺一不可而又相互需要。
城市规划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方向和进行调控;而城市建设也能够给予城市规划的方案设计预见性和超前性。
若想一座城市能够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两者缺一不可。
1 城市规划对城市整体建设的调控作用分析1.1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城市规划从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内土地资源的利用两大主要方面进行调控,以此来完成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
根据普遍情况进行区分,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主要可以分为短、中和远期三类。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调控作用的具体实施还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完成,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完成城市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只需要较少的时间,因此调控多为短期的;相反,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城市在实施起来则相对较慢,调控则多选择中期或者远期的。
1.2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控作用今后,国家对土地征用的政策、法规将越来越严格,城市建设怎样才能继续做到有序、合理、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对土地的调控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1.2.1 切实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除饮用水中异臭味研究进展段跟定1,刘海华1,宋玉2(1.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77;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陕西延安717400)摘耍:随着天然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和工业农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量的增加,导致以其为水源的给水厂出水中异味和臭味增大。
而此现象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对饮用水中产生异臭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饮用水异臭味嗅和味水体异味问题所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多方面的,这包括:使人类饮用水水质下降,水处理耗费增加;同时会给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过去我国给水行业一直以降低饮用水中的浊度、色度,去除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为主要目标。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饮用水中存在的嗅和味问题的关注也必然会逐渐增强。
1饮用水中臭昧的形成原因目前据研究表明,饮用水中嗅和味产生原因主要有三类:一是由排入水体的无机物、化学制品及溶解性的矿物盐;二是腐殖质等有机物、藻类放线菌和真菌的分泌物和残体产生的Geosmin(地霉素)、MIB(2一甲基异2一茨醇);三是过量投氯引起的。
1.1无机物、化学制品及溶解性的矿物盐产生的嗅和昧来自工业废水酚离子及酚类化合物具有恶臭,对饮用水进行加氯消毒时,能形成臭味更强烈的氯…酚;来源于水生生物死亡或者工业废水的无机氮化物也会使水产生异味,比如,三甲基胺是水体鱼腥味的主要来源一,且其在水中的阈值极低,仅为0.004ppmv;受到严重的工业污染或水源(湖泊、水库)底泥上翻时,水体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硫化物,产生难闻的臭鸡蛋味,比如:硫醇是一种恶臭味分子,其臭气阈值数在十亿分之一;酮及醛类化合物也会使饮用水产生臭味,比如:乙醛嗅阈值是0.0001ppmv翻。
1-2部分藻类和放线茵产生的嗅和味藻类分泌物一般带有异味,尤其是鱼腥味、土腥味最为普遍,给人以极其不愉快的感觉。
藻类的细胞外物质分解是一个潜在的引起嗅和味的源泉。
死藻常通过两个途径引起嗅和味:死亡藻类细胞的解体,使得细胞内物质进入水中,释放出嗅味化合物;死藻可以作为放线菌等细菌的食物,研究表明放线菌Strep—tomycesvrieus分泌出异味物质,并证实此异味物质就是MIB(2一甲基异2一茨醇)脚。
1.3过量加氯引起的嗅和昧当水中同时存在氯和氨时,HOCI与氨产生下列逐步反应:HCl0+NH,一=NH_,Cl+H20’HCl0+NH2Cl=一=NHCh+H20HCIO+NHCl2=---==NClj-120NH-,CI、NHCl2、NCl,分别称为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
SePpov弛m时旨出,氯酚、三碘甲烷和药味的复合嗅味是由藻类代谢物的氯化和副产物的分解产生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嗅和昧的种类及检测方法2.1嗅和味的种类万方数据目前,嗅和味的种类还没有—个确定的分类方法,在最新的异昧轮状图(TasteandOdorWheel)中,异味及导致异味的挥发性化合物被划分为13类.其中嗅觉异味占了8类,如土霉味、油脂味、草木味、鱼腥味、烂菜味、腐败味、氯化物味及药味等[51。
其中土霉味是淡水水体中存在最广泛且最难闻的异味。
对嗅和味的分类常采用嗅和味轮状图法,见图1一摹己I够/0‰.;甲王≯/呵吖熟※舶人誊,是烈盘嚷.'证日E—■三墅…噱)《黎十二絮矗F—■藉图1嗅和昧轮状图一I一’囊.唪2.2嗅昧鉴定方法目前,国内外对水体异味的监测方法可归纳为两种,即嗅觉鉴定方法和仪器分析法。
嗅觉法是通过人的嗅觉来判断其味的类别和强度。
水体中异味常用异味阈值(ThreshodorNumber,简称TON)来表征。
仪器分析法是依据异味物质的反应生成物颜色、发光和离子化原理,用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比色法、化学发光法等方法进行分析。
十九佯前,人类的鼻子曾经是最灵敏的仪器,胜过GC分析。
然而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固相微萃取法因不需要有机溶剂,无需浓缩,简便易行而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安全等研究领域,用SPME顶空富集水体中痕鼍的异味化合物,再与GC/MS结合分析,可使灵敏度大为提高,例如可测定饮用水中的Geosmin和2一methylisoborneol(MIB),低于其TON值『q。
酶联免疫法(ELISA)是基于抗原一抗体反应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检测方法,因其具有专一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等优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
Chung等最早报道采用该法对MIB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州mLo3饮用水中臭味的消除方法3.1嗅和昧的化学氧化法去除3.1.1二氧化氯黄君礼嘴人从量子化学的角度,研究了水处理反应条件下CIO:与苯酚反应的单电子转移反应机理,认为采用二氧化氯解决酚类化合物产生的水体异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氧化氯完全氧化破坏酚类污染物。
不生成异味的氯代酚;(2)二氧化氯能破坏预氯化产生的任何一种氯酚,并且作用迅速;(3)适当提高原水PH值还会提高二氧化氯的除酚效率,从而更好地除臭,这些均不同于次氯酸。
根据黄君礼等人的研究结果,二氧化氯预氧化具有良好的除酚效果,并且明显优于液氯。
当二氧化氯投加量为2ms/L时,滤后水中苯酚浓度降低了58%,比常规处理滤后水相应值高了38个百分点。
氧化能力较强的二氧化氯也会对硫化物进行氧化,从而减轻水体异味程度。
二氧化氯投加量对硫化物去除效果的影响规律与除酚类似御。
3.1.2高锰酸盐复合药剂章琪等人采用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加常规工艺进行处理,它与仅用常规工艺处理的对比试验表明,ppc对有机物、藻类、嗅味、浊度、色度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ppe与原水的接触时间为5min以上即可取得稳定的除臭效果,且ppc投量和除臭率呈正相关关系。
与常规工艺相比,ppe预氧化的除臭效果非常显著,每投加1mg,L即可提高除臭率25~50%。
生产试验结果表明,ppe预氧化比CI'-'PAC工艺除臭率提高了14%。
3.1.3臭氧臭氧可直接破坏MIB和Gas的分子结构,是一种去MIB和Ges的较为有效的氧化剂。
如果臭氧剂量足够,MIB和Gas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
LHO试验证实到,当采用臭氧氧化法去除水中的地霉素和土臭素时,水质的不同和NOM会导致臭氧氧化效率变低。
其原因主要是,臭氧氧化异味物质主要靠臭氧分子与水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的羟基自由基。
当水中的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过高时,会同地霉素和土臭素分子竞争与羟基自由基的反应,从而降低地霉素和土臭素去除效率。
同样,NOM也与地霉素和土臭素相竞争而导致地霉素和土臭素的去除率降低嘲。
3.2法,在载体上繁殖好氧微生物,在供氧充分的前提下,通过微生物的自身生命活动——氧化、还原、合成等过程,降解去除水中可生化的污染物质。
生物处理运行费较低,近年来,生物处理在除臭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
4结论饮用水中产生的臭味主要是MIB和Gas引起的,但MIB和Ges主要是由藻类产生的。
水体富营养化是导致水中藻类增多罪魁祸首。
因此对藻类大量繁殖的水体为水源的水处理厂,在选择处理工艺时一定要慎重。
同时告诫人们控制和去除水中由Gas和MIB产生的臭味,根本是要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
参考文献:【1】徐新华,水与废水的臭氧处理,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
126.127【2】Medsker.LLJenkinsD.andThoms.J.F.(1968).AnEarthy—SmellingCompoudAssociatedwithBlue-GreenAIgaeandActinm【J】yeetes.W8£.sci.Technology,1968.2:461-464.【3】seppav越Ⅱ&O,TheEffectonFishoftheMa驺DevelopmentofBrack—ish[J】.WaterPlankton.一AquaFennica1971:118—129.【4】S.C.Tung,T.F.Lin,C.LLiuandS.D.Lai.TheeffectofoxidantsOn2一MIBconcentrationwiththepresenceofCyanobacteria【J】.WaterSCi—watertasteeric@andTechnology,y49,n9,2004,p281—288.【5】SuffetIH,KhiariD,BmchetA.ThedrinkingwheelforthemillenlIiurn:beyondgeosminandandodor2一methylisoborne01.【J】.geosminPAC和GACWat.Sci.Technology,1999,40(6):1-13.【6】LloydSW。
LeaJi,Zimbapv,etal.RapidanalysisofMIBinwater根据MarkWaer,和NicholasBum等人2003年元月报道,在日处理45万加仑的DuffWater水处理厂,当原水中地霉素的含量在5-10ng/L的范围内时,投加粉末括性炭(PAC)具有很好的去除嗅和味的效果;李伟光采用PAC法去除饮用水中嗅味的试验结果也表明:原水的嗅阈值大小(嗅味物质的浓度1对PAC除嗅的效果无太大影响,为保证PAC对嗅味的去除效果,吸附时间至少要保证30min。
JeffRidal[10]报道了St.LawrenceRiver通过采用颗粒活性炭过滤的方法去除水中的MIB和土臭素,原水中MIB和土臭素的含量一般为5to60ng/L,经过2到12个and2-usingsolidph8∞microextractionprocedures【J】.W毗.Re,.1998,32:2140-2146.【7】杜仰民..稳定性二氧化氯的简易制取方法【J】.中国给排水。
1996.12(3)4l—42.【8】王士芬.湖泊水藻类的去除方法【J】.污染防治技术,2000,13(1):24.【9】L.Ho,J.P.Cmue.G.Newcombe.TheeffectofwaterqualityandNOMcharacterontheozonationfoMIBandgeosmin【J】.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v49,n9,2004,249-255.月的稳定运行后,MIB和土臭素的去除率一般在60%和80%。
3.3生物法【10】JeffRidal,RemovalofTasteandOdourCompoundsbyConventiormlGranularActivatedCarbonFiltration【】】,WaterQualityResearchJournalofCanada,36(1l:43—54(2001).生物预处理微污染源水,是采用各种不同生物载体的生物—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