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全国1评分细则

合集下载

2017高考语文全国课标1卷试题和答案解析.docx

2017高考语文全国课标1卷试题和答案解析.docx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一)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一)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一)合肥六中张选军I 总体评析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终于在大家的企盼中露出了真容,纵观整个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其所考察的内容和设置的题型,依据2017年考试大纲的修订与调整,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做了不少的调整和变化。

因此,想从“稳”和“变”两个维度来谈谈今年的语文试卷。

从“变”的方面来看,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现代文阅读中,相较于以前来说,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均成为必考的内容。

当然这在2017年考纲中有明确规定,但是因为考生阅读量的增大,必然要对整个试卷题型和题目数量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文学类文本减少一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增加一道客观选择题,只保留一道问答题。

当然,实用类文本一摆往年人物传记类的考察,改为在比较中认识中国电视纪录片运用和发展的话题,同时采用多篇非连续文本的组合也是较往年明显不一样的。

这种变化虽然只是一个局部调整,但盘活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既扩展了调整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的空间,也利于命题在考查方式上更为灵活多变,从而提升试题的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与区分度。

古诗文阅读这块,诗歌鉴赏以一道客观题和一道在主观题呈现,名句名篇默写上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今年是两道题共计5分。

虽然高三复习中针对这一方面考生早已熟悉,但是客观上来讲,对学生的临场考试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

另外,语言文字运用这方面,第19题和第21题也是近几年没有出现的题型,特别是第21题比较新颖,通过寻找“推断中存在的问题”对考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从“稳”的方面来看,虽然2017年语文试题因为存在预期的变化,大家也充满着期待,但是仔细阅览也会发现,“变”的更多的只是形式,而对考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素养、语文这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学科的考察的依然是整个试卷的着眼点。

比如社科类文本《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选段,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气候与环境、气候与社会、气候与人类等的关系,文学类文本考察的是永恒的人性美以及相应的人生道理等。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精品文档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文章来源m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试卷满分150分,由现代文阅读(35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和作文(60分))四大部分构成。

现代文阅读由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构成。

先概述本次高考试题,四个字,出乎意料;六个字,完全出乎意料。

绝对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做不完。

先说个意外:东华你语文过120的估计又是惨淡~广东语文平均分可能又只有95左右了~意外一:这么多选择题~13道选择题,43分,占了除作文的一半,可谓得选择题得天下,高三党,作文就不用看了,对对选择题就晓得你的成色了。

说说黄老师自作的答案,DBABDBcDBBBEDDB。

黄老师也会错的,不以此为标准答案。

意外二:五篇大阅读,对考生是五雷轰顶啊。

今年取消了选考,我们以为是文学类和实用类选择一个,没想到,别人是都考,硬生生多了一篇大阅读,而且是行文晦涩的文学类文本,而且还是那种猜到了开头猜不到结尾的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的小说,所以孩子们,今年语文能做完就不错了,你要是个好学生,认真做语文,能剩下十分钟检查算我输~1 / 9精品文档所以后来的孩子们,读书,读书,再读书~意外三:高考第一次,全国卷考了从来没有训练过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坑死了那些刷题党,做了这么多题,却抵不过出卷人的偶然创新,一堆堆题目坍塌了,十年高考五年模拟就这样被出卷人虐杀了。

此类题目只有江浙中考训练过,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啥的初中高中都没见过。

我疑心出题的肯定是个浙江的。

意外四:作文敢不敢再热点一点,虽然黄老师已经料到全国1卷要考热点事件,却完全没有料到如此新潮到大熊猫和一带一路,甚至还有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完全是坑死农村学生节奏啊。

命题人说:城市的孩子,我只能送你们到这一步了,你们如果还考不过农村的孩子,那我就得跳河了。

高考语文真题及阅卷评分细则

高考语文真题及阅卷评分细则

高考语文真题及阅卷评分细则高考语文真题及阅卷评分细则第一部分:本试题的阅卷评分细则一、客观题部分严格按照标准答案给分,由电脑扫描识别系统自动判分,只要考生按照自己的答案使用2B铅笔规范填涂,得分无误差,这里不赘述。

二、主观题部分(一)第 6 题评分细则:1、外因(4 分)——包括环境(2 分)和时间(2 分)。

环境:湿热多雨(2 分);湿1 分(气候潮湿,多雨,湿度大);热1 分(光照时间长,温度高,气温高);环境不好,受环境影响1分。

时间:时间 1 分,久远 1 分;保存时间(1 分),长(1 分);历史悠久(2 分),形成于 18世纪(2 分),距今 300 年历史(2 分)2、内因(2 分)——一纸张(1 分)酸化(1 分)文件酸化(2 分)用原句回答三句中两句可以给 2 分,一句给 1 分(文章材料三第三行)。

(二)第 8 题评分细则: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1 分)或者是艰苦卓绝/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不辞劳苦(1 分)2、言行、语言、动作、细节、心理(1 分)品质:坚毅/刚毅/坚定/坚韧/坚忍/有韧性寡言/沉默/一声也不响/不爱说话。

语言:刚直有力/刚正/刚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1 分)3、对比/反衬/衬托/映衬/侧面描写/正面侧面结合/侧面烘托(1 分)塑造了禹艰苦卓绝的品质精神/乞丐似的大汉形象/社会环境背景渲染/把人物置于困难,自然灾害中,矛盾冲突中(1 分)(三)第 9 题评分细则:第一点两分。

①大禹治水 1 分②于史有据/博彩文献/历史上有记载/古代就有/历史上有/真实的/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上存在的(1 分)。

(历史韵味,历史感,历史上真实的,情节真实,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年代感,真实可信,可信)。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满分范文背诵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满分范文背诵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满分作文背诵(作文评分标准+作文审题讲解+满分作文集锦)(绝对精品素材,对2018高考作文很有帮助,值得下载打印) 以2017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浙江卷为例题目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60分)有位作家说,人要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题目自拟。

?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评分标准对于阅卷评分标准,我们向来遵循的原则有两条,第一,尊重试题。

笫二,联系考生实际,打分标准要从我省大多数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首先来看这道题的命题思路:根据《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能写三类文体(应用类、论述类、文学类)要求,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少整体结构感,空疏而又欠严谨的?伪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滥,我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此次命题仍着重于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却有隐形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句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

但是从题目看,毕竟又和去年的写作要求不同。

去年是明确要求考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今年只是使用了两个关键词:思考、评说。

所以,今年在文体上我们就不能像去年那样一定要求考生写成论述类文章,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忽略试题上的提示,这两个关键词是指向论述类文体的,我们在阅卷时又必须有所体现。

这个作文题要求考生理解作家的话。

三本书的说法,第一本书是指平常我们部在阅读的书籍。

第二本书是指生活,也可以说是社会实践。

这样的理念其实我们古代就有,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

把社会实践说成是读?无字之书?,其实是一种文学性的比喻,这比较好理解。

2017语文评分标准

2017语文评分标准

2017语文评分标准2017年语文评分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一项重要文件,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考试评分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标准。

语文学科作为学生的基础学科之一,其评分标准的制定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个方面对2017语文评分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考试评分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2017语文评分标准,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和阅读表达两个方面。

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需要具备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同时能够从文章中获取相关信息,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在阅读表达方面,学生需要具备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并能够对文章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评论。

此外,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流畅度也是评分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评分的重点之一。

根据2017语文评分标准,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包括写作表达和写作规范两个方面。

在写作表达方面,学生需要具备清晰的思维逻辑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并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读者。

在写作规范方面,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语法结构和词汇,使文章通顺、连贯、得体。

最后,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评分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2017语文评分标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规范和语言丰富两个方面。

在语言规范方面,学生需要具备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使用规范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避免出现语言错误和表达不清的情况。

在语言丰富方面,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词汇积累和多样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综上所述,2017语文评分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考试评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标准。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以达到更好的学习和评分效果。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作文评分标准(细则)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作文评分标准(细则)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作文评分标准(细则)一、关于作文的“分等评分”(一)基础等级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20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

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表达项(20分)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以考虑在上一等或下一等打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给分。

(二)发展等级(20分)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可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1到2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1发展等级评分。

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⑾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精巧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二、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一)扣分项评定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完整版)2017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2017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语文知识题评分细则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分)
本题共分三点作答,各点分值如下,2+1+1=5分,答对三点给5分。

(1)围绕叙述或情节作答,2分。

①叙述(情节)简洁(简明、集中、紧凑、紧密),2分。

②“推动情节发展”、“情节流畅连贯”、“是文章的线索”、“为下文做铺垫”,1分。

③“吸引读者”、“营造氛围”、“渲染烘托气氛”、“照应题目”等不给分。

(2)围绕人物作答,1分。

①使用准确形容词,使状态具体化:顽强、坚强、伟大、善良,1分。

②“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饱满”,1分。

③“塑造人物形象”,不给分。

(3)围绕主题作答,1分。

①“升华(深化)主旨”,1分。

②“揭示主旨”,不给分。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本题分三点作答,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

(1)从视角的效果作答,2分。

限制视角,使文章真实、符合逻辑、合情合理。

(2)从结尾的效果作答,2分。

结尾戛然而止、恰到好处、不蔓不枝、不多余,增添文章的神秘色彩,神奇性。

答“玄幻、玄妙、朦胧、奇异”的不给分。

(3)从读者的阅读效果作答,2分。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意犹未尽,耐人寻味。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4分)
(1)中央:频道化、制播一体、制播合一,2分。

央视是主要制作基地、单一模式,1分。

(2)美国:制播分离(分开),2分。

抄材料、概括不准确,1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5分)
循:遵循、遵从、遵守、按照、依据、依照,1分。

符合、合乎,不给分。

党:亲族、亲人、亲戚、亲属,1分。

朋党、亲信、亲友、亲朋,不给分。

大意3分,前两句1分,后两句1分,完整通顺1分。

“循”、“党”各1分。

不重复扣分,与句意不符不得分,关键词错不得分。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5分)
臧否:褒贬、评定、评论、评判、评价、赞扬与批评、说人长短是非,1分。

谈论、讨论、只强调一方面(好或坏),不给分。

乱:岔开、干扰、扰乱、搅乱、转移话题,1分。

打断、捣乱,不给分。

大意3分,前两句1分,后两句1分,完整通顺1分。

“臧否”、“乱”各1分。

不重复扣分,与句意不符不得分,关键词错不得分。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本题分3点作答,每点2分。

(1)比喻(2分),意思相近不影响得分:“像”、“比作”也给分。

(2)以动衬静,表现考场寂静、肃穆安静、庄严肃静,2分;考场紧张、激烈、考生激动,不给分。

(3)表达作者喜悦、期望、期待、希望、渴望的情感,2分;表达作者祝福、乐观、赞扬、赞美、鼓励、壮志难酬、思绪万千,不给分。

注意:
1. 知识题评判时要求不打印象分,找关键词给分;
2. 学生如果不分点,只要有关键词就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