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
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讨论文

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讨论文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全文如下:文言文作为我国早期语言交流和文字传承的工具,它是古人们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是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的写照。
然而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由于课程知识量大、课程进度紧张,致使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对重点知识进行全面把握,加上缺少高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抵触、厌恶的情绪。
本文就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
一、增加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了才能消除畏惧心理,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到文言文的学习中。
老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可以向同学们展示部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他们亲眼感受一下“天下第一行书”的魅力,从而对课文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如学习《鸿门宴》时,可以播放电影“鸿门宴”的相关片段,让同学们在电影中感受当时剑拔弩张、暗流涌动的紧张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样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培养同学们对文言文的兴趣,能够大大提高上课的效率与效果。
二、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增加学生见闻人教版高中教材中选择的文言文大多都和史实或当时的政治相关,要么就关乎作者个人的人生境遇、情感波动,因此,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对课文进行讲解而忽视其历史背景就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文章的背景、逻辑、情感,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历史背景,讲述一下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的原因晋国一方面是晋文公逃亡时在郑国没有得到礼遇以及公元前632年晋、楚交战之时郑国出兵帮助楚国,另一方面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当时也急于扩张的秦国联盟对郑国发动战争。
同学们了解了城濮之战和秦晋攻郑的历史背景后,对当时复杂的国家关系就能够心中有数,更容易理顺文中的逻辑关系,对文章能够有一个更深刻地理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第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分析一、立足文本,区别对待二、利用语境,从“文”中学“言”教师在确立了文言课文的教学内容之后,接下来就要面临“文”和“言”怎么教的这个难题。
中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使用现代汉语进行交流、写作,所以,没有必要识记现代汉语语法的规则。
学习古代汉语则不然,学生一般只有在语文课本中才会接触古代语言,所以,学生需要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虚词和语法知识。
可是,单纯的背诵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学生学习文言文“言”这一方面的内容时,语境是最不能忽视的因素。
因为,语境将词汇的语义具体化。
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荆轲刺秦王》中有这样一句话“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其中“深”解释为严苛、刻毒,这个义项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文中推测出来。
因为,这句话后面紧跟着的就是“父母宗族,皆为没戮”。
秦王杀戮、没收了樊将军的亲眷,秦王这样的行为对樊将军来说可以说是太过刻毒,所以,这里的“深”的意义要与后文的内容相符。
再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中“言”的义项为“告诉”或“对……诉说”,但是,我们从后面的文章中不难发现,曹无伤派人向项羽报告这件事时,刘邦并不知情,所以这里的“言”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告密。
三、字句辨析,从“言”中学“文”文言文中“文”与“言”的关系非常紧密,我们不能脱离“文”来学“言”,同样也不能脱离“言”来学“文”。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通过“言”的分析去得知“文”的内容。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语言精练准确,用词又追求委婉巧妙,开篇“晋侯、秦伯围郑”这几个字看似平淡无奇,但却传递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晋侯、秦伯围郑”中“围”字不仅交代了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也表现出了郑国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这一句为下文的内容作了铺垫,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

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古代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承载者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特质的根基。
学生学习古代文言作品,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同时也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
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体悟汉语言言简意丰、谴词考究、结构严谨、思想深刻、艺术高超等特点,从而熟悉并热爱民族语言,继承并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培养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熏陶提升纯洁高尚的精神品格。
不仅如此,学生学习古代文言作品还可以通过与古代杰出人物、一流人才“对话”,直接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思考”,直接体味他们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然后逐步涵养其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忧乐观,在精神上走向丰润完满。
然而,在传媒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快餐文化盛行,低劣文化充斥校园,文言文遇到了空前的尴尬和冷遇。
学生常说:“老师,文言文太难了”;学生常问:“老师,现在还学习文言文有什么用?”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面对文学审美能力正严重弱化的学生,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不能随波逐流地迎合学生的审美趣味,而是要反思传统文言教学的不足,积极改进创新文言文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从而积极影响学生学好文言文。
下面谈谈我的认识与做法:一、反思变革传统课堂教学,变重教师教为重学生读在传统评价体制的影响下,课堂教学常常注重教师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个人体验;注重文言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个人感受;注重肢解式分析,而忽视学生趣味所在。
近年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指引下,这种情况虽有所改观,但并无根本改变。
而这种“目中无人”的课堂教学不改变,学生就很难真正对文言作品感兴趣;这种功利地为了考试而教学而学习的状况不改变,学生就很难真正对文言教学感兴趣。
我们不妨精选作品,放手让学生去多读。
教师尽量少讲,或者不讲。
学生读不通读不懂了,老师再讲。
我们不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可不一定是老师事先设置的问题哟)。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2)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2)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篇2浅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教学【摘要】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师探讨的热点。
通过多年的教学摸索,笔者认为培养文言兴趣,变革教学方式,夯实文言基础是实现文言文高效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培养兴趣教学方式文言基础在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很多文言经典篇目,这些文言文承载着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文言文的教学和学习,不仅关系到思想的传承,也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而且,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察是高考试题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基于以上原因,一线语文教师都非常注重文言文的教学。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师探讨的热点。
通过多年的教学摸索,笔者认为培养文言兴趣,变革教学方式,夯实文言基础是实现文言文高效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一、培养文言兴趣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就教学来说,若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能让学生‘乐之’就难免走向失败。
只有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有效率。
那么,我们如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诵读法。
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
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
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
尤其是文言散文和赋等文学性比较强的文言文如《赤壁赋》、《阿房宫赋》更要多读。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语文论文】

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本都编入了大量古诗词,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任教学校的高一年级的4个文科班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喜欢上古诗词课的学生仅占21%;认为现阶段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各占36%和12%。
从这些数据反馈,教师认真思考应该如何改善教学模式,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
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等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种打造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运用导学案,让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教学流程在学案中要清晰体现,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
导学案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师要具体安排好任务,比如每个小组负责的问题、小组中的成员负责的问题,分工必须明确,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有效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特长,把合适的问题分配给合适的学生,让学生增强自信。
集体备课要多做几种方案,文理生学习可能有不同特点,因此文理科的学案要有所区别,学习程度好的班和稍差的班也要有所区别,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考虑到。
教师要提高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诵读,教师要想法设法让诵读成为诗词课堂的一个亮点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并没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精神美。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通常都属于难点部分。
如何学好文言文呢?首先要提倡诵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
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
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诘屈聱牙;词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殊句式,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
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
还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延用。
只有通过读,尤其是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
诵读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
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
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
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诵读时要做到:眼观其义,口读其声,耳听其言,脑思其义,把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
文言文课堂中高中语文论文

文言文课堂中高中语文论文一、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然而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低下却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问题。
因而,若想要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与质量,使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有效的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视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当学生遇到学习中的难题时,教师要鼓励其自主进行探索与思考,尽力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的依赖教师给出答案。
尤其是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往往通过自主的思考才能够使学习过程与结果更加印象深刻。
教师要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融入到文言文所描绘出的情境中,使之能够真正喜爱文言文的学习。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求其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共同学习与朗读,并自主发表自己学习朗读后的感受,使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二、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加强语法教学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基础以及语法知识,进而使文中的文言文学习难点能够得到有效的理解。
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教学时,教师应教授学生文中所涉及到的修辞手法与知识,进而能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中所表达的含义。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文言文基本字词知识有足够程度的重视,并对语法的教学给予格外的关注,使教学能够真正取得成效。
基于文言文基础知识乏味而枯燥的学习特点,文言文学习也具有了较大的难度。
语法的基本知识以及学习语法的基本观念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进行不断的渗透。
并且应当将文言文中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分类以及总结,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引导,降低其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便于其进行文言文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廉颇蔺相如传》的教学时,教师务必将文中的重点词汇与语法教给学生,使之在充分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进行整篇文章的理解与学习,并掌握高效的文言文学习方式与养成良好的习惯。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一、加强积累,梳理文言现象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一般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更多,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
文言知识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分门别类、逐课归纳。
文言知识的不断积累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扫清障碍。
在高一年级,教师需要加强对每一课文言现象的梳理和积累,适当时候还要补充简单的课外文言文,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文言现象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学生要自主梳理,最起码要把每一课的文言现象都找出来。
掌握了某一课的文言现象,学生对该课的文意也就清楚了。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效果当然会更好。
此外,还有文言习惯用语、古代文化常识及一些固定的句式等,都需要学生归纳整理。
如苏教版《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通假字很简单,只有“僇”和“趣”两个,但是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特别多。
在词类活用中,形容词用作名词的有“穷山之高而止”的“高”,“萦青缭白”中的“青”和“白”,“自远而至”中的“远”;形容词作动词的'有“穷回溪”的“穷”(走到尽头),而“始指异之”的“异”(以……为异)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的有“日与其徒上高山”中的“日”(每天),“箕踞而遨”中的“箕”(像簸箕一样)。
由此可以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小石潭记》中“斗折蛇行”中的“斗”和“蛇”(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狼》一课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像狗一样)。
学生在归纳整理的时候,可加深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掌握词性的变化。
此外,本课还有很多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学生在积累中可以不断提高对文言句式的熟悉程度。
二、自主阅读,摒弃课下注释文言文的阅读难度很大,学生在疏通文意的时候一般靠的是课文下面的注释。
但是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学生便不知其意,需要教师逐字讲解,所以教师在教文言文单元时总是很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摘要: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也成为很多教师探讨的内容。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通常都采用教师分析讲解的方法,逐字、逐句、逐段地串讲,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已所学的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
因此必须改革高中文言文教学,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
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把语文教学与弘扬国学结合起来,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唤发起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富于国学教育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学习文言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一提及读文言文,就会精神不振,甚至有昏昏欲睡之感。
问及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一是文言文与他们隔得太远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二是我们现在已不用文言交际了,不实用。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针对这种现状,首先得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而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文言文的作用。
学习文言文,究竟有哪些作用呢?一是从功利的层面来讲,高考关系到我们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学好文言文。
二是从精神的层面来看,学习文言文可以学习古人的经验,有的甚至可以古为今用,而且可以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完善我们的
道德品行。
譬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广为日本人喜爱和推崇,成为他们经商和管理的必读书目。
譬如,读了《论语》中的“言必信,行必果”,你会懂得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读了《游褒禅山记》中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你会明白尽吾志的重要性;读过苏轼的《赤壁赋》,你会感受到苏轼的那达观与超脱的胸怀。
牛顿说:“如果说我能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有幸读到这些先贤的作品,正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去感受那来自古代清风的洗礼,让心灵得到精神之泉的浸染。
三是从社会责任感的层面来讲,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文言文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文言文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必要学好它,并将传承它作为我们的一种神圣责任。
当明白了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让整个学习旅程充满了快乐,有了一种自主性。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传播国学思想
国学主要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史哲,语文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双方在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方面是重叠的。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许多优秀的古诗,经历了岁月的大浪淘沙,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学生都能通过他们的诗跨越千年与古人对话:山水田园、边塞高歌;解读人生的起起落落,品味人生的悲欢
离合;足不出户游览祖国的壮丽河山,边读边遥想群星璀璨、月圆长河。
在诗里,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寄托。
在古诗词的品读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诗中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
志当存高远,扬鞭自奋蹄。
每学一首学习课本上的诗,我就让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积累、去拓展、去搜集,分类整理,朝夕诵读,每个学生的角度不同、爱好不同,经常交流,互有启发。
如果中小学生不读文言文,将意味着几千年的文化典籍和汉语中数以千计的文言成语、格言、警句等,淡出学生的视野,学生的阅读结构将出现严重的残损。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古诗文堪称经典,结构严谨、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三、转变授课方式,提升课堂效率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一讲到底”的教法是不可取了。
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课堂的主人,敢于发疑,敢于质疑,敢于释疑,进而较全面地了解课文。
当然,在这过程当中,也有学生不能解答出来的,也有没有发现的难点,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
教师的这种引导,无疑会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语文教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看懂,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
教师就必须在这时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太啰嗦,能给他们开窍就行。
教师常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就会提高了。
”这段话在文言文教学中非常实用。
教师只是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难点,点到就行,不必非得给出答案。
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讲“考查实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这个考点时,我就引导学生,让他们侧重语境义,让他们根据语境推测含义,不需死记硬背。
这样可以加深理解,灵活运用。
而在讲“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时,我更加侧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因为这个考点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不易掌握,我就教他们要“结合语境,侧重用法”,这样既快又准确。
如讲“以”这个虚词时,首先让学生知道它主要有“连词、介词”这两种用法,然后再根据“以”后面的词性来确定它的用法。
若它后面是名词或代词时,它一般作介词,若它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时,它一般作连词。
这样讲解,学生就会在理解中掌握知识,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高中文言文学习,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采用科学的途径与方法,多读、多译、多积累,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
参考文献:
[1]陈华.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小探[j].学周刊, 2011,(20)
[2]刘正生.小学文言文教学浅谈[j].黑龙江教育(小
学),2011,(z2)
[3]张志坚.浅议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与方法[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9)
[4]吴晋芳.如何高效展开文言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1,(51)
[5]马利珍.文言文教学三环节[j].学周刊,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