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乡土公共建筑营造中的生态智慧——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洗衣亭为例
滇西合院式民居建造风格与艺术初探——以云南省临沧市斗阁村传统民居为例

(1)防风 滇西合院式民居采用木梁柱构架作为承重构件,屋架部分多用穿斗式和抬梁
式,常用五架或七架,选用柁礅支撑。立 柱的材料也多选用由上向下逐渐变粗具有 收分作用的木料,结构稳定,可以防止劲 风的破坏。
(2)抗震 滇西合院式民居为了抵抗地震的破 坏,经常降低层高,使得整体房屋重心下 降,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3)细部构造 滇西合院式民居的大木作做工也十分 讲究,精巧的棒卯技术和严密的结构体系 形成了民居的结构构造(图3)。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居作为建筑的必要构成部分,直 接反映了人群的习俗与活动。合院式民居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民 居类型,也被称为宫室式或庭院式民居,是传统中原汉民族传统居 住形式,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典型居住形式。合院式民居 由四个方向的房屋围绕中心庭院组成,其中正房坐北朝南,耳房 配列东西,倒座坐南朝北,进而具有中轴对称、四向平衡、对内 围绕、对外相对封闭的特点。简而言之,“以大小不同的合院建筑 群,相互叠构,形成庞大的建筑群体系……”①。
文化 ·历史丨 Culture·History 6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a
1b
1c
图1 斗阁村现状分析示意图 图1a 建筑高度 图1b 建筑质量 图1c 水陆分布
2a
2b
2c
2d
图2 大理白族民居穿梁与屋架形式 图2a 鸟兽穿梁雕刻 图2b 花鸟穿梁雕刻 图2c 抬梁式屋架 图2d 穿斗式屋架
1 古村斗阁村背景介绍
1.1 概况
斗阁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的圈内乡,在地理位置方 面,斗阁村东邻景谷县,南邻昆赛村,西邻昔木村,北邻圈内村, 位于临沧城的南边,坐落在雾龙山下。村落面积约有28.88km2, 海拔1700m,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590mm,适合种植核 桃、烤烟等农作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有农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和顺侨乡建筑中的体现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和顺侨乡建筑中的体现和顺是云南省腾冲县的一个传统侨乡,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和顺侨乡建筑的选址、布局、选材和朝向都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到自然之根、传统文化之根,为现在的建筑设计起到启示作用,从而为现代建筑规划、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标签:和顺侨乡;建筑;中国传统文化前言和顺属于云南省腾冲县所辖之地,距离腾冲县城四公里,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和顺地处边境特殊位置,因出国历史久远,出国人数较多,侨属较多,而成为云南著名的侨乡,被誉为“西南第一侨乡”。
和顺地处边疆,堪称汉文化在西南边境的一块“飞地”,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从和顺的建筑选址、规划和构建等看,和顺的建筑或多或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和顺人的风水观古人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凭直觉认知和经验积累,曾总结出了以天、地、人相协调为准则的认识观念和一种特殊的择地标准和理论即“风水理论”。
[1]人们曾把这一理论广泛地应用在传统居住环境构建的实践中。
中国古代聚落的选址与布局大多受风水影响,大至城市、小至山村,都能找到风水的影子。
[2]风水学注重对自然环境进行缜密地考察,顺应自然,善于利用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风水师相地法是常用的选址方式,风水师以传统的风水理论,进行实地勘察,通过觅龙、察沙、观水点穴等步骤来框定村址。
[3]虽然影响村落和建筑选址的因素很多,但是和顺人觉得观水是他们最注重的。
注重“水源”与“水质”两要素,因错选水源造成水灾,错选水质要患病,风水术故有“未秀山,先秀水,有山无水休寻地”之说法。
[4]和顺共有大盈江和小河两条主要河流流经,这些水由地下、山间涌出,清冽温凉、纯天然、无污染,可以满足和顺人的日常的生产生活。
二、建筑选址的倾向中国的古村落和建筑选址除了对水源有特殊的要求之外,基址还需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这就要求古村落的选址要具备如下功能。
(一)生活方便功能村落不仅仅为人类的居住提供场所,而且还能够提供农耕之地。
有温度的“土味”建筑,如何点亮乡村?

有温度的“土味”建筑,如何点亮乡村?“当新的、美好的念头开始,挤走那些旧的、可怕的念头时,生命又开始回到了他身上,血液在他的血管里健康地流动,力量如洪水般向他涌来。
”那些承载着回忆和思念的乡村,经过设计师的改造。
保留继承着浓郁地方特色,采用砖、石、夯土等。
低成本、环保生态,焕发出新的生机。
今天小编将目光投注于乡村为你带来几款最美的乡村建筑01江海之星—海星村邂逅馆项目名称:海星村蟹逅馆项目地址:中国上海宝山建筑面积:1021.95㎡蟹逅馆即坐落于长江之畔,水库南侧,三面环水,一面临绿的一块“风水宝地”之中,视野开阔,周边无民居聚落,自然条件蟹逅馆整体采用小青瓦坡屋顶与垒石墙体,以融于村野林地之间。
我们打断L 型建筑的转角,以连通西侧蟹湖与主广场,加之临湖而设的亲水平台,是蟹逅馆对场地的进一步呼应。
02青龙坞言几又乡村胶囊旅社书店项目名称: 叠室入书山——青龙坞言几又乡村胶囊旅社书店场地地址: 中国浙江桐庐建筑占地面积: 232 平米项目地青龙坞是一片古村,隐匿在浙江桐庐的山林深处,因流经此地的一条溪水而得名。
村中有一座木骨泥墙的老宅,紧邻一条山路,南面背靠青山,北面俯拥低台院落。
在占地仅232平米、高7.2米的双层空间中,置入一个可容纳20人的胶囊旅社、一个乡村社区书店和阅览室。
▼图书馆东面景观▼三楼平台看向大厅模糊了各种空间的边界,“楼中楼”的构建,与一层的公共空间形成了开放和私密之间的平衡。
但内与外都变成了相对的概念和互换的体验。
从入口大厅处却能看到楼板之间清晰的剖面关系,同时,胶囊区的侧面又与无限重复的书架系统隔空对齐。
▼平台、书架和胶囊▼阅览室▼转折的路径▼建筑外观03安吉山山川乡村记忆馆项目名称:木头搭搭,黄泥刷刷,旧砖垒垒——(安吉山川乡村记忆馆)项目地点:安吉山川乡船村建筑占地面积: 232 平米安吉山川乡船村,距杭州主城区西北方向约60公里,海拔约220米,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形成一个盆地,良田千亩,一条溪流贯穿东西,流水长年不断。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民居改造——以昆明五岳村太宅改造项目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民居改造——以昆明五岳村太宅改造项目为例李 健,杨 健(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摘要:近年来,农村空心化的情况正在日益加剧,伴随着大量劳动人口流失,农村经济失去了活力和生机。
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政策背景,开展云南昆明五岳村太宅的改造项目。
改造设计的初衷是探索一套适用于云南传统民居的设计思路。
以尊重传统生活习惯,用亲民的造价来开展建筑实践。
希望五岳村太宅改造项目的完成,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一种新的建造思路。
传统民居不代表落后的生活方式,相反传统民居中蕴含着祖祖辈辈生活的智慧,通过合理的改造和设计,也将会创造更加现代舒适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居改造;在地性;构造;结构[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17.17Rural Residential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 A Case of Taizhai Reconstruction Project in Wuyue Village of KunmingLi Jian, Yang Jian(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093,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ituation of rural hollowing-out i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accompanied by the loss of a large number of labor force, making the rural economy lose its vitality and vitality. On February 25, 2021,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Bureau was officially launched, bringing new hope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t was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at we launched the project to transform Taizhai in Wuyue village, Kunming, Yunnan.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reconstruction design is to explore a set of ideas suitable for the design of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in Yunnan. The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the traditional living habits with more people-friendly construction costs. It is hoped that the completion of Taizhai reconstruction project in Wuyue village will provide a new way of construction for the local villagers. The traditional houses do not represent a backward way of life. Instead, the traditional houses contain the wisdom of living for generations. As long as through the reasonable transformation and design, they will also create more modern and comfortable living space.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idential transformation; in-situ; composition; structure1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1.1乡村建设的窘境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一步步加快。
诗意的栖居_云南腾冲地区和顺乡巡礼

诗意的栖居———云南腾冲地区和顺乡巡礼撒 莹1,王 波2(11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21云南省春城建筑工程总公司,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 通过建筑的意义、建筑美学的意义及城镇保护三方面论述了建筑设计中必须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出发点,运用新材料、新科技,创造美好的、协调的城镇空间。
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有选择的保护城镇景观风貌、城镇肌理、乡土建筑以及传统生活等不同层次的内容,使居民生活生气勃勃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不但满足当代人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并为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使人的生活更有诗意。
【关键词】 建筑; 环境; 建筑美学; 城镇保护; 生命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 -023 【文献标识码】 A1 问题的提出 住房是人类蔽风雨、御寒暑、饮食起居、繁衍后代的场所,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孟子曾说过:无恒产,则无恒心。
意思就是说:人若无安定的居所,就不能安心自己的工作和事业。
住宅一直就是每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建设活动。
据联合国统计[1],一个国家正常的住宅建设指标为:每年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30%~50%,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5%;住宅建设量约为国家工程建设总量的50%~60%。
可见住房建设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 和顺村景之一图2 和顺人家在我国的云南省腾冲地区和顺乡仍然能见到几千年来已经形成的传统民居,它是滇西地区住宅发展的历史见证,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但适应了滇西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也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要和需求,是有其存在价值的(详见图1和图2)。
民居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息息相关。
柯布西耶说:“住宅问题是一个时代问题。
社会的平衡取决于它。
”[2]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不断进步,原来的“老房子”不再适合现今人们的需求,于是民居格局和样式出现了一些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上升,人民生活的富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寻求一个更好、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势在必行。
保护与发展:乡村活化的空间思考--以云南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玉碗水村为例

85摘 要: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玉碗水村是云南省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案例,通过对该村落空间与行为活动调研,分析当前该村的传统资源与现状,提出在以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加强对古村落“活化”这一建设思路和途径取向,有针对性地实现修复自然环境、保护古村风貌目标;活化核心建筑,整治新建筑;发展文化及旅游产业,新旧融合,实现玉碗水古村落空间的保护与文化复兴。
关键词:保护;发展;空间;活化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 Chunhe street yuwanshui village in Hongta district of Yuxi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resource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 by investigating the space and behavior activities of the village. Should protect "The first" under the premise, should strengthen to the ancient village "The activation" the construction mentality and the way orientation. To repai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 the style of ancient villages; activate the core building, renovation of new buildings;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old and new, to achieve yuwanshui ancient village space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Renaissance.Key words :Protection ; development ; space ; rural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8)-08-85(7)作者简介苏艳妮,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传统村落旅游城镇化中的公共空间变迁——以云南沙溪寺登村为例

产业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公共空间的功能 和结构 ;社会主体方面,村落的社会主体是公共空间的 使用者和改造者 ;物质环境方面,公共空间的尺度、边界 和形态特征塑造了村落的外在风貌 ;人文景观方面,公
政府主导的旅游建设和涌入的外来资本使得村落空间发生巨变。文章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通过梳理分析其产业结构、
社会主体、物质空间环境和人文景观等方面,考察其旅游城镇化中的公共空间变迁规律,为旅游型传统村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参考。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 ;传统村落 ;公共ຫໍສະໝຸດ 间[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吴桂宁(1964-),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 :城市设计。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1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城乡规划·设计 2020 年 2 月第 17 卷总第 346 期
城市建筑
传统村落旅游城镇化中的公共空间变迁
——以云南沙溪寺登村为例
吴桂宁,段坤尧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摘要 :云南拥有大量少数民族村落及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城镇化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重要发展路线之一,然而
Abstract: With a large number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and rich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urbaniz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routes of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Yunnan. The tourism construction organiz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influx of external capital has greatly changed the villages space. This paper takes the Sideng village in Shaxi, Dali, Yunnan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laws of change in public space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through combing and analyzing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social subject, material space environment, and human landscape.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ourism-oriented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 words: t ourism urbaniz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s; public space
传统村落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及建筑风貌保护发展对策研究——以云南武定县万德村为例

59传统村落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及建筑风貌保护发展对策研究——以云南武定县万德村为例姜 淼1,康佳意2(1.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2.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云南 昆明 650228)摘 要: 传统村落的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及建筑风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划研究的重点。
文章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万德村为例,基于村落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建筑风貌特征,通过实地深入调研,分析其现状特征及问题,提出相应保护发展对策,希望对传统村落规划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传统村落;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建筑风貌;保护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otection and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Street Space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Features——Taking Yunnan Wande Traditional Village as an ExampleJIANG Miao 1, KANG Jiayi 2(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2. Yunnan Design Institute Group, Kunming Yunnan 650228, China)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pattern, street space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features ar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also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Taking the Wande research project as the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and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al pattern, street space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It also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nded to enlighten researcher on this study i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planning work.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environmental pattern; street space;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features; countermeasure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作者简介:姜淼(1993-),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聚落乡土公共建筑营造中的生态智慧——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洗衣亭为例Ecological Wisdo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Buildings: Case Study of Laundry Pavilion in Heshun Historic Town, Yunnan Province摘 要:作为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建筑往往蕴含着丰富而鲜活的地方生活经验与生态科学价值。
有关乡土建筑的生态适应性文献多数集中在对传统聚落整体以及居住建筑的研究上面,而对其他广泛分布的乡土建筑类型几无涉及。
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洗衣亭乡土公共建筑为例,通过对村民自行搭建的洗衣亭之尊重自然和朴素营建技艺的剖析,探讨乡土公共建筑所富含的生态营造智慧,以期丰富与深化对乡土建筑的多样性认知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关 键 词:风景园林;乡土公共建筑;生态智慧;洗衣亭;和顺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6-0005-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 2015-12-16; 修回日期:2016-03-03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完善与使用功能拓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2014BAL06B02)资助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e heritage of China's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vernacular building contains rich experience of local life and value of ecological science. Most of the literatures on the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vernacular building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whol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nd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but rarely related to other types of vernacular buildings. This paper takes a case study on the Laundry Pavilions of Heshun, located in Tengchong City, Yunnan Province. It tries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wisdom of vernacular public building by analyzing their respecting natural and frugal construction skills which may enrich and deepen the diversity cognition and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in vernacular building research.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vernacular public building; ecological wisdom; Laundry Pavilion; Heshun魏 成 / WEI Cheng 王 璐 / WANG Lu 李 骁 / LI Xiao 肖大威 / XIAO Da-wei乡土建筑是指散布于农村地区,富有特色的乡野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民居住宅外,还包括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寺庙、祠堂、书院、亭塔、楼台、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1]。
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各地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地域个性与文化多元性特征[2]。
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在1964年出版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将乡土建筑描述为具有“乡土的(vernacular)、无名的(anonymous)、自发的(spontaneous)、土生土长的(indigenous)以及乡野的(rural)”特性,并指出乡土建筑是一个长期被主流研究所忽略的领域,强调了“人们自行搭建的遮蔽物”等乡土建筑所具有的社会及文化价值,极其一是乡土建筑所在的传统聚落所蕴含的生态性研究;其二是特定地域乡土建筑与民居的生态特征及其生态适宜性的研究。
在传统聚落方面,邓晓红和李晓峰[7]对于徽州,刘建浩[8]对于西南,江文婷等[9]对于楠溪江中游,孙杨栩和唐孝祥[10]对于岭南广府地区进行了有关传统聚落的生态适应性及生态经验的研究,这些研究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传统聚落,视野较为宏观;董芦笛等[11]则将重点集中在传统聚落绿色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宜性及其传统智慧层面,而王婷[12]和张建华等[13]则分别探讨了特定传统聚落(师家沟、朱家峪)的生态适应性与生态智慧。
在乡土建筑层面,丁俊清[14]对浙南传统乡土建筑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勾勒;刘铮等[15]则集中探讨了河套平原传统民居的生态智慧;而对乡土建筑生大地推动了人们对乡土建筑的研究探索[3-4]。
中国对于乡土建筑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40年代龙庆忠、刘敦桢等对河南、山西、西北及西南等地的民居建筑的调查与测绘,为我国民居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一手资料。
改革开放后,大批学者加入乡土建筑研究,兴起了以“民居热”为代表的地域民居研究,研究视野也逐步从民居建筑本体转向传统聚落、乡土建筑及其与自然、历史、社会生活的关联性等多维视角[5-6]。
199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的通过,标志着乡土建筑的保护与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国内有关乡土建筑所具有的生态适应性及生态经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层面:主题 传统村镇保护与发展主题传统村镇保护与发展态性探索较为具体与微观的文献,又如盛建荣等[16]对彭家寨乡土建筑生态特征的剖析,王颂等[17]对豫东乡土建筑刘青霞故居生态特征的解析等。
上述文献对于勾勒乡土建筑与生态性的关系具有较好的启发意义,但多数集中在对乡土建筑所在的聚落整体以及民居建筑的分析上,而对于其他广泛分布的乡土建筑类型几无涉及。
尽管有少量的文献探讨了乡土生态对于乡村堰坝水利设施的价值与意义[18-19],也局限在乡土构筑物设施层面。
为充分认识乡土建筑的生态性与文化多样性,本文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洗衣亭为例,探讨传统聚落中乡土公共建筑所富含的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生态智慧,以期丰富和深化对乡土建筑多样性的认知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1 作为乡土公共建筑的和顺洗衣亭:分布及其概览和顺位于滇西边境之城——腾冲以西,自古以来是西南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贸重镇。
腾冲自元、明时期实施军屯戍边以来,逐步在原古越人聚居基础上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聚居地,是云南少数以汉人为主的边城。
中原汉族文化与本地多民族文化以及边境外来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流融合,形成了腾冲独特的地景格局,和顺古镇即是这一边城地景格局的缩影与翘楚。
和顺古镇是由来自巴蜀和江南屯守边防的汉族人后裔繁衍壮大而逐步延展形成的聚落,至今有600多年历史,现是云南最大的侨乡(侨居国外1万多人)。
由明入清后,“屯田制”的废除使得和顺汉人得以摆脱“军田”的束缚。
在人多地少的生存压力、边境交通条件逐步改善以及中缅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下,大量和顺民众“下缅甸”“走夷方”,离开家园外出谋生,和顺也因此逐渐由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普通聚落逐渐发展成为以侨商经济为主的商贸重镇[20]。
清末民初时期,和顺涌现出不少富商巨贾和红遍东南亚的商户(如“三成号”“永茂和”“福盛隆”等)。
致富后的和顺侨乡游子们不仅纷纷于家乡兴建家园与祠堂庙宇,还积极进行聚落周边环境的营造与基础设施建设。
中原文化在此与侨乡商贾文化以及西南边境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交相融合,也使得和顺在聚落风貌塑造中得以兼收并蓄,形成了兼具江南古韵与滇西边城风情的独特魅力并延续至今。
特别是环绕和顺聚落边界的沿河景观带构成了和顺富有魅力的乡土聚落景观标志,而沿三合河上分布的一座座富有乡土气息的洗衣亭,则是这一标志性景观带上的“明珠”,充分体现了乡土公共建筑营造中对地方生活经验的理解以及对生态环境适应性的尊重。
目前,沿着发育于黑龙山,流经龙潭、陷河湿地再西下的和顺三合河(也称和顺小河)上分布着9座风格各异的洗衣亭(图1、2)。
和顺洗衣亭,最初叫“河房”,也称“洗衣房”,为和顺之首创①,主要于清末民初时期修建,多为外出经商致富的侨乡男人们出资为留守在家的妇女们修建的能遮风避雨的、号称“最独特、最朴素、最温暖”的爱心建筑[21]。
由巴蜀及江南迁移而来的汉人在和顺多沿袭宗族礼制聚族而居,主要以姓氏命名街巷及划分社区,如尹家坡、寸家湾、李家巷、张家坡等,基本形成了各里巷内以血缘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的空间格局。
而和顺洗衣亭大多对应并毗邻现有的里巷及闾门,由此洗衣亭实际上是各宗族社区对乡村生活空间领域的划分,承担着服务周边社区生活与作为村民公共交流的可识别性场所的功能[22]。
从清朝末期首个洗衣亭——大石巷洗衣亭的建设开始,出于对乡村生活空间领域的划分以及宗族声望的考量,自民国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和顺人在村民饮水之源和洗涤之处的龙潭及三合河上,通过村民自发组织筹资及投工投劳,用自发的社区能量在洗衣台的基础上或新建或重建了9座洗衣亭:龙潭、尹家坡赵家、寸家湾、李家巷、黄果树巷、大石巷、尹家巷、① 大石巷洗衣亭重修碑记,2010-10。
图1 和顺洗衣亭的分布(本研究组绘制)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Township贾家坝以及张家坡洗衣亭,基本覆盖了和顺古镇现有的村社社区,形成了环绕现有聚落边界的分布格局(图1、2)。
洗衣亭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洗衣台和风雨亭。
洗衣台是村民河边洗菜涤衣的重要场所,主要由火山条石搭接于水上。
洗衣台形态主要以“田”字型条石组合为主,少数为适应河流宽度而呈“日”字型扩展。
风雨亭是建设于洗衣台上的景观亭,起着遮风、挡雨及避晒的作用,是和顺乡土聚落重要的景观标志。
风雨亭多为10m2大小,建筑类型以穿斗式歇山顶为主,兼有抬梁式双坡硬山顶与卷棚顶。
民国时期洗衣亭的支撑体系多为木柱,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建及新建的洗衣亭常以石砖墙或水泥柱替代木柱(表1)。
作为乡土建筑,洗衣亭虽简易朴素、土生土长,却饱含着对村民生活经验的理解及营造的生态智慧。
时至今日,即使和顺古镇村民早已用上了自来水,家家都有洗衣机,但洗衣亭依然是妇女洗衣洗菜、老人纳凉休憩、小孩玩耍嬉闹的常去场所,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传统聚落乡土公共建筑的社区凝聚力与场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