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四节.doc

合集下载

第三章第四节民事责任(二)

第三章第四节民事责任(二)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案备课笔记第三章民法第四节民事责任的概述(二)一、侵权行为民事责任(一)、侵权行为的概念侵权行为是侵权行为法的核心概念,是研究侵权行为法必须首先予以明确的概念。

在不同的语种中,侵权行为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

但不管哪种表述方式,都含有侵犯他人权利之意。

在古罗马法中,就有“公犯”与“私犯”之分,私犯是相对于公犯而言的,大致相当于后来的侵权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这一规定,我国民法上的侵权行为,一般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行为人虽无过错,但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害行为,也属侵权行为。

前者为一般侵权行为,后者为特殊侵权行为。

(二)、侵权行为的特征1、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侵权行为首先表现为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这种合法权益表现为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等。

这里应指出的是,侵权行为主要是侵害私权,亦即是对私人利益的侵害。

至于其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作为,也可能是不作为。

2、侵权行为的构成一般以主观上存在过错为前提一般情况下,致人损害的行为是否为侵权行为,要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有过错则构成侵权行为,无过错则不是侵权行为。

之所以这样,主要是考虑到行为人的主观心态,以使有过错者承担其过错责任。

当然,在法律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错也可能构成侵权行为。

3、侵权行为是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侵权行为与民事责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制裁侵权行为并补偿受害人的损失,法律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法律责任的一种,其主要目的是弥补受害人因侵权行为所致的损失。

侵权行为的行为人一般以承担民事责任为主要责任形式。

2022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3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羧酸衍生物

2022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3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羧酸衍生物

第2课时 羧酸衍生物[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酯基和酰胺基的成键方式的角度,了解酯和酰胺的结构特点和分类,理解酯和酰胺的化学性质。

2.能结合乙酸乙酯和酰胺水解反应的原理,能推理出酯类物质水解反应后的产物。

一、酯1.酯的组成与结构(1)酯是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 被—OR ′取代后的产物,其结构可简写为。

其中:①R 和R ′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②R 是烃基,也可以是H ,但R ′只能是烃基。

③羧酸酯的官能团是酯基。

(2)饱和一元羧酸C n H 2n +1COOH 与饱和一元醇C m H 2m +1OH 生成酯的结构简式为 C n H 2n +1COOC m H 2m +1,其组成通式为C n H 2n O 2(n ≥2)。

(3)命名:根据生成酯的酸和醇命名为某酸某酯。

如:CH 3COOCH 2CH 3乙酸乙酯; HCOOCH 2CH 2CH 3甲酸正丙酯。

2.酯的存在与物理性质(1)存在:酯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低级酯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

如苹果里含有戊酸戊酯,菠萝里含有丁酸乙酯,香蕉里含有乙酸异戊酯等。

(2)物理性质低级酯是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密度一般比水小,并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中。

3.酯的化学性质 (1)酯的水解反应原理酯化反应形成的键,即酯水解反应断裂的键。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水解反应的原理:△。

(2)酯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①在酸性条件下,酯的水解是可逆反应。

乙酸乙酯在稀硫酸存在下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OOC 2H 5+H 2O稀硫酸△CH 3COOH +C 2H 5OH 。

②在碱性条件下,酯水解生成羧酸盐和醇,水解反应是不可逆反应。

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存在下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H 3COOC 2H 5+NaOH ――→△CH 3COONa +C 2H 5OH 。

③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程度比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程度大。

(1)分子式相同的羧酸和酯类互为同分异构体( )(2)有酯类的性质也有醛类的性质( )(3)所有的酯类物质均有果香味,均可作为香料( )(4)乙醛、乙酸和乙酸乙酯中都有碳氧双键,因此都能与H 2发生加成反应( ) 答案 (1)√ (2)√ (3)× (4)×1.分子式为C 4H 8O 2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中:(1)属于酯类的有 ________种,写出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第四节-派工)讲解

(第三章第四节-派工)讲解

第三章第四节-派工讲解派工的定义派工是指根据任务和人员的需要,计划和安排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分配给具体的人员去完成的过程。

在项目管理中,派工是项目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地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派工的重要性在项目管理中,派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合理的派工能够:1.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合理的派工,能够避免工作重复和紊乱,提高每个人员的工作效率。

2.精确的时间管理:派工能够为每个工作任务和项目制定具体的时间表和工作进度,有效地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3.提高工作质量:通过合理的派工,可以将工作合理地分配给相应的人员,让每个人员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潜力,提高工作的质量。

4.完善项目管理:通过派工能够有效地达成项目的目标,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派工的方法在项目管理中,派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派遣工作派遣工作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和人员能力的要求,将任务分配给具体的人员。

在派遣工作时,需要考虑每个人员的能力和特长,将最适合的任务分配给对应的人员。

2. 团队共同工作团队共同工作指让每个人员各自发挥专长,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完成整个工作任务。

在团队共同工作时,需要在特定领域和技能上让每个人员尽可能地贡献自己的能力。

3. 集中分工集中分工是指将整个工作任务分为单一的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分配给不同的人员去完成。

在集中分工时,需要将整个工作任务分配给对应的人员,有效地分解任务和领域。

4. 手机分发手工分发是指通过人工分配任务的方法来实现派工的效果。

主要应用于紧急的任务分配,需要快速的响应处理。

派工的过程派工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任务分析在派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整个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对于每个任务,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任务的性质和难度等方面。

通过分析任务,能够确定最适合的派遣方式。

2. 人员分析在确定任务后,需要对每个人员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能够确定最适合任务的人员,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特长和优势。

《外科学》教案第三章:第三节 第四节

《外科学》教案第三章:第三节 第四节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外科学专业班级09三年临床3、6班授课教师殷峪授课序次3授课类型理论授课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与外科补液第三节酸碱平衡失调第四节体液失衡的综合处理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酸碱平衡失调的诊断及防治原则,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综合防治教学重点与难点代谢性酸中毒诊断及治疗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板书、举例使用教材及参考书张建中《外科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2月第6版贺银成《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原子能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教案续页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第三节代谢性酸中毒减少增多代谢性碱中毒(HCO3-)(H2CO3)呼吸性酸中毒增多减少呼吸性碱中毒一、代谢性酸中毒病因:①HCO3-丢失过多,②酸性物质产生过多,③肾功能不全,④高钾血症病理基础:1.肺呼出作用:HCO3-↓, H2CO3相应↑→离解CO2、PCO2↑刺激呼吸中枢、加速呼出CO2→PCO2↓→HCO3-/H2CO3重新接近20/1→维持pH值正常范围: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2.肾脏的调节作用:肾小管生成H+和 NH3↑→H+与Na+交换和H+与NH3形成NH4→H+排除↑、NaHCO3再吸收↑临床表现:1 神经系统:疲乏、眩晕、嗜睡、感觉迟钝或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对称性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 呼吸系统:呼吸深快,有时可达50次/分,带有酮味。

3 心血管系统:面部潮红、心率加快、血压常低4 其他:常伴有严重缺水症状,并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周围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度,易发生心率不齐、急性肾功衰和休克,尿呈酸性。

治疗:1 轻度:HCO3->16~18mmol/L消除病因、肺肾调节、纠正脱水后酸中毒自行纠正,不用碱剂。

2 重度:HCO3-<10mmol/LHCO3-量(mmol)= HCO3-正常值-HCO3-测的值×体重(kg)×0.45min 20min5%NaHCO320ml 含Na+和Cl-各12mmol,稀释成1.25%应用*2~4小时内输一半,以后酌情补给*纠酸时注意补钾*酸中毒时离子化Ca2+,纠酸后,注意补Ca2+以防手脚抽搐二、代谢性碱中毒病因:1、酸性胃液丧失过多:失H+、Na+、Cl-和细胞外液,HCO3-重吸收↑;肾小管K+和Na+交换及H+和Na+交换,H+、K+丧失过多,碱中毒和低钾血症。

第三章 第四节 第2课时有机合成的过程

第三章 第四节 第2课时有机合成的过程

第2课时 逆合成分析法[学习目标定位] 熟知有机合成遵循的基本规律,学会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和逆合成分析方法,学会有机合成推断题的解答方法。

一 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1.烃和烃的衍生物转化关系如图所示:(1)将有机反应类型填在横线上。

(2)若以乙醇为原料合成乙二酸(HOOC —COOH),则依次发生反应的类型是消去反应、加成反应、水解(或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反应。

2.某有机物A 由C 、H 、O 三种元素组成,在一定条件下,A 、B 、C 、D 、E 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已知C 的蒸气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的22倍,并可发生银镜反应。

(1)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A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与银氨溶液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D →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H 5OH CH 2===CH 2 CH 3CHO (2)C 2H 5OH ――→浓硫酸170℃CH 2===CH 2↑+H 2OCH 3CHO +2Ag(NH 3)2OH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CH 3CH 2OH +CH 3COOH 浓硫酸△CH 3COOCH 2CH 3+H 2O 解析 分析题目所给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由A ――→氧化C ――→氧化D ,且C 可发生银镜反应,可知C 为醛,则A 为醇,D 为羧酸,E 应是酯。

再根据题意,C 的蒸气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的22倍,可得M r (C)=44g·mol -1,所以C 为乙醛。

人教版选修5化学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知识点练习含复习资料

人教版选修5化学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知识点练习含复习资料

第四节 有机合成人教版选修5化学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学问点练习含答案学问点一 有机合成的过程1.有机合成的概念有机合成是指利用简洁、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反响,生成具有特定构造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2.有机合成的任务目的化合物分子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

3.有机合成的过程4.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 (1)引入碳碳双键的方法①卤代烃的消去,②醇的消去,③炔烃的不完全加成。

(2)引入卤素原子的方法①醇(酚)的取代,②烯烃(炔烃)的加成,③烷烃、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取代。

(3)引入羟基的方法①烯烃、炔烃及水的加成,②卤代烃的水解,③酯的水解,④醛的复原。

1.推断正误(1)乙醇和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响都生成乙烯,且反响条件也一样。

( )(2)制取氯乙烷时,可以用乙烷和氯气在光照时反响,也可以利用乙烯和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响。

( )(3)乙烯及氯化氢、水能发生加成反响,说明可以利用烯烃引入卤素原子和羟基。

( ) (4)加聚反响可以使有机物碳链增长,取代反响不能。

( ) 答案:(1)× (2)× (3)√ (4)×2.化合物丙可由如下反响得到:C 4H 10O ――→浓硫酸,△C 4H 8――→Br 2溶剂CCl4丙(C 4H 8Br 2),丙的构造简式不行能是( )A .CH 3CH(CH 2Br)2B .(CH 3)2CBrCH 2BrC .CH 3CH 2CHBrCH 2BrD .CH 3(CHBr)2CH 3答案:A3.以H 2O 、H 218O 、空气、乙烯为原料制取,写出相关反响的化学反响方程式。

有机合成中常见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1.卤素原子的引入方法(1)烃及卤素单质的取代反响。

例如: CH 3CH 3+Cl 2――→光照HCl +CH 3CH 2Cl(还有其他的氯代苯甲烷)CH 2===CH —CH 3+Cl 2――→△CH 2===CH —CH 2Cl +HCl (2)不饱和烃及卤素单质、卤化氢的加成反响。

第3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羧酸

第3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羧酸

第四节 羧酸 羧酸衍生物第1课时 羧酸〖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 能从羧基的成键方式的角度,了解羧酸的结构特点和分类,理解羧酸的化学性质及官能团与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酯化反应的原理优化乙酸乙酯制备的方案,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一、羧酸的结构与分类1.羧酸的组成和结构(1)羧酸:由烃基(或氢原子)与羧基相连而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官能团为—COOH 或。

(2)通式:一元羧酸的通式为R —COOH ,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C n H 2n O 2或C n H 2n +1COOH 。

2.羧酸的分类(1)按分子中烃基的结构分类羧酸⎩⎪⎨⎪⎧脂肪酸:如乙酸、C 17H 35COOH 芳香酸:如(2)按分子中羧基的个数分类羧酸⎩⎪⎨⎪⎧一元羧酸:如乙酸二元羧酸:如草酸HOOC —COOH 多元羧酸:如柠檬酸(3)按分子中烃基所含碳原子数多少分类 羧酸⎩⎪⎨⎪⎧高级脂肪酸⎩⎪⎨⎪⎧ 硬脂酸C 17H 35COOH 软脂酸C 15H 31COOH 油酸C 17H 33COOH低级脂肪酸:如甲酸、乙酸等3.常见的羧酸典型羧酸 物理性质主要用途甲酸(蚁酸)HCOOH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工业上可用作还原剂,是合成腐蚀性,能与水、乙醇等互溶医药、农药和染料等的原料苯甲酸(安息香酸) 无色晶体,易升华,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用于合成香料、药物等,其钠盐是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乙二酸(草酸) HOOC—COOH 无色晶体,通常含有两分子结晶水,可溶于水和乙醇化学分析中常用的还原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4.羧酸的物理性质甲酸、乙酸等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少的羧酸能够与水互溶。

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一元羧酸在水中的溶解度迅速减小,甚至不溶于水,其沸点也逐渐升高。

高级脂肪酸是不溶于水的蜡状固体。

羧酸与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其他有机化合物相比,沸点较高,这与羧酸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有关。

(1)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2,所以乙酸属于四元酸()(2)乙酸可看作乙烷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羧基取代后的产物()(3)软脂酸C15H 31COOH属于饱和高级脂肪酸()(4)羧基官能团可以简写成—COOH或者HOOC—()(5)乙酸、草酸、硬脂酸和石炭酸均属于羧酸类有机物()〖答案〗(1)×(2)×(3)√(4)√(5)×1.将下列化合物按沸点由大到小排序。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四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含解析)3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四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含解析)3物理教案

热力学第二定律1.自然界发生的过程一定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但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过程不一定能发生,因为它不能说明自然界过程进行的方向,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反映自然界过程进行方向和条件的定律。

2.热传导过程中,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但人们从来没有发现热量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这说明热传导过程具有方向性,要想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必须借助外界的作用。

3.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可以自发进行的,而相反过程不能自发进行,要将内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必然会引起其他影响。

4.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它是指从单一热源吸热全部用来对外做功又不引起其他变化,把得到的内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效率达到100%的热机。

5.热力学第二定律常见的有两种表述,克劳修斯的表述是按照热传导的方向性表述的,开尔文的表述是按照机械能与内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表述的,两种表述是等价的。

6.从微观看,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与热现象有关的自发的宏观过程,总是朝着分子热运动状态无序性增加的方向,即熵增大的方向进行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1反映自然界过程进行方向和条件的定律。

2.自然过程的方向性(1)热传导: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低温物体不可能自发地将热量传给高温物体,要实现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热量,必须借助外界的帮助,因而产生其他影响或引起其他变化。

(2)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因摩擦而逐渐停止下来,但绝不可能出现物体吸收原来传递出去的热量后,在地面上重新运动起来。

要想将内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必然会引起其他影响。

(3)气体的扩散现象:两种不同的气体可以自发地进入对方,最后成为均匀的混合气体,但这种均匀的混合气体,决不会自发地分开,成为两种不同的气体,除非使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但这必然要引起其他的变化。

(4)气体向真空的膨胀:气体可自发地向真空容器内膨胀,但绝不可能出现气体自发地从容器中流出,使容器内变为真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教学
第四节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和要求
主讲:韩南南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备课
●上课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备课——上好课的前提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与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

(二)钻研理解教材
准确的理解教材,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三)分析研究学生
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性结构;学生个体已有的能力结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四)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上课——教学的中心环节
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科学性、思想性)
3、教学方法恰当
4、教学组织严密
5、教学语言清晰
6、双边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以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教育知识与能力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加以辅导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上课的必要补充,主要内容包括: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能够按照计划学习和自我监督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2、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包括解答疑难问题,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缺课学生补习,指导学习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五、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一)教学评价的种类
1、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
(1)诊断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测定与预测。

(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活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的评价。

(3)总结性评价: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

教育知识与能力
2、根据评价的标准
(1)相对评价
以被评价对象集合内部的某一状态或标准样组的水平作为参照标准进行的评价。

(2)绝对评价:
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根据一定的目标和准则确定一个标准,在评价时,将每一个评价对象与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

(3)个体内差异评价
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就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而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
3、根据评价主体
(1)自我评价
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教学活动价值观和管理机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教学评价。

(2)他人评价
与自我评价对应,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两个主体。

教育知识与能力
4、根据评价的方法
(1)定量评价
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收集数据材料,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或数学方法,作出定量结论的评价。

(2)定性评价
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分析方法,评价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通过思维判断进行的描述性评价。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
1、教师自编测验
2、标准化测验
3、非测验评价
观察法
学生成长记录袋:
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的将各科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反映学生在学习及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发现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三)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1、效度即是否测出了他所要测出的东西。

2、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3、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4、区分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与难度有关。

教育知识与能力
张老师用一套试卷对程度相当的两个平行班进行测试,学生的成绩基本一致,这说明这张试卷具有较好的()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解析:A。

考查对信度概念的理解。

教育知识与能力
●恭喜,你已经完成本节的学习!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