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资料讲解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环境质量状况,预测环境变化趋势 ,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的基础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通 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可以 及时发现环境问题,为采取相应的治 理措施提供依据。
保障公众健康
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监测可以评估环境资源的利用状 况,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 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发展。
环境噪声监测的应用与意义
应用
环境噪声监测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环评、交通管理等领域。通过监测数据,可以评估噪声 污染状况,为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提供生活质量,还能推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
THANK YOU
感谢观看
环境监测可以评估环境质量对公众健 康的影响,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 施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公众健康。
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
初期阶段
早期的环境监测主要依靠手工采 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较为简单 ,但能够初步了解环境质量状况
。
发展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不 断进步,出现了自动监测、遥感遥 测等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环境监 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与方法
在线监测
01
通过在固定地点设置监测仪器,实时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进行分析。
便携式监测
02
使用便携式仪器进行现场监测,适用于应急监测、污染事故调
查等场景。
遥感监测
03
利用卫星或无人机搭载的遥感设备,对大范围区域进行空气质
量的快速扫描。
空气质量监测的应用与意义
指标
环境噪声的评估除了数值标准外,还包括频率、时间分布等 指标,以及噪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环境监测》第三版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就是测定各种代表环境质量标志数据、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2.环境优先污染物:确定一个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3.环境标准: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在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法规、环境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三、问答题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答: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眼睛”,其目的是为了客观、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从环境监测的对象考虑,环境监测内容可分为水和污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等。
2.环境监测方案的内容是什么?答:监测方案是一项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制定监测方案取决于监测的目的,首先必须进行实地污染调查,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监测对象、监测项目,设计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提出监测报告要求,制订质量保证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等。
3.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答:环境监测是为了环境保护、评价环境质量,制定环境管理、规划措施,为建立各项环境保护法规、法令、条例提供资料、信息依据。
为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正确判断并能科学反映实际,环境监测要满足以下要求: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准确性、精密性。
4.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答:环境分析的主要对象是人类因生产活动而排放于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质,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中的各种污染物质。
环境监测服务(知识点)

环境监测服务(知识点)环境监测服务是指对环境进行全面、准确、及时的调查和监测工作,以评估环境质量、预测环境变化、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安全为目的,提供科学的环境信息支持和保障。
本文将以知识点的形式详细介绍环境监测服务的内容和作用。
一、环境监测服务的定义环境监测服务是指通过采集、分析和解释相关环境数据,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源与排放物以及生态系统等进行监测评估,并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的一项专业服务。
二、环境监测服务的内容1. 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是环境监测服务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的监测与评估。
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了解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从而评估环境质量状况,并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2. 环境污染源与排放物监测环境污染源与排放物监测是指对各类污染源及其排放物的监测和评估,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污染源监测和大气、水、土壤等介质中污染物的排放监测。
通过监测污染源排放情况,可以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生态系统监测生态系统监测是指对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等方面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状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为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功能提供科学支持。
三、环境监测服务的作用1. 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环境监测服务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环境质量、污染源和排放物等方面进行准确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指导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控工作。
2. 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环境监测服务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系统变化,可以评估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生态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
3. 环境应急响应环境监测服务在环境应急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完整word版)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1.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2、空间分布性。
3、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2.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
3.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五毒有害元素: Hg , Cr, Cd , Pb, As.4.现场监测五参数:①水温②pH值③电导率④浊度⑤溶解氧5.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国家标准分为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
执行原则:地方环境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国家综合标准。
6.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 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一律在车间排放口和具体安装设施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工厂的总排放口采样。
7.臭阈值:用无臭水稀释水样,当稀释到刚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
臭阈值(TON)=(水样体积+无臭水体积)/水样体积8.色度:取一定量水样,用蒸馏水稀释至刚好看不到颜色,以稀释倍数表示该水样的色度。
7.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8.水样中加入硝酸可以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9.水样的预处理方法分为:水样的消解,分离和富集。
①消解的目的:破坏有机物,消除对测定的干扰,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②分离与富集的目的:对样品进行浓缩,使其浓度增大。
10.水样中金属离子,无机非金属离子,有机物测定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分别是消解、蒸馏、萃取。
(或消解、萃取、蒸馏)。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
地表水水域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1.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2、空间分布性。
3、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2.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
3.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五毒有害元素: Hg , Cr, Cd , Pb, As.4.现场监测五参数:①水温②pH值③电导率④浊度⑤溶解氧5.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国家标准分为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
执行原则:地方环境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国家综合标准。
6.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 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一律在车间排放口和具体安装设施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工厂的总排放口采样。
7.臭阈值:用无臭水稀释水样,当稀释到刚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
臭阈值(TON)=(水样体积+无臭水体积)/水样体积8.色度:取一定量水样,用蒸馏水稀释至刚好看不到颜色,以稀释倍数表示该水样的色度。
7.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8.水样中加入硝酸可以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9.水样的预处理方法分为:水样的消解,分离和富集。
①消解的目的:破坏有机物,消除对测定的干扰,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②分离与富集的目的:对样品进行浓缩,使其浓度增大。
10.水样中金属离子,无机非金属离子,有机物测定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分别是消解、蒸馏、萃取。
(或消解、萃取、蒸馏)。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
地表水水域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一、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系统观测和数据收集,以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分析环境变化趋势,并为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环境监测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生态学、气象学、地质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二、环境监测的重要性1. 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环境问题,为制定和调整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健康与安全:环境监测有助于掌握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分布情况,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
3. 资源管理:监测环境中的资源变化状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数据支持。
4. 环境管理:通过监测环境质量,评估环境污染状况,确定环境管理目标和措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监测的要素1. 大气环境监测:包括大气污染物监测、气象观测、大气辐射监测等。
2. 水环境监测:包括水质监测、水量监测、水生态监测等。
3. 土壤环境监测:包括土壤污染物监测、土壤湿度监测、土壤微生物监测等。
4. 噪声环境监测:包括工业噪声监测、交通噪声监测、社会生活噪声监测等。
四、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 传统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法、现场测试法、实地调查等。
2. 远程监测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3. 在线监测技术:自动监测系统、传感器网络等。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统计分析、模型模拟、数据可视化等。
五、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大气污染防治法》3. 《水污染防治法》4. 《土壤污染防治法》5. 《噪声污染防治法》六、环境监测的挑战与前景1. 挑战:监测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监测网络的完善、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信度等。
2. 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将更加精准、自动化和智能化,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七、结语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我们应当加强环境监测的研究和实践,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共同构建美丽的蓝天、清澈的水域和绿意盎然的生态环境。
空气环境监测知识点归纳总结

空气环境监测知识点归纳总结空气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对空气中污染物的检测、分析和评估。
以下是空气环境监测的一些关键知识点:1. 监测目的:空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空气质量,确保公众健康,以及遵守环境法规。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和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对象:空气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多种污染物,如颗粒物(PM2.5和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等。
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 监测方法:空气环境监测通常采用在线监测和离线采样两种方法。
在线监测设备可以实时、连续地监测污染物浓度,而离线采样则通过收集空气样本,然后在实验室进行分析。
4. 监测站点:为了全面了解空气质量,监测站点通常分布在城市、工业区、交通要道等不同区域。
这些站点的数据可以提供不同区域空气质量的对比和分析。
5. 数据分析:收集到的空气监测数据需要通过专业的统计和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以识别污染物的来源、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
这些分析结果对于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6. 质量控制: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
此外,还需要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
7. 法规标准:各国和地区都有相应的空气质量标准,如美国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AQS)和欧盟的空气质量指令。
这些标准规定了污染物浓度的限值,以保护公众健康。
8. 公众参与:空气环境监测不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责任,公众也可以通过参与监测项目、使用空气质量应用程序等方式,了解和参与空气质量的改善。
9. 污染控制:根据监测结果,可以采取一系列污染控制措施,如限制工业排放、优化交通管理、推广清洁能源等,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10. 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空气环境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好嘞,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关于环境监测的知识点:咱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呀,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家园,而环境就像是这个家园的“健康状况”。
咱们得时刻关注着,才能让这个家园一直舒适又美好。
这就少不了环境监测啦!先来说说环境监测到底是干啥的。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给环境做体检的医生。
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收集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比如空气啦、水啦、土壤啦等等,然后分析这些数据,看看环境是不是健康。
比如说空气监测,这可是关乎咱们每一口呼吸的大事儿。
监测空气的时候,得看看里面有多少污染物,像大家熟悉的 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些。
监测站里那些大大小小的仪器可神奇了,能把空气里的这些“小坏蛋”都找出来。
我记得有一次,我路过一个空气监测站,看到工作人员正认真地记录着数据,那专注的神情,就好像在守护着一个超级重要的秘密。
水的监测也很关键。
咱们每天都离不开水,所以得保证水是干净的。
监测水的时候,要检测它的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等指标。
有一回,我在河边散步,看到有监测人员在取样,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水样装在瓶子里,就像对待宝贝一样。
土壤监测也不能落下。
土壤可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要是土壤出了问题,那咱们吃的蔬菜水果可就都受影响啦。
监测土壤的时候,要看看里面的重金属含量、有机物含量等等。
环境监测的方法那也是五花八门。
有现场采样的,就像前面说的取水样、土样;还有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的,从天上“看”地球的环境变化;还有长期定点监测的,就像给环境安了个“摄像头”,时刻盯着。
在环境监测中,数据的准确性那可是至关重要。
一点点的误差都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所以监测人员得特别细心,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来,不能有半点马虎。
而且呀,环境监测可不只是专业人员的事儿,咱们每个人也能出一份力。
比如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节约水电,爱护花草树木,这些小小的举动,都能让咱们的环境变得更好。
总之,环境监测就像是我们家园的守护者,通过它,我们能更好地了解环境的状况,采取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原生环境:自然环境中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地域。
(在原生环境中按自然界原有的过程进行物质转化、物种演化、能量和信息的传递。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原生环境日趋缩小。
)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导致原生自然环境改变后形成的环境。
(次生环境是原生环境演变而成的一种人工生态环境。
其发展和演变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3、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社会环境问题我国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大气普遍受到污染; 城市附近的水体普遍受到污染; 城市固体废物污染普遍;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由于滥伐森林、毁坏草原、盲目垦植而使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气候变异等农业生态和自然环境破坏的现象也是相当严重的。
)我国水生态环境的现状: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叠加性环境污染的阶段4、环境污染物(pollutant):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是环境监测研究的对象。
5、污染的来源:(1)生产性污染:三废(2)生活性污染(3)其他污染6、污染源的形式:大多数污染物是以散逸至大气、排泄至水体或在土壤表面堆积和填埋的方式进人环境的。
污染源的形式归纳有:(1)点污染源(2)线污染源(3)面污染源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等7、污染物的类别按污染类型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主要考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四个方面等产生的污染物。
8、污染物的化学类别(1)元素(2)无机物(3)有机烃化合物(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5)含氧有机化合物(6)有机氮化合物(7)有机卤化物(8)有机硫化合物(9)有机磷化合物9、污染物的性质主要内涵:污染物的自然性、毒性、时空分布性、活性和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生物累积性、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等。
研究意义:在研究环境容量和制订各种污染物质的排放标准时,首先要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的性质,这对于确定目标监测污染物,合理进行采样点的布设,准确评价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10、优先控制污染物①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大和属三致物质);②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高残留;③检测方法成熟11、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多环芳烃具有“三致作用环境荷尔蒙(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物是一种外源性干扰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指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人类或动物内分泌系统诸环节并导致异常效应的物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蓄积性:能够长期的在环境里存留因而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的威胁也都会长期的存在。
●收放性:它的特点是通过食物链可以逐级的放大。
自然环境里可能浓度很低,甚至监测不到,但是进入食物链后逐级放大,最后对人造成很大的影响。
●半挥发性:这个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在全球转运。
最经典的例子是北京大学在珠穆朗玛山脉采集到了冰川的样品里发现有POPs的存在。
其危险是全球性的。
●严重危害健康和生态:往往具有激素活性,主要表现为雌激素的作用。
12、环境监测体系目的: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和环境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的基本流程: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监测对象、监测数据处理。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长时间、多位点监测是揭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基本要求。
环境监测的追溯性环境监测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会导致最终监测结果的不准确或不科学。
环境监测的功能与类别根据监测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监视性监测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2) 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3) 研究性监测为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扩散模式、迁移规律和对环境、人体和生物的影响效应,研究污染治理工艺和技术,以及建立和改进分析方法等而进行的监测。
(4)服务性监测第三方提出需求时进行的免费或收费性监测。
一般环保部门对信访类、投诉类的监测需求是免费的。
1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定义: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检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1)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基本手段,制订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
(2)强化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3)环境规划的定量化依据。
(4)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
分级分类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或地方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是衡量环境质量的依据、环保政策的目标、环境管理的依据,也是制订污染物控制标准的基础。
污染物排放标准: 为了实现环境质量要求而对污染源产生排入环境的污染物质或有害因素,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做出的限制性规定。
环境方法标准:在环境保护领域内以采样、分析、测定、试验和统计等方法为对象所制订的统一技术规定。
实现:①统一的方法标准;②规范操作;③数据的准确性;④可比性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用来标定仪器、验证测量方法、进行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标准材料或物质。
水质标准: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颁布的相应的水质标准和排放标准。
水与废水监测第一节1、水污染:由于污染物的大量侵入和积累,当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将导致水体的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群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这种现象称之为水的污染。
2、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自然污染:因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挟带各种污染物流入水体而形成。
●化学型污染:随废水或其他废弃物进入水体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固体、放射性物质及其他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3、水体的“自净功能”:●一定量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大量水的稀释作用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大幅度降低,水质得以改善。
此即水体的“自净作用”。
●当污染物累积排入,浓度超过水体的受纳容量,水体的“自净功能”衰退或丧失,就会造成水质急剧恶化。
●水体的“自净功能”是水体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等综合贡献,包括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以及微生物降解等作用。
4、水质监测的对象:环境水体监测、水污染源监测。
环境水体:地表水(江、河、湖、库、海等)、地下水。
水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5、水质监测的目的例行监测:掌握环境水体水质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仲裁性监测:为准确判断纠纷原因和公正执法提供依据.管理性监测:为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数据和资料.研究性监测: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
6、水质监测项目的选择优先选择国家或地方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要求控制的监测项目。
选择对人和生物危害大、对环境质量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
所选监测项目有“标准分析方法”、“全国统一监测分析方法”,具备必要的分析测定的条件。
可根据水体或污染源的水质特征和水环境保护功能的划分,酌情增加选测项目。
根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监测条件的改善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可酌情增加某些监测项目。
对于突发性事故或特殊污染,应重点监测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并实行连续的跟踪监测,掌握污染的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7、水质监测分析方法选择水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1)方法灵敏度能满足定量要求;(2)方法比较成熟、准确;(3)操作简便、易于普及;(4)抗干扰能力强;(5)试剂无毒或毒性较小。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有三个层次,三层次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的监测分析方法体系:(1)A类:国家水质标准分析方法(2)B类:统一分析方法(3)C类:等效方法(试用方法)监测方法的分类1.用于测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原子吸收法、分光光度法、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电化学法、离子色谱法、其他方法。
2.用于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方法: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质联用法(GC-MS)、其他方法第二节: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见PPT)第三节:第三节水样的采集和保存1、水样的类型2、地表水样的采集(一)采集前的准备(二)采样方法和采样器3、废水样品的采集(一)采样方法1、浅水采样可用容器直接采集,或用聚乙烯塑料长把勺采集。
2、深层水采样可使用专制的深层采水器采集,也可将聚乙烯筒固定在重架上,沉入要求深度采集。
3、自动采样采用自动采样器或连续自动定时采样器采集。
如自动分级采样式采水器,可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每隔一定时间将一定量的水样分别采集在不同的容器中;自动混合采样时采水器可定时连续地将定量水样或按流量比采集的水样汇集于一个容器内。
●注意事项采样时应除去水面杂物、垃圾等漂浮物,但是,随污水流动的悬浮物或固体颗粒,应看成是污水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应在测定前滤除。
用水样容器直接采样时,须用水冲洗3次,但采油的容器不能冲洗。
填写污水采样记录表。
4、底质(沉积物)样品的采集水、底质(sediment)和水生生物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环境体系。
底质能记录给定水环境的污染历史,反映难降解物质的积累情况以及水体污染的潜在危险。
●断面设置:底质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与水质监测断面相同,其位置应尽可能与水质监测断面相重合,以便于将沉积物的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与水质监测结果进行比较。
采样次数:由于底质比较稳定,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较小,故采样频率远较水样低,一般每年枯水期采样1次,必要时可在丰水期增采1次●采样方法:底质样品采集量视监测项目、目的而定,一般为1~2kg,如样品不易采集或测定项目较少时,可予酌减。
采集表层底质样品一般采用挖式(抓式)采样器或锥式采样器。
前者适用于采样量较大的情况,后者适用于采样量少的情况。
管式泥芯采样器用于采集柱状样品,以供监测底质中污染物质的垂直分布情况。
●锥式采样器:将沉积物采样器置于9m深的水下一年,收集化学沉积物(方解石)、藻类、浮游动物、动物粪便等。
●中等水深底泥:如果水域水深小于3m,可将竹竿粗的一端削成尖头斜面,插入床底采样●浅水底泥:当水深小于0.6米时,可用长柄塑料勺直接采集表层底质。
5、采集水样注意事项①测定悬浮物、pH、溶解氧、BOD、油类、硫化物、余氯、放射性、微生物等项目需单独采样;在测定溶解氧、BOD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水样必须充满容器;测定pH、溶解氧和电导率等项目宜在现场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