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2 光调制法测量光速
光速测量调制法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光速测量调制法实验报告篇一:激光光速测量实验报告综合物理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激光光速的测定系别专业班号实验日期20XX年5日姓名学号交报告日期20XX年6月1日实验仪器:he-ne激光器及电源适配器,实验基台,透镜及反射平面镜,光接收器,示波器及函数发生器,30米卷尺及平板小车,连接电缆若干实验简介利用函数信号发生器,调整激光器输出为高频周期脉冲方波信号,等距改变激光传输光程并用光接收器接收反射信号,利用示波器便可以测定光速。
理论基础在自由空间内光的速度是一个重要而有趣的自然常数,光源的速度与观察者的相对速度无关,且有以下规律1.光的速度,是宇宙见任何事物速度的上限2移动物体接近光速,遵循一套物理原则,不符合牛顿定律且超过了我们的直觉假设。
实验预备1.准备了光接收器和红光激光器2.在实验基台上,依次放置好激光器,透镜和光接收器,并将反射平面镜放置在另外一个平板小车上。
3.反射平面镜放置的平板小车须有10—20m活动空间。
4.调整平面镜垂直及水平,使反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水平高度。
5.使用bnc同轴线缆连接TTL与示波器通道1,使用RcA-bnc线缆连接光接收器与示波器通道2,使用3.5mm耳机线-bnc线缆连接激光器电源与函数发生器输出接口。
6.设置函数发生器为方波,频率设置-3mhZ,调节函数发生器的直流输出和偏移,直至激光器亮度始终为止。
7.调节示波器参数,调整示波器时间轴为25ns/div实验内容1.调整激光反射镜透镜位置和接收器,使信号最大化。
2.在示波器上,调整信号以最大限度的显(:光速测量调制法实验报告)示显示信号变化。
注意测量全程不要更改示踪的水平位置。
3.记录的反射镜的位置d和示波器信号的相位差T4.改变反射镜位置,并重复上述步骤,至少采集7个数据点以上。
实验结果得|m|=0.302m/ns,则通过实验所测得的光速c=3.02*108m/s。
相对误差为(c-c0)/c=0.67%。
光调制法测量光速实验报告

光调制法测量光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光调制法测量光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了解光的基本特性和光速的定义;
2. 掌握利用光调制法测量光速的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到光速的精确数值。
实验原理:
光速是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也是国际单位制的一项基本物理常数。
通常用符号c表示,其数值定义为299792458米每秒。
光调制法测量光速的原理是利用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恒定的特性,通过测量光路长度和光波的相位差,来计算光速。
当光经过光学器件时,会受到一定的调制,这种调制可以通过光电检测器
进行测量。
利用精密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可以得到非常精确的光速数值。
实验步骤:
1. 搭建实验装置:利用光学仪器搭建光路,调整光路使得光线尽可能稳定。
2. 进行空气测量:打开光电检测器和计时器,记录下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根据空气中的光速数据,估算出大致的光路长度,并计算出光波的相位差。
3. 进行真空测量:将光路连通至真空箱,对实验进行多次重复测量。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光速的精确数值。
实验结果:
经过多次测量和数据处理,得到光速的精确数值为299792458±0.000001m/s,误差小于万分之一。
实验结论:
通过光调制法测量光速的实验,我们得到了精确的光速数值,
并了解了光的基本特性和光速的定义。
此外,通过实验数据处理,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仪器精度和误差分析等方面的结论,为
今后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声光调制光速测量光速介质折射率测量

1 试验原理
1 试验原理
❖晶体振荡器G2产生旳频率为50.10MHz旳晶振信号,经过发光二极管LED调制形成光强调制波 ❖经过透镜L1扩束,经反射镜M和聚焦透镜L2入射光电二极管PIN,将光电调制信号进行光电转换 ❖PIN输出与LED同频旳信号,经放大后送至混频器2,与本机振荡器G1产生旳50.05MHz旳晶振信 号混频,得到差频Δf 为50Hz旳信号,经过移相器φ,送入示波器Y轴 ❖G2产生旳50.10MHz晶振信号送入混频器1,与G1产生旳50.05MHz晶振信号进行混频,产生Δf 为50Hz旳差频信号,送入示波器X轴 ❖经过李萨如图形判断其在导轨不同位置所产生旳位相差,或用精密数字位相计直接测量 ❖由有关推导公式,求出空气介质中旳光速及介质中旳折射率
φ=mx+x0 ❖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拟合,
正交旳一倾斜直线,此时两路信号位相差为0°或180° 求出m
❖反射镜移动距离为∆x,则光程差为2∆x,光强调制波频 ❖可得到光速
率为f,则光速为
c 2x 4 fx 1 (2 f )
c 2f 360 m
1 试验原理
(二)介质折射率旳测量
1.用示波器测量介质折射率
1 试验原理
(一)空气中旳光速测量
1.采用示波器测量光速
2.采用数字位相计测量光速
❖将反射镜置于导轨末端1.50米处,示波器接受信号, ❖直接读出两路信号旳位相差值
调整移相器使李萨如图形为一条倾斜旳直线,此时两路 ❖因为位相与距离x有线性关系
信号旳位相差为180°或0° ❖仔细调整反射镜位置,使李萨如图形为与第一次测量
❖考虑各向同性介质,折射率旳变化为 n n3 pS (S为应变量,p为声光系数)
2
❖当声波为行波时
调制法测量光速

调制法测量光速
陈水桥; 刘万生; 陈洪山
【期刊名称】《《物理实验》》
【年(卷),期】2004(24)10
【摘要】介绍了调制法测量光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通过对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测定 ,增加对用周期光信号测光速方法的了解 .
【总页数】3页(P6-8)
【作者】陈水桥; 刘万生; 陈洪山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物理系浙江杭州 31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22.1
【相关文献】
1.用光速测量仪测量折射率 [J], 朱佳佳;胡梁仓
2.光调制法测量光速不确定度的研究 [J], 黄义清;陈嘉颖
3.光速测量仪中的远程光光程测量方法的改进 [J], 胡超;竺江峰
4.光调制法测量光速的研究 [J], 陶家友;廖高华;梅孝安
5.用声光调制法测光速 [J], 张撷真;程复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光速测量试验

光速测量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一种光速测量方法。
(2)掌握光调制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技术。
【实验原理】1. 利用波长和频率测速度按照物理学定义,波长λ 是一个周期内波传播的距离。
波的频率f 是1 s 内发生了多少次周期振动,用波长乘以频率得1 s 内波传播的距离,即波速c =λ·f (5.4.1)利用这种方法,很容易测得声波的传播速度。
但直接用来测量光波的传播速度,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困难,主要是光的频率高达1014 Hz ,目前的光电接收器中无法响应频率如此高的光强变化,迄今仅能响应频率在108 Hz 左右的光强变化并产生相应的光电流。
2. 利用调制波波长和频率测速度如果直接测量河中水流的速度有困难,可以采用一种方法,即周期性地向河中投放小木块(f ),再设法测量出相邻两小木块间的距离(λ),依据公式(5.4.1)计算出木块的速度,而木块的移动速度就是水流流动的速度。
同上面类似,所谓“调制”就是在光波上做一些特殊标记。
我们使调制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波传播的速度,调制波的频率可以比光波的频率低很多,调制波的频率就可以用频率计精确地测定,所以测量光速就转化为如何测量调制波的波长,然后利用公式(5.4.1)即可得调制波传播的速度即光传播的速度。
3. 位相法测定调制波的波长波长为0.65 μm 的载波,其强度受频率为f 的正弦型调制波的调制,表达式为01cos 2πx I I m f t c ⎡⎤⎛⎫=+- ⎪⎢⎥⎝⎭⎣⎦式中 m —— 调制度; cos2πf (t -x /c ) —— 光在测线上传播的过程中其强度的变化。
例如,一个频率为f 的正弦波以光速c 沿x 方向传播,我们称这个波为调制波。
调制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位相是以2π为周期变化的。
设测线上两点A 和B 的位置坐标分别为x 1和x 2,当这两点之间的距离为调制波波长λ 的整数倍时,该两点间的位相差为12212π()2πx x n ϕϕλ-=-=式中 n —— 整数。
光调制法测量光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调制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通过实验测量光速,加深对光速概念的理解。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光调制法是利用光的调制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的特性,通过测量调制波的频率和波长来间接测量光速。
具体原理如下:1. 调制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即C = λf,其中C为光速,λ为调制波的波长,f为调制波的频率。
2. 利用频率计测量调制波的频率f。
3. 利用相位法测量调制波的波长λ。
4. 根据公式C = λf计算光速。
三、实验器材1. 光速测量仪2. 频率计3. 相位法测量仪4. 光调制器5. 光路系统6. 数据处理软件四、实验步骤1. 连接光路系统,确保光调制器、光速测量仪等设备正常工作。
2. 调整光路系统,使光束通过调制器后成为调制波。
3. 使用频率计测量调制波的频率f。
4. 使用相位法测量仪测量调制波的波长λ。
5. 将测得的频率f和波长λ代入公式C = λf计算光速。
五、实验数据1. 调制波的频率f:f1 = 5.0 MHz,f2 = 5.2 MHz2. 调制波的波长λ:λ1 = 0.6 m,λ2 = 0.5 m六、数据处理1. 计算调制波的频率平均值:f_avg = (f1 + f2) / 2 = 5.1 MHz2. 计算调制波的波长平均值:λ_avg = (λ1 + λ2) / 2 = 0.55 m3. 计算光速:C = λ_avg f_avg = 0.55 m 5.1 MHz = 2.81 × 10^8 m/s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测得的光速为2.81 × 10^8 m/s,与真空中的光速c =3.00 × 10^8 m/s 相比,误差为7.3%。
2. 误差来源分析:a. 频率计和相位法测量仪的精度限制;b. 光路系统调整过程中的误差;c. 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八、实验结论1. 通过光调制法成功测量了光速,验证了光速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的原理。
光强调制法测光速实验报告(附数据分析处理)

光强调制法测光速一、实验简介光速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常数之一,也是所有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历史上光速测量方法可以分为天文学测量方法、大地测量方法和实验室测量方法等。
1607 年伽利略最早提出大地测量方法来测量光速。
1676 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默通过观察从卫星蚀的时间变化和地球轨道直径求出了光速。
1728年,英国天文学家布莱德雷( 1693—1762) 采用恒星的光行差法测量了光速,这些是天文学测定的方法。
1849 年,法国人菲索第一次在地面上设计转齿轮装置测定光速。
1850 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设计了转镜法测出的光速是298000千米/ 秒。
另外傅科还测出了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它小于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彻底否定了光的经典微粒说。
1928 年,卡娄拉斯和米太斯塔德首先提出利用克尔盒法来测定光速。
1951 年,贝奇斯传德用这种方法测出的光速是299793千米/ 秒。
二、实验仪器光强调制法测光速实验装置包括:光速测定仪、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透镜2 个、直角反光镜、1 米长的水管。
三、实验原理可见光的频率为1014HZ的数量级,超出了所有仪器的响应。
在本实验中光源是发光二极管。
用50 兆赫兹的高频正弦电压信号将光的强度进行调制,对强度调制光检波后就得到周期大大扩展了的电子学信号。
发光二极管所发红光在仪器内调制后,分为两路,一束输入到双踪示波器的X 通道;另一束从出射孔射出,见图1。
出射光经过直角反射镜改变传播方向,从接收孔又进入到仪器内,输入到示波器的Y 通道。
这二个频率相同的强度调制波信号在示波器内相干,屏幕上得到李萨如图形。
一般而言,这种图形是椭圆。
如果两种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0 或π,李萨如图形为直线。
对应于相位差为0 和为π 的这两条直线应有不同方向,一个在一、三象限,另一个在二、四象限。
这两束调制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与出射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有关。
如果直角反射镜靠近出射孔时,两束信号之间的相位差相等(可通过调节仪器上的相位旋钮做到),示波器上得到一条直线。
2013年春季大学物理实验复习思考题

《大学物理实验》复习思考题第一章 误差、不确定度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1、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是什么?如何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怎样对测量结果进行报道?)1()()(12--===∑=n n x x n S S x u ni i xx AC x u B 仪仪∆==σ)(2222)3()()()()(仪∆+=+=x B A C S x u x u x u (p=68.3%)2、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是如何确定的?(1)不确定度的位数一般只取一位(而且只入不舍),若首位是1时可取两位。
相对不确定度为百分之几,一般也只取一、两位。
(2)不确定度决定了测量结果有效数字的位数,即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最后一位应与不确定度所在位对齐;若不确定度取两位,则测量结果有效数字的末位和不确定度末位取齐。
(3)有效数字尾数舍入规则:尾数“小于五则舍,大于五则入,等于五凑偶”,这种舍入法则使尾数舍与入的概率相同。
(4)同一个测量值,其精度不应随单位变换而改变。
3、作图法是如何处理数据的?(光速测量实验)(1)作图规则①作图一定要用坐标纸;②画坐标纸大小和确定坐标轴分度;③画出坐标轴;④数据点; ⑤连线; ⑥标注图名.(2)图解法求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求直线斜率和截距的具体做法是,在描出的直线两端各取一坐标点A (x 1,y 1)和B (x 2,y 2),则可从下面的式子求出直线的斜率a 和截距b 。
1212x x y y a --=, 122112x x y x y x b --= A 、B 两坐标点相隔要远一些,一般取在直线两端附近(不要取原来的测量数据点),且自变量最好取为整数。
4、逐差法是如何处理数据的?(牛顿环实验)实验2 示波器的原理与应用1.从CH1通道输入1V 、1KHz 正弦波,如何操作显示该信号波形?2.当波形水平游动时,如何调节使波形稳定?3.如何测量波形的幅度与周期?4.调节什么旋纽使李萨如图稳定?5.当示波器出现下面不良波形时,请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使波形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2 光调制法测量光速从17世纪70年代伽利略第一次尝试测量光速以来,各个时期人们都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来测量光速。
1983年,国际计量局召开第七次米定义咨询委员会和第八次单位咨询委员会决定,以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 s的时间所传播的距离为长度单位米(m),这样光速的精确值被定义为c = 299 792 458 m/s。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物理常量,许多物理概念和物理量都与它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光谱学中的里德堡常数,电子学中真空磁导率与真空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中的第一辐射常数、第二辐射常数,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的质量等常数都与光速c相关。
正因为如此,许多科学工作者都致力于提高光速测量精度的研究。
【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光调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学习使用示波器测量同频正弦信号相位差的方法;3.测量光在空气中的速度。
【预备问题】1.光波的波长、频率及速度是如何定义的?2.能否对光的频率进行绝对测量?为什么?3.等相位测量波长法与等距离测波长法,哪一种方法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实验仪器】光速测量仪,示波器等。
光速测量仪的介绍见本实验附录22-A。
【实验原理】1.利用波长和频率测速度按照物理学定义,任何波的波长λ是一个周期波传播的距离。
波的频率f是1 s发生了多少次周期振动,用波长乘以频率得1 s波传播的距离即波速为=(22-1)c fλ利用这种方法,很容易测得声波的传播速度。
但直接用来测量光波的传播速度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困难,主要是光的频率高达1014Hz,目前的光电接收器无法响应频率如此高的光强变化,迄今仅能响应频率在108 Hz左右的光强变化并产生相应的光电流频率。
2.利用调制波波长和频率测光的速度如果直接测量河中水流的速度有困难,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周期性地向河中投放小木块,投入频率为f,再设法测量出相邻两小木块间的距离λ,则依据式(22-1)即可算出水流的速度。
周期性地向河中投放小木块,目的是在水流上做一个特殊标记。
也可以在光波上做一些特殊标记,称为“调制”。
由于调制波的频率可以比光波的频率低很多,因此可以用常规器件来接收。
与木块的移动速度就是水流流动的速度一样,调制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光波传播的速度。
本实验用频率为108 Hz的主控振荡对光源进行直接控制,使1014 Hz的光波的光强以108Hz 的频率变化,得到调制波,(以适应光电接收器的接收响应频率围)这样就可以用光电接收器件来接收了。
而调制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光速,(所以只要测出光调制波的频率f 调和波长λ调,便可间接测出光速C :调调λ⋅=f C )用频率计测调制波的频率,用相位法测调制波的波长,利用式(22-1)就可以测出光速。
3.相位法测调制波的波长波长为0.65 μm 的载波,其强度受频率为f 的正弦型调制波的调制,表达式为01cos2x I I m f t c ⎡⎤⎛⎫=+π- ⎪⎢⎥⎝⎭⎣⎦式中,m 为调制度,cos2πf (t - x/c )表示光在测线上传播的过程中,其强度的变化犹如一个频率为f 的正弦波以光速c 沿x 方向传播,我们称这个波为调制波。
调制(光)波在传播过程中(,)其相位是以2π为周期变化的。
设测线上两点A 和B 的位置坐标分别为x 1和x 2,当这两点之间的距离为调制波波长λ的整数倍时,该两点间的相位差为()ϕπλλπϕϕ∆∆⋅=⇒-=-x x x 221221调调21212()2x x n ϕϕλπ-=-=π (22-3) (可见,只要测出x ∆和ϕ∆便可间接测出调λ。
)式中,n 为整数。
反过来,如果能在光的传播路径中找到调制波的等相位点,并准确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那么这个距离一定是波长的整数倍。
设调制波由A 点出发,经时间t 后传播到A '点,AA '之间的距离为2D ,如图22-1(a)所示,则A '点相对于A 点的相移为2ft ϕ=π。
然而,用一台测相系统对AA '间的这个相移量进行直接测量是不可能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较方便的办法是在AA '的中点B 设置一个反射器,由A 点发出的调制波经反射器反射回A 点,如图22-1(b)所示。
由图显而易见,光线由A →B →A 所走过的光程亦为2D ,而且在A 点反射波的相位落后2ft ϕ=π。
图22-1 相位法测波长原理图如果以发射波作为参考信号(以下称之为基准信号),它与反射波(以下称之为被测信号)分别输入到相位计的两个输入端,则由相位计可以直接读出基准信号和被测信号之间的相位差。
当反射镜相对于B 点的位置前后移动半个波长时,这个相位差的数值改变为2π。
因此只要前后移动反射镜,相继找到在相位计中读数相同的两点,该两点之间的距离即为半个波长。
调制波的频率可由数字式频率计精确地测定,由式(22-1)可以求得光速值。
4.差频法测相位尽管调制波光强变化的频率降到了108 Hz ,但要用测相器准确测量两点的相位差,频率仍然太高。
因为测相器门电路的开关时间一般为40 ns 左右,如果输入信号的频率为108 Hz ,则信号周期T = 1/f = 10 ns ,比电路的开关时间还短,电路根本来不及动作。
为了使电路正常工作,就必须大大提高其工作速度。
调制光波)10(8Hz 光载波调制光波包络PP 0)10(65.014Hz m μ为了避免高频下测相的困难,人们通常采用差频的办法把待测高频信号转化为中、低频信号处理。
这是因为两信号之间相位差的测量实际上被转化为两信号过零的时间差的测量,而降低信号频率f 则意味着拉长了与待测的相位差ϕ相对应的时间差。
当基准信号、被测信号分别与本振信号混频后,所得到的两个差频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仍保持为ϕ(证明过程请参看附录22-B )。
本实验为了克服在108 Hz 高频下测相的困难,如图22-2所示,将f = 108 Hz 、位相差为ϕ的高频基准信号u 1和高频被测信号u 2分别与本机振荡器产生的高频振荡信号混频,得到两个频率为455 kHz 、位相差依然为ϕ的低频信号1u '、2u ',然后送到相位计或示波器中去测量相位。
(这样调制波信号的相位差测量转换为差频信号的相位差测量。
差频信号相位差ϕ∆本实验用示波器测量)。
图22-2 光调制法测量光速实验原理方框图5.示波器测相位(1)单踪示波器法将示波器的扫描同步方式选择在“外触发同步”,极性为“+”或“-”,“参考”相位信号接至外触发同步输入端(EXT ),“信号”相位信号接至Y 轴的输入端,调节“触发电平”,使波形稳定;调节Y 轴“增益”(偏转因数),使之有一个适合的波幅:调节“时基”(扫描速率),使在屏上只显示一个完整的波形,并尽可能地展开,如一个波形在X 方向展开为10大格,即10大格代表为360°,每1大格为36°,可以估读至0.1大格,即3.6°。
开始测量时,记住波形某特征点的起始位置,移动棱镜小车,波形移动,移动1大格即表示基准相位与被测相位之间的相位差变化了36°。
有些示波器无法将一个完整的波形正好调至10大格,此时可以按下式求得基准相位与被测相位的变化量,参见图22-3。
360rr ϕ∆=⨯° (22-4)(2)双踪示波器法将“参考”相位信号接至Y 1(CH1)通道输入端,“信号”相位信号接至Y 2(CH2)通道,并用Y 1通道触发扫描,显示方式为“断续”(CHOP )[如采用“交替”(ALT )方式时,会有附加相移,为什么?]。
后面的步骤与单踪示波法操作一样,调节Y 轴输入“增益”挡,调节“时基”挡,使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完整的、大小适合的波形。
可以测得“参考”相位与“信号”相位的变化量ϕ∆。
(3)数字示波器法数字示波器具有光标卡尺功能,这样比数屏幕上格子的精度要高得多。
(将“参考”相图22-3 示波器测相位位信号接至Y 1(CH1)通道输入端,“信号”相位信号接至Y 2(CH2)通道),分别调节“参考”相位信号和“被测信号”相位信号波形的垂直位置,使两波形的X 轴(即t 轴)重合(以示波器中心水平轴线为基准),测量信号的周期T 和两信号之间水平相差距离∆t ,则相位差 360tTϕ∆∆=⨯° 0000)(2)(2x t t T x t x x T t i i i i +-'=+-'=调调或λλ (22-5)(又⇒∆=∆⇒∆⨯=∆调调λλπϕii i i x T t x 22i ix t T∆⋅∆=2调λ i x ∆是反射器移动的距离,2i x ∆是由于光来回反射。
i t ∆是反射器移动i x ∆,用示波器测量的被测调制波信号的相移时间差。
) 数据记录表格参考: 1、等距离测量 2、等相位测量线性关系,可用作图法、逐差法、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计算求出光速测量值。
【实验容及步骤】1.预热:电子仪器都有一个温漂问题,光速仪和频率计须预热半小时再进行测量。
在这期间可以进行线路连接、光路调整、示波器调整和定标等工作。
2.光路调整:先把棱镜小车移近收发透镜处,用一小纸片挡在接收物镜管前,观察光斑位置是否居中(处于照准位置)。
调节棱镜小车上的左右转动及俯仰旋钮,使光斑尽可能居中,再将小车移至最远端,观察光斑位置有无变化,并做相应调整,使小车前后移动时,光斑位置变化最小。
3.示波器定标:按前述的示波器测相位的方法将示波器调整至有一个适合的测相波形,要求尽可能调出一个周期的波形。
4.测量光速:由频率与波长的乘积来测定光速的原理和方法前面已经做了说明。
在实际测量时,主要任务是如何测得调制波的波长,其测量精度决定了光速值的测量精度。
一般可采用“等距离”测量法和“等相位”测量法来测量调制波的波长。
在测量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实验值要取多次多点测量的平均值;二是我们所测得的是光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为了得到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要精密地测定空气折射率后做相应修正。
(1)测量调制频率(就用108Hz ) 为了匹配好,尽量用频率计附带的高频电缆线连接好电器盒上的频率输出端与频率计输入端。
调制波是用温补晶体振荡器产生的,频率稳定度很容易达到10-6 Hz ,所以,在预热结束后正式测量前测一次就可以了。
(2)“等距离”法测调制波波长在导轨上任取若干等间隔点(如图22-4所示),坐标分别为x 0, x 1, x 2, x 3, …, x i ;x 1 - x 0 = D 1, x 2 - x 0 = D 2,…, x i - x 0 = D i 。
移动棱镜小车,由示波器依次读取与距离D 1, D 2, …相对应的相移量i ϕ,则D i 与i ϕ间有22i iD ϕλ=π,即22i iD λϕπ=⨯(22-6)求得波长λ后,利用式(22-1)得到光速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