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企业知识创新研究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综述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

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

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

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

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

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

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而谢洪明等及王晓耘等也曾就企业文化、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

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国外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个体因素进行研究,王雁飞等认为个人变量也应该纳入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研究中【4】。

近两年中国、美国、日本发明授权专利的比较分析

近两年中国、美国、日本发明授权专利的比较分析

近两年中国、美国、日本发明授权专利的比较分析作者:张颖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专利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可量化的重要维度,发明专利又是专利中创造水平及科技含量较高的,某种意义上讲,发明专利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水平。

近些年我国发明授权专利量不断攀升,于2015年超过世界上的美、日专利大国,并且职务发明所占比例正在逐渐接近国外在华的比例。

关键词:发明专利发明授权专利职务发明非职务发明一、引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专利就是科学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而发明专利及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又是三个类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中一个最重要的衡量专利质量的标准。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共64次提到“创新”,几乎等于前两年报告中被提到次数之和。

这其中既有向大众提出的“万众创新”,也有针对科技领域提出的科技创新,此外更是为各级政府下达“任务”,要求各地为各领域的创新工作保驾护航。

这个“创新”在我理解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全民创新,大家多进行科技创造,多申请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

近两年,随着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和企业、个人对专利保护的重视,我国专利数量提升很快,各类专利所占比例也有较大变化,并且与发达国家和专利强国相比,无论在数量和比例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二、数据分析1.2014-2015中国、美国、日本授权专利数量统计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中国授权专利量已经远远超过美国、日本的专利授权量,而且中国的授权量还在以很大的增长速度增长,如2014年总授权量是1302687件,2015年则达到1718192件,同比增长31.90%,仅发明授权专利一年就增长了126088件,同比增长54.06%,表明我国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正在走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快速增长,彰显着我国创新主体的发明创新水平在大踏步前进。

美国授权专利甚至在2015年出现小幅下滑,比2014年减少4950件,同比下降1.51%;日本下滑的比美国要严重的多,2015年总授权量较2014年减少81665,同比下降26.83%。

知识创新的模型研究朱斌

知识创新的模型研究朱斌

价值工程1知识创新的特征分析笔者对知识创新进行了分析,得出知识创新的两大特征,为研究知识创新的模型提供基础。

1.1“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提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

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是显性知识。

而未被表述的知识,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隐性知识”[1]。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显性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之中。

知识创新是包括知识创造、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过程。

在整个知识创新的过程中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并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传播,被组织内部人员吸收和升华,成为组织所有成员的隐性知识。

群体隐性知识经过加工、组合、排列,形成显性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创新。

1.2知识的融合增值过程知识创新是已有知识与各种资源的整合,是对各种知识的合理组合和变异。

知识的融合将引起不同的知识创新成果,知识融合增值过程有以下三种:一是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增值。

创新实践要求多学科的知识。

多种知识融合为符合创新要求的特定知识、新知识。

二是不同形式知识的融合增值。

在知识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创新主体通过意会知识的交换与交流,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知识创新能力。

三是不同主体知识的融合增值。

知识创新已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组织行为,创新组织的成员把自己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贡献给团体,使之融合为创新的系统知识。

2知识创新的模型研究 2.1知识创新的一般模型知识创新十分复杂,建立它的一般模型有助于理解。

何传启、张凤于2001年在《知识创新》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创新的基本原理、模型和路径。

知识创新的一般模型[2]见图1。

如图中所示,知识创新过程,一般包括两大阶段、四个步骤和连续的反馈与交流。

第一步,受理论探索、应用目的或实际经验的启示,产生新思想,包括新问题、新构想等;第二步,通过实验设计、科学实验和观察,获得某种初步知识;第三步,初步知识经过同行评议和公开,得到检验,进入知识体系;第四步,新知识得到首次应用。

国内外新质生产力分析及比较研究

国内外新质生产力分析及比较研究

国内外新质生产力分析及比较研究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技术、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创新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竞争力。

本文将对国内外新质生产力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从多个角度探讨国内外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 内外新质生产力概念介绍国内外新质生产力都是指通过技术、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国内新质生产力主要关注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而国外新质生产力更注重管理和组织创新的实践。

两者在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

2. 国内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历程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起步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强调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而在国外,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早已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关注,各国在不同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创新活动,取得了显著成就。

3. 国内外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国内新质生产力主要表现在技术含量较低,依赖进口高端技术的情况较为普遍。

而国外新质生产力则更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更加重视员工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国内外新质生产力的优势比较国内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主要在于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进行生产。

而国外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则在于技术、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较为突出,企业更有竞争力。

5. 国内外新质生产力的挑战和障碍国内新质生产力面临技术更新速度慢、创新能力不足等障碍,而国外新质生产力则受到经济不景气、市场需求减少等挑战的影响。

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是当前国内外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6. 国内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未来,国内新质生产力将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而国外新质生产力将致力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以适应全球竞争的挑战。

7. 国内外新质生产力在全球一体化中的作用国内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会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还会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外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对比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外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对比分析

二、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以CiteSpace软件为工具,通过对文献信 息的可视化展示,挖掘和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体来说,我们采 用了以下步骤:
二、研究方法
1、确定关键词:通过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确定了视听翻译研究领域的关键词, 包括视听翻译、影视翻译、字幕翻译、配音翻译等。
四、应用场景
四、应用场景
基于知识图谱的NLP研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智能客服、智能推荐、 情感分析、自动驾驶等。例如,在智能客服领域,可以利用知识图谱对用户问题 进行语义理解和推理,实现智能问答和推荐;在智能推荐领域,可以利用知识图 谱对商品进行语义分析和关联关系分析,实现更精准的推荐;在情感分析领域, 可以利用知识图谱对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和观点挖掘,
五、总结与展望
展望未来,基于知识图谱的NLP研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数据规模的扩 大和技术方法的不断创新,NLP系统将更加智能、更加精准。随着伦理问题的日 益凸显,可解释性和可信度将成为未来NLP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此外,随着语 义互联网和开放域问答系统的不断发展,基于知识图谱的NLP研究将在更多领域 得到应用和发展。
内容摘要
在自然语言处理产业链的中游,企业和技术爱好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 通过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集成到产品和服务中,实现商业价值。例如,搜索引擎、 智能客服、智能写作等领域都需要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支持。而技术爱好者则通 过开源平台和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促进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普及 和应用。
内容摘要
总之,自然语言处理和产业知识图谱是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市 场前景和社会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 遇,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外资持股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外资持股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外资持股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作者:拜玉珍来源:《时代金融》2023年第11期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越发自由。

不少学者认为外资进入会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经验,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正面的影响。

中国也相继推出了众多的政策来应对和吸引外资进入,国家对于外资引入更加的重视。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2022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累计吸收外资181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

如此庞大的外资流入,势必会对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的经营行为与作用产生影响。

不少学者也认为外资的进入会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发展经验,促进一国经济以及创新的发展。

但是,宏观层面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微观层面,外资的进入会对异质性较大的企业产生什么影响?基于这些思考,本文的研究困惑也由此产生:外资参股会对改变中资企业原有的股权结构,那么,外资参股与企业创新之间到底存在着怎么样的联系?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微观企业层面入手开展研究,以期本文的研究能对外资对于东道国企业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

二、研究基礎(一)文献综述外资进入与东道国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目前,国内对外资流入与东道国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并集中对FDI流入进行深入探讨。

学者们认为,外资的流入给东道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技术的进步。

同时,与利用地区/行业层面的宏观数据进行研究所不同的是,一些学者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在微观层面对于外资进入进行了研究。

罗伟和葛顺奇(2015)利用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从微观层面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最终发现,外资不利于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

Guadalupe·Kuzmina·Thomas(2012)年基于西班牙制造公司的面板数据集,提出了异质性企业内生选择和创新的模型。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以华为公司为例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以华为公司为例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以华为公司为例韩思为作者简介:韩思为(1997-),女,湖北省咸宁人,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海南大学管理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证券化。

(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生存以及发展。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开始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抵御外界的风险以及进行发展。

选取华为企业为例,纵向分析其近5年的发展状况,结合华为自身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核心竞争力。

我们发现华为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企业文化三个方面。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商业模式;企业文化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这种体制的转变中,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其中核心竞争力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但是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尚未达成共识。

本文主要是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梳理。

并且以华为公司为例,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具体的分析。

本文选择华为为案例进行分析对象的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华为是我国的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数量占我国企业的大部分。

因此选择华为具有代表性。

第二,华为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的发展是非常好的,值得我国其他民营企业借鉴学习。

二、文献综述核心竞争力最初是由哈佛大学的C ·K 普拉海拉德和G ·海默(1990)所提出的。

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的内部的独特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和整合形成的,是一种技能和技术的组合,但是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因此后来众多的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国外学者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类,整合能力观、核心技术观以及核心产品观。

整合能力观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将企业自身的各类资源进行配置与整合的能力。

核心技术观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企业的具体的技术中,企业技术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关于提升宝鸡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关于提升宝鸡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关于提升宝鸡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12-26 | 浏览:1253次]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

宝鸡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特大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及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及自身作为西部工业重镇的现实特点,应对现有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机制有所突破和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

近日,市科协联合市工信局及宝鸡文理学院有关专家、教授,开展了“提升宝鸡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专题调研活动,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宝鸡市企业科技创新现状近年来,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大好环境下,宝鸡市抢占先机,立足工业基础较好的实际,把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接连出台鼓励政策,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引进创新人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使宝鸡市企业发展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宝鸡市工业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为目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了56%,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优化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采取下发文件、健全机构、搭建平台等措施,不断优化创新环境。

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大科技资源统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宝鸡市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关于引进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扶持政策》、《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鼓励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

一批科技支撑服务平台不断发展壮大,宝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全国十大中心之一,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全国示范中心。

创新资金支持方面,从2011年起,宝鸡市拿出3000万元作为创新专项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单位、个人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 新是 人类 发展 的永恒 主题 。随着 知识 经济 的 到来 . 识成 为 比资 源 、 知 资本 、 动力 劳
表 1 2 0 ~ 0 0年 我 国企 业 知 识 创 新 研 究 论 文 的主 题 分 布 0021 主 题 论 文 数 量 主 题
( 位: ) 单 篇 论 文 数 量
3 2 知 识 创 新 系 统 l 6 和 技术 更 重要 的经 济 因素 。知 识 创 新 的速 知 识 创 新 战 略 知 识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2 7 知 识 创 新 激 励 9 度 、 平 和方 向 , 定 着 企业 的发 展 命 运 …。 水 决 知 识 创 新 技 术 2 知 识 创 新 模 型 2 4 将 国 内 外 企业 知 识 创 新 领 域 的论 文 进 行 系 知 识 创 新 网 络 6 组 织 学 习 知 识 创 新 2 O 统 的计 量对 比分 析 , 于把 握 国内外 企业 知 产 业 集 群 知 识 创 新 对 3 6 知 识 共 享 与 知 识 创 新 2 4 知识 创 新 平 台 l 识 创新 研 究 的热 点和 现状 , 揭示 我 国企 业 知 动 态 复 杂 环 境 下 知 识 创 新 知 识 创 新 机 理 2 2 虚 拟 企 业 知 识 创 新 3 识创 新 研究 的弱 点和 不足 . 进 我 国企业 知 促 知 识 创 新 模 式 2 6 知 识 创 新 与 企 业 核 心 竞 争 力 4 识创 新 实践具 有重要 的意义 。 知 识 创 新 过 程 1 9 l 调 查 方法及 数据 来源 供 应 链 协 同知 识 创 新 l 0 总 计 23 6 本 文 以文 献 计 量 分 析 法 和 内容 分 析 法 研究 的 主题 主要集 中于 l 方面 . 中有 9个 方 面 8个 其 为工 具 .以 2 0 ~ 0 0年有 关企 业 知识 创新 的中文 00 2 1 为重点研 究方 向 . 即知 识创 新 战略 、 识创 新能 力 评 知 文献 及外 文文 献 为样本 数据 , 文献 主题 分 布情 况 、 对 价 、 业 集 群 知识 创新 、 识创 新 机 理 、 识 创 新 模 产 知 知 关键 词 分布情 况 以及 国 内外企业 知 识创 新所 涉及 的 式 、 识 创 新过 程 、 识 创 新 系统 、 知 知 知识 创 新 模 型 和 关键 技 术和方 法研 究 成果 进行 比较 分析 ,揭 示 出我 知 识共 享与 知识 创新 。每个 方 面的论 文数 量 均超 过 国和 国外 企业 知识 创新 的研 究现状 、 重点 及差距 。 侧 l 6篇 。 中文 数据 主要 来 源于 三大 数据 库 ,即中 国学术
研 究情 况作 对 比 , 而指 出我 国在 该领 域 研 究存 在 的 不足 , 对今 后研 究 需要 加 强 的 方 面提 出建 议 。 进 并 关键词 : 企业 知 识 创 新 内容 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24 F0
文 献 标 识码 : A
d i1. 6 /.s. 0 — 0 5 0 2 8 2 o:03 9 js 1 5 89 . 1. . 5 9 in 0 2 00
21 国 内企 业 知 识 创 新 研 究 论 文 的 主 题 分 布 .
22 国 外 企 业 知 识 创 新 研 究 论 文 的 主 题 分 布 .
从表 2可 以看 出 , 目前 国外 关 于企 业知 识创 新 研 究 的主题 分 布 比较均衡 .各个 主题 的研究 都 比较 充实 ,其 中对 于企 业知识 创 新技 术 和企 业知 识创 新 过程 的研 究尤 其突 出 , 论文 数量 均 超过 3 0篇 。与 国 内企业 知识 创新 的研 究方 向形 成鲜 明对 比。
21 0 2年 8月
情 报 探 索
第 8期 ( 18期 ) 总 7
国 内外企业知识创新研究 比较分析
薛晶 晶
( 海 工 程 技 术 大 学 图 书要 : 用情 报 学 定 性 和 定量 研 究方 法 , 国 内外 有 关 企 业知 识 创 新 的 5 8篇 论 文 进 行 计 量 分 析 和 内容 分 析 , 国 内外 的 利 对 4 将 计 量 分 析
期 刊 网 ( N I , 普 中文 科 技 期 刊 数 据 库 ( I ) C K )维 V P 和 万 方数 字化期 刊 。针对 每 个数 据库 的检 索特 点 制定 不 同的检索 策略 。通 用 的 限制主题 为 “ 业知 识创 企 新 ” 外文 数据 主要 来源 于 E S O综 合类 学术 期刊 、 。 BC E sve 综 合类 学 术 期 刊 、 m rl ( 墨 瑞 得 ) 据 l i e r E ead 爱 数 库 、e i ei A a e i L xs xs c d m c学 术 大 全 数 据 库 、pigr N Sr e n 综合 类 学 术 期 刊 、 ly Bak e 综 合 类 学 术 期 刊 Wi — lc w l e l 等六 大数据 库 。针 对每个 数 据库 的 检索特 点 制定 不 同 的检 索策 略 . 用 的限制 主 题 为“ ne r ek o 1 通 e t pi n w. r s e g n vt n 共 检索 出相 关论 文 5 8篇 。 d ei o a o ” n i 4 2 基 于主题 的国 内外 企业知识 创新研 究的 比较分 析 综 合考 虑 企业 知识 创 新 的 分类 和研 究 内 容 , 以 5 8篇论 文 为统计 样 本 。根 据论 文 的篇 名 、研 究 内 4 容 、 中作者 给 出的分类 号 等 , 国内 和 国外 企业 知 文 对 识创 新 的主题 进行 对 比分 析研 究 ,得 到研究 主题 的 分 布 分析结 果 如下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