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

合集下载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引言儒家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对中国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庸被认为是一种兼容并蓄、平衡和谐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展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中庸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庸思想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于孔子及其后学的思考与实践。

《中庸》是一篇短小精炼的文章,集中体现了儒家关于人与道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观点。

其主要内容包括道的认识与追求、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方面。

1.1 道的认识与追求中庸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强调人的修养应当与其追求道理相统一。

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追求道德的完美,秉持善良、诚实和公正的原则。

1.2 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人际关系体系,从个人修身到家庭和社会治理,再到国家和天下的治理,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社会的平衡和谐。

人们应当注重品德修养,做到心地纯良、言行一致,以及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 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价值与意义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1 社会和谐与稳定中庸思想倡导平衡发展和和谐相处的原则,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平衡,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

这种思想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2.2 个人道德规范的塑造中庸思想要求每个人追求道德的完美,并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这种思想促使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反思,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从而使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

2.3 政府治理和道德教化中庸思想对政府的治理及道德教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府应当秉持公正、诚实和公正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同时应当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3. 中庸思想的现代启示传统儒家中庸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探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探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探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处世的明塔姓名:王新红学号:2008124127专业:法政学院 08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指导老师:日期:2011年4月15日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内容含有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可以说是非常实用的学问。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它的主要思想有中和,致诚,从实际出发,过犹不及等。

它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有着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在物欲日益膨胀的今天,对于人们自身修养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为人处世协调人际关系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可以说它是为人处世的明塔,让人生处于合理的轨道之上,以达万物的和谐。

关键字:中庸;自身修养;处世;诚;和对于中庸的释义,子思在《中庸》一书中,释为“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程灏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后人都尽力阐释孔子中庸的含义,可以说孔子的中庸是存于天下的规律,行于天下的准则,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要求适当适中,恰如其分,达“中和”的状态。

但它并不等于折中,折中是从形式上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拼到一起,放弃原则,以调矛盾。

而中庸与其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中庸是深藏于内的,对它的理解应采取动态的,活生生的,因时因地适人适事的态度应对,时刻都在运动变化中把握,如同孔子所说的“君子时而中”。

但是它又不同于人们眼中游离于是非善恶间的两可态度,借以安身立命,既无积极亦无正义感,一种油滑的做人态度,孔子称这种油滑为“乡原,曾说”乡原,德之贼也“。

中庸不是随风左右摇摆的草,而是一棵树,它有自己的根基,有自身的原则,它只是围绕原则展开它的枝桠;是一条大道,由无数先哲们的足迹形成的大道,是以人生的名塔为目的地的天道。

中庸思想的哲学和现实意义

中庸思想的哲学和现实意义

中庸思想的哲学和现实意义一、中庸思想的产生背景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他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动乱,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学说,企图通过施行仁爱、达到化解各种矛盾的目的,以重建政治社会秩序,是非常困难的。

因而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以齐百家之语,集古圣之大成。

“中庸”的思想,最早见于《礼记•中庸》。

《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和”即和谐、和洽。

与“中庸”相关的概念有中和、中道等,都表达了中庸的思维模式。

二、中庸的哲学意义“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内容。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理解为中正、合适、标准,是先秦古籍中的通义。

关于“中庸”的含义,孔子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就是既无过,也无不及。

朱熹引用程颢“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之观点,并作了一番解释。

作为标准的“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少哲学家在用“中”时,所采取的方法是“叩其两端”,通过这个手段,达到用中道的目的。

“中庸”思想是主张维持质的稳定性,并不是我们所谓的折衷主义。

中庸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当然,古代推崇的“中庸”思想,归根到底是要把人们的行动与言行束缚在等级制度和道德模式中,要求既无过也无不及。

礼”以“制中”为用,所以又称“礼之用,和为贵”。

因此,所谓“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归根到底就是要时时处处按照“礼”办事。

可见,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把人们的视听言动束缚在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之内,既无过又无不及。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中庸”、“和谐”、“适度”等理念。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中庸之道倡导“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追求平衡。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扰,很容易陷入极端思维和行为中。

比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自我实现与他人关怀的平衡等等。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要在各种矛盾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其次,儒家中庸之道注重“和谐”与“和平”。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增多。

儒家中庸之道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要追求和谐共处。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儒家中庸之道提倡“适度”之道,即适可而止,不过度。

在当代社会,消费主义泛滥,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儒家中庸之道告诫人们要适度消费,要珍惜资源,要保护环境。

只有在适度的生活方式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此外,儒家中庸之道还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我,忽略道德和品德修养。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避免极端,追求平衡;要追求和谐与和平;要适度而行,不过度追求;要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只有在这样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发展。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儒家中庸之道,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浅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浅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亚里士多德则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学说涉及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等多个领域。

尽管两位思想家出生的时间和地点相隔了数百年和几千公里,但他们的中庸思想在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传统中都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

中庸思想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思想,意味着在个体与社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为了实现这个平衡,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实践和经验获取智慧。

中庸思想与现代时代的稳健哲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即在秉持着一种平衡和谐的前提下,追求稳定和成长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则体现在他的“中庸主义”思想之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生活,做正确的事情。

他将这种合理的行为称为中庸,这个中庸是处于过度与不足之间的一个点。

例如,冷静、勇敢和合理的行为,都是与中庸相关的概念。

中庸思想的现代意义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实现各种平衡和谐,以实现稳定和成长。

下面是五个例子,这些例子涉及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

1. 管理合适的睡眠和工作在中庸的道路上,人们需要更好地管理睡眠和工作的时间。

过度的睡眠可能会导致身体的失调,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反之,过度的工作会导致身体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这反而会影响正常的睡眠和休息。

因此,中庸的行为是找到恰当的时间分配,包括充分休息和工作时间。

2. 手机使用与社交时间的平衡现代人生活中,手机是一个必需品。

然而,过度沉迷于手机使用会伤害社交和人际关系。

因此,需要找到一个中庸的行为,包括社交和沉迷于手机之间的平衡。

这种平衡可能涉及计划和安排通常用于交流的时间,避免在与他人交流时转移注意力。

3. 工作时间和家庭生活的平衡工作时间和家庭生活之间要求寻找平衡。

过度的工作会削弱家庭关系,导致人与家庭间的矛盾和紧张。

这也适用于工作时间过多或过少的问题,因为过度或不足的工作都会对我们的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中庸的做法是找到工作时间和家庭生活之间的健康平衡,实现正常的生活和家庭关系。

浅谈儒家中庸哲学及现代意义

浅谈儒家中庸哲学及现代意义

浅谈儒家中庸哲学及现代意义浅谈儒家中庸哲学及现代意义儒家中庸哲学为现代文明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社会问题的哲学范式,本文来谈谈儒家中庸哲学及现代意义。

摘要:中庸哲学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种适度精神与人文关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社会逐渐暴露出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

儒家中庸哲学或许能够为解决现代性之隐忧提供另一种思路。

关键词:中庸哲学;意义;现代性一、儒家中庸哲学的哲学内涵(一)中庸哲学的内涵《中庸》一书着重梳理了孔子中庸哲学的哲学,其内涵可用其中一句原文加以概述,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①儒家思想诞生之前,天命便已存在并在人类社会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诞生为人类摆脱天命的束缚开辟了道路。

孔子找到了从天命到人性的连接点,“天命之谓性”即是对这一连接点的高度概括。

在孔子看来,天命与人性是相通的,天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虚幻之物而是能由人掌握的人性。

这就将人类从被动接受天命安排的蒙昧状态中解脱出来,开始人自身掌握命运的历史进程,人的理性自觉及主体性开始显现。

但仅打通天命与人性的桥梁是不够的,孔子接着提出了“率性之谓道”。

这里的道即是人道。

人性的彰显是需要通过人道的贯彻来实现的,在这里孔子主张“率性而为”,根据人性的本真面目进行人道的贯彻。

孔子的人道也可称其为仁道,这是孔子一生推崇的。

但是孔子也敏锐地发现,人性是有等差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②因此他将人分为上、中、下三等并指出道德教化的作用就是引导“中人”向更好地方向发展,也即“修道之谓教”。

这里虽然表现出孔子思想一定的封建性,但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中庸哲学的教化意味,这对社会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庸哲学的内在要求儒家中庸哲学除了本体论之外,还涉及另一重要议题:践行中庸哲学的方法和途径问题:功夫论。

由中庸哲学的本体论可知,每个人都是有本真之性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往往被金钱、物欲遮蔽了双眼,在利益、权势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迷失了自我。

中庸思想对文化自信的现代解读

中庸思想对文化自信的现代解读

中庸思想对文化自信的现代解读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的研究心得是,中庸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庸思想的内涵中庸思想最早见于《论语·中庸篇》,后来被孔子的学生及后世儒家发扬光大。

中庸强调“不偏不倚,不过不及”,即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个体的行为上,也体现在社会、国家的治理中。

中庸思想强调“中道”,既不偏激、极端,也不追求绝对的平庸。

它主张在不同的极端之间寻求平衡,使人们在思想、行为上都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二、中庸思想对文化自信的启示中庸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启示。

首先,中庸思想告诉我们,文化自信不是排他性的,而是要在与其他文化的对话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强调包容性和多样性,这与当代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相契合。

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对自己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对其他文化的尊重之上,通过对话和交流,实现文化的共融和共生。

其次,中庸思想提醒我们,文化自信不是停滞不前的自满,而是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

中庸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和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化的自信中不断进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中庸思想告诉我们,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之上。

中庸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坚守这些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自信,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中庸思想的当代意义中庸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中庸思想告诉我们,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是自卑退缩,而是要在自信中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1、中庸思想强调整体性思维方式及把事物当做互相约制互相作用的整体来认识
2、在处事态度上中庸虽然承认事物的变化但力图把事物变化纳入一定范围内尽可能维持现状
3、价值观念上中庸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个体价值和利益服从社会整体价值和利益
4、中庸中重视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强调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中遵循天地归寻而实现中正平衡有序适度和谐一部偏不倚中正平和的思维方式辩证的方法抵制对情感欲望的放纵和对事物的认识和偏执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始终是否有中庸之德是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五、孔子的天命观
1、一体(体会)认(认识)天命
(1)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知天命与否是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标准)
(2)孔子说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距
这是孔子的人生写照也就是一个人通过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人格和心灵得到培养的过程这是一个要经常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并遵循渐进的过程(学习的重要性)
2、敬畏天命
(1)敬天事鬼神
未能事人焉能是鬼孔子强调对天要有敬畏之心但是最重要的是解决现实问题
(2)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德高望重的人) 畏圣人之言
孔子强调大人圣人均是体现了天命之辈的人在他们面前我们要谦虚要谨言慎行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3、持守天命
孟子说尽其心善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存其心养其性所以是天也(如家强调持守天命的原则就是把天性中的善和德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
崔日韦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的始终。

中庸精神赋予了孔子的仁、礼等思想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透过中庸精神,孔子天人贯通的圣人气象得以呈现。

孔子的中庸精神在两千余载后仍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并付诸实践。

关键词:孔子;中庸;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080(2007)03-0043-02
一、中庸的内涵
“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虽然“中庸”一词在《论语》二十篇、一万一千言中仅出现了一次,盖孔子思“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故罕言中庸,但中庸之道却彰显于《论语》的字里行间。

窃以为中庸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执两用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孔子称赞舜能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而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人们,这也是舜能够成圣的原因。

“大知”的圣贤待人处事能不偏不倚,不枉不纵,无过不及,而取其中。

“不及”固然是不好的,但是“过”亦不足取。

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过”和“不及”都偏离了中道,故两者都不可取。

为了恪守中道,就要反对两个极端,而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论语》中诠显中庸思想的语言比比皆是,又如子夏为宰于莒父而问政于孔子,“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处理事情怠慢拖拉不行,过于求快亦是很有害的,要成就大事就要执守“中庸之道”,不快不慢,恰到好处,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再如:“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质”和“文”是为两个极端,朴实超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超过朴实就显得虚浮,文采和朴实搭配恰当,这才是“中庸之道”。

2.和而不同。

《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时期的大夫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大夫晏婴发挥了史伯的观点,提出了“和与同异,否可相济”。

孔子发展完善了史伯以来关于“和”与“同”的思想,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的思想。

“和”是指不同事物、不同见解的和谐与统一,君子以道义为原则,能虚心听取别人的忠言,热心纠正他人的错误意见,重公尚义,从而求得相互和谐一致。

“同”是指无原则的认同,小人以私利当头,因此不能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交融,也就不能达到和谐相处的境界。

3.权变时中。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中庸》)中庸之道虽然是天下之达道与真理,但它也并非一成不变,君子能够对中庸之理时时省察,应时制宜,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言行处处符合中道。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孔子认为,现实生活中符合中庸之道十全十美之人是很少的,那就要结交狂放激进和洁身自好的人,因为他们各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现实生活中的孔子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说:“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论语·公冶长》)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并赞扬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论语·公冶长》),身处乱世就要清静自守,保全自身免遭刑戮,如《周易·系辞下》所言“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然后才能厚积薄发,在有道之邦将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才施展出来。

孟子认为孔子达到了“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之境界,故称赞他为“圣之时者”。

二、中庸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其时,周朝式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论语·八佾》)等事情时有发生,使孔子不由地发出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的感慨。

孔子满怀着浓郁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终日乾乾,孜孜不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不馁精神积极入世。

是故北宋五子之一张横渠由衷称赞道:“仲尼犹天,九五飞龙在天’,其致一也。

”(《正蒙·大易篇》)为恢复周礼,孔子开创出“仁”学体系,作为“礼”的理论基础,使内在之“仁”与外在之“礼”、内圣与外王渐次合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仁”,“仁”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爱人”,一个人的爱人之心要从小开始培养,年少时在家里就要对自己的父母兄弟行以“孝悌”,长大后进入社会就要对他人行以“忠恕之道”。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仁”的另外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修己”:“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回》)“为仁”就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君子应该通过“修己”,将自身的德性修养外化为富国醇民的功业,渐次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

孔子认为,要达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理想状态,其必由之路正是“中庸”之道。

此即是说,要正确和谐地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存在着一个如何把握“度”的问题,怎样才能最好、最快地实现预定目标,孔子以“中庸”之道解决了这个难题。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在这里,“中庸”是一个最高的、终极的道德评判者。

作为最高道德准则的仁,存在着一个仁得合适与否的程度问题,“中庸”精神为其最佳答案,凡合乎中庸原则的就是正当的、合适的,否则就是不正当的、不合适的。

其次,“中庸”对仁、义、礼都有制约作用。

天、人和宇宙万物之间的最高和谐,亦即天人贯通合一,是“中庸”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现实生活中的孔子也是谨奉“中庸之道”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此即圣人所呈现的恢宏中和而不著痕迹之气象,亦是中庸思想在孔子伟大人格上的生动体现。

三、中庸思想的现代意义
“中庸”之道的实质就是要追求人际关系的最高和谐,“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和”是人际关系的最为理想状态,即是在承认双方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彼此皆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使双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从而谋求双赢局面的实现。

放眼寰球,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但是局部冲突与战争依然此起彼伏。

有的国家为一己之私发动不义之战,有的国家民族内部因为信仰差异而互相杀戮不已,致使难民成群,苍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文精神与理性价值在不觉之辈的妄举下遭到摧残和泯灭,而中庸之道恰是最好的解救之策。

中国哲学的精髓就在于天人相贯互通,人与大宇宙一体无隔,是故中庸之道不仅可以用于处理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还可以应用于人与自然之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人类对自然不加节制地一味索取,已开始自食恶果,并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骤然而至,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已经受到威胁,这就再次彰显出浸润着总体宇宙关怀和终极人文关切的中庸精神之弥足珍贵之处。

参考文献:
[1]颜炳罡.四书通解[M].济南:学苑出版社,1999.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An Analysis of Confucius’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Its Modern Value
Cui Wei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Doctrine of the Mean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concept in Confucius’thought category .Such thought as
Goodness and Li of Confucius can fetch boundless life and vigor from it. Through The Doctrine of Mean, Confucius’
character charm as a great man takes appearanc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still valuable afte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which are worthy to be comprehended and practiced by us.
Key words:Confucius; Doctrine of the Mean; modern valu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