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015)
2015年 最新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打印)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单多]王蒙(1934一),男,生于北京,原籍河北南皮。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布礼》《蝴蝶》《海的梦》《坚硬的稀粥》,中篇小说《杂色》,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以及“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等。
另有文学评论、回忆录等。
[单简]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意蕴。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1956年,是王蒙早期的代表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对新中国和革命事业抱有幻想的年轻人林震,调到某区委组织部工作后的复杂感受,并从林震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某些党的领导干部存在的革命意志衰退、官僚主义作风等问题,以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是较早揭示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批判官僚主义的作品。
[单简、论述]分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刘世吾形象及意义。
小说特别成功地塑造了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这个形象。
刘世吾是一个性格复杂、充满矛盾的官僚主义者。
他参加革命多年,曾经热情地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
他有经验,能力强,魄力大,只要下定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干得很出色。
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他对于党的事业和政治生活逐渐丧失了热情,不断地用世俗的消极现象来否定曾为之奋斗的理想,成熟的外表下掩盖着可怕的冷漠与圆滑对于一切,他不再操心,不再爱憎,“就那么回事”成为他的处世哲学,还制造了诸如“条件还不成熟”、“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等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根据,为自己的处世哲学辩护。
刘世吾敷衍圆滑的思想观念不仅迷惑了一些人,也助长了王清泉、韩常新等另一种类型的官僚主义,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尽管刘世吾对自己也有所认识和反省,但他毕竟心灵污垢过重,给党的事业带来了危害。
这是一个20世纪50年代中期那些曾经创造了新的生活,却不能被新生活激发出更多热情和理想、革命意志严重衰退的党的干部的艺术典型。
小说作者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生活刚刚开始时就敏锐地发现了隐藏在干部身上的思想危机和工作危机。
中国现代文学名作赏析讲义 (2015.06)

第一讲鲁迅小说精读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881-1936)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高峰。
鲁迅的思想丰富而深刻将影响中国的几个世纪。
生平:1898年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1906年弃医从文,在东京开展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教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佥事1918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1926年任厦门大学教授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9月离开广州,定居上海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整体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呐喊》“呐喊”的含义:1.启蒙呼喊;2.呐喊助威鲁迅的人生观:入世、有为。
知其不可而为之。
(出自《论语·宪问》。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
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通常解释有三种方面,这是一种挑战、这是一种精神和这是一种使命。
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
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彷徨》“彷徨”的含义:《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jǐ]独彷徨。
•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一、主题深刻(一)揭示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狂人日记》、《药》革命者被封建势力镇压、吞噬;《祝福》封建礼教吃人;《孔乙己》封建科举制度吃人《狂人日记》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015年吉林大学614中国现当代文学综合真题凯程学员回忆版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5年吉林大学614中国现当代文学综
合真题凯程学员回忆版
名解
1.戏剧文学
2.共鸣
3.江西诗派
4.桐城派
5.黑色幽默文学
6.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简答
1.散文的特征
2.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
3.?
4.山药蛋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论述
1.如何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2.结合作品论述《离骚》的艺术特色
3.试论《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
4.“朦胧诗”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学史地位/价值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
2015年0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
A《新月》B《小说月报》C《创造》D《新青年》D解析:“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2.以下属于学衡派成员的是( )。
A林纾B梅光迪C章士钊D王国维B解析: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3.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 )。
A南国社B辛酉社C民众戏剧社D春柳社D解析: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和《黑奴吁天录》。
4.1928年中国新文学发生了重要转折,转折的标志之一是( )。
A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B创造社的成立C太阳社的成立D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D解析: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的中国新文学,到1928年发生了重要转折,其转折点就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发生的新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5.对巴金早期小说创作影响最大的思想是( )。
A无产阶级思想B自由主义思想C无政府主义思想D民族主义思想C解析:克鲁泡特金的政论《告少年》最早打开了少年巴金的心扉。
克鲁泡特金是俄国19世纪70年代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理论家,巴金由于受到他的启蒙而对他的人格以及他的全部著作推崇备至。
6.老舍以英国为背景,比较中、英两个国家国民性的小说是( )。
A《老张的哲学》B《二马》C《赵子曰》D《猫城记》B解析:《二马》的背景是英国,小说以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从北京到伦敦的生活轨迹为经,以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比较为纬,展开了较为广阔的画面。
7.下列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列的一组曹禺剧作是( )。
A《雷雨》《原野》《日出》B《日出》《雷雨》《原野》C《原野》《雷雨》《日出》D《雷雨》《日出》《原野》D解析:曹禺在1933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雷雨》;1935年写出了第二部戏剧《日出》;1936年曹禺应聘到南京国立剧校任教,其间创作并发表了《原野》。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可编辑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可编辑版)](https://img.taocdn.com/s3/m/915d2ccb964bcf84b9d57be1.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以下是由阳光网小编整理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一、填空题1、一般认为,样板戏的主要构成是京剧现代戏,而京剧现代戏的创作开始于年。
2、文革中江青亲自培养的八个样板戏中,《白毛女》和《》是现代芭蕾舞。
3、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文学读物中,除了王朔的顽主系列小说外,还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大文化散文,以及的《情爱画廊》等。
4、《小鲍庄》借中国淮北一个僻远、贫困,几近乎静止状态的小村庄,来审视传统文化的自救力问题,被认为是80年代中期风格转变的标志性作品。
5、在20世纪80年代的赵树理研究中,在《传统要发扬,特征不可失》一文中指出,反封建是赵树理作品中最突出的内容。
6、公刘发表于1979年刚刚于成都复刊的诗刊《星星》上的读后感《新的课题》,主要是谈论的诗。
7、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王琦瑶与张爱玲小说《》中的长安、《倾城之恋》中的流苏等女性都是同一类人。
8、发表于1989年的创作谈《虚伪的作品》和1991年的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被人们看作是前期创作的一个总结。
9、《》发挥了作者善于从家庭人伦关系变化这一角度表现农村变革的特长,比如,菊英分家,有意革命,各自带着自己的土地入了社,马多寿夫妇也随小儿子一起入了社。
10、在文化热的影响下,文化化倾向成为市井小说和乡土小说的共同特点,主要作品除了汪曾棋的《受戒》、《大淖记事》外,还有的陈免生系列等。
11、 1986年10月由《诗歌报》和《》共同举办的1986年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被看作是朦胧诗过渡到新生代的标志。
12、王安忆写都市的三个中篇:《》、《文革轶事》和《香港的情和爱》,在情爱设计上有着张爱玲小说的某种内敛性的空间特征。
【真题】2015年浙江大学中国 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

更多最新考研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 renrenkaoyan
【真题】2015年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
名词解释激流三部曲无名书第五代导演革命样板戏
简答题 1周作人《人的文学》的主要观点
2田汉的《关汉卿》人物“铜豌豆”形象特征
3王朔小说的“顽主”的特征
论述1《文化苦旅》的审美特点和对上世纪末散文的影响
2论述《红旗谱》和《白鹿原》不同的历史
评论写作 1沈从文的一篇文章,主要是说如何创作小说的
评论提示评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观念,小说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学史的角度评论沈的地位和价值
阎连科的获得卡夫卡小说奖时的获奖致辞
提示对于对他的“荒诞现实主义者”等的评价,并分析获奖致辞,评论它能否获诺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更多最新考研资讯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爱考机构 中国保过保录高端考研第一品牌! 每年每校每专业限招1‐3人 报名电话010‐51283340 QQ:744569778。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参考答案(全)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参考答案(全)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1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考试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考试及答案第一部分:鲁迅专题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伤逝-》。
2、吕纬甫和魏连殳分别是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主人公。
3、据孙伏园回忆,刘半农曾赠送鲁迅一幅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
其中,“托”指托尔斯泰,“尼”指--尼采-。
4、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以爱姑为主人公的《--离婚---》。
5、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曾以《-旧事重提---》为题在《莽原》杂志上发表。
6、《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第4卷第5号。
7、四铭是鲁迅小说《--肥皂--》中的主人公。
8、从1918年到1925年,七年间鲁迅共计创作了25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后结集为《呐喊》和《-彷徨-》。
二、单项选择题1、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D)。
A、《呐喊》B、《坟》C、《野草》D、《热风》2、鲁迅最早发表的一组散文诗是(B)。
A、《野草》B、《自言自语》C、《过客》D、《朝花夕拾》3、欺负阿Q的人不少,而阿Q真正敢动手欺负的只有弱小的女子(B)。
A、赵司晨的妹子B、小尼姑C、邹七嫂的女儿D、吴妈4、10、《肥皂》中,四铭向儿子学程讨教的“恶毒妇”的意思是(D)。
A、很凶的女人B、老悍妇C、恶毒的女人D、老傻瓜5、“五四”时期读者的审美要求是多层次的,作家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鲁迅的深刻冷峻,郭沫若的暴躁凌厉,冰心的天真纯情,而以伤感愤激著称的小说家,除郁达夫之外,还有(B)。
A、废名B、庐隐C、芦焚D、苏青三、多项选择题1、鲁迅既是现代杂文之父,又开创了现代散文“独语风”和“闲话风”两个创作潮流和传统。
在鲁迅的前期创作中,他的杂文集主要有(BC)A、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感情和对人生进行哲理思考的《野草》B、包括27篇“随感录”在内的风格热烈的《热风》C、收有早期在日本写作的长篇论文的思想深刻的《坟》D、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特点又包蕴着中年人思考的《朝花夕拾》2、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B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讲汪曾祺与当代小说文体民俗风情小说:是指以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习惯风尚、礼节人情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
这里的习惯风尚、礼节人情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背景存在,而是与小说人物形成整体,形成一个有意味的存在;并作为一种文化,成为小说的描写主体。
现代抒情小说:现代抒情小说是五四新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以童年回忆为视角,着意挖掘乡土平民生活中的人情美,同时把批判国民劣根性、重铸民族灵魂的主题熔铸在民风民俗的艺术表现之中,借民生百态的精细刻画寄托深沉的人生况味。
传统文化思想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影响汪曾祺深得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的“温柔敦厚”与道家的“清静无为”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形成了内儒外道的士大夫传统倾向,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作品中既有儒家的对人生积极追求之抱负,又有道家的淡泊之思想。
1、儒家精神:相比较而言,儒家思想对汪曾祺的创作影响更为深远。
(1)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皮实的生命:他的小说,不渲染苦难,有时甚至避免对苦难、悲剧作深入的表现,而努力在艰难的人生中发现诗意,表现人的乐观、坚忍品性——这是儒家精神影响下世俗社会的生存意志。
如《受戒》、《跑警报》、《岁寒三友》、《皮凤三楦房子》、《大淖记事》、《云致秋行状》等作品。
(2)对仁爱思想的表现: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充分表现,是汪曾祺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
如《岁寒三友》、《徙》、《故里三陈》、《七里茶坊》、《故乡人》、《鉴赏家》等作品中的主人公,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虽然社会地位不高,却多具有仁人君子的热肠,有一颗博大的仁爱之心。
他们正直善良、多情重义、舍己助人,强调自身的责任和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表现出一种平和友爱的生活态度。
2、道家风韵:道家风韵在汪曾祺小说中主要表现在对平和、宁静的审美韵味的追求上,主要体现为人物性格的豁达超脱、适意随性。
如《徙》、《鉴赏家》、《异秉》、《钓鱼的医生》、《岁寒三友》、《鸡鸭名家》等作品中,处处流露出的与世无争、致虚守静的人生态度,无疑与道家贵自然、顺天命、清静无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儒道思想的和谐:汪曾祺笔下的人物,一方面具有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儒家道德理想,一方面则是消极出世、无为清静的道家精神,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他们的人生哲学。
一方面,他们有热情、活力,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又达观安命,洒脱超然。
儒家精神给他们以理想和信念,道家思想又给他们以自由和解脱,人生因此而呈现出一种超然而又实在的和谐美。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1、篇章结构上的散文化——“信马由缰,为文无法”(1)汪曾祺的小说情节因素很弱,较少逻辑的、因果的关系,也较少矛盾冲突带来的戏剧性。
小说结构大多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建构”,先描写环境背景、地理风貌,然后出现人,由人又到人的职业、生活情趣,然后是人的具体细节。
如《老鲁》、《鸡毛》、《八千岁》等。
(2)描写市井风情的小说更是结构松散,穿插自如,不断地插入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等。
如《受戒》、《大淖记事》。
2、人物塑造上的散文化——“气氛即人物”气氛即人物,强调了主观的抒情成分,看重抒情诗的诗化因素;在构思中,突出故事情节以外的“情调”、“风韵”或“意境”;或者“先有了一定的氛围气,然后再去找出可以表现或实现这氛围气的行为和人物来”。
把氛围的渲染作为整篇小说的结构中心,让“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这就是“气氛即人物”的典型模式。
汪曾祺的小说写人写事,目的其实是写生活,而主要不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姿态。
代表作品:《陈四》、《故乡人·打鱼的》、《钓人的孩子》、《异秉》、《受戒》、《大淖记事》等。
3、语言运用上的散文化——“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近似随笔,自由散漫,宁静和平中显出缜密悠长,随意自然中显出自己的法度。
语言体现出诗意美、朴素美、简洁美、余韵美。
汪曾祺的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一)让小说自身的审美功能回归(1)汪曾祺的小说颠覆了小说历来所承载的“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使之不再具有小说的功利性、题材的重大性等特征,使小说以自身的本来面目示人,给读者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趣。
(2)他的小说以观念上的平和疏散和叙述上的平淡成为新时期小说的“异类”,但同时也为新时期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和实证。
(二)在文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的意义汪曾祺在文学史上是一位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小说家。
一方面他是最后一位“京派”作家,把废名、沈从文等人所开创的散文化小说传统延续了下来。
另一方面又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寻根文学”之先,影响了一批小说家和文学潮流。
(三)树立了成熟的小说文体的典范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从小说观念到创作实绩,有独特的文化趣味与美学追求。
其平淡的叙述方式,简洁准确的语言,散文化的结构,以及“淡中有味,飘而不散”的风格,显示了一种成熟的小说文体的典范;同时也更新了小说观念,启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觉,对当代小说文体起到巨大影响。
第十八讲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先锋”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先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概念,主要指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形式创新运动,它可以是一种精神,可以是一种姿态或一种倾向,也可以是一种方法或过程。
先锋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先锋的反叛性主要体现在它对于一切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抗。
先锋的先导性主要体现为一种勇往直前的革命价值观念和创新文化精神。
先锋的流动性主要表现为一种不断探索的活力和不断替代的过程。
先锋的悲剧性则主要表现为一种牺牲精神。
余华创作的前期和后期各有什么特点余华的小说创作以1991年底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发表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创作前期前期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在小说的结构、语言和叙述方式等方面都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用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的丑陋,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代表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死亡叙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鲜血梅花》、《往事与刑罚》、《难逃劫数》、《偶然事件》等。
(1)暴力书写与人性恶的呈现余华的小说通过对暴力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的表现,显示着一种人性本能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同时也显示着某种被历史表象所掩盖的人性恶的残忍和丑陋。
《一九八六年》中的历史教员不仅保存着“文革”中的某种血腥记忆,而且通过复原种种古代酷刑,唤醒了被层层的历史表象所掩盖着的暴力真实。
《现实一种》将这种仇杀设计为一种盲目的冲动,同时将互相残杀的对象设计为传统五伦关系中的兄弟一伦。
冷漠的叙述视角直截了当地使人看到人的兽性的一面,显示出人性中文明的一面远远抵挡不住其野蛮与愚蠢的一面。
《古典爱情》从审丑意义上完全颠覆了“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审美品格,情意绵绵的相思和感伤中间穿插了种种杀人、吃人的现实场景。
(2)死亡叙述在余华的小说中,生与死作为人生的两极构成了一个宿命式的循环圈,死亡作为生命的归宿不仅是生命的结束,也是生命的寄托,死亡是人生过程的一种“丰富的痛苦”。
他的小说从不同的人称和视角展开死亡叙述,对死亡作了不同侧面、不同意向的表现。
如《现实一种》、《死亡叙述》。
余华通过自己的想象完成了对某种死亡情境的诉说,从而使死亡不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生命进程中的一个环节。
同时,余华小说中对死亡的叙述试图摆脱对死亡的那种革命性的价值判断,而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自然状态下的叙述还原。
2、后期创作后期主要以中长篇以主,叙述风格从暴躁变为平静,描写的内容从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的真实,以随和的民间姿态呈现出一种淡泊而坚毅的内在力量。
代表作品:《呼喊与细雨》、《一个地主的死》、《活着》、《战栗》、《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等。
《呼喊与细雨》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
《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余华语)。
作品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中国式的生存哲学:活着。
但“活着”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徐福贵的生活中,活着比死亡更加艰难,更令人痛苦和恐惧。
余华认为,苦难是宿命的,是与生相偕的,而以乐观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这就是余华发现的“真理”。
福贵对自我的救赎,就具体表现为在面临无法逃避、不可抗拒的苦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来自个人本身的承担和忍受的力量和意志。
因此,“活着”的背后,洋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也折射出一种对命运的自然承受。
“活着”之中常常包含了某种宽广无边的生存意味,也体现了自然生命的坚韧,具有非凡的潜在力量。
从《活着》开始,余华开始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生存哲学、日常伦理和道德观念。
这一转变典型地体现在他的《许三观卖血记》中。
许三观的血在被不断地抽取,直至生命变得衰老、无用,这是人生最大的生存悲哀,也是对普通人生存困境的最深刻的揭示。
此外,许三观先后用七次卖血行为来拯救一乐,但一乐并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妻子许玉兰和何小勇的私生子。
面对这个有悖于人伦和尊严的尴尬事实,许三观在极度的内心煎熬与挣扎中所做的努力,无疑使小说内在的震撼力大为加强。
正因为此,许三观的卖血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卖血与施爱的过程超越了父与子的生命范畴。
许三观卖血的核心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道义的力量对自我尊严的战胜,体现了利己的愿望对尊重生命的膺服,也体现了一个俗世中的人在战胜自我的过程中,走向“问善”的不朽品质。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
《兄弟》描写了“文革”时期的一个江南小镇上,由于各自丧偶,李兰和中学教师宋凡平组成再婚家庭,于是两个孩子——七岁的李光头和八岁的宋钢便成为兄弟,两个孩子经历了“文革”、改革开放等当代中国经历的各个阶段,讲述了他们从童年一直到成年的各种经历,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第七天》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杨飞)死后的七日见闻。
这一路,杨飞见到各路亡灵,许多都是各类新闻事件的主人公——拆迁、瞒报死亡人数、死婴丢弃、“鼠族”生活、杀警案、地下卖肾……这些时代的疼痛,被《第七天》聚在了一起。
在《第七天》里,余华与现实背水一战,写尽现代社会中光怪陆离的荒诞与悲剧。
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名为“死无葬身之地”的虚妄的“世外桃源”,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余华在这部作品中为我们书写了一个时代的寓言:这个社会的人们死去比活着要好,从而让生活在当下时代麻木的人们为这残酷的寓言所警醒!余华的创作变化是多方面的,结合他变化前后的具体作品,就人物塑造、故事叙述、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应既说明变化前后的区别,也找出变化前后的联系)在以前的作品中,余华同所有的先锋小说家一样,不屑于对人物进行现实主义式的“肖像描写”,看重的只是作家心目中的主观形象,不重视塑造人物性格,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