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陶渊明田园诗特色浅析

陶渊明田园诗特色浅析
陶渊明是中国唐朝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和小说家。
他的田园诗是他的著名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特色。
一、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陶渊明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
他的诗歌描写了他在乡间度过的和平宁静的生活,描绘了乡村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感悟。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注重内心的感受。
他的诗歌不仅描写了外在的景物,还深入描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生道路的追求,对自然界的敬畏。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了哲理性。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描写,还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智慧。
四、陶渊明的田园诗注重形式的优美。
他的诗歌注重押韵、平仄的和谐,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韵味,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一种充满浪漫情怀、注重内心感受、充满哲理性、注重形式优美的。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整版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着名的田园大诗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无不透露着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因而,我们不应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应真正深入到他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意境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文人钟情于自然,而陶渊明更是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之美全都表现在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人生境界,开创了质朴无华,极尽纯净的语言之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之美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是情、景、事、理的大浑融。
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天世人的情怀,写出深刻的理。
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
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与生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之美,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榆柳桃李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袅袅轻烟;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的不同。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王亚慧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2期王亚慧(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成就斐然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体裁丰富,主题多有创新,有的诗歌阐述哲理,有的是与友人赠别唱和,有的诗是属于家训,但最主要的、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则是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反映了作者向往隐居生活,追求恬静淡泊、怡然自得的心境,表现出独有的艺术特征和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2-0061-02[作者简介]王亚慧,赤峰学院文学院教师。
一、陶渊明田园诗分类陶渊明的全部诗作中有四分之一是田园诗,这些诗歌多方面表现了田园生活,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描写恬淡和谐的田园风光,表达诗人悠闲惬意的情感。
在这些诗歌中,作者把田园自然风光当作与黑暗现实、浑浊官场完全对立的另一个世界,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因而寄寓了美好的人生理想。
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抒发了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
诗中首先写入俗之苦,次写田园之美,最后写归田之乐,层次井然。
诗人称现实社会、官场为俗,把它比作“尘网”、“樊笼”,感到生活于其中就像“羁鸟”、“池鱼”一样,没有了个性与自由,丧失了天真纯朴的本性,表现出他对官场的彻底否定,抒发了误入仕途的悔恨之情。
与此相反,作者以纯熟的笔法,高度的热情描绘了田园风光:从近看,有八九间草房,周围是十余亩土地,房前屋后栽种着榆柳、桃李,这一点染,素淡的环境顿然呈现出花红柳绿、生机盎然的景象;往远看,那村落迷蒙、炊烟袅袅、一片静穆的背景里,蓦然传来“狗吠”、“鸡鸣”的清晰声音。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诗歌风格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
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诗歌风格二:浑融完备,意境深刻。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
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诗歌风格三:语言质朴,生动绝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
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
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
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诗歌风格四:题材广为,风格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
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
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
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一种大气豪迈的风格。
1、太少并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3、未言心相醉,无此直奔杯酒。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人生似幻化,终山药空无。
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7、不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存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到南山。
10、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11、不戚戚于富贵,不汲汲于风流。
1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13、勤学如春起至之苗,不见踪影其减,日有所长。
1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不足为外人道也。
16、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17、奇文共欣赏,疑义自得析。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的诗歌沿袭了魏晋诗歌的朴质风格,进入了更为精致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朴质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他继承了古代农业诗歌的优良传统,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他的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创了田园诗歌的新题材,将人生的哲理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为诗歌世界增添了一抹生机。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第一,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
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由衷的喜爱。
第二,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
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
第三,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
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人人参加劳动,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
“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
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的、积极的。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他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是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而有意境。
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特色

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特色
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田园为题材,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陶渊明生活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他把田园中的自然景观、生命活动和人的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让诗歌具有强烈的自然色彩。
2.以诗意抒发个人的人生哲学。
陶渊明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更强调了人生的戒律、人与人的关系和情感体验,表达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3.倡导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反对朝廷的奢侈、享乐生活,倡导简朴生活,强调清净、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反思。
4.善于运用象征意义。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经常使用一些象征手法和详略结合的描写方式,使诗歌充满诗意和悠远感。
这些手法包括山水、花鸟、月日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田园诗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田园诗之祖"。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致远。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为主题,常以季节更替或天候变化为切入点,以自然景色描绘人情世故,并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
他的诗歌有如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使人们深刻体会到自然之美。
二、寄情山水。
陶渊明的田园诗造诣极高,他善于借助山水之境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情感。
他的田园诗通过对山水之美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状态,为后人留下了不少优美的山水意境。
三、修身养性。
陶渊明的田园诗一方面反映了他倡导的"隐逸"思想,注重人生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的诗歌中渗透着一种清新自然的生活情趣和追求,提示人们应该远离繁华喧嚣,回归自然,追求简单清逸的生活方式。
四、言之有物。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他明确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悟,并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见解。
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意象形象生动,充分富有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自然描写、情感表达、艺术表现
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理解和追求,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性的反思,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追寻。
本文将从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入手,探讨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
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感真挚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情感真挚自然,其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真实的,没有半分虚伪。
他笔下的田园景色,无论是春天的万物复苏、夏天的炎热、秋天的丰收还是冬天的寒冷,都是如实地描绘出来的。
他的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也是自然的,没有任何刻意的修饰,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群猿来迎,乃独啸自哀,其声甚振”这句诗,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自己处境的无奈,情感自然真挚。
(二)语言简练优美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简练优美,他擅长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深奥的思想。
他的诗歌中常常使用简单的词汇和语句,但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深刻的思想内涵。
例如《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句诗,简单明了地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喧嚣世界的厌倦。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流畅,诗句间的呼应和转折也很巧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意境深远陶渊明的田园诗意境深远,他的诗歌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他通过描绘自然和人物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名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对努力奋斗的肯定。
他的诗歌常常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涵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田园诗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一)关注人性陶渊明的田园诗关注人性,他通过描绘田园生活,来表达人性的善良、真诚和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和田园景色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将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田园题材创作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所推崇。
若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
然而事实却相反,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者陶渊明以他的田园诗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虽说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他的田园诗出现改变了中国诗歌的审美对象发生了由内向外的转变,从本质上影响了诗歌的题材。
他的诗歌由于受到道家影响,使得中国诗歌出现了哲理化这一特点。
他生活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个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的诗人。
倘若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
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
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
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X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本文就是从探索他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着手。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X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
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
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
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
如《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
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2、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归园田居》第四首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
”《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岁暮和X常侍》说:“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乞食》说: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
”田园生活过到如此困顿地步,田园诗写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这些诗虽然大多数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3、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
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
《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
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
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
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
《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
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
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
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
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
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
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
“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
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的、积极的。
他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
清初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原君》)主X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
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
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
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
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
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
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⑴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⑵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
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
他的田园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
他的田园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