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

合集下载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成语是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篇一:奉公守法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

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

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

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

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

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

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

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

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

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

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篇二:痛心疾首春秋时,秦国和晋国有婚姻关系,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晋国安定君位。

但由于两国国境相接,双方都要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仍不免发生冲突。

晋历公即位后,因边界纠纷,两国君王在令狐订立盟约。

但秦桓公回国后,立刻背叛盟约,偷偷去和楚国结盟。

同时强令晋国和秦国一起进攻秦国边界的小国白狄,晋国答应后,秦国又派人偷偷告诉白狄说:“晋国要攻打你们。

”白狄和楚国都看穿了秦国的用心,痛恨秦国背信弃义,于是将秦国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晋国。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黔驴技穷】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黔先的农民,他家里穷困潦倒,只有一头老驴用作耕种。

一年秋天,正是收割季节,黔先带着老驴到田地里耕种。

然而,这头老驴年事已高,技艺也不再犀利。

由于年久失修,犁头也很生锈,无法顺利耕种。

黔先尽力捶打犁头,但仍然无法使老驴有效地耕种田地。

【三顾茅庐】战国时期,刘备在寻找贤才的过程中遇到了诸葛亮,一位人称“卧龙”的智者。

然而,诸葛亮因为自觉能力不足,长久隐藏在草庐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刘备深知他的才华,担心他不肯出山,于是三次上山拜访,终于请诸葛亮出山担任重要职务,成就了三顾茅庐之事。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鸡和一只狗作为守卫。

一天早晨,当鸡叫的时候,狗看门的人却偷偷地溜进了主人的仓库,盗窃了一些粮食。

主人发现后,十分气愤,并决定将狗赶出家门,以示警示。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利用别人的工作成果而不劳而获的人。

【兵不厌诈】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保护领土和利益,战争策略层出不穷。

其中有一次,齐国和魏国交战。

齐国派出使者向魏国请教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魏国智者出了一个计策,称其为“兵不厌诈”。

他告诉齐国应该采用诡计,伪装军队,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齐国按照计策行动,最终成功获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在战争中,运用各种计谋和诡计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壮志凌云】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年轻有为,志存高远。

他立志要做大事,终生奋斗。

他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帮助越国打败了敌人,最终成为越国的贤臣。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雄心壮志,有志向远大,勇往直前,志存高远。

【谈笑风生】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智者,他机智过人,富有智慧。

他常常在谈笑间言辞精辟,风趣幽默,以独特的口才和智慧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赞叹。

他的聪明才智使他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口才流利,聪明伶俐,善于辩论,谈吐风趣。

【空中楼阁】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庄子的思想家,他思维敏捷,深思熟虑。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欢迎阅读!1、曹刿论战成语故事--春秋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取信于民的事情,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说:“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

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以下是 7 条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1. 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即位三年,啥也不干,就知道吃喝玩乐,大臣伍举着急啊,就去问庄王:“有只鸟三年不飞不鸣,这是啥鸟啊?”庄王说:“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啊,庄王真的励精图治,让楚国变得超级强大。

你说这人厉害不,就像平时不吭声的同学,突然考了个第一名,那不就是一鸣惊人嘛!2.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在外时,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

重耳承诺要是两国打仗,他会退后九十里(一舍是三十里)。

后来真打仗了,重耳真就下令后退,这可把楚军弄懵了。

哎呀,晋文公多讲信用啊,这就好比你答应了朋友的事,再难也做到了,多牛啊!3.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那可是受尽了屈辱啊,但他暗中发誓一定要报仇。

他睡在柴草上,还尝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

最后勾践终于成功复国,打败了夫差。

这简直就是逆袭的典范啊!要是咱遇到困难也能像勾践这样,还有啥干不成的?4. 纸上谈兵: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可真让他带兵打仗,不行啦!在长平之战中,他瞎指挥,结果导致赵国大败。

这就像有些人光会说不会做,遇到实际问题就傻眼了,咱可不能学赵括啊!5. 围魏救赵: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孙膑不去赵国救援,反而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逼得魏军撤回去,赵国也就得救了。

这招多妙啊,不走寻常路!就好比别人都按常规出牌,咱出其不意,一下就把问题解决了。

6. 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立了大功,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气,但蔺相如很大度。

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错了,就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这两人多了不起啊,有错就改!要是咱和朋友闹别扭了,是不是也得学学他们?7. 老马识途:齐桓公打仗迷路了,多亏了几匹老马认识路,才带着大家走出来。

你看,连马都这么厉害,经验多重要啊!这就好像在生活中,长辈们的经验有时候能帮咱少走好多弯路呢,咱可别小瞧了!我的观点结论是:这些成语故事真的是太精彩了,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夫人齐姜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叫做申生,立为太子,女儿嫁给秦穆公为夫人,成为穆姬;献公又娶北狄狐家的两个女子,她们是姊妹俩,其中姐姐生了儿子重耳,妹妹生了儿子夷吾;献公伐骊戎,又收纳了骊戎之君的女儿骊姬,生了儿子奚齐;陪骊姬陪嫁的妹妹生了儿子卓子。

晋献公宠爱骊姬,就立她为夫人,逼死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

重耳和夷吾为避开祸害,逃出晋国,夷吾逃到梁国,重耳逃到狄国。

晋献公去世后,奚齐成为国君,被申生、重耳、夷吾的同党杀了;卓子被立为国君,又被杀。

秦穆公派兵护送夷吾回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上台后,对内大开杀戒;对外背信弃义,趁秦国遇灾,出兵攻击秦国。

秦穆公忍无可忍,出动大军迎击晋军,大败晋军,俘虏晋惠公。

后根据穆姬的求情,释放了晋惠公,但把晋国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

重耳出逃后,最初在狄国避难。

夷吾从秦国回到晋国后,生怕重耳归国会和他争夺君位,派人去狄国行刺重耳。

重耳闻信后,逃出狄国,投奔年迈的齐桓公。

齐桓公热情地接待了重耳,并把自己的宗女嫁给重耳,给他们提供了安逸的生活。

两年后齐桓公死了,齐国已不能帮助重耳重振大业,姜氏和重耳的谋士狐偃设计将重耳灌醉,驶离齐国,历经曹国、宋国、郑国,均不受待见,直到来到楚国。

楚成王以诸侯国君之礼厚待重耳,重耳十分感激。

有一次,楚成王开玩笑对重耳说:“您假使回了国,怎样来报答我呢?”重耳说:“我愿意晋国和楚国友好,如果日后不得已发生了战争,在两军相遇时,我一定退避三舍(三舍为九十里)。

”后晋惠公死,从秦国逃回去的子圉当了国君,即晋怀公,晋国局势更加不稳。

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杀死晋怀公子圉,登位为晋文公。

当时晋文公年已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登位后,铲除奸佞,重用贤良,晋国很快繁荣起来。

而这时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公派军队勤王,安定了王室,得到周襄王的分封,继承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此时,楚的势力已深入北方:汉水流域的很多姬姓小国,早已被楚灭掉;陈、蔡两国和楚结成同盟;郑、许、曹、卫、鲁等国,也时而倒向楚国一方;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也被楚国打得一败涂地。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十余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十余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买梗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乂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呆若木鸡】纪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

」十天后齐王乂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

」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

乂过了十天后,纪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乂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是语言中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习俗。

汉语成语有形式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乐极生悲春秋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

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

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过失。

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髡(kūn)奉命请来了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

齐威王非常高兴,设宴庆祝淳于髡请兵有功。

宴饮中,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齐威王觉得淳于髡的话很奇怪,就问他:“此话怎讲?”淳于髡回答说:“像今天这样,喝大王赏赐给的酒,旁有执行酒令的执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边喝酒,心里一边在害怕,所以喝一斗就醉了。

”齐威王颇感兴趣地问:“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说:“假如遇到久别的朋友,边喝酒边谈笑,这样可以喝八斗、一石了。

所以说饮酒过分,就会昏乱失礼,行乐到极点就会转化为悲哀,天下的事都是这样。

”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委婉规劝他,于是取消了通宵达旦畅饮的恶习。

“乐极生悲”这一成语,形容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

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围魏救赵春秋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

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

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

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

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本文是关于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感谢您的阅读!导语:春秋战国时期,士子为了突显自己的才能而到各个国家担任谋臣,因此出现了诸子百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鼎盛的时间之一。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成语文化吧!成语: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成语: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成语: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成语: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成语: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成语: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成语: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成语: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成语: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成语: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kuǐlěi)。

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

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

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

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

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

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

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

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

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

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

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

”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

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

”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

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

赵襄子急忙挽留。

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

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请你让我走吧。

”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

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成语:负薪救火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

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

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但是,安厘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多少年,魏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成语: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

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

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

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

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

”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

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

”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

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

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

”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

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