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原文和翻译

合集下载

诸子喻山水(1)

诸子喻山水(1)

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 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朱熹把它和 《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诸子喻山水
初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特殊字的读音和意义: 虽覆一篑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仁者寿
通假字: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通毕,尽,完全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知者乐水 词类活用: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厌:通“餍”,满足
孙子与《孙子兵法》 孙子,名武,字长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 因齐国发生内乱投奔吴国,被吴王任命为将。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相传 为孙武所著。现存《孙子兵法》有十三篇,所包含 的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辩证法观点,对当今世界的 军事、情报、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仍然具有现实 的指导意义。
管仲与《管子》
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 名夷吾,字仲,谥号敬。春秋初期齐国政 治家、军事谋略家。因助齐桓公成为“五 霸”之一,而被尊称为仲父。

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 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 获得成功。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 意志是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 圣。
圣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 读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聪明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 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去不复返的光阴就像这河水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 去!

诸子喻山水翻译不删

诸子喻山水翻译不删

【原文1】子曰:“譬如为山,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未成一篑,(篑:音kuì,土筐)只差一筐土就堆成,判断句,标志“…….,……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平地,譬如平整土地,虽覆一篑,即使才倒下一筐,进,吾往也。

判断句,标志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2】上不天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则下不遍覆,那么就不能向下覆盖整个世界;心不地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则物不必载。

通假字,“必”通“毕”,完全那么就不能完全负载万物。

太山不立好恶,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容纳),故能成其高;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不择小助,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都能包容),故能成其富。

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故大人寄形于天地(天地,名词作状语,像天地一样)(形,形体)所以君主的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而万物备,因而万物齐备;历心于山海(山海,名词作状语,像山海一样)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而国家富。

因而国家富足。

上无忿怒之毒,君主没有因愤怒而残害臣民,下无伏怨之患,(伏,潜伏)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上下交朴,(交,同;朴,纯朴)君主和臣民都返朴归真,以道为舍。

把道作为归宿。

故长利积,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大功立,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成于前,名望在生前树立,德垂于后,恩德在后世流传,治之至也。

(治,天下安定;至,最)判断句,标志“…….,……也”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原文3】海不辞水,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故能成其大;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博大;山不辞土石,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故能成其高;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峻;明主不厌人,(“厌”,通假字,通“餍”,满足)贤明的君主不满足百姓(人口数量多),故能成其众;(形容词作名词,众,众多的臣民)所以能够聚集他的众多的臣民;士不厌学,(“厌”,通假字,通“餍”,满足)读书人不满足学习,故能成其圣。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何取于水: 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是之取尔: 宾语前置
沟浍皆盈: 被动句
哲理: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名不副实,要求人们像水一样 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7、《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1、《论语▪子罕》: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
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为:堆积 篑:装土用的竹筐 虽:即使 往:前进
• 止,吾止也: 判断句
• 进,吾往也: 判断句
【译文】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了努力;譬 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下一筐,但只要继续进行,我就是在向成功迈进。”
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必:通“毕”,尽,完全
成:形成
富:浩瀚
大人:君主 历心:尽心
上:君主
毒:残害
下:臣民
伏:潜伏
交:同
舍:归宿
名:名望
垂:流传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介词结构后置
治之至也:判断句
【译文】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 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 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 成它的富有。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 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忿怒引 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 把道作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 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示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蕴含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诸子喻山水先秦:先秦诸子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教学目标1、领悟诸子言论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学习本文以山水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3、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一、引入1、文章是案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兮之所适”。

山水给予中国文人太多的灵感与情思,中国文人亦有太多的话语想对山水诉说,有太多的情感要对山水表达!山水于中国文人便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情感,从此山水与中国文人便有了丝丝缕缕挥之不去的情结!2、学过的山水诗文《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课文研读第一则1、了解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 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 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 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 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 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 比作柏拉图。
•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 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 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 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 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 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 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 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 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 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 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 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 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 ‚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 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 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 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 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 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 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 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 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 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 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 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 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 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 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诸子喻山水》高二

《诸子喻山水》高二

当堂练习答案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老子:一说老聃, 伯阳。 老子:一说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倡“自然无为” 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倡“自然无为” 代表作《老子》 又称《道德经》 代表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 :(约公元前369-),名 子休,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 时期著名思想家、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一生著书十 余万言,书名《庄子》 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是我国古代典 籍中的瑰宝。代表作《逍遥游》 籍中的瑰宝。代表作《逍遥游》 。学过的高中课文 秋水》 是《秋水》 。
Hale Waihona Puke 【中心3】治国、 中心 】治国、 治学上也应有兼 治学上也应有兼 容并包的宏大气 容并包的宏大气 这样, 度,这样,明主 才能聚集更多的 百姓, 百姓,士人才能 达到圣人的境界。 达到圣人的境界。
【原文4】子曰:“知者乐水,仁 原文4 子曰: 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仁者寿。”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 释义】孔子说: 喜欢水 (“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 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 长寿。 长寿。”
【1中心】孔子以“为山”为喻,从 中心】孔子以“为山”为喻, 正反两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 正反两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 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 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 于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 于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 否持之以恒。 否持之以恒。 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譬喻,“有 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譬喻, 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韧( 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韧(仞), 而不得泉,犹为弃井也”。 而不得泉,犹为弃井也”

诸子喻山水文言知识整理+翻译

诸子喻山水文言知识整理+翻译
10、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11、带兵的基本战术要像水往低处流那样,不吃眼前亏,避其锋芒,从敌人的薄弱之处打击;水根据地而控制流向,士兵因为敌人而取得胜利。所以用兵在于随机应变,像水那样形状随容器的变化而变化. 能因敌人变化而变化然后取胜的人,可以称他为神。
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5.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
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6.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词)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四) 介短后置:
1. 仲尼亟称于水。(于水称)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2. 何取于水也?(于水取)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于圣人之门游)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4.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取是,“之”作标志)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得到这一点(就)罢了。
3.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莫能胜之)
然而(当水)冲击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能够胜过它的。
4.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宾语前置)
它们的干涸了,能站着等待。
5.何取于水也?
19.不盈科不行 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0.不成章不达 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古义:利导,今义:锋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本文常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2、老子,即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
3《孙子》又称《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
4、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5. 管子,即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子喻山水》全文翻译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

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

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使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使国家富强。

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贤明的君主不会满足他有的贤能之士,所以才能聚集民心;饱学之士不会厌倦学习,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孔子说:“智慧的人爱水,仁义的人爱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喜静;智慧的人容易快乐,仁义的人容易长寿。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如同这江水,日夜不停。


徐辟问:“孔子经常推崇水,说‘水啊!水啊!’,从水中得到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有源泉的水都是滚滚而来,不分昼夜,先注满沟渠再前进,最终到达了大海。

有根源的事物便像这样的,取这一点罢了。

如果没有根源,就像七八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沟渠;但是马上就干涸了,也就是站着等一下那点时间。

所以做学问若是名过其实,真正的君子都认为是可耻的事。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

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

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

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带兵的基本战术要像水往低处流那样,不吃眼前亏,避其锋芒,从敌人的薄弱之处打击;水根据地而控制流向,士兵因为敌人而取得胜利。

所以用兵在于随机应变,像水那样形状随容器的变化而变化. 能因敌人变化而变化然后取胜的人,可以称他为神。

三则短文,作者的关注重点不同。

孔子侧重于“为山”之“为”,突出人的主观意愿。

堆山几乎成功,因不能持之以恒而功亏一篑:反之,哪怕只在地上到下一筐土,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堆山成功。

韩非子侧重于“不立好恶”,“不择小助”,突出太山之所以高,江海之所以富的原因。

由此阐述了国君应具有恢弘的气魄和博大的胸怀,才能不偏不倚,公众无私,上下同心,功成名就。

管子侧重于不辞细流,不辞土石,突出海之所以大,山之所以高的原因。

由此阐述了量的积累,既是明主广聚百姓之道,也是士修身成圣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