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研究方法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营养学发展1. 动物营养学起源动物营养学起源于人们对动物饲养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的营养价值。
(1)早期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组成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呼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为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是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动物营养的有机体理论,即动物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有机物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上。
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不同营养物质对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动物营养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营养生理学、营养代谢等。
同时,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建立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3)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开始探讨营养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3. 我国动物营养学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的研究成果。
(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饲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
(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营养与基因调控、营养与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饲料添加剂研究等。
动物营养学报

饲料添加剂的种类与应用
饲料添加剂的种类
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 营养性添加剂:如氨基酸、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 营养性添加剂的应用:根据动物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
用于补充动物营养需求的不足
合理添加营养性添加剂
• 非营养性添加剂:如抗生素、酶制剂、抗氧化剂和微生
• 非营养性添加剂的应用: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合理使
物制剂等,用于改善饲料品质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用非营养性添加剂
03
动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营养与动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营养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蛋白质:是细胞和组织构建的物质基础,影响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发育
• 能量:提供动物生长所需的能量,影响生长速度和生长潜力
• 脂肪: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影响皮肤、毛发和生殖器官的发育
• 矿物质:参与细胞和生物分子的合成,影响骨骼、牙齿和酶的活性
• 维生素:参与体内生化反应,影响生长和免疫功能
营养不良与动物生长发育障碍
• 蛋白质缺乏:导致生长缓慢、肌肉萎缩和免疫力下降
• 能量缺乏:导致生长缓慢、体重减轻和繁殖性能下降
• 脂肪缺乏:导致皮肤干燥、毛发脱落和生殖器官发育不良
• 脂肪:通过化学法测定饲料中的脂肪含量
• 矿物质:通过化学法测定饲料中的矿物质含量
• 维生素:通过生物学法和化学法测定饲料中的维生素含量
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评估
•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饲料中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可消化率
• 能量营养价值:评估饲料中的能量含量和可消化能量
• 矿物质营养价值:评估饲料中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
• 营养与环境因素:探讨环境因素对动物营养需求和饲料原料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的科学,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动物营养学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动物营养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用于测定营养素的化学方法、测定疾病的生物学方法、测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分子学方法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动物营养学研究方法。
一、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一种研究动物对各种饲料的反应和生理代谢的方法。
这类方法通常涉及动物的生长速度、饲料摄入量、元素代谢率、泌乳量等指标的测定。
常用的生物学方法包括:1.生长研究生长研究是一种基本的动物营养学方法。
通过对动物生长曲线的测定,可以了解不同饲料对动物生长的影响,从而确定动物所需的饲料或营养素。
2. 元素代谢率测定元素代谢率(EMR)测定是研究代谢的重要方法,通常用于测定动物对不同饲料中矿物质的吸收情况。
测定EMR需要对饲料进行标记,然后测定动物体内的同位素含量,进而计算出EMR。
3. 泌乳研究泌乳研究是以母牛产奶量、奶脂率和奶蛋白质含量等为观测指标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不同饲料组的牛奶产量和品质的比较,可以确定最适宜的饲料或营养素组合。
二、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一种量化营养素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基于测定动物组织或排泄物中的化学成分,从而研究不同饲料或营养素对营养物质的影响。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1. 量化饲料成分化学方法最基本的应用之一是分析不同饲料中的主要成分。
通过分析饲料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主要成分,可以为动物研究提供重要的营养学信息。
2. 分析动物组织或排泄物中的化学成分化学方法也可以用于分析动物体内的化学成分。
例如,通过分析粪便、尿液、尿素和血清等样品中的蛋白质、氮、磷、钙等元素,可以确定动物对特定饲料的反应。
三、分子学方法分子学方法是一种研究营养素和基因之间关系的方法,它可以揭示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动物营养学研究提供更深入的信息。
常见的分子学方法包括:1.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研究营养与生物过程之间的关系。
反刍动物营养学

反刍动物营养学引言反刍动物是一类特殊的动物,它们的消化系统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
在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动物的营养需求和摄入途径,以优化它们的饲养和养殖条件。
本文将介绍反刍动物的营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研究成果。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在理解反刍动物的营养学之前,首先要了解它们的消化系统。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瘤胃、网胃、沟胃和真胃。
瘤胃瘤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第一个部分,它起到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
瘤胃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分解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物质,并将其转化为可供反刍动物吸收的营养物质。
这种微生物发酵的过程被称为反刍。
网胃是反刍动物的第二个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过滤和液体吸收。
食物在瘤胃中进行反刍后,通过槽的运动进入到网胃中。
网胃内的物质会被分离成液体和固体两部分。
固体部分会形成食糜,液体部分则被吸收进入到血液中。
沟胃沟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第三个部位,它是一个紧贴在真胃之前的结构。
沟胃与网胃类似,也起到过滤和吸收的作用。
沟胃将食物进一步处理,并将其分成液体和固体两部分。
真胃真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最后一个部位。
在真胃中,食物被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真胃分为底胃和大网胃两部分,底胃负责分泌消化酶,大网胃为食物的储存和进一步消化提供空间。
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主要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方面的需求。
反刍动物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纤维素和淀粉。
纤维素是一种难以消化的物质,但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可以转化为短链脂肪酸等供反刍动物吸收利用。
淀粉则可以直接被反刍动物消化和吸收。
蛋白质蛋白质是反刍动物生长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反刍动物通常通过食用植物或其产物来获取蛋白质。
不同种类的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和来源有所不同。
脂肪脂肪是反刍动物营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脂肪还可以帮助动物吸收和利用脂溶性维生素。
动物营养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 生长实验
▪ 粪中干湿对计算无影响,但指示剂和营养物质含 量须来自同一粪样,其缺点是很难找到回收率很 理想的指示剂物质。要求指示剂的回收率在85% 以上才有效。
一、体内消化实验
(二)指示剂法 2、内源指示剂法
▪ 该法是指用饲粮中自身所含有的不可消化、吸收 的物质作指示剂。
▪ 特点:可减少将指示剂混入饲粮的麻烦,且用此 法测定饲料消化能和蛋白质消化率与全收粪法无 显著差异。
D A B 100% B A:基础饲粮养分消化率
F
B:顶替后混合饲粮养分消化率
F:被测饲料养分占混合饲粮该养分比例
一、体内消化实验
1、肛门收粪法
(3)实验步骤:
▪ 交叉实验可以减少动物对先喂正常基础料,后喂 顶替混合料不适应带来的误差,则用两组动物进 行交叉,如下表。被测饲料取代基础饲粮的比例 大小,是影响准确度的重要因素,取代比例过大, 会造成第一、二次饲粮中养分含量比例差异太大; 取代过少,被测饲料的代表性弱,将影响结果的 准确度。
(二)指示剂法
1、外源指示剂法
▪ 即从预试期开始就将指示剂加入日粮中混匀,喂 与试验动物,除每日只收集部分粪样外,其它与 全收粪法相同。试验期完,将所有收集的粪样混 匀,再分析粪中营养成分和指示剂含量。营养物 质的消化率用下式计算。
日粮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100 日粪粮中中指指示示剂剂含含量量%% 日粪粮中中营营养养物物质质含含量量%% 100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结果的线性分析法 三、实验动物、环境、饲粮及记录
四、群饲与单饲 五、任食与限食 六、纯合饲粮和实验动物
第五节 比较屠宰实验
一、比较屠宰实验的适用范围 二、屠宰方法和测定指标
动物营养需求与饲养管理的适应性研究

动物营养需求与饲养管理的适应性研究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与其营养需求紧密相关。
准确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对于提高其生产性能、增强其免疫力和促进其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动物营养需求与饲养管理的适应性研究,以期针对不同动物种类和饲养环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策略。
一、动物营养需求的因素动物的营养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动物种类、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环境条件等。
不同种类的动物在代谢过程中需要的营养物质存在差异,这需要在饲养管理中进行相应调整。
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也会对动物的需求产生影响,例如生长期的动物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较高,而繁殖期的动物则需要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此外,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饲养密度等也会对动物的营养需求产生影响。
二、动物饲养管理策略的适应性1. 营养配方的优化针对不同动物种类的营养需求,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优化动物饲料的配方。
通过合理搭配各种饲料原料,可以确保动物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
同时,科学家们还通过研究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和营养需求的测定,进一步提高饲料的适应性,满足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和特殊环境下的需求。
2. 饲养环境的改善良好的饲养环境对于动物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合理的饲养密度、适宜的温度湿度、良好的卫生条件等都对动物的饲养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
科学家们对饲养环境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策略,如增加通风设备、控制温度湿度、定期清理饲舍等,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动物的健康成长。
3. 饲养管理的细化科学精细的饲养管理对于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至关重要。
合理的饲喂计划和饲喂量控制可以保证动物获取足够的营养。
定期进行体重和生长监测,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和用量,可以确保动物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
此外,对饲料的储存和消毒也是饲养管理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以防止饲料变质导致动物健康问题。
4. 养殖方式的改进养殖方式的改进也是适应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对于一些特殊的动物种类,如禽类和水产品,科学家们通过改良和创新技术,推广良种良法养殖,提高生产效益,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动物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动物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动物的营养与健康密切相关,科学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对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动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动物饮食的要素以及影响动物健康的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动物的营养与健康关系密切相关。
营养不良对动物的健康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使得动物易患疾病、发育滞后以及生育能力下降。
相反,合理的营养摄入能够提高动物身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使其更加健康。
例如,动物在摄入适量的蛋白质时,可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
此外,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千万等营养元素也是维持动物营养平衡的重要因素。
动物饮食的要素对于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饮食要素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能量是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合理摄入能量有助于维持动物体内的代谢水平。
蛋白质是动物体内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调节动物体内生命活动的关键物质,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会导致动物的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力下降。
因此,合理地摄入上述饮食要素对于动物的健康至关重要。
影响动物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
首先,饲养环境条件对动物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恶劣的饲养环境会导致动物压力增大,免疫力下降,易患疾病。
其次,饲料质量也是影响动物健康的关键因素。
优质的饲料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动物的生理需求,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而低质量的饲料缺乏足够的营养元素,会导致动物的营养不良和健康问题。
另外,科学饲养管理也对动物的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合理的喂养时间、草料投喂和水源管理等都能够促进动物的健康。
综上所述,动物营养与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科学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能够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维持其健康的生长发育。
营养不良、饲养环境条件和饲料质量是影响动物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重视动物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和科学管理,以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
营养学研究方法

表观消化能 =
(MJ/kg)
食入饲料总量 (kg)
消
化
能
真消化能 = (MJ/kg)
食入总能 - (粪中总能-内源能)
食入饲料总量(kg)
二、 收粪技术
1 收粪方法
全收粪法
优点、缺点
部分收粪法(指示剂法) 优点、缺点
对指示剂的要求: 不被消化吸收,不影响养分的正常消化,无毒
无害,分布均匀,易测定 种类:
目的 指标
根据需要决定测定的种类 方法
六、总能测定
1.测定方法
根据常规成分值计算:
蛋白质
5.65 Mcal/kg
脂肪
9.4Mcal/kg
碳水化合物 4.2Mcal/kg
直接测定
2. 总能与饲料营养价值
七、抗营养因子分析
种类 方法 意义
第三节 消化实验
一、概述 1 消化实验概念
第七节 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
一、粗蛋白质(CP) 二、可消化粗蛋白质(DCP) 三、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V) 四、净蛋白利用率(NPU)
沉积氮(CP) NPU= ─────×100 或 NPU=BV×氮(CP)的 消化率
食入氮(CP)
第七节 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
五、蛋白质效率比(PER)
体增重 PER=──────────
外源指示剂: Cr2O3 Y2O3
内源指示剂: 2N HCl 或4N HCl 不溶灰分
原理:
食入指示剂量=排出指示剂量
饲粮指示剂含量 粪中养分含量
养分消 = 100-( ────────×─────── )×100
化率(%)
粪中指示剂含量
饲粮养分含量
2 收粪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直接测定 :根据消化试验结果和结合能 值测定进行
DE = (GE FE)/采食量(kg)
二、 体内消化实验
例如:体重50Kg的猪,每日食入日粮2Kg,含总 能33.47兆焦耳,每日排粪中的总能为8.34兆焦耳,
计算其采食饲料的的消化能。
饲料消化能 = (33.47-8.34)/2 =12.57(兆焦/Kg)
四、尼龙袋法
2、优点:
①工作量小,成本低,一次可以做大批量的饲料 ②可以对饲料营养价值进行排队,取得饲料相对营养价值。
3、缺点:
①孔径大小不好确定。 ②将饲料限制在尼龙袋内,无法充分混合,微生物也 不能进入。 ∴测试结果一般无法与饲料TD相匹配
4、计算公式: 降解率(%)=(袋中初始N-孵化后N)×100/袋中初始N
二、 体内消化实验
例 2: 某饲粮消化实验结果如下,计算CF消化率 饲料CF含量:40% 粪中CF含量: 40% 饲料指示剂添加量:3% 粪中指示剂含量:6%
CF消化率= 100 - 3 × 40 ×100 6 40 = 50
二、 体内消化实验
2)饲料原料:间接测定 二次消化实验
第一次:测定基础饲粮养分消化率
四、尼龙袋法
1、主要用于反刍动物,测定饲料养分的降解率。 操作:将待测饲料装入孔径40-60μ2(14×9cm)的
尼龙袋中,通过瘤胃瘘管放入瘤胃,在一定的时间里4、
8、16、24、48h(精料), 8、16、24、48、72h(粗饲 料) 取出,冲洗,干燥,恒重。
认为从尼龙袋中透过的饲料是已被消化吸收了的饲料, 将尼龙袋当作是肠道的细胞膜(起滤过作用)。
第十章 动物营养研究方法
内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容
化学分析法 消化实验 代谢试验 平衡实验 饲养实验 化学预测法
第一节
化学分析法
一、营养物质的分析 二、抗营养因子分析
三、动物组织和血液理化成分分析
一、营养物质的分析
概念:应用物理、化学原理和方法对饲料、动
物组织及动物排泄物的某些成分,进行定性、定 量分析。
作用:为判定动物营养状况、动物营养需要和饲料
的营养价值提供基础数据。 分类:营养物质的分析、抗营养因子分析及动物组
织和血液理化成分分析。
一、营养物质的分析
1、概略养分分析
(1)水分
(2)粗蛋白(CP)真蛋白(TP)
(3)粗脂肪(EE) (4)粗纤维(CF) (5)粗灰分 (6)无氮浸出物(NFE)
(3)滴定法
(5)色谱法
(4)原子吸收法
(6)荧光法
(7)电泳
(8)分子生物技术
二、抗营养因子分析
1、概念
抗营养因子是指饲料中本身所有或从 外界进入,影响饲料营养价值和动物生长 的物质。
二、抗营养因子分析
2、种类
(1)影响蛋白质消化 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皂苷、多酚化合物等 (2)影响矿物元素利用
植酸、草酸、葡萄糖硫苷、棉酚
(3)影响维生素利用
双香豆素、抗维生素B族因子等
二、抗营养因子分析
(4)影响碳水化合物利用
(5)刺激免疫系统的抗营养因子
如:抗原蛋白
(6)综合性抗营养因子 如:水溶性非淀粉多糖。
二、抗营养因子分析
3、意义
分析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和含量,可
指导饲料的合理加工、利用、贮存,如通过
二、 体内消化实验
4)回-直肠吻合术
优点:收粪简便,而且可收集全部粪样; 缺点:手术复杂、成功率低和护理相对麻烦。
回
直 图肠 3 吻 合 术
—
二、 体内消化实验
5)可移动的回-盲瘘管术
优点:手术简单,荷术动物生理影响小;
缺点:仍需要指示剂。
6)屠宰法 7)盲肠切除法 (家禽)
图
可移动的回-盲瘘管术
二、 体内消化实验
3) 优点:在于减少收集全部粪便带来的麻烦,
省时省力,尤其是在收集全部粪便较困难时。
4)缺点:指示剂回收率对消化率影响较大,并且 很难找到回收率很理想的指示物质:分析困难,
较难获得重复性高的测定数据;与全收粪法最后
的缺点相同。
二、 体内消化实验
5)消化率的计算 原理:食入指示剂量=排出指示剂量
第二次:测定新饲粮养分消化率
为减少动物的影响,用二组动物同时实验 新饲粮组成:70-85%基础饲粮+15-30% 被测饲料
二、 体内消化实验
D(%) = 100(A-B) / F+ B
式中:D为被测饲料养分消化率
A为基础饲粮养分消化率 B为新饲粮养分消化率 F为被测饲料养分占新饲粮该养分的比例。
二、 体内消化实验
二、 体内消化实验
2)间接推算: 根据每日食入的可消化粗蛋白质(X1 )、可消 化粗脂肪(X2)、可消化粗纤维(X3)、可消化无 氮浸出物(X4)的量(克),用下列回归公式计算 每日食入饲料的消化能(Y千焦)。
二、 体内消化实验
Y(牛)=24.23X1 +34.10X2+18.49X3 +16.99X4 ± 4.18% Y(绵羊)=23.93X1 +37.87X2+18.33X3 +16.99X4±3.77% Y(猪)=24.18X1 +39.41X2+18.41X3 +17.03X4 ± 4.18%
三
体外消化实验
1、概念: 是指摸拟消化道,在体外进行饲料的消化。 2、优点:操作方便,环境条件、处理方法和时间
易控制,更容易标准化。
3、缺点:与动物的生理系列化过程有一定的差异。
4、分类:消化道消化液法和人工消化液法。
三
体外消化实验
人工消化液消化:采用人工制成的消化酶
模拟消化液,主要用于反刍动物瘤胃饲料消化
饲粮指示剂含量 粪中养分含量 养分消化 × ×100 = 100率(%) 粪中指示剂含量 饲粮养分含量
二、 体内消化实验
(3)回肠末端 消化率测定 1)T型瘘管 · 优点:安瘘管后对荷术 动物生理影响小; · 缺点:必须用指示剂, 因不可能收集全部粪尿,由此 取样缺乏代表性,而且较麻烦。
图1、T型瘘管示意图
率/降解率的测定
分两步:先用纤维素分解酶制剂+HCl代替
瘤胃液,再用胃蛋白酶+HCl处理
三
体外消化实验
消化道消化液法:用安装的瘘管收取猪小肠
液(PIF)或牛的瘤胃液。一般用两步法:
反刍动物:瘤胃液消化→胃蛋白酶+HCl消化
→洗净残渣 单胃动物:胃蛋白酶 +HCl 消化→ PH 7.0 条 件下用PIF(小肠液)
第三节
代谢试验
一、概念与目的
二、操作过程
一、概念与目的
目的:测定饲料代谢能及养分代谢率的试验。
测定ME需要进行代谢试验,在消化试验的基础上增加 尿液的收集,反刍动物增加CH4收集。 CH4的收集:E CH4= CH4产量×燃烧值(55.8KJ/g) 收集时需有特殊的装置。如面罩或密封气柜,操作复杂,结
一、营养物质的分析
2、纯养分分析
(1)维生素 (3)微量元素 (5)脂肪酸 (2)矿物质 (4)氨基酸 (6)纯蛋白质
(7)糖等
一、营养物质的分析
3、分析对象
(1)饲料
(2)排泄物(粪、尿、呼出气、皮屑等)
(3)动物组织
(4)血液
(5)整体动物
一、营养物质的分析
4、分析方法
(1)称量法 (2)比色法
养分间互作也影响测定结果。
二、 体内消化实验
3)饲料替代法 原理:被测料替代实际基础饲料的一部分,分别 测定基础饲粮和替代后饲粮的养分。
优点:克服方法2中的参考饲粮或标准饲料的养
分变化造成的影响,而且克服养分不平衡的影响。
缺点:基础饲粮营养平衡,则代入被测饲料后可
能出现不平衡。
二、 体内消化实验
采食量、排粪量难以准确记录;
粪中养分含量受环境影响大; 工作量大。
二、 体内消化实验
(2)指示剂法
1)对指示剂的要求 ①不能被动物消化吸收 ②在饲料中、粪便中能均匀分布 ③有很高的回收率 ④对动物没有毒副作用 2)种类 外源指示剂 ———— 饲料本身不含,人为加入饲料中的指示物 质,一般多用Cr2O3; 内源指示剂————饲料本身含有,不能被动物消化吸收但可 以测定的成分,多用酸性不容灰分( AIA acid insoluble ash) [2mol 或4mol HCl 不溶]
二、 体内消化实验 代谢笼中装了瘘管的猪
二、 体内消化实验
(4)单一原料消化率测定 1)被测饲料作为全部饲粮
优点:简单,不需要测定参考饲粮,无养分互作的干扰; 缺点:某些饲料适口性差,时间长后可能导致营养缺乏症。
2)被测饲料替代标准饲料法
优点:克服方法1的缺点; 缺点:标准饲料的质量规格很难在各种条件下保持一致,
二、 体内消化实验
表 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实验期规定 预备实验期 正式实验期 牛、羊 马 猪 家禽* 10-14天 7-10天 5-10天 3-5 天 10-14天 8-10天 6-10天 4-5 天
*一般是进行代谢实验,采用强饲法,实验期为1-2天。
二、 体内消化实验
4、粪的收集和处理
(1)收粪方法:专用消化柜或消化栏、动物肛 门上套收粪袋 (2)粪样处理 1)全粪法:收集全部粪便 2)指示剂法:每天定时收粪 粪样称重,混匀,按总重的1/10-1/50取 样,加硫酸和甲苯,固氮防腐。
离体(in vitro) 离体(in vitro) 消化实验 消化实验
全收粪法
指示剂法
消化道消化液
人工消化液
肛门收粪
回肠收粪
内源指示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