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

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以下是对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的一些介绍:一、古建筑的艺术特点1.整体性:中国古建筑注重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层次分明。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2.实用性:中国古建筑注重实用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例如,宫殿、寺庙、民居等建筑都体现了这种实用性。

3.多样性:中国古建筑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4.装饰性:中国古建筑注重装饰性,通过雕刻、绘画、彩绘等方式来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

二、古建筑的赏析1.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之一。

它占地广阔,建筑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和富丽堂皇。

2.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它以山水为背景,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3.寺庙:中国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代表,其中以佛教寺庙最为突出。

寺庙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神秘和庄重。

三、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传统。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对称和平衡:中国古建筑注重对称和平衡,建筑物的左右、前后、上下都要保持平衡,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思想。

2. 建筑材料丰富: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材料包括木、石、砖、瓦、泥等,这些材料都是当地自然资源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3. 重视装饰和细节:中国古建筑注重装饰和细节,建筑物的门窗、梁柱、屋顶等都会进行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体现出中国人对美的追求。

4. 依山傍水:中国古建筑往往建在山水之间,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景观。

5. 重视空间布局: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非常讲究,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隔清晰,各个房间之间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体现出中国人对空间的精细处理。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美学追求。

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和等级

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和等级

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和等级一、基本特征:1.整体性:中国古建筑注重整体性,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注重与周围景观的配合和协调。

建筑的布局和造型都是为了追求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2.对称性:中国古建筑注重对称性,一般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左右两侧的布局和造型基本相似,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3.木结构和檐部构造:中国古建筑一般采用木结构,檐部构造复杂精细,是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之处,也是其富有特色的标志之一4.双滑道和飞檐翘角:中国古建筑中常见双滑道建筑形式,即建筑的屋檐两侧均设置有滑道,方便排水;同时,大部分屋檐都会设置飞檐翘角,既能增加建筑的美观性,也能起到遮阳防水的作用。

5.搭建工艺和装饰:中国古建筑的搭建工艺独特,多采用斗拱、卷棚、斜檐、歇山等形式,装饰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彩绘、雕刻、砖雕、瓦当等。

二、等级划分:1.寺庙:寺庙是信仰宗教的场所,通常建在山间、湖畔或风景优美的地方。

寺庙建筑注重宏伟、肃穆,如佛殿、塔庙、禅室等。

代表性的有少林寺、峨眉山金顶等。

2.宫殿:宫殿是帝王和皇室成员的居住和政务活动场所。

宫殿建筑注重庄严、豪华,有较高的规模和建筑技术。

代表性的有故宫、颐和园等。

3.官府:官府是官员办公和居住的场所。

官府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尊贵性,体现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代表性的有天坛大殿、颍东书院等。

4.民居:民居是普通百姓的居住场所。

民居建筑注重实用、舒适,体现了中国古代乡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代表性的有南方的围屋和北方的四合院等。

5.园林:园林是以人工手段营造的景观空间。

园林建筑注重布局精巧、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代表性的有苏州园林、圆明园等。

总之,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和等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中国作为一个文明悠久的古代国家,拥有着丰富独特的古建筑文化。

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优雅的设计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从结构、材料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结构特点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特点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崇尚。

中国传统建筑常常采用木结构,并借助斗拱和榫卯等复杂的工艺来实现大跨度的建筑。

这些结构设计不仅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还赋予了建筑以美感。

例如,中国古代宫殿的建筑往往采用斗栱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充满力量感,使建筑显得庄重而美观。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注重层次感的呈现。

建筑通常分为前、中、后三进,各进之间通过厅堂等大型空间来连接。

这种层次感的设计既能提供足够的空间,又给人一种逐渐展开的视觉体验。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往往有庭院,庭院在建筑整体中起到了室内与室外的过渡和连接的作用,给人以舒适和开放的感觉。

二、材料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使用天然材料,比如木材、石材和砖瓦等。

这些材料既环保又富有韵味。

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常用于梁柱和墙体的搭建,它对于保持建筑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木材质地细腻,具有温暖和亲和力,给人以宜人的感受。

石材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石材通常用于建造台基、门楼和廊柱等。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山石,如太湖石、黄石等,就成为了建筑的独特装饰,凸显了建筑的气势和艺术价值。

此外,砖瓦也是中国古建筑常用的材料。

砖瓦制成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色彩,比如寺庙中常见的琉璃瓦,其色彩斑斓、光泽独特,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意义特点中国古建筑既是一种实用的建筑形式,又是一种文化的表达。

它们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被赋予了深厚的意义。

首先,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生活、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重要窗口。

游览古建筑可以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增进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认知。

其次,古建筑是一种艺术的表达。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及大体分类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及大体分类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及大体分类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研究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和大体分类。

中国古建筑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它们体现了中国人民智慧、勤劳和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特点:1.注重结构稳固与美学: 中国古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和美学价值的统一。

它们通常使用木材、石材和砖瓦等天然材料搭建,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

2.注重环境融合: 古建筑通常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师常常根据山水、风水等自然条件来选址和设计建筑,以保证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3.追求空间的和谐和节奏感: 古建筑注重空间的和谐和节奏感,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比例来表达建筑的美学价值。

例如,大成殿的"金字塔式"屋顶,寿康宫的"青瓦白墙"等都展示了中国古建筑优秀的美学价值。

4.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 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通常以祭祀、供奉、教育等用途建设,承载着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根据规模、功能和建筑风格等不同的因素,中国古建筑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1.宫殿建筑: 宫殿是古代皇帝居住和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

著名的宫殿建筑有故宫、颐和园和夏禹皇陵等。

2.庙宇建筑: 庙宇是供奉神灵和祖先的场所,通常由殿堂、门楼、台基等组成。

著名的庙宇建筑有岳阳楼、少林寺和天坛等。

3.园林建筑: 园林是中国古代贵族和文人雅士的居住场所,以其精致的园林景观和建筑风格而闻名。

著名的园林建筑有苏州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和西湖等。

4.塔寺建筑: 塔寺是佛教建筑的代表,通常由塔和寺庙组成。

著名的塔寺建筑有法门寺、大雁塔和普陀山等。

5.民居建筑: 民居是普通人居住的地方,它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农村和城市。

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体现了当地的地理特点和生活习惯。

著名的民居建筑有四合院、土楼和木构建筑等。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1. 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对木材的性能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木材的强度和韧性来构建稳定和耐久的建筑。

古代建筑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木制构件,如梁、柱、椽、栋等,通过巧妙的组合和连接方式,构建出宏伟的建筑。

2. 斗拱结构: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特殊结构是斗拱结构。

斗拱是一种把木材切割成梁柱形状,然后通过榫卯连接组合而成的特殊构件。

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支撑较大的荷载,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斗拱结构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特征。

3. 屋顶特色: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一般采用独特的悬山顶或硬山顶形式。

悬山顶是指将屋顶的翼角向上翘起,形成山峰状的屋顶,给人一种飘逸、轻盈的感觉。

硬山顶是指由多个屋脊构成的屋顶,形状像山脉一样连绵起伏。

这些特殊形式的屋顶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能起到保护建筑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4. 建筑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布局讲究对称和均衡。

建筑常常按照中轴线对称分布,左右对称的建筑元素相互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效果。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考虑到了阳光、风水等因素,以实现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风水效果。

5. 斗拱门和抱厦: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入口通常采用斗拱门形式,斗拱门由斗拱构成,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而在大型建筑中,常常会有抱厦的设计,抱厦是指围绕建筑中心轴线设置的一系列廊柱,起到增加建筑面积和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

6. 石雕和彩绘:中国古建筑常常使用石雕和彩绘来装饰建筑表面。

石雕是以石材为材料,通过雕刻技术创作出各种图案和造型,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彩绘则是通过在建筑表面绘制各种颜色和图案,增加建筑的美观度和艺术感。

7. 园林特色:中国古建筑常常与园林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园林建筑风格。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杰作,多年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使中国古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人文环境的尊重。

下面将分别从建筑风格、材料、结构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中国古建筑注重整体布局和建筑元素的协调统一。

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常以中轴线为基准,将建筑物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显示了中国文化中阴阳平衡的理念。

同时,古建筑还以其独特的屋顶风格著称。

传统的中国古建筑大多采用回廊、亭台、斗拱和檐下彩画等元素,使建筑物更加雄伟而华丽。

其次,中国古建筑的材料也是其特点之一。

古建筑主要使用的是木材和砖石。

例如,经典的中国古建筑——故宫(紫禁城)和中国古代园林——圆明园都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塑性,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下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砖石也是古建筑中常用的材料。

中国古代砖石建筑技术非常精湛,通过精心雕刻和拼接,使建筑物充满艺术感。

古建筑的结构也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的结构方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最为著名的结构就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悬挑结构。

悬挑结构是指建筑物的梁柱只支撑建筑物的一部分,使得建筑物可以悬挑在空中,形成宏伟的景观。

这种结构方法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也能有效地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注重在结构上体现对天地自然的崇拜。

例如,屋顶的拱券形式被视为天穹形状的象征,使得建筑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古建筑的艺术表现是中国古建筑不可忽视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中的绘画和雕刻艺术。

在古建筑的斗拱、门楣、窗扇等位置经常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作品。

这些雕刻作品往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例如传统的龙纹、凤纹等图案。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注重色彩的运用。

建筑物的彩画大多采用红、黄、绿和黑等鲜艳的颜色,使建筑物更加美丽夺目。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此创造出独特风格的各种平面和外观。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

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

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

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宋朝时便做到了装饰与建筑有机结合。

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严与雄伟。

屋面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

5、写意的山水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建筑上创造了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和风格。

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单体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木构架体系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

作为木构架单体建筑大致可分为下、中、上三个部分。

所谓下部就是台基部分,包括直接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基座四周的栏杆和可供上下的台阶。

一般房屋用单层台基,隆重的殿堂则用二层或三层台基。

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大都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座壁外观根据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的要求,常加工成平整笔直的光滑表面、带壁柱的表面或须弥座形式。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复杂而华美,多用于宫殿、坛庙等高级建筑上。

基座四周的栏杆最初为木制,后来才成为石造的。

它是由望柱、寻杖、撮项(瘿项)、云拱、盆唇、大华板、束腰、地霞、小华板、地栿等构成。

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瓜楞)等形式;柱头有莲、狮、卷云、盘龙等式样。

栏杆既是一种保护性设施,也是构成建筑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般地说,房屋下部的台基各部尺寸大小,是受屋顶出檐深度和檐柱径等制约的,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供上下的踏道,常见用阶梯形踏道、斜坡道和蹉三种:蹉即是在斜坡道上用砖石露棱侧砌而成的一种防滑作用较好的特殊斜坡道。

但不论使用哪种踏道也必须与整个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要保持协调一致。

木构建筑的中部,即指柱、梁部分。

它是木构建筑的核心部分,由柱、梁、枋、檩、椽和斗拱等基本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连同木构屋顶统称为“大木构架”。

中国木构架体系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主要的有两大类:一是“叠梁式”构架体系,一是“穿斗式”构架体系。

“穿斗式”构架体系,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若干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穿斗架的大小和形式,视穿枋多少而定。

常用的有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七檩七柱三穿,九檩九柱四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几种。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南方的民居上采用较普遍。

“叠梁式”构架体系,即是在建筑基座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柱上再置短梁,短梁上又立短柱,如此叠架,甚至屋脊;并在梁端架檩,檩间架椽,形成叠梁式构架。

构架的大小以檩的根数或椽跨即步架的多少为标准,如最小的两坡屋顶,它的构架大小可以用三檩或两步架来表示;最大的两坡屋顶,它的构架大小可以用多至十一檩或十步架来表示。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的建筑大多采用这种形式。

榫卯和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具有最显著特征的部分。

所谓榫卯,就是小于构件断面的凸出部分;所谓卯,就是构件上的开口或穿眼。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构件就是利用这种榫卯严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斗拱是用短小的木块、木枋组成的悬挑结构,它主要起支撑屋顶出檐和减少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

一般地说,方形的木块叫做斗,短形的短木叫做拱,斜置的长木枋叫做昂。

斗是用以固定上下两层或拱昂的构件。

拱起前后悬挑和左右拉接的作用。

昂起前后悬挑的杠杆作用。

斗、拱、昂因在整组斗拱中所处的部位不同,它们的名称也不一样。

一般可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两大部分。

其中,位于柱头上的称为柱头科或柱头铺作;位于两柱之间枋上的称做平身科或补间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的称为角科或转角铺作。

斗拱的大小和出跳的层数成正比,层数越多,斗拱越大,等级也越高。

斗拱从形状到组合经过艺术处理之后,不仅成为从屋顶向檐柱过渡的重要形式,而且使整个建筑增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

木构建筑的上部,主要指屋顶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冠冕。

很早以来,为防止雨水淋湿版筑墙,屋顶多采用较大出檐。

但因出檐过深,妨碍室内的采光,所以从汉代起屋檐多做成反曲状。

后来,又采用屋角反翅和屋面举折的结构做法,因而屋顶出现了式样繁多的艺术形象。

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和攒尖等形式,后来又陆续出现了丁字脊、十字脊、拱卷顶、盔顶、盘顶、圆顶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演化而成的各种复杂的艺术形体。

庑殿,宋代称四阿顶,是中国古建筑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多用于皇宫、庙宇中的最主要的大殿,其形制有单檐、重檐之分。

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为五条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宋代称九脊殿,它是两坡顶加周围廊构成的。

歇山仅次于庑殿。

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构成,所以称九脊殿。

如加上边的两条搏脊,则共有十一条脊。

它有单檐、重檐两种形式。

在清故宫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还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式。

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其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之外,所以又称挑山或出山顶。

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无正脊的卷棚。

山墙的山尖常做成五花山墙,也有做成三花山墙的。

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伸出山墙之外。

山墙多用砖石承重墙,并高出屋面。

墙头有各种形式。

悬山和硬山式在中国普通民居中使用最广。

攒尖顶宋代称斗尖,多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

其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再覆以宝顶。

平面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式。

一般单檐为数较多,二重檐已少,三重檐更少,但塔是例外。

屋顶所使用的材料采用琉璃瓦和布瓦(青瓦)两种品式。

琉璃瓦又可分为上釉和不上釉两种(不上釉的叫削割瓦)。

因此从材料看,中国古建筑屋顶又可分为琉璃屋顶(包括剪边作法)和布瓦屋顶两大类。

剪边屋顶就是用布瓦或削割瓦做心,四边或檐头用琉璃瓦。

或者用一种颜色的琉璃瓦做心,四边或檐头用另一种颜色的琉璃瓦。

在封建社会中,普通人民只能使用布板瓦盖房。

即使一般贵族、地主,也只能使用布筒瓦。

亲王、世子、郡王只能用绿色琉璃瓦或绿剪边。

黄色琉璃瓦或黄剪边只有皇室和庙宇才能使用。

屋脊的形式和装饰也是建筑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志。

正脊两端像龙一样的正吻,在宋以前是鱼尾的形式。

据传说汉武帝时“柏梁台”失火,有巫师说大海里有一种鱼,叫做鸱(chī),以尾激浪降雨,可以灭火。

从此,建筑物上便有了鸱尾。

垂脊和戗脊上也有各种兽形瓦件的处置。

垂脊上的叫垂兽;戗脊上的叫戗兽。

戗脊尽端处的那些小动物,叫走兽。

走兽的数量按房屋建筑的等级的不同而不同。

但不论怎样不同,都必须使用单数。

最前边的仙人骑鸡,最后边的是猴子。

中间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

这些动物都是些所谓吉祥或天神的象征,屋顶装饰这些东西就使整个建筑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其实,这些兽形瓦饰都有着功能上的作用。

正吻主要是用来保护固定正脊两端的木栓,以防止木栓遭雨水腐蚀。

垂兽、戗兽和仙人骑鸡的下边都有防止屋脊走动滑落的大铁钉或木栓。

屋面筒瓦脊上成排的帽钉下面,也有防止筒瓦滑动的铁钉。

因此,屋顶上的这些装饰瓦件不仅给人以华美动人的艺术形象,而且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它是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的又一表现。

富于变化的建筑群组布局中国木构建筑由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作“间”,它是中国古建筑空间组合的基本单元。

“间”按照纵横拼合可以形成多种建筑形式。

“间”的正面叫做“开间”或面阔,“间”的纵深叫做进深。

几个开间并联在一起,它的总宽度叫做“通面阔”,几个进深的总深度叫做“通进深”。

民间建筑常用三、五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多用五、七开间,十分隆重的建筑用九开间。

用十一开间的极少。

只有北京清故宫的太和殿和西安唐大明宫的含元殿、麟德殿遗址有这种实例,其他尚未见到。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因所在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正中一间称明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开间以上的增加次间数。

在建筑设计中,一般是采取明间略大的方式,目的是既要满足功能上的需要,又可以使建筑外观达到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就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来说的。

而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则随着组群的性质与规模大小采取各种不同的布局方式。

较多的布局手法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纵轴线与横轴线布局。

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形式最多,但也有纵横二轴线并重的,只有局部有轴线或者完全没有轴线的也有。

庭院的布局基本采取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纵轴线上先配置主要建筑,再在主要建筑的两侧或对面布置若干座次要建筑,组合成封闭性的空间,称为四合院。

这种布局方式通过庭院的数量、形状、大小及木构建筑的形体、式样、材料、色彩等的变化,可以达到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

所以,长期以来在全国各地无论宫殿、坛庙、衙署或民居都广泛的采用这种四合院式的布局方法。

另一种庭院布局是“廊院式”。

这种布局的方法就是在纵轴线上建立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再于院子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若干个单体建筑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称为“廊院”式。

这种用回廊与殿堂等建筑相结合的做法,在空间上可以收到高低错落、变化万千的艺术效果。

唐宋时期的宫殿、祠庙、寺观多用这种群体组合方式。

现存的元代北京东岳庙和明代清海乐都瞿昙寺,其平面总体布局还保留这种廊院式的传统形式。

较大的组群建筑如宫殿、坛庙等建筑,多用各种附属建筑来衬托主体建筑。

衬托性建筑,早在春秋时已有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汉代除了宫殿和陵寝之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前也都有使用。

汉时阙的形制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的双阙,其间无门。

阙上为单檐或重檐屋顶。

在其外侧带有子阙,子阙有时与围墙相连接。

这种形式的阙,在唐宋时只用于陵墓,后代没有再用。

另一种是门、阙合而为一的阙,这种阙与前一种阙差别不大,只是在二阙之间连以单层或双层的门。

北魏壁画上的宫殿正门,在城垣上建三层门楼,左右配以两观,在城垣向前转折处与双曲阙接,形成形平面。

唐大明宫含元殿左右两阙仍很突出,到明清时才演变成午门的形式。

在桥前两端建华表,是东晋以后的做法,到元代才开始用于宫城正门承天门前,到明清时则置于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前后。

而用牌坊、照壁、石狮等作为寺庙和大型衙署建筑组群的序幕,是明清以来的做法。

为加强建筑的巍峨气势,组群建筑的宫殿正门一般采用巨大的形体,并建于高台或城垣之上。

正门以内,沿着纵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若干庭院。

而每个庭院的形状、大小和围绕庭院的门、殿、廊庑及其组合形式构成一峰高过一峰的形势,再加上地平标高的逐步加高和建筑形体的逐步加大,遂使建筑组群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变化达到高潮。

如北京故宫以天安门为序幕,前三殿为高潮,景山作收尾,就是这种布局手法的最好范例。

典雅优美的木装修在中国古建筑中,用以分割室内室外空间的木建筑构件,称为装修。

其中用以分割室内空间的木构件,称作内檐装修;用以分割室外空间的木构件,称为外檐装修。

外檐装修如走廊的栏干、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

常用的门有板门和隔扇门。

板门常用于城门和宫殿、衙署、庙宇、住宅的大门,一般多为两扇。

每扇板门的宽和高之比为1∶2,高级的板门上装饰有门钉和铺首。

隔扇门一般作建筑的外门或内部隔断,每间可用四、六、八扇。

每扇宽与高之比为1∶3至1∶4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