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脾经经络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
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
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男性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5、足太阴脾经穴位图共42个:6、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主条目: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0个,共40个:7、手太阳小肠经主条目: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9个,共38个:8、手太阴肺经穴主条目: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1个,共22个:9、足阳明胃经穴位图主条目: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5个,共90个:10、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11、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共54个:12、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3个,共46个:13、督脉穴位图主条目:督脉穴;位于督脉上的穴位有28个:14、任脉穴位图主条目:任脉穴位;位于任脉上的穴位有24个:会阴穴、子午流注十二时辰胆经子时(23:00-1:00)此时胆经最旺,摄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
脾经21个穴位详解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漏谷穴
拼音: lòuɡǔ
别名: 太阴络穴
解析: 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 物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 降。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 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 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 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 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 状,故名。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 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 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 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 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 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意义: 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运行: 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气血: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关联: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属土足太阴脾经原 穴。
取穴: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 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当第一跖 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 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 经分支。
意义: 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运行: 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气血: 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 脾土微粒。
关联: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经穴,属金。
取穴: 商丘穴位于人体的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 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 浅神经分支丛。
配伍: 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歌诀 十四经络分寸歌诀

十四经穴分寸歌1、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11穴)乳上三肋间中府,上行云门寸六许,云在璇玑旁六寸,天府腋三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后七寸拟,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
2、手阳明大肠经穴分寸歌(20穴)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寻来本节前,三间捏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间,阳溪腕上筋间是,偏历腕后三寸安,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四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肘纹头尽,肘髎大骨外廉近,大筋中央寻五里,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髃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扶下一寸真,扶突人迎后寸五,禾髎水沟旁五分,鼻翼中点外迎香,大肠经穴是分明。
3、足阳明胃经穴分寸歌(45穴)胃之经兮足阳明,承泣目下七分寻,四白目下方一寸,巨髎鼻孔旁八分,地仓挟吻四分近,大迎颔前寸三分,颊车耳下曲颊陷,下关耳前颧弓下,头维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迎下在,气舍突下穴相乘,缺盆舍外锁骨上,相去中线四寸明,气户锁骨下缘取,库房屋翳膺窗近,均隔寸六到乳头,乳中正在乳头心,次有乳根出乳下,第五肋间细扪寻,不容巨阙旁二寸,以下诸穴与君陈,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上下一寸无多少,共去中行二寸寻,天枢脐旁二寸间,枢下一寸外陵安,枢下二寸大巨穴,枢下三寸水道全,水下一寸归来好,共去中行二寸边,气冲归来下一寸,髀关髂下对承扶,伏兔膝上六寸是,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记,膝膑陷中犊鼻存,膝下三寸三里至,胫外一指须细温,膝下六寸上廉穴,膝下八寸条口位,膝下九寸下廉看,条口之旁丰隆系,却是踝上八寸量,解溪跗上系鞋处,冲阳跗上五寸唤,陷谷跖趾关节后,内庭次趾外间陷,厉兑大次趾外端。
4、足太阴脾经穴分寸歌(21穴)大趾内侧端隐白,节前陷中求大都,太白节后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呼,商丘踝前下陷逢,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阴陵下三地机朝,胫髁起点阴陵泉,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门穴在股肌尾,冲门曲骨旁三五,冲上七分府舍求,舍上三寸腹结算,结上寸三是大横,却与脐平莫胡乱,建里之旁四寸处,便是腹哀分一段,中庭旁六食窦穴,膻中去六是天溪,再上一肋胸乡穴,周荣相去亦同然,大包腋下有六寸,渊腋之下三寸悬。
脾经的位置图

足太阴脾经经络穴位图脾经的位置足太阴脾经最全穴位: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脾经循经位置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穴、公孙穴),上向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中极穴、关元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穴;会下脘穴、日月穴、期门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络大包;会中府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循行图脾经穴位足太阴脾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
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1、隐白穴SP1 Yǐn bái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浅刺0.1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大都穴SP2 Dàdū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太白穴SP3 Tài bái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脾经经络图及脾经穴位图脾经在已时(9点至11点)最旺此时按揉脾经效果最佳脾经上的祛湿穴阴陵泉

脾经经络图及脾经穴位图脾经在已时(9点至11点)最旺此时按揉脾经效果最佳脾经上的祛湿穴阴陵泉
来源:脾经经络图及脾经穴位图
脾经经络图及脾经穴位图
脾经经络图及脾经穴位图
脾经的功能
“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
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并且统管人体的阴血,经常调理脾经可以改善脾胃不和,月经淋漓不尽,水肿虚胖的症状,并有效改善预防松弛下垂的肌体。
脾经不通时会出现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秘关节酸胀糖尿病。
脾经在已时(9点至11点)最旺;此时按揉脾经,效果最佳最能造血强身。
人体12条经络最佳运行时间图:脾经在已时(9点至11点)最旺;此时按揉脾经效果最佳最能造血强身。
脾经上的祛湿穴阴陵泉
空气中湿度加大,易湿邪入侵,造成胃口不佳、身体困重不爽、
关节肌肉酸重等症状。
湿气通于脾,祛湿要从健脾补脾入手。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是祛湿要穴。
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
正坐或仰卧,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胀为适度。
人体经络中任何一条不通都会出现相应情志的问题:脾经不通容易出现抱怨
肝经不通一发怒,脾经不通一抱怨,肺经不通一悲伤,肾经不通一压力,心包经不通一压抑,胆经不通一焦虑,心经不通一记仇,胃经不通一急躁,小肠经不通一哀愁,大肠经不通一懊恼,膀胱经不通一消沉,三焦经不通一紧张。
十四经络穴位歌诀,值得收藏!

十四经络穴位歌诀,值得收藏!中医现在已经是大多数基层医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术,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就必须掌握穴位的基础知识。
学习经络,配合图谱和歌诀能够强化记忆,下面是十四经络穴位口决,值得收藏!1、手太阴肺经经穴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拇指白肉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2、手阳明大肠经二十大肠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济,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寸迎香列。
3、足阳明胃经经穴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乘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饮,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行,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终。
4、足太阴脾经经穴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候,胸乡周容大包上,从足经腹向胸走。
5、手少阴心经经穴九穴心经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6、手太阳小肠经经穴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六十七穴足太阳,晴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于曲差,五处一五上承光,通天络却下玉枕,天柱发际大筋上,大杼风门肺厥阴,心俞督俞膈俞当,肝胆脾胃具挨次,三焦肾俞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寸半量,上次中下四髎穴,一空一空骶孔藏,会阳尾骨外边取,附分脊背第二行,魄户膏肓神堂寓,譩譆膈关魂门详,阳纲意舍胃仓随,肓门志室至胞肓,二十一椎秩边是,承扶臀股纹中央,殷门浮郄委阳至,委中合阳承筋量,承山飞扬跗阳继,昆仑仆参申脉堂,金门京骨束骨跟,通谷至阴小趾旁。
全身14经络全套示范图

.~1.保心护主的安脉.心包经天池穴:按天池远离亚健康..天泉:腋下横纹两寸。
治疗胸痛、心悸、突然害怕等。
曲泽:肘横纹中点。
治疗很多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可以调治心血的供应。
保肝护肝的重要穴位郗门: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是12寸,郗门穴在离腕横纹 5 寸处。
急救穴,治疗突发性的心绞痛。
按这个穴必然要用大拇指按住,尔后手段转动,才能揉到。
内关:治疗因心理压力大惹起的失眠等症状等,可调治心率。
大凌:在腕横纹的中间。
可治压力惹起的头痛,预防由于心血管淤阻产生的口臭等。
胃部不适找内关 .劳宫:是一个大补穴。
揉这个穴可使心情放松。
中冲:中指甲内侧。
可用指甲掐或用指节咯。
是泄心火的要穴,治口疮1.手少阴心经:调神理智的心脉..2.极泉穴:快乐生活,近离抑郁症的困扰.,在腋窝终点。
可以探查可否存心血管疾病。
预防心血管早期的疾病、可调心律,治疗两肋疼。
方法:用大拇指点按极泉穴尔后拨动一下小筋,就会有电麻感(通的)痛而不麻(血管有淤阻)不痛不麻(供血不足)预防心梗、心绞痛3.青灵穴:今后远离止痛药.4.少海穴:肘横纹边缘处。
是心经的合穴。
合治内腑对心脏的调治很好。
属水(水在五行中是属肾)多梦叫心肾不交,就会造成五心烦热,扎实不下来。
可调治心脏,交通心肾,减缓心律,降低血压。
5、灵道穴 : 腕横纹下 1.5 寸贴着骨头揉:防治心脏早搏,心跳过速、心烦躁上火、慢性心脏病,减缓心律,宁静心神。
对慢性心脏病的人特别重要。
6、阴郗穴:腕横纹上 0.5 寸。
手脚心发热、出汗,中医讲五心烦热,睡不扎实、起夜,其实尿也不多(小便頻数)穴位在骨缝中间,点按要往里掐。
7.神门穴:在掌横纹上凹陷处。
穴位深。
可用大拇指指节搁它。
就是安放心神的门户。
增强睡眠。
是原穴属土,火(心脏)生土(脾)把心脏烦热过多的气血补到脾胃上去。
增加了消化能力,安神了同时也把心火泻掉了。
还可防范老年痴呆。
一安放心神增强睡眠,泻心火。
二增强胃动力。
三防老年痴呆。
四治疗晕车。
十四经经络腧穴名称及读音(穴位拼音)

十四经经络腧穴名称及读音手太阴肺经:本经一侧11 穴(左右两侧共22穴)本经穴位:中府zhōngfǔ、云门yúnmén、天府tiānfǔ、侠白xiábái、尺泽chǐzé、孔最kǒngzuì、列缺lièquē、经渠jīngqú、太渊tàiyuān、鱼际yújì、少商shàoshāng手阳明大肠经:本经一侧20 穴(左右两侧共40穴)本经穴位:商阳shāngyáng、二间èrjiān、三间sānjiān、合谷hégǔ、阳溪yángxī、偏历piānlì、温溜wēnliū、下廉xiàlián、上廉shànglián、手三里shǒusānlǐ、曲池qūchí、肘髎zh ǒuliáo、手五里shǒuwǔlǐ、臂臑bìnào、肩髃jiānyú、巨骨jùgǔ、天鼎tiāndǐng、扶突fútū、口禾髎kǒuhéliáo、迎香yíngxiāng足阳明胃经:本经一侧45 穴(左右两侧共90穴)本经穴位:承泣chéngqì、四白sìbái、巨髎jùliáo、地仓dìcāng、大迎dàyíng、颊车jiáchē、下关xiàguān、头维tóuwéi、人迎rényíng、水突shuǐtū、气舍qìshè、缺盆quēpén、气户qìhù、库房kùfáng、屋翳wūyì、膺窗yīngchuāng、乳中rǔzhōng、乳根rǔgēn、不容bùróng、承满chéngmǎn、梁门liángmén、关门guānmén、太乙tàiyǐ、滑肉门huáròumén、天枢tiānshū、外陵wàilíng、大巨dàjù、水道shuǐdào、归来gu īlái、气冲qìchōng、髀关bìguān、伏兔fútù、阴市yīnshì、梁丘liángqiū、犊鼻d úbí、足三里zúsānlǐ、上巨虚shàngjùxū、条口tiáokǒu、下巨虚xiàjùxū、丰隆fēngl óng、解溪jiěxī、冲阳chōngyáng、陷谷xiàngǔ、内庭nèitíng、厉兑lìduì足太阴脾经:本经一侧21 穴(左右两侧共42穴)本经穴位:隐白yǐnbái、大都dàdōu、太白tàibái、公孙gōngsūn、商丘shāngqiū、三阴交sānyīnjiāo、漏谷lòugǔ、地机dìjī、阴陵泉yīnlíngquán、血海xuèhǎi、箕门jīmén、冲门chōngmén、府舍fǔshè、腹结fùjié、大横dàhéng、腹哀fùāi、食窦shídòu、天溪tiānxī、胸乡xiōngxiāng、周荣zhōuróng、大包dàbāo手少阴心经:本经一侧9 穴(左右两侧共18穴)本经穴位:极泉jíquán、青灵qīnglíng、少海shàohǎi、灵道língdào、通里tōnglǐ、阴郄yīnxì、神门shénmén、少府shàofǔ、少冲shàochōng手太阳小肠经:本经一侧19 穴(左右两侧共38穴)本经穴位:少泽shào zé、前谷qián gǔ、后溪hòu xī、腕骨wàn gǔ、阳谷yáng gǔ、养老yǎng l ǎo、支正zhīzhèng、小海xiǎo hǎi、肩贞jiān zhēn、臑俞nào shū、天宗tiānzōng、秉风bǐng fēng、曲垣qūyuán、肩外俞jiānwài shū、肩中俞jiān zhōng shū、天窗tiān chuāng、天容tiān róng、颧髎quán liáo、听宫tīng gōng足太阳膀胱经:本经一侧67 穴(左右两侧共134穴)本经穴位:睛明jīngmíng、攒竹cuán zhú、眉冲méichōng、曲差qūchā、五处wǔchù、承光chéngguāng、通天tōngtiān、络却luòquè、玉枕yùzhěn、天柱tiānzhù、大杼dàzhù、风门fēngmén、肺俞fèishū、厥阴俞juéyīnshū、心俞xīnshū、督俞dūshū、膈俞géshū、肝俞gānshū、胆俞dǎnshū、脾俞píshū、胃俞wèishū、三焦俞sānjiāoshū、肾shèn俞shū气海俞qìhǎishū、大肠俞dàchángshū、关元俞guānyuánshū、小肠俞xi ǎochángshū、膀胱俞páng guāng shū、中膂俞zhōng lǚshū、白环俞bái huán shū、上髎shàngliáo、次髎cìliáo、中髎zhōngliáo、下髎xiàliáo、会阳huìyáng、承扶chéngf ú、殷门yīnmén、浮郄fúxì、委阳wěiyáng、委中wěizhōng、附分fùfēn、魄户pòhù、膏肓gāohuāng、神堂shéntáng、譩譆yìxī、膈关géguān、魂门húnmén、阳纲yánggāng、意舍yìshè、胃仓wèicāng、肓门huāngmén、志室zhìshì、胞肓bāohuāng、秩边zhìbiān、合阳héyáng、承筋chéngjīn、承山chéngshān、飞扬fēiyáng、跗阳fūyáng、昆仑kūnlún、仆参púcān、申脉shēn mài、金门jīn mén、京骨jīng gǔ、束骨shùgǔ、足通骨zútōnggǔ、至阴zhìyīn足少阴肾经: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本经穴位:涌泉yǒngquán、然谷rángǔ、太溪tàixī、大钟dàzhōng、水泉shuǐquán、照海zhàohǎi、复溜fùliū、交信jiāoxìn筑宾zhùbīn、阴谷yīngǔ、横骨hénggǔ、大赫dàhè、气穴qìxué、四满sìmǎn、中注zhōngzhù、肓俞huāngshū、商曲shāng qū、石关shíguān、阴都yīndōu、腹通谷fùtōnggǔ、幽门yōumén、步廊bùláng、神封shénfēng、灵墟língxū、神藏shéncáng、彧中yùzhōng、俞府shūfǔ手厥阴心包经: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本经穴位:天池tiān chí、天泉tiān quán、曲泽qūzé、郄门xìmén、间使jiān shǐ、内关nèiguān、大陵dàlíng、劳宫láo gōng、中冲zhōng chōng手少阳三焦经: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本经穴位:关冲guānchōng、液门yèmén、中渚zhōngzhǔ、阳池yángchí、外关wàiguān、支沟zhīgōu、会宗huìzōng、三阳络sānyángluò、四渎sìdú、天井tiānjǐng、清冷渊qīnglěngyuān、消泺xiāoluò、臑会nào huì、肩髎jiānliáo、天髎tiānliáo、天牖tiān yǒu、翳风yìfēng、瘛脉chìmài、颅息lúxī、角孙jiǎo sūn、耳门ěr mén、耳和髎ěr h éliáo、丝竹空sīzhúkōng足少阳胆经:本经一侧44 穴(左右两侧共88穴)本经穴位:瞳子髎tóngziliáo、听会tīnghuì、上关shàngguān、颔厌hàn yàn、悬颅xuánlú、悬厘xuánlí、曲鬓qūbìn、率谷shuàigǔ、天冲tiānchōng、浮白fúbái、头窍阴tóuqiàoyīn、完骨wángǔ、本神běnshén、阳白yángbái、头临泣tóulínqì、目窗mùchuāng、正营zhèngyíng、承灵chénglíng、脑空nǎokōng、风池fēngchí、肩井jiānjǐng、渊腋yuānyè、辄筋zhéjīn、日月rìyuè、京门jīngmén、带脉dàimài、五枢wǔshū、维道wéidào、居髎jūliáo、环跳huántiào、风市fēngshì、中渎zhōngdú、肆膝阳关xīyángguān、阳陵泉yánglíngquán、阳交yángjiāo、外丘wàiqiū、光明guāng míng、阳辅yángfǔ、悬钟xuánzhōng、丘墟qiūxū、足临泣zúlínqì、地五会dìwǔhu ì、侠溪xiáxī、足窍阴zúqiàoyīn足厥阴肝经:本经一侧14 穴(左右两侧共28穴)本经穴位:大敦dàdūn、行间xíng jiān、太冲tàichōng、中封zhōngfēng、蠡沟lígōu、中都zhōngdū、膝关xīguān、曲泉qūquán、阴包yīnbāo、足五里zúwǔlǐ、阴廉yīnlián、急脉jímài、章门zhāngmén、期门qīmén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人体奇经八脉之一,本经穴1 名 1 穴,计28 穴本经穴位:长强chángqiáng、腰俞yāo shū、腰阳关yāoyángguān、命门mìngmén、悬枢xuánshū、脊中jǐzhōng、中枢zhōngshū、筋缩jīnsuō、至阳zhìyáng、灵台língtái、神道shéndào、身柱shēnzhù、陶道táodào、大椎dàzhuī、哑门yǎmén、风府fēng fǔ、脑户nǎohù、强间qiángjiān、后顶hòudǐng、百会bǎihuì、前顶qiándǐng、囟会xìn huì、上星shàngxīng、神庭shéntíng、素髎sùliáo、水沟shuǐgōu、兑端du ìduān、龈交yínjiāo任脉:“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人体奇经八脉之一,本经穴 1 名1穴,计 24穴本经穴位:会阴huìyīn、曲骨qūgǔ、中极zhōngjí、关元guānyuán、石门shímén、气海qìhǎi、阴交yīnjiāo、神阙shénquè、水分shuǐfēn、下脘xiàwǎn、建里jiànlǐ、中脘zhōngwǎn、上脘shàngwǎn、巨阙jùquè、鸠尾jiūwěi、中庭zhōng tíng、膻中tán zhōng、玉堂yùtáng、紫宫zǐgōng、华盖huágài、璇玑xuán jī、天突tiān tū、廉泉lián quán、承浆chéng jiā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别
• 《灵枢· 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 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 • 【语译】 •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到达大 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 于咽喉,贯通到舌根。
经筋
• 《灵枢· 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 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 结于膝内辅骨;上循于阴股,结于髀, 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 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 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 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 胫骨 内髀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 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 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 经筋则附着于脊柱。
经筋病候
•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 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 脐与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 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部 痛,转筋,膝内侧骨痛,股内侧牵引髋部 酸育,阴部扭转疼痛,并上引脐及两胁作 痛,牵引胸中和脊内疼痛。
• 经络的病候
•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胀, 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 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 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 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 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 纵。
络脉
• 《灵枢· 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 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1)中切痛;虚,则 鼓胀。取之所别也。 【注释】 • (1)腹——原作肠,据《太素》改。 【语译】 •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 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其病症:气厥逆就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部绞 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1]
小结与反思
• 1.本次课主要讲述了脾经循行及病理变化。 • 2.结合实际举例,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 效果颇好。
复习思考题
• 1.脾经循行是什么? • 2简述脾经的病候。
经络腧穴学
足太阴脾经经络
教学目的
• 1、掌握足太阴脾经经络循行。 • 2、熟悉足太阴脾经病候。 • 3、了解足太阴脾经络脉、经别及经筋。
1.经脉循行
• 【原文】 • 《灵枢· 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 侧白肉际,过核骨①后,上内踝前廉,上踹②内,循胫骨 后,交出厥阴③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上膈,挟咽④,连舌本,散舌下。 •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日大包, 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⑤。 • 注释:①核骨:即指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②踹:音篆, 小腿肚,即腓肠肌部。③厥阴:指足厥阴肝经。④咽:此 兼指食管而言。⑤足太阴经脉尚有胸腹部外行线一条,循 行分布于 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 至锁骨下周荣穴,而后折向腋下,络于大包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