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简介

合集下载

周作人 中英简介

周作人 中英简介

周作人周作人(1885 01 16–1967 05 06)是一个中国作家,主要被认为是一个散文家和翻译家。

他是鲁迅(周树人)的弟弟,三兄弟中的老二。

Zhou Zuoren (16 January 1885 – 6 May 1967) was a Chinese writer, primarily known as an essayist and a translator. He was the younger brother of Lu Xun(Zhou Shuren), the second of three brothers.作者简介Biography早期的生活出生于浙江绍兴,他在江南水师学堂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

跟随他的哥哥鲁迅的脚步,在1906他离开中国去日本继续他的学习。

他在日本期间,他开始学习古希腊文,带着翻译的福音为文言文的目的,并出席学者章炳麟在立教大学的汉语言文学讲座,虽然他本应该在那学习土木工程。

在1911年他回到中国,与他的日本妻子,并开始在不同的学校教书。

Early lifeBorn in Shaoxing, Zhejiang, he was educated at the Jiangnan Naval Academy as a teenager. Following the steps of his brother Lu Xun, he left for Japan to pursue his studies in 1906. During his stint in Japan, he began studyingAncient Greek, with the aim of translatingthe Gospels into Classical Chinese, and attended lectures on Chinesephilology by scholar-revolutionary Zhang Binglin at Rikkyo University, although he was supposed to study civil engineering there. He returned to China in 1911, with his Japanese wife, and began to teach in different在五月四日的运动中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他在很有影响力的杂志《新青年》上写了很多白话散文,周是五月四日运动的关键人物。

周作人的代表作品

周作人的代表作品

周作人的代表作品1、散文《祖先崇拜》、《思想革命》、《前门遇马队记》、《碰伤》、《一个乡民的死》、《卖汽水的人》、《山中杂信》、《资本主义的禁娼》、《三个文学家的纪念》、《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沉沦》2、情诗《镜花缘》、《自己的园地》旧序、《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沉默》、《生活之艺术》、《苦雨》、《苍蝇》、《若子的病》、《死之默想》、《喝茶》、《元旦试笔》、《上下身》、《鸟声》、《萨满教的礼教思想》、《乌篷船》、《教训之无用》、《诗的效用》、《谈龙集》《谈虎集》自序、《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上海气》、《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雨天的书》自序一、《雨天的书》自序二、《燕知草》跋、《三礼赞》、《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水里的东西》、《草木虫鱼小引》、《枣》和《桥》的序、《国庆日颂》、《闭户读书论》、《苦茶随笔》小引、《志摩纪念》、《知堂文集》序、《爆竹》、《杀奸》、《鬼怒川事件》、《孔德学校纪念日的旧话》、《重刊袁中郎集序》、《蛙》的教训、《苦茶随笔》后记、《日本的衣食住》、《关于英雄崇拜》、《自己的文章》、《结缘豆》、《赋得猫》、《苦口甘口》、《俞理初的谈谐》、《怀废名》、《两个鬼的文章》、《石板路》(二)、《杂拌儿》跋、《立春以前》后记3、文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儿童的文学》、《个性的文学》4、美文《圣书与中国文学》、《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贵族的与平民的》、《论八股文》5、诗歌《小河》、《两个扫雪的人》、《山居杂诗》、《饮酒》、《昼梦》二、作者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是一位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又走了一条曲折、复杂道路的著名散文作家。

周作人生于1885年1月,原名�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或作岂明)、知堂等。

重要笔名有独应、仲密、药堂、周遐寿等。

浙江省会稽县(今绍兴)人。

青少年时期,他和其兄鲁迅走过几乎相同的道路。

幼年曾在“三味书屋”读书,1901年秋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初步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周作人的简介及作品

周作人的简介及作品

周作人
1、简介:
周作人(1885.1.16~1967.5.6.)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

是鲁迅(周树人)的弟弟,周建人的哥哥。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

“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2、作品:
《谈龙集》、《谈虎集》、《木片集》、《药味集》、《瓜豆集》、《看云集》、《永日集》、《风雨谈》、《秉烛谈》、《夜读抄》、《苦口甘口》、《立春以前》、《知堂文集》、《苦茶随笔》、《雨天的书》、《苦竹杂记》、《书房一角》、《药堂杂文》、《知堂书话》、《欧洲文学史》、《鲁迅的故家》、《自己的园地》、《周作人书信》、《艺术与生活》、《过去的工作》、《老虎桥杂诗》、《知堂回想录》、《儿童文学小论》、《知堂乙酉文编》、《周作人文类编》、《近代欧洲文学史》、《鲁迅的青年时代》、《周作人自编文集》、《周作人散文全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乌 篷 船

乌 篷 船

乌篷船周作人【作者简介】周作人(1885~1967年)原名寿,又名遐寿,自号起孟、启明、知堂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

他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语丝社的主要成员。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泽泻集》等。

周作人的散文功绩斐然。

它取材广泛,体式多样,文字上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素朴清涩,形成了平和恬淡,空疏幽然为主的风格,达到了知识哲理与趣味统一。

周作人一生著述涉及文学各门类与民俗学、文化学诸方面,尤以散文创作成就为主。

20年代初,胡适即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予以评价:“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

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意味。

”当斯诺夫人访问鲁迅,询问中国最优秀的杂文家是谁时,鲁迅所列名单中第一位就是周作人。

可惜这件事周作人生前并不知道。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追求知识性、哲理性与幽默闲适情趣的统一,并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借鉴英国随笔,明末公安派小品与日本俳句等,形成了独特的“平和冲淡”的散文艺术风格。

其行文平易从容,如老友促膝,如名士清淡,评说时政、纵论文史、描摹风物、探究人事,虽无锐利的锋芒和绚烂的色彩,却自有蕴藉通达的风致,透露出淡泊雅致而略带清涩的韵味。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局限:他常于描绘自然胜景,赞叹奇妙人事时,追寻一种崇尚原始、返朴归真的理想,则与现实社会相悖,显得空泛无边。

1940年底,周作人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一步步走向落水附逆的深渊,堕落为汉奸,这是周作人的人生悲剧。

【写作背景】《乌篷船》写于1926年1月18日,收入散文集《泽泻集》。

是一篇书信体散文,是一位名叫“子荣”的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去,请作者给予指点,这是他写这篇散文的缘起和目的。

【层次结构】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待写这篇书信体散文的缘起和目的。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绍乌篷船的特点。

乌篷船课件

乌篷船课件

课文朗读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哆唆(duō suō )竹箬(ruò)乌桕(jiù )
红蓼(lià o)白蘋(pí n)壶觞(shāng)
偁山(chēng)
课 友人要去自己的故乡 (叙述) 文 赏 种类 析 用途 形状 (说明、描写)( 乌篷船 内 容 结构 材料 结 构 游历故乡,欣赏美景(描写、抒情) )
题解
《乌篷船》是周作人一组文章中的第九篇,文章总 题目是“苦雨斋尺牍”。周作人早就说过,他虽然生 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年代,内心深处却向往着雨天, 喝口清茶,同友人谈闲话,以为“那是颇愉快的事”; 但他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心思散漫, 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为了排遣, “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他提笔写信,写给 谁呢?给知己者川岛(《尺牍》之三)、钱玄同 (《尺牍》之六)--二三人而已;实在没人可写了, 就写给自己(如,《尺牍》之一及《乌篷船》),这 封信的收信人就是写信人周作人本人。

周 作 人 )
乌 篷 船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16~1967.5.6),原名櫆寿,自号启 孟、启明、知堂等,主要笔名周遐寿。浙江绍兴人,现代 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以散文成就最高,中国新文 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 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 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 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 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 《知堂文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 《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乡》、《鲁迅小 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 译作:《日本狂言逊》、《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 剧集》等。

周作人散文简介

周作人散文简介

周作人散文简介周作人(1898年-1973年),原名周揆,字季侯,号呆子。

江苏吴江人。

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散文之神”。

他的散文作品凝练、深入,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他深受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影响,继承了契诃夫散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农村现实、人情世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他的作品不仅有思想深度,而且富有艺术性和美感。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既有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有展示个人情感和思考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批判。

比如,他的代表作《春》中,通过对北方冰冻的自然景象的描述,寓意了农村人民面对严寒的苦难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展示,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农村人民的艰辛。

他的作品中也常常流露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不仅关注农村生活,也关注城市生活。

他的《上海》,以及《南京大屠杀见闻录》都是他对城市生活的真实描写。

他在作品中透露出他对现代城市社会的的深思熟虑和对人性的思索。

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繁华和庸俗,对城市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忧虑。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也同样关注传统文化。

他在作品中常常以自己的文化背景来展示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赞美。

他的《茶》、《书籍和文化》等作品都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思索和传承。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解读,寻找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总而言之,周作人的散文作品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宝贵遗产之一。

他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入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他的作品不仅有思想深度,而且艺术性极高。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和人性的深思熟虑。

他的作品不仅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呼唤人们对社会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瑰宝,也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智慧和启迪的良师益友。

翻译家:周作人人物简介

翻译家:周作人人物简介
• 20世纪20年代开始翻译活动 • 译作以古希腊、罗马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为主 • 译文优美,被誉为“五四” 以来的翻译佳作
主要译作
• 《希腊神话》 • 《伊索寓言》 • 《圣经故事》 • 《浮士德》 • 《哈姆雷特》
周作人的翻译风格与特点
翻译风格
• 译文优美、流畅,注重保持原著的风格和意境 • 善于运用中国古典文学的表现手法,使译文更具民族特 色
05
周作人的文化遗产与纪念
周作人的文化遗产与传承
文化遗产
• 周作人的文学作品、翻译作品、学术成果等为其留下的 文化遗产 • 这些成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 源
传承
• 后人对周作人的文学遗产进行了深入研究 • 周作人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周作人的纪念活动与纪念馆
周作人:翻译家人物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周作人的生平与背景
周作人的出生与成长
1885年1月16日出生
• 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人 • 原名周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周作人
童年时期
• 在家乡接受传统的教育 • 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青年时期
• 1901年赴日本留学 • 1906年结识鲁迅,共同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后
• 1912年回国,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 • 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欧洲文学史
鲁迅逝世后
• 1936年鲁迅逝世后,周作人开始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 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周作人在北平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 署督办
02
周作人的翻译成就
周作人的翻译作品概述
翻译生涯

鲁迅与周作人的比较

鲁迅与周作人的比较

周作人
周作人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他认为传统文化 中有着许多值得珍惜的元素,应该得到保护和发扬。
人文观念比较
鲁迅
鲁迅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个性解放和 人道主义。他批判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和压 迫,呼吁尊重人的自由,但他更注重 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他关注人性的弱 点,提倡宽容和理解,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
鲁迅的生平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他在年轻时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后来赴日本留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周作人生平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树人,字起孟,浙江绍兴人。他是鲁迅的弟弟,也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 和翻译家。
周作人的生平同样充满了曲折。他曾赴日本留学,与哥哥鲁迅一同从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以散文、 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思想深邃。
本研究主要依据已有文献资料进行比 较分析,缺乏对两者作品的具体解读 和深入探讨。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文本 细读的方式,进一步挖掘两者作品中 的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本研究在比较总结中仅列举了两者在 文学创作、思想观念、文学风格和生 活态度方面的区别,未涉及两者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未来研究可以 进一步探讨两者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 意义,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作品主题比较
鲁迅的作品主题
鲁迅的作品主题多涉及社会批判,揭示社会 的黑暗面,探讨人的尊严和价值。他的作品 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战斗精神。
周作人的作品主题
周作人的作品主题则更加广泛,涵盖了生活 琐事、人生哲学、文化思考等多个方面。他 的作品主题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的 共鸣。
文学影响比较
要点一
鲁迅与周作人的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浙江绍兴人。

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

“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迁为西南联大,校长蒋梦麟委托他:“你不要走,你跟日本人关系比较深,不走,可以保存这个学校的一些图书和设备。

”抗战后,因曾出任汪精卫政权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和日本人在文化上合作,被押解南京并被高等法院判为汉奸。

蒋梦麟为之求情。

1949年1月26日被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作人搬回北京,以稿费维持生计。

1966年被红卫兵抄家,1967年病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