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高油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摘要]根据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

月巳气、热等启然条件,其高油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以高油高产品种为核心,以改善土壤耕作为基础,以高油平衡施肥、防治病虫草害为保证的栽培技术。

【关键词】高油大豆;栽培;高产高油大豆是指含油率达到21%以上、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8%(干基),主要用于榨油的大豆。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是高油大豆的生态适宜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一半。

1.品种选择选用高油、高产品种,是高油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核心,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高油与高蛋白质要兼顾高油大豆要同时满足榨油和饲料企业的要求,才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求油分含量在21%以上,且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8%。

高油大豆作为商品用于榨油故然是企业的第一产品,但榨油后的大量豆。

粕是饲料的最好原料,同样具有非常大的利润空间。

饲料企业对豆粕的蛋白质含量要求较高,其蛋白质含量要求在44%以上,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在38%以上时才能满足要求。

因此,在高油品种的选用上一定要注意蛋白质含量,才能赢得市场,增加效益。

2.种子质量及处理2.1选种要求发芽率不低于95%、纯度不低于97%、净度不低于98%、含水率不高于13%、无病斑、无虫孔的种子。

2.2种子处理未包衣处理的种子可选用钼酸铵拌种,每千克种子用1--2克对水50-100克,硫酸锌每千克种子1克对1千克水(1%浓度),硼砂每千克种子0.5克对1千克水(0.05%浓度),然后洒在大豆种子上混拌均匀,大豆根瘤菌接种,每公顷用菌剂3.75千克,加适量水搅拌成糊状,均匀拌在种子上,拌后不能混用杀菌剂,防日晒,拌种后24小时内播种。

3.选茬、整地实行科学轮作,前茬以玉米、马铃薯、小麦为主。

黑龙江省可实行伏、秋翻起垄或秋深松起垄。

有深松基础的玉米茬可原垄种,整地质量,要求耕层土壤细碎、疏松,特别对窄行密植栽培的地块要整平耙细,垄表要平整以确保播种质量。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摘要:高油大豆是一种富含油脂的优质大豆品种,其栽培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本文综述了高油大豆的生长特性及栽培技术,旨在为高油大豆的种植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油大豆;生长特性;栽培技术一、高油大豆的生长特性高油大豆是一种油脂含量较高的大豆品种,具有以下生长特性:(1)生长期短。

高油大豆生长期为100-110天,较传统大豆短10-15天。

(2)生长势强。

高油大豆幼苗生长迅速,抗倒伏能力强,且叶片绿色度高,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

(3)产量高。

高油大豆每公顷可达4500公斤,较传统大豆增产20%以上。

(4)调节节间长度的能力强。

高油大豆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适应性强,较传统大豆更容易形成有利的芽序结构,达到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1)选用适宜的土壤。

高油大豆适合生长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

(2)科学施肥。

高油大豆的施肥应根据土壤类型、地域气候和种植密度等因素进行科学安排。

在生长初期,应以氮肥为主,同时注意补充磷、钾等微量营养素。

在花期后应注重钾肥的施用,以促进豆荚的充实。

(3)适宜的间作方式。

高油大豆适宜选择适宜的间作方式,以利用土地资源,增加产量。

常见的间作方式有麦豆两熟和棉豆两熟等。

(4)合理的灌溉管理。

高油大豆的生长期较短,需要及时、适量的灌溉管理,以保证作物的生长需求。

在生长期间控制水分,增加土壤含水量有利于生长。

(5)病虫害防治。

高油大豆易受种种病虫害的侵袭,如斑点病、软腐病以及炭疽病等。

要定期巡查并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三、结论高油大豆是一种富含油脂的优良大豆品种,其栽培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通过选用适宜的土壤、科学施肥、适宜的间作方式、合理的灌溉管理和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可以培育出高产且优质的高油大豆,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高油大豆高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培技术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一、选用品种多年实践证明,大豆原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多,种子的种性逐年降低,致使大豆株高变矮、分枝能力差、单株粒数减少、抗病性降低、品质下降,大豆产量逐年递减。据试验,一个品种连续种植5年,其减产幅度达13%以上。因此,在高油大豆生产上,应该杜绝使用自留种,更不要盲目引种,要应用种子部门新繁育的良种。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吉林省划分为中、东、西三部,因地制宜选择高油大豆品种。中部:有效积温2600-2750℃,无霜期130-140天的地方,主推“吉林35”、“吉林39”或相当熟期的高油大豆品种;有效积温2800-3100℃,无霜期140-150天的地方,主推“九农22”、“长农13”或相当熟期的高油大豆品种。东部:有效积温2200-2600℃,无霜期110-128天的地方,主推“吉育58”、“吉林47”、“吉林48"、“长农12”或相当熟期的高油大豆品种;有效积温2650-3200℃,无霜期130-160天的地方,主推“吉林35”、“吉林39”、“长农13”或相当熟期的高油大豆品种。西部:在5-9月降雨量450毫米以上,有效积温2800-3100℃,无霜期130-150天的地方,主推“吉育57”、“吉林44”、“吉林47”、“白农9”、“吉科豆1号”或相当熟期的高油大豆品种。二、种子处理为了使大豆一次播种拿全苗、齐苗、匀苗、壮苗,播种前要认真进行种子处理。(一)种子精选采取人工或机械(粒选机)进行种子精选,除去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和杂质,把选出的粒大、饱满、没有虫口和杂质的种子作种。确保种子纯度和净度达到98%,发芽率达到9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2%。(二)晒种在贮藏条件差或种子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播前应将种子晒2-3天。晒种时应薄铺、勤翻,防止中午强烈的日光曝晒造成种皮破裂而导致病菌

高油大豆高产高效种植及要点

高油大豆高产高效种植及要点

高油大豆高产高效种植及要点摘要:高油大豆在我国各项农作物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农作物,是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食用油的原材料,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所以如何提高高油大豆的产量已经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为了让高油大豆的产量以及质量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让高油大豆的竞争力能够得到大幅度的上升,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所以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油大豆在种植过程中的种植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可以为提高高油大豆的产量以及高油大豆的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油大豆;种植技术;种植要点优质高油大豆出油率高,经济价值优势,市场需求量得到不断提升,适合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开展种植,在农产品的种植技术中备受瞩目.可以说,优质高效高油大豆栽培,顺应了农业生产国国际化总体目标,为发展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对高油大豆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简要探讨,以供参考。

一、高油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综述1.提高大豆的油产量高油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方法,就是通过利用各项科学技术手段以及先进的种植技术,让高油大豆的产量以及质量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首先在选择种子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抗旱以及抗虫能力较强的种子为大豆的后续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油大豆种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只有种子的品质良好才可以为后续保证种子的产量以及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选择种植土壤过程中一定要选择通风情况较好、软土的土壤进行种植,可以为大豆的后续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播种过程中,要结合生长区域内的气候条件、生长环境,选择最佳的种植时间,让种子进行生长。

最后,在高油大豆生长过程中,必须要严格的根据各项要求以及相应的标准对其进行施肥以及灌溉工作,让大豆可以按照生长的规律进行生长,及时的对其进行相应管理,减少虫害等对大豆的产量造成影响的概率。

2.认真准备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地是影响庄稼生长发育的关键,大豆也不除外。

小议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小议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生 产 的现 象 发 生 。
窄、 一标 。“ 早” 即伏夏 , 早深松早整地 ; 早施肥 即秋施
肥; 早施药 即秋施药 。“ 三 ” 二增 即增加肥料量 , 可在现有肥料
量 上 增 加 2 %;增 加 钾 肥 或 叶 面肥 ( 用 航 化 或 留 链 轨 0 利
道 ) 一密 ” 。“ 即增加密度( 一般播种 密度应在 4 5万, 公顷左 右)“ 。 一窄 ” 即以平均单条行距为 1~ 0公分为宜。“ 52 一标 ” 作业标 准化 , 播种应采用气 吸式播种机 。
( ) 深松的基础。 1有
() 2 窄行的 目的是使 大豆群体分布均匀。 以可根据本 所 地实际情况 , 因地制宜 , 采取不同行距 。一般单条平均可在
l— O 分 左 右 。 52 公 ( )要 有 较 好 除 草 剂应 用技 术 ,尤 其 在 杂 草 较 多 的 地 3 块 , 宜 采用 此项 技 术 。 不 () 4 品种 的密 度 是 个 关 键 。 不 同土 壤 条 件 下 应 根 据具 在
垄窄行密植 的技术 。在生产水平较高 、土壤 条件较好 的地 区, 可采用“ 深窄密 ” 平作栽 培技 术。 4 大 豆平作行 间复膜技术 、 大豆平作行间复膜技术是干旱年份干旱地 区获得高产 的有效措施 。 大豆平作行间覆膜技术采取平播覆膜 , 膜外侧 播种 栽培措施 , 苗带为单行精 量点播 , 行距 宽窄间隔 , 行距 7 5厘米的间隔覆膜 , 行距 4 5厘米的间隔不覆膜 , 子距 膜 种 5厘米 , 膜内施肥 。大豆苗期免机械 中耕管理 , 只采取播后 苗前苗带封闭洒药除草措施 和苗期人] 锄草措施进行苗期 一 管理 。 ( 作者 单位 :50 2黑龙 江省佳 木斯市郊 区敖其镇政 14 1
料作物之一 。 但是近年来, 我国在大 豆高产优质品种选育及

浅谈高油高蛋白大豆高产攻关栽培技术

浅谈高油高蛋白大豆高产攻关栽培技术

浅谈高油高蛋白大豆高产攻关栽培技术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不断提升,高油高蛋白大豆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粮食作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但是由于生长习性、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其产量不稳定,品质不一。

因此,为了提高高油高蛋白大豆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需要对其栽培技术进行攻关。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品种。

在大豆栽培过程中,品种选择是最关键的一环。

因此,在进行高产攻关栽培技术之前,需要进行品种筛选。

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应具有高油高蛋白特征,同时需要具有适应性强、病害抗性强、丰产性好等特点。

例如,宁大7、黑龙江26等品种就具有高蛋白、高油、丰产、抗逆性强等特点,是适合进行高产攻关栽培技术的品种。

其次,要进行科学施肥。

高油高蛋白大豆需要丰富的肥料供应,特别是对氮肥的需求更为突出。

适当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能够提高大豆生长速度和数量,并且增强植株的光合作用,从而增加产量和品质。

同时,为了防止施肥过量导致生长发育过快而影响品质,需要根据不同的生育期进行不同的肥料调控。

同时,要注重防治病虫害。

高油高蛋白大豆对病虫害的抗性相对较弱,因此需要及时进行防治。

在种植过程中,需要进行预防性管理,尤其是对于易感病害如霜霉、炭疽病等进行控制。

同时,需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减少虫害滋生的条件,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药进行治理。

最后要注意选种合适的栽培模式。

在对高油高蛋白大豆进行高产攻关栽培技术时,也需要考虑栽培模式的选择。

一般来说,单作、连作等栽培模式需要进行改良,采用轮作的形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有效土壤水分。

同时,也需要注重生态效益,并且进行实验验证。

总之,高油高蛋白大豆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粮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通过科学的施肥、防病治虫和栽培模式选择,以及品种选择,能够大大提高高油高蛋白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其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
2 0 1 3 年第0 3 期
科技 圈向导
◇ 农林 科技◇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
( 孙吴县奋 斗乡政府
宋 玉 梅 黑龙江
孙吴
1 6 4 2 1 1 )
【 摘 要】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 术的主要技术措施一般 着重注意一下的几点 : 以高油 高产品种为核 心, 把 土壤耕作的改善作为基础来做 , 以 高油平衡施肥 、 防治病 虫草害为保证 等。
【 关键词 】 高油大豆; 高产栽培; 综合技 术
4 . 1 有 机 肥 的 施人 1 . 选 择 品 种 公顷增施有机肥在 3 0 mz 以上 ( 有机质含量在 8 %以上1 . 结合整地 高油与高蛋 白质要兼顾 。 榨油和饲料企业对 于高油大豆 的需求量 是 比较大的 . 是高油大 豆的主要面 向的群体 , 所 以说 . 高油大豆的标准 做底肥一次施人 4 _ 2化肥的施人 要符合上述 的两方面的需要 .这样才 能有效提高 自身的市场竞争能 要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 实行氮 . 磷、 钾 和中量元素结合并 配合 力. 所 以. 要求油分含量在 2 1 %以上 , 且蛋 白质含量不低于 3 8 %。所 以 亩施 尿素 2 . 5 — 3 k g , 二铵 5  ̄ 6 . 7 5 k g , 硫酸 钾 3  ̄ 3 . 5 k g 或 优质 复合 说. 蛋 白质的含量对于高油 品种 的选择方面 . 是至关重要的一个 因素 . 微肥, 5 ~ 2 0 k g 做种肥。 这样才能够对于市场需求有一个很好 的迎合 . 必然会对增加效益有很 肥 1
4 - 3 施用方法 化肥做 种肥时 . 施人于种子下侧 5 c I T I . 深3 c I n 处. 或施 于种下 7 — 1 4 c m处 . 切 忌种肥 同位 . 避免烧种。 2 . 1 清选 在初花期 , 结合二遍 铲趟时每 公顷追施 尿素 4 5 ~ 7 5 k g , 并在 大豆 采取人 工或机械( 粒选机) 进行 种子精选 , 除去病 斑粒 、 虫食粒 、 破 O k g + 磷酸二氢钾 1 . 5 k g , 溶于 5 0 0 k g 水中进行叶 损粒 和杂质+ 把选出的粒大 、 饱满 、 没有虫 口和杂质 的种 子作种 。确保 盛花期每公顷用尿 素 l 种子纯 度和 净度达 到 9 8 %.发 芽率 达到 9 5 %以上 . 含 水量 不高 于 面 喷 施 大 的益处 。

关于高油大豆优质高产种植技术的探讨

关于高油大豆优质高产种植技术的探讨

关于高油大豆优质高产种植技术的探讨大豆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农作物,不仅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同时也是许多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高油大豆更是近年来备受农业生产者关注的一个品种。

本文将探讨高油大豆优质高产种植技术,以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一、选择适宜的品种在进行高油大豆种植之前,我们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品种。

高油大豆品种选择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优质的种子也是种植高油大豆的重要前提。

二、合理施肥在种植高油大豆的过程中,合理的施肥是非常关键的。

针对不同的土壤条件,我们可以根据土壤分析结果进行施肥方案的制定。

一般来说,高油大豆对钾、氮和磷等元素的需求较大,我们应该在播种前充分施入合适的肥料。

三、科学管理水分水分对高油大豆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高油大豆种植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土壤的需水情况来科学浇水。

既不能过度灌溉导致土壤水分过饱和,也不能缺水导致高油大豆生长不良。

合理控制土壤的湿度,对于提高高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都非常重要。

四、病虫害防治在高油大豆种植中,病虫害是影响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在种植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比如使用合适的农药、采用轮作制度、加强病虫害监测等。

五、定期田间管理定期的田间管理对于高油大豆的优质高产种植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及时除草,松土松苗,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

同时,及时检查高油大豆植株的生长情况,对于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和调整。

六、精确采收高油大豆的种植过程中,精确采收是确保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采收前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选择适宜的收获时间,使用合适的收割机械,采用科学规范的采收技术。

综上所述,高油大豆优质高产种植技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

从品种选择到合理施肥,再到科学管理水分和病虫害防治,以及定期田间管理和精确采收,每一步都需要我们精心去把握。

只有掌握了合适的技术和方法,才能够有效提高高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高油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
【摘要】高油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以高油高产品种为核心,以改善土壤耕作为基础,以高油平衡施肥、防治病虫草害为保证的栽培技术。

【关键词】高油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
高油大豆是指含油率达到21%以上、蛋白质含量不低于 38%(干基),主要用于榨油的大豆。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是高油大豆的生态适宜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

1.品种选用
选用高油、—高产品种;是高油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核心,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1高油与高蛋白质要兼顾
高油大豆要同时满足榨油和饲料企业的要求,才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求油分含量在21%以上:且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8%。

1.2高油与高产要兼顾
高油大豆品种必须具有高产的特性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一般应较普通品种增产5%以上。

1.3与当地生态条件适应
高油品种的选用必须符合当地的土壤、积温、光照等生态条件,要充分考虑到品种的播期、生育期及成熟期与当地的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等相适应。

1.4保证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应达到国家二级以上良种标准,即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2%。

2.种子处理
2.1种子精选
播前进行机械精选,剔除破瓣、病斑粒、虫蚀粒、青秕粒和其他杂质。

精选后的种子应达二级良种以上,纯度98%,发芽率97%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3%。

2.2发芽试验
一般要进行两次,挑选前试一次;确定有没有选用的价值。

如果没有选用价值就重新更换,有价值就选用。

选后再搞一次发芽试验,发芽率达到97%以上方可播种。

2.3包衣处理
精选后的种子应进行包衣处理,ph在 5.5~6.5的土壤选用:每100:千克大豆种子用呓,6%适乐时 150毫升+益微100—150
毫升(克);在、ph大于6.5的土壤选用:每100千克大豆种子用2.5%适乐时150毫升+ 35%金阿普隆40毫升十益微100—150毫升(克);可用包衣机包衣。

人工包衣要包全、包匀。

3.适时早播
播种期直接影响大豆的发育与成熟,播期过早大豆生长量不足,播期拖迟,大豆不能正常成熟,含油量下降,对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影响,特别是生育期短的黑龙江省尤为重要。

试验证明适期早播较过早种植和晚播油分含量可提高0.5个百分点。

特别是晚播油
分含量下降更大,适期早播不仅可提高含油量、还可抢住墒情,保证出苗,促进根系发育,是高油大豆高产栽培的措施之一。

在黑龙江省一般年份高油大豆适宜播种日期,南部地区为4月25日至5月5日,中部地区为5月1日至5月10日,北部地区为5月5日至5月15日。

4.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主要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气温以及播种方式等而定。

大豆合理密植的原则是:肥地宜稀,薄地宜密;晚熟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早播宜稀,晚播宜密;气温高的地区宜稀,气温低的地区宜密。

另外,在同一地点大豆品种的株型不同,适宜种植密度也各异。

植株高大、分枝型品种宜稀;植株矮小、独秆型品种宜密。

5.植株田间配置
在种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植株田间的配置方式对群体结构有较大的影响。

在高肥水条件下,实行穴播栽培,由于穴播间距离加大,封垄期推迟,冠层内的黄枯叶减少,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

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等距穴播比条播增产4.0%一14.6%,增产的原因是增加了单株荚数。

通过对三垄栽培法双条精量点播与单条播的产量效果进行比较,证明在种植密度一致时,双条精量点播比单条播增产14.3%。

垄上双条播植株分布均匀,群体空间布局合理,垄上土壤水分和空气协调,有利于根系深扎;幼苗生长速度加快,从而提高产量。

当前随着除草技术的发展和抗倒伏新品种的育成,出现了窄垄密植的栽培方式。

窄垄密植的技术关键是:矮秆、半矮秆抗倒伏的大豆良种;窄行平播高密度种植;化学除草免耕种植;配套的肥水调控技术等。

窄垄密植并非垄距越窄越好,垄距应以能实行人工除草的最小行距为限;一般认为30厘米较佳。

试验表明,窄垄密植方式比常规栽培种植体系增产23.4%~24.0%。

6.间苗、借苗、补苗
6.1间苗
间苗是简单易行但不可忽视的措施,通过间苗,可以保证合理的种植密度,调节植株田间配置,为建立高产大豆群体打下基础。

间苗应在大豆齐苗后,从两片对生真叶展开后至第一片复叶全部展开前进行。

间苗时;要按规定株距留苗,拔除弱苗、病苗、杂苗和小苗,同时剔除苗眼草;并结合第一次中耕,进行松土培根。

6.2借苗
由于大豆的生长发育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在大豆群体中,因种种原因造成缺苗断条时,在缺苗的地段,大豆单株生长相对繁茂些,以补偿缺苗处的生长量。

但如果缺苗较多,超出了大豆的自我补偿能力,则会造成减产。

在间苗时,如果遇到断空的地方,可在断空的一端或两端“借苗”,多留1—2株苗,以增加大豆群体的补偿能力,保证群体能形成高额的生物产量,最终达到籽粒产量高产稳产。

6.3补苗
一般做法是,在播种时适当在边垄和地头多播一些种,或在垄沟中插一些种,长成的幼苗以补苗备用。

如果没有准备足够的幼苗供补苗用,可以采取补播的办法,即补播头一天傍晚用水浸种,补播时宜适当增加播种密度。

若补播早,可以用同一品种,否则必须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

值得注意的是,补苗时应带土移苗,移栽深度应与幼苗移栽前生长深度相一致。

补苗后或补播后都应及时浇水,以增加成活率。

7.大豆施肥
7.1秋整地深施肥
即在秋整地时,结合整地起垄将肥深施到土表下10厘米处,可根据不同耕法采用机械深施i扬施翻压和破垄夹肥等办法。

深施肥可以满足大豆全生育期对肥的需要,还可促进肥料的转化,提高肥料利用率,是应大力提倡的施肥方法。

7.2春播深施种肥
即在播种时将肥装肥箱。

在播种的同时将肥施人种下4-5厘米处,这是目前农村常用的施肥方法。

应该注意的是要调整施肥量,防止施肥量不准。

下肥不匀、堵肥等现象的发生。

7.3生育期间迫肥
生育期间根据大豆生育进程和大豆植株长相进行追肥。

目前农村主要是进行根部追肥和叶面喷肥。

一是在大豆花芽分化期进行追肥,可促进花芽分化;二是叶面喷肥,在大豆开花期,每667米2叶面喷尿素10~15千克,加磷酸二氢钾1.5千克,钼酸铵150克,
对水750千克进行叶面喷洒,如果缺少微量元素,还可以加入微量元素进行喷肥,对增加粒重保证大豆高产有很好的效果。

有条件的地方,在大豆花芽分化期,开花期进行两次追肥,在苗期、开花期和鼓粒期进行三次叶面喷肥,效果更好。

8.防治病虫害
对黑龙江省大豆的病害主要是大豆灰斑病、根腐病、大豆胞囊线虫病、菌核病和大豆疫霉根腐病。

主要的虫害是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大豆根潜蝇和二条叶:及时防治这些病虫害是高油大豆高产的保证。

9.及时收获
适宜收获期,因收获方法不同而异。

直接收获的最适宜时期,是在完熟初期。

此期大豆叶片全部脱落,茎、荚和子粒均呈现出原有品种的色泽,子粒含水量已下降到20%~ 25%左右,用手摇动植株会发出清脆响声。

如果采用分段收割的方法,就要将收割期适当提前,一般认为黄熟期是最适收割期。

此期大豆叶片脱落70%
-80%,豆粒开始发黄,少部分豆荚变成原色,个别仍呈现青色,是割晒的最适时期。

过早割晒,因茎秆叶片含水量大,不能早拾禾,青粒多,易霉烂。

反之,割晒过晚,则失去了分段收割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