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王打挂刘氏家谱 Word 文档
刘氏族谱 总谱

刘氏族谱总谱劉雄輝劉主編彭城氏堂第滿一公冊祠第族堂一編滿祠譜丁譜源流總譜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主編劉雄輝副主編劉金良責編劉雄輝錄入周昌盈校對劉雄輝資料劉海明劉齊華劉齊輝劉國兵劉雄輝劉遂文劉美文劉興偉劉小良劉乘勝劉有良劉新奇劉春華劉志農書名題字張並湘藜閣西元二零零七年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忠厚貽謨美,修齊衍慶長。
崇文明禮讓,敷教植綱常。
序正班聯定,源清昭穆詳。
根深枝必茂,奕葉毓奇芳。
——民國辛未歲(1931年)仲夏日。
穀旦。
“接續新派”又名“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全族正式統編字派時間是民國乙亥年(西元1935年)秋七月上瀚穀旦。
本祠轉述者是十八世孫齊嵩岳靈少龍氏。
即坡關廷佐門的齊嵩。
齊嵩,字嶽靈,號少龍。
又接續新派,(另名“新增宗派”)裕後思先澤,光前仰古唐。
庭階培玉樹,祿閣校華章。
孝友傳家學,軍民衛國康。
顯存峙漢鼎,世代永隆昌。
(注:“新增宗派”的作者和寫作時間沒有載明,)彭脊面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藜閣二零零七年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五修重版”凡例1、五修重版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相關要點在此說明。
2、本次重版,將譜牒分為丁譜和文譜兩種,丁譜排前,文譜排後。
丁譜有兩篇六冊,第一篇為總譜,專管源流,從遠祖堯帝敘至本門始祖,共計一冊,排為第一冊;第二篇為分譜,專管各門丁口,共計五冊,排為第二至第六冊。
3、丁譜按滿公祠堂各關劃分,坡關為第二冊,包括毛田門、廷佐門、楊家邊三門;墓關為第三冊,包括平頭林、銅盆沖二門;榨關為第四冊,包括榨老屋、郎仲屋、璧選屋、榨細屋四門;喬關為第五冊,包括喬林堂、張得祥二門;君用關為第六冊,包括月湖、湯夫、君用門三門。
4、文譜有六篇,分為四冊,第七冊包括三篇,即“譜牒概說”、“滿祠大事記”、“家訓”;第八冊一篇,即“家傳”;第九冊一篇,即“藝文著述”;第十冊一篇,即“圖像”。
5、本次重版,根據現代閱讀習慣,將豎排改為橫排,繁體改為簡體,不標點改為標點。
標點是一項艱難的工作,須有深厚的古漢語基礎才能所為,宥於水準,難免有錯。
德州(恩县)刘氏寻根篇Word文档(4)课件

德州王打卦村刘氏由来(四)“饮水思源,追根问祖”。
我们常问:我现在是怎么在这里生活?我们家族从从什么时间而来到这里?我们的先人又是怎么来得?他们是从哪里而来?一共迁徙了几次?这些就像历史问题一样,我们都很困惑思考着这些问题:“源头”在哪里?根系何方?全国之内只有几个大的家族中,保留着历史脉络的信息(家谱),多数家庭对家族历史迁移、家族继承传递都或多或少出现断层。
今天我就把我们王打卦刘氏从哪里而脉络往前梳理一下,仅供同族参考,中间难免也会出现一些因资料的缺失引起理解判断的失准,也希望大家海涵指正。
寻根要有线索,要有依据,要有历史资料为依托。
我在此就以“始祖移民至此”为中心,以“家谱”人脉传承为依据,以“红洞大槐树移民”为历史资料做依托,但历史流传的信息丢失,也只能说明我们祖先来自山西,但不能说明具体位置。
现在通过历史资料我们可以进一步缩小范围,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比较集中分布在两个区域,一是今聊城市,二是今菏泽市、兖州(当时菏泽隶属兖州)。
关于今聊城市的洪洞移民,明朝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
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的这一建议,很快作出决定:“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
”明廷立即着手对山西平民实施了一次向外移民行动。
“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
临清,辖丘县、馆陶两县,隶属东昌府。
实际上,明政府划定的山东移民区不只是临清一州,而是整个东昌府。
洪武二十二年(389年)八月,后军都督朱荣上奏称:“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Word]刘氏家谱
![[Word]刘氏家谱](https://img.taocdn.com/s3/m/298af202e53a580217fcfe1e.png)
[Word]刘氏家谱刘氏家谱(河南偃师郭坟)前言家谱----心灵的故乡,又称族谱、祖谱、宗谱、家志等。
它是一种特殊的文献,是最具平民特色的历史记载。
盛世修谱、续谱,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文明之成例也。
国有史、族有谱,家谱也可以补充国史的不足。
郭坟刘氏本次修谱、续谱的宗旨是:扬刘氏文化,明家族渊源,承先祖风范,晓兴衰之道。
今逢盛世,国威大振,百业具兴,家盛业旺,重修家谱乃本族之共鸣。
续好家谱,以祖宗之积德累仁,感召后世。
一、郭坟史记郭坟村位于洛阳盆地东部,洛河流淌于南,邙岭,邙山,横亘于北,偃师、洛阳、孟津三县交界于斯,邙山狮子峰屹立村北,汉魏洛阳故城布于村西南,首阳山位于村东北,山水环绕,古迹密布,是一块风水宝地。
郭坟村原名“鹿峰村”。
相传,周灵王太子晋出城狩猎,驻马邙山脚下,在苍翠的松柏林中,突然跃出一只梅花鹿,紧追过去,梅花鹿又忽然不见,消失处一山峰挺立,遂以“鹿峰”命名。
山间林中的小村即为鹿峰村(即现在的郭坟村)。
清代乾隆《偃师县誌》载,明朝吏科掌印郎士中,官名,郭如星为吏部监察官,言正力行,不畏强暴。
万历年间,多次上书揭露得宠宦官陈奉之罪行,曾被明神宗贬为杂官,郭如星故后,墓葬于邙山狮子峰下,郭姓后人为先祖守墓而聚居此地,遂更名“郭坟”,延续至今。
二、刘姓起源刘姓起源有五,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支出自祁姓,是尧的后裔。
唐代济南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记载,帝尧(注1)陶唐之后受封于刘,裔孙为刘累,注2,。
夏朝孔甲,注3,时期,刘累为夏王驯养龙,有功而受封于刘国。
后来,刘累因故迁于河南鲁山,刘累为目前公认的刘姓始祖。
他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子孙。
东周时,周顷王封其季子于故刘累封地---刘城,史称刘康公,其后以刘为氏,称姬姓刘氏。
故封地在今河南偃师市南之缑氏镇。
另两支形成于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娄敬,屡献奇谋,高祖赐其族姓刘,此为赐姓之刘,汉朝初年,奉行和亲之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其子随母姓皆姓刘,此随母姓之刘。
刘氏族谱序文范本

刘氏族谱序文范本
以下是一个刘氏族谱序文的范本:
予尝仰观乾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坦九曜,旋绝归向,犹君之尊,而无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而五岳八表,透迤顾盼,犹祖之亲,而不敢不本焉。
此君亲一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援之者谓之裹。
为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
为人臣当鞠躬尽率,为人后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也。
今阅我刘姓谱谋,上湖姓源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礼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传赞以尚忠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乎?是为序。
全国刘氏字辈资料

全国刘氏字辈资料山东曹县刘氏字辈:“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
山东刘墉后裔字辈:“英九廷文国德世宗永长春瑞祥云照成志玉保恩”。
山东禹城伦镇齐与华店范庄刘氏字辈:“鸿吉泉守安祥培凯青龙门”。
山东清河刘氏字辈:“土火金水木克嘉承恩广”。
山东刘邦二哥刘仲后裔字辈:“世金体学广”。
山东密县刘家庄刘氏字辈:“同德文自尚孚庭世丙东益善丛仁政存中治国荣广有祥源照长功志庆成品方禄振胜义种福荫龙”。
山东日照东关刘氏字辈:“允世惟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
山东日照南湖花峡峪、涛酪刘家湾、秦楼刘东楼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日照高兴镇刘家尧王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长清小刘庄刘氏字辈:“安生书业广传家心田良润玉得乃达名远义路长”。
山东东阿刘氏字辈:“道昌恒光利吉业”。
山东东营垦利刘氏字辈:“文延永荣……”山东乐陵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岔村刘氏字辈:“裕登敦尚崇隆”。
山东滕州刘氏字辈:“茂朝开学新”。
山东巨野刘海村刘氏字辈:“思孔文世宗家元方朝德继子照宪祥庆繁毓美惠教学同衍善光明熙来瑞乃法传永昌景其登高贵”。
山东平阴刘氏字辈:“家声传纪广”。
山东平邑刘氏字辈:“世国民成士泽”。
山东平度张舍镇刘氏字辈:“兆文永甲辉鸿田景元多”。
山东牟平刘氏字辈:“清家继传德合教永远明一朝来复本”。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世福金兆保守存”。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景广金明玉晓东昭峻翔谱科咏洪治登高朝秋罡荣纪书盛礼魁阁居青长”。
山东阳谷刘华育村刘氏字辈:“玉明金广景文”。
山东即墨刘室刘氏字辈:“人思敦本一志同方”。
山东即墨店集刘家河北刘氏字辈:“文章可殿元德乃泽成宗”。
山东吴定府海丰杨家桥刘家庄刘氏字辈:“凤文显树玉”。
山东汶上刘氏字辈:“天则(子)万年青仁义礼智信君德宽永刚”。
山东沂水刘氏字辈:“德建方树基诚存斯延龄若克传宗志丕振乃家声”。
山东沂源刘氏字辈:“宗月厚乃长元本京(敬)慕九”。
刘氏家谱序范文

《刘氏家谱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刘氏家族,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族谱者,乃刘氏家族之史也,其可明世系、辨昭穆、别亲疏、序长幼,乃家族传承之重要载体。
考我刘氏,源自帝尧陶唐氏,受封于刘,以地为氏。
刘氏后裔,名人辈出,如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蜀汉昭烈帝刘备等,皆为刘氏之骄傲。
历经数千载,刘氏族人遍布华夏,开枝散叶,成为中华民族之重要组成部分。
时至今日,刘氏后裔秉承先祖之优良传统,勤奋好学、诚信待人、团结友善、互帮互助。
为弘扬刘氏家族文化,传承刘氏家族精神,我们决定编撰《刘氏家谱》。
编撰族谱,乃浩大工程,需举全族之力。
我们将广泛搜集资料,认真考证史实,力求准确无误。
同时,希望刘氏族人积极参与,提供线索和资料,共同完成这项艰巨而光荣之任务。
愿我刘氏族人,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编撰出一部完整、准确、详实之《刘氏家谱》,以传后世,流芳千古。
是为序。
[撰写人姓名] [撰写日期]。
刘氏族谱 总谱

刘氏族谱总谱劉雄輝劉主編彭城氏堂第滿一公冊祠第族堂一編滿祠譜丁譜源流總譜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主編劉雄輝副主編劉金良責編劉雄輝錄入周昌盈校對劉雄輝資料劉海明劉齊華劉齊輝劉國兵劉雄輝劉遂文劉美文劉興偉劉小良劉乘勝劉有良劉新奇劉春華劉志農書名題字張並湘藜閣西元二零零七年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忠厚貽謨美,修齊衍慶長。
崇文明禮讓,敷教植綱常。
序正班聯定,源清昭穆詳。
根深枝必茂,奕葉毓奇芳。
——民國辛未歲(1931年)仲夏日。
穀旦。
“接續新派”又名“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全族正式統編字派時間是民國乙亥年(西元1935年)秋七月上瀚穀旦。
本祠轉述者是十八世孫齊嵩岳靈少龍氏。
即坡關廷佐門的齊嵩。
齊嵩,字嶽靈,號少龍。
又接續新派,(另名“新增宗派”)裕後思先澤,光前仰古唐。
庭階培玉樹,祿閣校華章。
孝友傳家學,軍民衛國康。
顯存峙漢鼎,世代永隆昌。
(注:“新增宗派”的作者和寫作時間沒有載明,)彭脊面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藜閣二零零七年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五修重版”凡例1、五修重版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相關要點在此說明。
2、本次重版,將譜牒分為丁譜和文譜兩種,丁譜排前,文譜排後。
丁譜有兩篇六冊,第一篇為總譜,專管源流,從遠祖堯帝敘至本門始祖,共計一冊,排為第一冊;第二篇為分譜,專管各門丁口,共計五冊,排為第二至第六冊。
3、丁譜按滿公祠堂各關劃分,坡關為第二冊,包括毛田門、廷佐門、楊家邊三門;墓關為第三冊,包括平頭林、銅盆沖二門;榨關為第四冊,包括榨老屋、郎仲屋、璧選屋、榨細屋四門;喬關為第五冊,包括喬林堂、張得祥二門;君用關為第六冊,包括月湖、湯夫、君用門三門。
4、文譜有六篇,分為四冊,第七冊包括三篇,即“譜牒概說”、“滿祠大事記”、“家訓”;第八冊一篇,即“家傳”;第九冊一篇,即“藝文著述”;第十冊一篇,即“圖像”。
5、本次重版,根據現代閱讀習慣,將豎排改為橫排,繁體改為簡體,不標點改為標點。
標點是一項艱難的工作,須有深厚的古漢語基礎才能所為,宥於水準,難免有錯。
王打卦逐渐消失乡风民俗 Word 文档

《乡俗篇序》序言—记住王打卦逐渐消失的家乡风俗俗语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就是说各个族群在千百年变迁中,因时因地地形成一个个不同民风。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的交往不断加快,生活饮食不断的丰富,各个地方的思想逐步开放,言语的标准普通话已经更广的推广,行为也趋向逐渐同性化。
而过去小地方风俗逐步被淡出视野,甚至已经消失,大格局的民族风民俗逐步统一,对国家整体性越加一致,但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将要失去,特别带有历史痕迹的民俗一旦消失,那将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了,对一个族群、家族的来龙去向地迁移,将失去方向;对祖先的“饮水思源”的祭祀,也将失去正本清源的基础,其实“邯郸学步”的事例时常发生在我们周围,只是我们也不知对错了。
说到风俗逐渐被遗忘,或说是被同化也好,首先饮食文化是变化最快的,现在饮食中十有八九是外来品种了。
随着外来物种的增多,各地饮食的不断交流融合,以及对经济产量的趋势性。
原有农业、水果等物种,如果不能更新换代提高产量以及改善口感的话,都逐渐离开人们餐桌,淡出人们视野,最终退出舞台,偶有幸运的话,也只能在深山沟壑旁见到它们孤单瘦影。
而以特定农作物形成民族的历史文化,只能是形而上学的仪式存在了。
其次,婚俗文化变化在最近几十年也在加速变化,各种婚礼都趋向快捷化、城市化、低俗趣味化。
农村中原有结婚热闹的场面少了,相邻之间义务帮忙的场面少了,一起围着大灶台吃饭的场面少了,原有婚礼程序少了。
取而代之是,饭店化流水宴、低俗取闹场面。
本来人生最庄重的大事,就这样淡化。
几千年形成的风俗意义,就这样被忘记,这里可承载每一代人对后代的重托与期盼。
再次,节日的潜移默化的在变化,有的基本没有变,但特定民风、民俗祭日祭祀活动已经忘记,特定节日意思已经物是人非。
例如除夕守岁本是祭祀祖先,人神共处,其“饮水思源。
慎终追远”之时。
现在都成为放假娱乐的时间,或者连家也不回,直接出门旅游了。
这样春节其实正在失去它本意。
七夕节更变成中国“情人节”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原县王大挂村的刘姓由来饮水思源、寻根问祖每年春节祭祀时,常常提到的“寻根问祖”这个永恒的话题,这可能是一生的话题,只有在春节时说得最多,这可能是缅怀先人、寻根求源的思维,这也是中国人传承。
这样话年年问,年年讲。
长辈希望晚辈能记下,传承下去,年年岁岁时光流逝,再回首已经过去三十了,祖父辈的人慢慢都去世。
搜集各种文献资料也越难了,只能一步步做。
但是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破坏原有自然经济模式基础,现在人口不断迁入城市,家族模式不断分裂,不抓紧时间整理好家族来历,怕以后真的失传了。
现在整理出来为家族以后有个参照,还有那些早年闯关东的人,能看到老家根的来龙去脉。
1,历史背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古槐三代在山西省洪洞县贾村附近,南同蒲铁路西侧,有一处浓荫盖地、槐柳相间的树丛。
每年,这里都游人不断,名声传遍五湖四海。
这里就是数不清的亿万人的“故乡”——洪洞古大槐树处。
走进树丛,一座古朴的木牌坊迎面而立,它四柱三门,中门高大,门额有横匾,匾上雕着“誉延嘉树”四个斗大的古体字。
过木牌坊不远处有碑亭一座,亭内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书“古大槐树处”五字。
石碑矗立处,就是“誉延”数百年的第一代大槐树生长的地方。
这棵大槐树在地面消失之后,从根部又生长出一株小槐,人称第二代。
这株第二代槐树不知何年又干枯了,如今树体尚在,枝叶全无,挺立于碑旁。
说来有趣,第二代死后,从它的根部又生出一棵第三代来,30多年来,年年枝繁叶茂,一年比一年高大。
对于这棵大槐树,教百年来,黄河下游的村村寨寨,甚至更广泛的地区,一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在晋、冀、鲁、豫、皖等省,还有首都北京附近,还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
”一棵槐树怎么就成了亿万人的“故乡”了呢?明初的六次移民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
元朝末年,战争连绵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廓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
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
到了永乐初年,情况仍未好转。
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紧接着又出现了较大的天灾。
永乐元年(1403年)甲午,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
庚寅,山东蝗。
丁酉,河南蝗。
永乐二年八月,淫雨毁北京城5000余丈。
10月,黄河决口,冲毁开封城。
面对这种社会经济异常凋敝的情况,朱元璋和朱棣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对于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
于是,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
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宁,而且多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特别是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
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便大量从山西南部迁民。
从现有史料来看,明初从山西迁民共有6次,这些移民,不仅被迁送到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还有的迁送到了遥远的淮河以南。
至今在北京大兴、顺义等县,还有许多以山西的县名命名的村庄,如长子营、屯留营、霍州营等。
“这里就是我的老家”山西这6次移民,都与洪洞大槐树发生过关系。
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
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
寺旁有一棵大槐树。
明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尔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
老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人人悲伤,个个哭泣。
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县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几片槐树叶,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状极可悯。
当广济寺在视线中渐渐消失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
此时,恰好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古槐。
那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在秋阳的照射下,闪着翠绿色的光亮。
树上还有乌鸦窝,高筑枝头。
于是,这株古槐上老鸹窝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迁民们的心中。
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
”便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
“鸹”与“鹳”发音相近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18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10次。
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
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迁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迁民两次,总计3次。
洪武二十—年,往山东临清、二十二年往山东东昌、先后两次迁民;二十二年,还从沁州往山东迁去自愿应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东迁民,往山东迁民共4次。
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迁往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
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地区)迁民。
永乐年间8次迁民全是往京畿地区(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迁民的。
2,历史资料杨安样先生曾对大槐树迁民史实做了整理:根据《明太祖实录》、《明史·食货志》、《李善长传》、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等文献载,明初迁民,主要从内蒙古、苏松嘉湖杭五郡、山西以及其它零星地区迁出。
洪洞迁民共十七项,占明初迁民记载六十六项的百分之二十六。
现将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十七项分述如下:1.《明太祖实录》卷110载:“洪武九年十一月徒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于风阳屯田”。
2.《明太祖实录》卷131载:“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3.《明大祖实录》卷193裁:“洪武二十—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显少……上访户部侍郎杨靖曰:…‘山西民众,宜如其言。
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新德(豫)、真定(冀)、临清(鲁)、归德(豫)、太康(豫)等处间旷之地,今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4.《明大祖实录》卷197载: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后军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徒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5.胡广《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上以河南彰德、卫平、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贵地利,山西民众地狭故多贫,乃命后军督府柬事事李恪等渝其民愿徒者,验丁佃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
复令工部榜渝”。
(备注)6.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给山西民兵十万人,钞各三十锭,令量牛屯田。
7.《明太祖实录》卷223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宋国公冯胜等籍民兵还。
先是上遗胜等往太原、平阳选民丁立都伍,置卫屯田,至是还以所籍之数报之……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8.《明太祖实录》卷223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柬事李恪、徐礼还京。
先是命恰等往谕山西民愿徒居彰德者听。
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计今年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千—百八十万三千余斤,见种麦苗万三千一百八十余顷。
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民之贫者少矣”。
9.《明大祖实录》卷236载:洪武二十八年正月,甲寅谴使救晋王桐,发山西都指挥使司属卫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明太宗实录》卷21载:“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
先是刑部尚书郑赐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等处境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11.《明太宗实录》卷12下裁: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命户部遣官核实出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12、《明太宗实录》卷31裁永乐二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
13、《明太宗实录》卷37载:永乐三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实北京。
14、《明太宗实录》卷40载:“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史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
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15、《明太宗实录》卷49载:“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由西之平阳、泽、澜,山东之登莱好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六斗”c16、《明太宗实录》卷103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定州,免赋役三年”。
17、《明太宗实录》卷106载,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本处地孬且窄,岁屡不登,衣食不给,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
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本注:王大挂乡所在地在解放前在东屯,旧称大屯乡,因在恩县城东,也称东大屯。
在解放前隶属恩城县,恩城县隶属东昌府,恩城县的前身是恩州、贝州演绎过程。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始置清河郡,治所在临清东北十五里。
此时始置东武城县,治所在今河北故城县瓦子庄附近。
东武城县隶属清河郡。
(清河、建国。
故城一带解放前隶属山东)西晋太康(公元280---289)年间,去‘东’字,始称武城县。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前后,北齐进行区划调整:撤销武城县,其境域并入贝邱县,贝丘县治由临清东南十里移至临清东北十五里厝城清河郡治所。
此后,清河郡由旧治移至新置武城县治所之信成,此所谓《北周地理志》所载“清河郡治武城”。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始置贝州,治信成。
因武城县治信成,故称贝州治武城。
此后,清河郡、贝州、武城县并存于信城。
贝邱县隶属贝州。
隋开皇六年(586),信成之武城县改为清河县。
由贝邱县析出原武城县旧地,恢复原武城县建制,治地在原址(故城县瓦子庄附近)。
贝邱县改称清阳县。
武城县隶属贝州。
唐武徳六年(623)为避水灾,徙贝州治于历亭(今武城县武城镇)。
唐武德八年(625),贝州治地由历亭迁回清河县治所信成。
唐调露元年(679)武城县治所由瓦子庄附近向东南迁移九里,即今祖阳庄关庙附近。
唐咸通元年(860 ),贝州治地由信成迁至新贝州城(今清河县城贝州旧址)。
武城县隶属贝州。
北宋庆历八年(1048),涿州人王则贝州起义,文颜博讨灭之,遂改贝州为恩州,仍治贝州原址(今清河县城贝州旧址)。
武城县隶属恩州。
金阜昌五年(1134),恩州治移至历亭。
明洪武二年(1369),降恩州为恩县,治原址(今武城镇)明洪武七年年(1374)恩县城由旧城(现武城县内)迁至许官镇,即今恩城镇,属山东(宣承) 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
恩城县存在585年(公元1369----1956)里,建有完整行政体系、城墙防御体系(城墙已经拆除,但护城河依稀存在)、教育文化体系(状元楼、状元印已经不在了,但文昌阁风采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