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
人教版高考语文必背篇目75篇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一、《论语》(共十则)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二、《孟子·鱼我所欲也》1.《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三、《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左传·曹刿论战》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高考必背论语十二则知识点

高考必背论语十二则知识点现今,高考已成为考生们人生道路中的重要一步。
为了应对这场考试的挑战,学生们需要全面掌握各科目的知识。
而在语文考试中,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考生必须熟悉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高考必背的论语十二则知识点。
一、克己复礼:《论语·八佾》:“口说不信,邦无道;不诵五经,邦无宪法;不兴礼乐,邦无乐德;不作乐德,邦则破。
”这一章节强调了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要言行一致,做到自己要求他人做到的事情。
二、教育功臣:《论语·为政》:“致一则不易,学一则不费”的观点,告诉我们只要真心投入,就能取得学习的成果。
在备考中,我们要以刻苦学习为前提,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礼貌为先:《论语·公冶长》:“不教而杀谓之虐,教而杀谓之傲。
”这段名言表明了礼貌的重要性。
在高考考试中,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待人有礼,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四、知行合一:《论语·为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光有知识还不够,我们要将知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取得快乐与满足。
五、尊重他人:《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是看重道义,而不是只追求私利。
在备考中,我们要像君子一样,尊重他人,不为个人利益损害他人。
六、责任感与角色:《论语·述而》:“君子贞而不窕,小人窕而不贞。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君子要有责任感,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备考中,我们也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七、勤奋刻苦:《论语·学如不及》:“死而后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业,我们必须坚持不懈,不畏惧困难,直到取得最终的成功。
八、忍让宽容:《论语·颜渊》:“吾日三省吾身。
”这一章节让我们明白要反思自己,改变自己的弱点与不足。
在考试中,我们要宽容他人的错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随时进行自我反省。
高考论语必背部分

目录高考论语必备高考论语常考☆高考论语必背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论语》十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高考论语常考【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高中语文必背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必背论语十二章有关高中语文必背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的论语部分是特别重要的,在高考的时候,常常会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必背论语十二章,欢迎大家参考阅读,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高中语文必背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朝闻道”“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质胜文则野”“士不行以不弘毅”“譬如为山”“知者不惑”“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小子何莫学夫《诗》”“君子食无求饱”“克己复礼为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第三则)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篇第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论语·雍也》)曾子曰:“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第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论语》诵读学而篇第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高考必背文言文75篇

高考必背文言文75篇1. 《论语》十二则2. 孟子《鱼我所欲也》3.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 《左传·曹刿论战》5.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6. 诸葛亮《出师表》7. 陶渊明《桃花源记》8. 郦道元《三峡》9. 韩愈《马说》10. 刘禹锡《陋室铭》11. 柳宗元《小石潭记》12. 范仲淹《岳阳楼记》13. 欧阳修《醉翁亭记》14. 周敦颐《爱莲说》15. 杜甫《春望》16. 王维《使至塞上》17. 李白《行路难》18. 白居易《观刈麦》19. 刘禹锡《秋词》20. 杜牧《赤壁》21.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22.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2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24. 文天祥《过零丁洋》25.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6.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7. 王之涣《登鹳雀楼》28. 王昌龄《出塞》29. 高适《别董大》30.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31.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2. 李白《将进酒》33. 王维《山居秋暝》34. 王安石《泊船瓜洲》35. 柳宗元《捕蛇者说》36. 杜甫《兵车行》37.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38.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39.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40.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1. 陆游《游山西村》42. 文天祥《正气歌》43. 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44.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5. 诸葛亮《诫子书》46.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47. 曹操《观沧海》48. 王湾《次北固山下》49.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0.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51. 贾谊《过秦论》52. 杜牧《六国论》53. 欧阳修《伶官传序》54.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55. 苏洵《六国论》56. 王羲之《兰亭集序》57.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58.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59. 姚鼐《登泰山》60.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61. 杜甫《兵车行》62. 李清照《夏日绝句》6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64. 苏轼《前赤壁赋》65.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66. 王维《山居秋暝》67.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68. 杜甫《望岳》69. 王安石《明妃曲》70. 李清照《如梦令》71.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7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73. 陆游《书愤》74. 文天祥《扬子江》75. 龚自珍《己亥杂诗》。
必背《论语》60首

《论语》精选60则一、学而篇 10则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2. 有子曰:“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译文]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说:“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1.3)[译文]孔子说:“满口是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
这种人,心里是很少有仁德的。
(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情尽到自己心力了吗?与朋与交往有不真诚的地方吗?老师传给我的学业还有没有熟悉的吗?”5.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面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对待友人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友爱,说话谨慎,守信用;对众人又广泛的爱,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些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还有余力,就去学习经典文化,不断提高自己。
”6.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1.8)[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即使读书,也不会扎实。
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
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
犯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
”7.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1.12)[译文]有子说:“人际间礼的应用,以做到和谐为可贵。
……小事大事都依着这个原则去办。
”8.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23新高考语文背诵60篇纯正文

2023新高考背诵篇目60篇正文一、文言文必修(10篇)❶《论语》十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❷劝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24高考语文新高考背诵篇目

2024高考语文新高考背诵篇目一、2024新高考必背古文1.《论语》十二章2.劝学3.屈原列传4.谏太宗十思疏5.师说6.阿房宫赋7.六国论8.答司马谏议书9.赤壁赋10.项脊轩志11.侍坐《论语》12.过秦论(上篇)13.陈情表14.归去来兮辞15.种树郭橐驼传16.五代史伶官传序17.石钟山记18.登泰山记二、2024新高考必背古诗词1、《静女》先秦·佚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3、《离骚(节选)》先秦·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4、《涉江采芙蓉》两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5、《短歌行》两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
目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填空
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
子曰:“道之以政,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道之以德,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来之,________________。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子曰:“其身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令不从。
”
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曰:“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天下无道,________________。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___。
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____。
”
知其不可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子路曰:“不仕无义。
________________,不可废也;________________,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仁者爱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__,谨而信,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则以学文。
”
子曰:“参乎!________________。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________________。
”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颜渊曰:“________________。
”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君子之风
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子曰:“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________________,在陋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子曰:“知者乐水,________________。
知者动,________________。
知者乐,________________。
”
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________________,不亦远乎?”
周而不比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________________。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损矣。
”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________________。
”
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以友辅仁。
”
诲人不倦
子曰:“性相近也,________________。
”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
________________;由也兼人,________________。
”
高山仰止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________________”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________________,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
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钻之弥坚;________________,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沂水春风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中庸之道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________________。
”
子曰:“___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子曰:“乡原,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