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中山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山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山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山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408.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0.5%,总量继续居全省第五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3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50.63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513.56亿元,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60.8:36.1调整为3.1:60.4:36.5。

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56106元,按全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8102美元,增长10.1%;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96612元,按全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13951美元,增长9.0%。

民营经济增加值636.39亿元,增长12.0%,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达45.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5%。

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7.0%。

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呈现“五升三降”态势,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分别上涨14.3%、2.1%、2.4%、3.0%和3.8%;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6.7%、0.4%和0.9%。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6%。

年末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1万个;城镇从业人员24.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产业结构调整有待加快,资源环境约束增加,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等。

二、农业全年农业总产值75.36亿元,增长3.7%;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1元,增长10.0%。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35万亩,增长6.4%;甘蔗种植面积0.53万亩,下降63.1%;蔬菜种植面积38.81万亩,增长12.1%;水果种植面积10.97万亩,下降0.2%。

2017年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3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09%,比上年末提高0.65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2.5万人,出生率17.15‰;死亡人口4.7万人,死亡率6.42‰;自然增长人口7.8万人,自然增长率10.72‰。

初步核算并经广东省统计局核定,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4.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5.30亿元,增长4.5%,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1.9%;第二产业增加值1094.71亿元,增长7.6%,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2.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03亿元,增长7.2%,对GDP 增长贡献率为45.7%。

三次产业结构为18.6﹕38.8﹕42.6,第一产业占比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与上年持平。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3.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5%,金融业增长5.4%,房地产业增长12.0%。

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7.29亿元,增长3.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306.88亿元,增长8.1%。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612.28亿元,增长8.4%。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469.79亿元,增长5.3%。

民营经济增加值1818.22亿元,增长7.7%。

2017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744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5738美元,增长6.4%。

全年来源于湛江的财政总收入58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0%。

税收收入7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9%。

其中,增值税17.44亿元,增长15.0%;营业税及改征增值税11.93亿元,增长17.4%;个人所得税3.25亿元,增长22.7%;企业所得税6.32亿元,增长28.8%。

2017年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76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2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181.12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1061.39亿元,增长10.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1∶50.7∶44.2调整为4.6∶50.2∶45.2。

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6.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3%,金融业增长4.8%,房地产业增长24.0%。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511.36亿元,增长14.4%。

民营经济增加值1685.64亿元,增长10.0%。

全市人均GDP42025元,增长8.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8万人,增长12.8%;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1%。

三、工业与建筑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72.40亿元,比上年增长8.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6.2%下降为45.6%。

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296.73亿元和51.75亿元,增长10.7%与11.7%。

完成工业总产值4874.41亿元,增长9.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86.07亿元,增长10.3%。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77.7%。

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8%、集体企业下降1.6%、股份制企业增长1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7%;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1944.55亿元,增长8.1%;轻、重工业中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7%。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652.87亿元,增长10.3%;完成出口交货值438.37亿元,增长4.2%;工业产品销售率96.5%。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3个,其中亏损企业113个,比上年增长25.6%;实现利润总额291.73亿元,增长10.0%,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4.22亿元,增长47.3%。

2010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日期:2011年03月17日来源:中山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2011年3月14日2010年,中山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力做好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和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大力推进经济强市、和谐中山等方面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开新步伐。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826.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3.5%,总量继续居全省第五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52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73.60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702.20亿元,增长11.0%。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58.7:38.5。

民营经济增加值830.63亿元,增长14.5%,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达45.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0%,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3.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

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六升二降”态势,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6.0%、0.6%、3.8%、1.2%、0.9%和5.1%;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分别下降6.9%和0.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6%,其中轻工业上涨1.3%,重工业上涨4.2%。

年末全市新增就业人员8.01万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9.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9.38亿元,增长26.2%;其中税收收入127.74亿元,增长27.1%。

二、农业全年农业总产值86.82亿元,增长3.2%。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43万亩,下降0.5%;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05万亩,增长11.1%;蔬菜种植面积34.71万亩,下降7.3%;水果种植面积10.52万亩,下降5.3%。

2017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2017年东莞生产总值(GDP)7582.12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36亿元,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3593.84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3964.65亿元,增长7.2%。

三次产业比例为0.3:47.4:52.3。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2%,批发和零售业增长4.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8%,金融业增长3.9%,房地产业增长2.0%,其他服务业增长12.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1329元,增长7.5%,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3527美元。

在现代产业中,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67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292.23亿元,增长15.0%。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403.32亿元,增长8.6%。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064.14亿元,增长7.7%。

民营经济增加值3739.48亿元,增长9.0%。

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100.0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9.1%。

其中,企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含快递)收入33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邮政发送信函9429万件,邮政快递包裹2161万件,邮政汇款金额11.50亿元。

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44.6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80.9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05.89万户。

年末互联网用户175.67万户,减少3.14万户;宽带接入用户172.50万户,减少2.27万户。

年末全市有星级酒店33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4家。

全市有旅行社133家,全年接待国际及港澳台游客403.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

其中接待外国游客112.54万人次,增长1.7%;接待港澳台游客291.13万人次,增长0.8%。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5.96亿美元,增长2.7%。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738.18万人次,增长10.2%。

旅游总收入488.90亿元,增长9.6%。

2018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2018年末常住人口331.0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2.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8.35%,比上年末提高0.07个百分点。

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12.49‰,死亡率2.87‰,自然增长率9.62‰。

年末户籍人口176.92万人。

初步核算并经广东省统计局核定,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32.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5.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59亿元,增长2.2%,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0.59%;第二产业增加值1780.23亿元,增长4.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1.20%;第三产业增加值1790.88亿元,增长7.6%,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21%。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49.0:49.3,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2.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2.8%,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7%。

民营经济增加值1908.6亿元,增长5.9%,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达52.5%。

全市人均GDP110585元,增长4.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16711美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1.4%,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

交通和通信类、医疗保健类,分别上涨2.4%和1.8%;食品烟酒类、居住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1.6%、1.5%、1.1%、0.8%和0.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下降0.7%、0.8%。

年末全市新增就业62009人,城镇登记失业1088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

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5.23亿元,增长0.8%;其中税收收入234.67亿元,增长6.3%。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37.89亿元,下降3.8%。

其中,教育支出70.35亿元,增长5.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类支出25.74亿元,增长7.7%;社会保障和就业类支出33.68亿元,增长32.2%。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东临伶仃洋,珠江八大出海水道中有磨刀门、横门、洪奇沥等三条经市境出 海。市境内平原广阔,山丘起伏,雨量多而强度大。水系可以划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明显区别而又 互相联系的部分。平原地区河网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典型河口区特色。中山市平原河网是珠江河口区网 状水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呈现大致自西北向东南伸展的扇形网状河系。市境内平原河网的河道,河床高程均 处于海平面以下,且坡降很小。绝大部分河床的纵横剖面均表现为波状起伏,仅磨刀门水道河床的纵剖面出现倒 比降。中山市低山丘陵区的河流,大部分流入珠江各干支流,小部分独流注入珠江河口湾伶仃洋,因此仍属珠江 水系。受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的影响,各河溪表现出以五桂山为中心向四周流散的放射状网格分布的特点。
2021年,中山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税收收入227.40亿元,增 长8.8%。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2.49亿元,增长25.8%。其中,教育支出107.05亿元,增长28.7%;社会保 障和就业支出56.68亿元,增长37.6%;卫生健康支出39.38亿元,增长43.1%。民生类支出329.91亿元,占一般 公共预算支出比重69.8%。
中山市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全市有脊椎动物230种, 其 中 鸟 类 1 5 目 4 5 科 1 5 9 种 , 兽 类 6 目 1 3 科 3 1 种 , 两 栖 类 1 目 5 科 11 种 , 爬 行 类 1 目 7 科 2 9 种 。 国 家 重 点 保 护 物 种 2 1 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1种,即蟒蛇;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20种,分别是中国穿山甲、水獭、小灵猫、斑 林狸、黑翅鸢、黑耳鸢、白腹海雕、蛇雕、凤头鹰、赤腹鹰、松雀鹰、普通鵟、白腹隼雕、红隼、褐翅鸦鹃、小 鸦鹃、领角鸮、鹰鸮、雕鸮、虎纹蛙;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 类。

2016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202.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12亿元,下降0.4%;第二产业增加值1675.39亿元,增长6.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4.9%;第三产业增加值1457.26亿元,增长9.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3.6%。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52.3:45.5。

全市人均GDP 达99471元(折14975美元),增长7.1%。

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65.28亿元,增长14.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9.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61.31亿元,增长11.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0.5%,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462.71亿元,增长12.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890.10亿元,增长12.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1.1%。

民营经济增加值1693.73亿元,增长7.8%,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达52.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9%,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3%。

年末全市新增就业47128人,城镇登记失业106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

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5.01亿元,增长6.1%;其中税收收入200.71亿元,增长7.3%。

二、农业全年农业总产值119.13亿元,下降0.4%。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22.37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经济作物种植8.87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蔬菜种植33.35万亩,下降3.0%;水果种植9.6万亩,增长2.1%。

粮食总产量15.82万吨,下降3.8%;蔬菜产量50.51万吨,下降3.5%;水果产量18.74万吨,增长2.9%。

全年出栏生猪29.34万头,下降2.6%;三鸟上市876.52万只,增长4.1%;肉类总产量3.08万吨,下降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450.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6.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89亿元,下降2.5%;第二产业增加值1734.97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1648.45亿元,增长9.1%。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50.3:47.8。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4%,金融业增长6.0%。

全市人均GDP达106327元(折15748美元),增长5.7%。

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10.17亿元,增长11.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5%。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06.32亿元,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4.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85.62亿元,增长8. 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010.11亿元,增长9.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1.3%。

民营经济增加值1799.82亿元,增长5.7%,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达52.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6%,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9%。

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呈“七升一降”态势,其中,医疗保健类、居住类涨幅居前,分别上涨9.8%和2.8%;交通和通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其他用品和服务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上涨1.7%、1.3%、1.2%、0.9%和0.5%;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3%。

年末全市新增就业61073人,城镇登记失业105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

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2.73亿元,增长8.3%;其中税收收入220.84亿元,增长13.6%。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23.23万亩,增长3.8%;经济作物种植9.10万亩,下降0.4%;蔬菜种植34.93万亩,增长4. 7%;水果种植8.88万亩,下降6.3%。

粮食总产量14.56万吨,下降8.0%;蔬菜产量50.53万吨,微增0.04%;水果产量17.0万吨,下降6.9%。

全年出栏生猪23.39万头,下降20.3%;三鸟上市750. 23万只,下降14.4%;肉类总产量2.62万吨,下降14.9%。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4.9%。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3. 5%;民营企业增长1.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 2%;股份制企业增长3.0%。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2. 8%;重工业增长7.2%。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长9.3%,中型企业增长8.0%,小型企业下降3.1%,微型企业下降5 1.2%。

分行业看,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2%,其中医药制造业下降16.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9.1%,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下降0.8%,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1.5%。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8.3%,钢铁冶炼及加工业下降13.6%,石油及化学行业下降1.2%。

传统优势工业增加值增长6.0%,其中金属制品业下降3.8%,食品饮料业增长7.2%,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长18.3%,建筑材料业增长8.1%,家具制造业增长9.5%,纺织服装业下降8.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5.67亿元,下降6.4%;主营业务利润245.77亿元,下降8.56%。

民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6.08亿元,下降9.72%。

经济效益保持平稳,总资产贡献率10.69%,资本保值增值率104.77%,流动资产周转率1.79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37%,资产负债率58.94%,全员劳动生产率14.18万元/人•年,产品销售率96.77%。

2017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7.32亿元,增长3. 9%。

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产值216.53亿元,增长30.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0.92万平方米,下降2.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4.60万平方米,下降4.1%。

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44.86万元/人•年,增长8.1%。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248.48亿元,增长8.7%。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623.97亿元,增长14.8%。

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135.11亿元,增长8.6%;集体投资25.07亿元,下降32.3%;港澳台及外商投资167.46亿元,下降5.4%;私营个体经济投资433.68元,增长41.7%。

民间投资完成8 58.0亿元,增长9.1%,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68.7%。

第二产业投资328.12亿元,下降0.8%,其中工业投资327.71亿元,下降0.5%;第三产业投资920.23亿元,增长12.5%。

基础设施投资205.12亿元,增长25.6%,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16.4%。

制造业投资285.36亿元,下降5. 1%,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145.88亿元,增长0.3%,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11.7%。

全年亿元以上投资项目731个,完成投资额989.58亿元,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79.3%。

其中,亿元以上非房地产项目325个,完成投资额380.99亿元,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30.5%;新开工的亿元以上非房地产项目110个,完成投资额140.48亿元。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9.89亿元,增长8.6%。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94.12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5.77亿元,分别增长8.4%和10.9%。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191.68亿元,增长8.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18.21亿元,增长6.7%。

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212. 04亿元,增长8.1%;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94.70亿元,增长10.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28.76亿元,增长9.5%;粮油食品类零售额26.14亿元,增长5.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22.56亿元,下降3.5%;日用品类零售额17.40亿元,增长9.7%。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4.45亿元,增长41.2%。

六、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值25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其中,出口2055.6亿元,增长16.6%;进口525.90亿元,增长10.9%。

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529.70亿元,比上年增加240.50亿元。

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71个,增长103.8%;合同利用外资8.26亿美元,下降22.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 09亿美元,增长7.4%。

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额1.64亿美元,占全市的32.2%。

七、交通、邮电与旅游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9.46亿元,增长1.4%。

全市机动车拥有量128.3万辆,增长12.9%。

汽车拥有量96.9万辆,增长16.6%。

其中个人汽车89.2万辆,增长16.8%。

全年货物周转量156.8亿吨公里,下降5.0%;旅客周转量24.1亿人公里,增长27.3%;港口货物吞吐量8044万吨,增长18.5%。

全年邮政电信业务总量210.3亿元,增长58.4%。

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699.1万户,增长16.7%;固定电话用户85.9万户,下降4.2%。

全市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78. 4万户,增长12.5%。

全年接待过夜海内外游客1333.52万人次,增长19.3%。

其中,外国游客和港澳台游客66.11万人次,国内游客126 7.41万人次。

旅游景点接待游客1387.05万人次,增长3.3%;旅行社接待总人数184.47万人次,下降16.3%。

组团国内游113.48万人次,下降9.17%;出境游22.83万人次,下降14.4%。

全年旅游总收入287亿元,增长16.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53亿美元,下降29.9%。

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酒店22家,星级酒店客房数2500间,客房开房率49.6%。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413.77亿元,比年初增长7.6%。

住户存款2435.73亿元,比年初增长5. 4%;非金融企业存款1620.54亿元,比年初增长1.5%。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734.93亿元,比年初增长10.9%。

住户贷款1950.31亿元,比年初增长13.3%;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744.26亿元,比年初增长7.9%。

年末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51家;期货营业部1家。

全年证券交易额11226.99亿元,下降2.4%。

其中,股票基金成交额7441.96亿元,下降11.9%;期货成交额1764.46亿元,下降40%。

年末全市各类保险公司57家。

商业保险全年保费收入1 95.35亿元,增长25.1%。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7.07亿元,增长15.3%;寿险保费收入148.28亿元,增长28.6%。

商业保险各类赔付(给付)48.27亿元,增长18.2%。

其中,财产险赔付(给付)23.13亿元,寿险赔付(给付)25.15亿元,分别增长18.4%和18.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5.36万人,增长10.2%;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5.45万人,增长3.9%;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2.31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小学在校学生2 9.74万人,增长4%;幼儿园在园幼儿13.95万人,增长4. 6%。

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05%,普通高考录取率达97.92%。

全市专利申请量42168件,增长32.11%;专利授权量27444件,同比增长24.0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808件,增长21.49%,发明专利授权量1439件,增长23.7%,PCT专利申请量172件,增长12.42%。

全市有114家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 700家,国家和省创新型企业(试点)达到38家。

全市共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59家,其中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众创空间8家,广东省国际众创空间2家。

新增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3家,其中省级2家,全市拥有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57家,新增96个省级工程中心、135家市级工程中心,全市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增至942家,新增认定市级协同创新中心11家。

全市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增至21家。

新引进12个市级创新科研团队,累计引进39个创新科研团队(其中省级3个、市级36个);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市院士工作站总数增至10家。

全市共有7个项目已公示获得省科技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

市级科技奖128项,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50项;专利奖金奖10项、优秀奖18项;新型研发机构优秀奖单位3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