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一地理第一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021新版教学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
(2)目前,导致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
①植树造林
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
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A,(2)选B。第(1)题, 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干洁空气成分 中,无论从体积分数还是质量分数看,氮和氧两者的含量约占99%,故又称地球大 气为“氮氧大气”。第(2)题,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主要原因是:
【典题训练】
(2018·山东夏季学考)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a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
A.水平运动明显
B.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C.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与a层相比,b层
()
A.能大量吸收紫外线
B.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
【典例示范】
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 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 成分表,完成(1)、(2)题。
气体成分
氮气(N2) 氧气(O2) 氩气(Ar)
二氧化碳(CO2)
体积分数/% 78.08 20.94 0.93
0.03(变动)
质量分数/% 75.52 23.15 1.28 0.05
(1)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 B.占大气成分的99% 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能力一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作用
【能力形成】
1.大气主要成分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成分 二氧 化碳 臭氧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3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70分)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 )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②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③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④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解析】选D。
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2.大气中尘埃物质的作用和影响不包括( )A.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C.影响太空中的航天器D.促进云雨的形成【解析】选C。
大气中的尘埃,会影响人类呼吸系统,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作为凝结核有利于促进云雨的形成;尘埃物质主要分布在对流层,而太空中的航天器处于太空,对流层中的尘埃物质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知识拓展】辩证法分析大气成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关系分析大气成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应树立辩证的观点,从有利或不利两个方向分析。
适量往往是有利的,过量或不足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比如:紫外线:适量可以杀菌除病,过量会使人和生物受到伤害。
二氧化碳:适量不仅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对地表还有保温作用,但过量会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生态恶化等。
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但过量会导致大气污染。
3.雾霾天气,空气中的PM2.5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较大。
作为中学生,下列做法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A.早晨起床去晨跑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上学C.去医药超市买一副可隔离PM2.5的口罩D.去郊区外婆家休假以远离雾霾【解析】选B。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轻汽车尾气排放,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从而减轻雾霾的影响;晨跑、买口罩、远离雾霾区去旅行可减轻对自身的危害,而不会解决雾霾问题。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5.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6.一架飞机由北极向赤道飞行,始终保持12千米的高度,飞机穿过的大气层是( )A.ⅠB.ⅡC.ⅢD.Ⅰ和Ⅱ【解析】4选B,5选D,6选D。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1)________: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2)________:含量最多,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________⎩⎪⎨⎪⎧绿色植物进行 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4)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 ,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 具有保护作用2.水汽和杂质(1)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
(2)大气中的杂质作为________,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判断】(1)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大气中臭氧减少。
( )(2)城市大气中的固体杂质较多,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降水通常比农村多。
( ) 【易错辨析】 二氧化碳也是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原料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呼吸作用需要的是氧气,放出的是二氧化碳。
生物体内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知识链接1】 (1)雾霾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2)降水的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有凝结核③空气抬升 遇冷凝结(3)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运动状况及密度。
高中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红外线)、2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2章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热点链接】天宫二号运行在近地点约190千米、远地点约370千米的椭圆轨道,在轨状态正常、运行平稳。
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天宫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
航天领域的大气层上界与地理上的大气层上界有何关系?提示航天领域的大气上界高度低于地理上的大气层上界高度。
国际航空联合会给出的太空和内层大气空间的高度约为100千米,这也就是著名的卡门线。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水平1:根据图表资料,说出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水平2:根据地理资料,说明大气成分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及高度。
水平3:根据地理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水平4:通过图表资料,探讨大气成分的时空分布,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综合思维:说明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分析地理环境对大气成分和对流层高度的影响。
区域认知:分析大气成分的地区差异,分析对流层高度的地区差异。
地理实践力:观察天气现象,体验大气组成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2.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1.判断正误。
(1)干洁空气以氧气为主。
(×)(2)臭氧因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而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大气成分是()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杂质答案A解析二氧化碳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举例说明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提示燃烧煤炭等矿物燃料、破坏森林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使用空调等制冷设备使臭氧减少。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云层对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影响示意图
(1)白天,云层的反射作用明显,地面温度比晴天低;夜间,云层的 大气逆辐射作用显著,地面温度比晴天高。因此,晴天比阴天的昼夜温 差大。
(2)由图可知,白天和夜间都存在大气逆辐射,而且大气逆辐射白天 比夜间还要强。
典例剖析
例题1 (2020·北京丰台区期中)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 据。如图是“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3)题。
其过程可以归纳为:
[方法技巧] 可用“一个关键、四个步骤”来记忆热力环流原理 “一个关键”:确定近地面两地区的冷热。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 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 夜晚气温较低。
“四个步骤”: (1)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却,空气 下沉。 (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近地面冷的地方 形成高压。 (3)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近 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 (4)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3.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 用:海陆风使海 滨地区气温日较 差较小,夏季气 温低,空气较湿 润,是避暑的好 地方。
(2)山谷风 ①山谷风成因分析——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 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 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 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 层,大气稳定,易造成 大气污染。故山谷(小盆 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 染型工业。
知识点 问题探究
大气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实验 步骤: ①将略大(如50×40×20 cm)的废弃包装纸盒,正面去掉,留下其他 5个面,横放在桌上,让盒子开口的那面,正对观察者。 ②关上门和窗,在纸盒内一端放入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另一端放 上冰块。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本节课大气环境是人类三大环境,即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之一,是海洋和陆地两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和媒体。
本节教材的涉前、涉后的知识较多,是整个单元的基础。
它与后面的大气热力状况、大气运动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
对于这些内容主要不要讲得太细,要点到为止,考虑到以后的教学。
(1)人地协调观: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2)综合思维:利用地理资料分析说明大气的成分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大气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3)区域认知:能运用图表掌握大气圈层的空间结构。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分析大气垂直分层中各层的气温特征,理解各层气温变化的原因,并能联系实际知道全球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1.重点:大气主要成分对环境生命活动的影响;2.难点:大气各层的特点和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多媒体自制教具(一)引入课题利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宇宙环境中的地球有生命存在的条件设问导入(适宜的温度、有大气、有液态水)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多媒体展示《大气的组成及作用》同学看书提问:1、回忆初中化学内容,大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2、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干洁空气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干洁空气氧―-维持生命活动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固体杂质和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3.大气的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使大气的成分发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
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学生阅读P29、P33页《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教师小结:1.如果二氧化碳继续增加,地球持续不断变暖,对人类生存将产生严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高一地理第一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单选题
1.民航客机在飞过蔚蓝的天空时,其身后经常拖着白色的尾巴,被称为航迹云(右图)。
当客机水平飞行在气温为-60℃~-40℃的大气层且空气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客机飞过才容易产生航迹云。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判断客机水平飞行过程中更容易产生航迹云的是()
A.对流层中部B.平流层顶部和中间层底部
C.平流层中部D.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底部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下图为我国某风景区山腰与山麓各月平均雾日比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该地山麓地带冬半年月平均雾日多于夏半年的影响因素主要是()A.空气中水汽含量B.植被状况
C.大气的稳定性D.空气中的颗粒物
3.山腰各月平均雾日多于山麓的原因是()
A.风力微弱B.相对湿度更大
C.大气更稳定D.植被茂盛
读下面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
回答下面小题。
4.在地质历史时期,最早出现的是()
A.蓝藻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
5.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A.氧气的含量上升B.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
C.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稳定D.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4月9日19时46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枚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负责将印尼PALAPA-N1卫星送到预定轨道。
几分钟之后噩耗传来,火箭一、二级飞行状态正常,但是三级火箭工作发生异常,火箭三级及卫星残骸随后坠毁。
完成下面小题。
6.本次发射在空中工作异常时的三级火箭和卫星()
A.火箭和卫星都是天体
B.火箭不是天体,卫星是天体
C.火箭是天体,卫星不是天体
D.火箭和卫星都不是天体
7.一级火箭从开始工作到离开地面5千米的空中,气温发生的变化是()
A.一直上升B.一直下降
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
探险家鲍母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韦尔,于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4日9时30分(西六区)乘氦
气球到达距地面39044米后,从太空舱里跳下,于北京时间15日凌晨2时12分03秒成功落地。
8.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在()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
9.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A.逐渐降低B.逐渐升高C.先升高后将达到D.先降低后升高
10.鲍姆加特落地时,当地时间为()
A.10月14日12时12分03秒B.10月14日11时12分03秒
C.10月14日10时12分03秒D.10月14日9时12分03秒
在对流层大气中,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 米,气温降低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高度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100m,这种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下图示意某地大气逆温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图示大气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地面辐射增强B.暖气团在冷气团上爬升
C.下沉气流势力大D.近地面大气运动活跃
12.图示甲、乙、丙、丁大气层中,易出现雾霾现象的是()
A.甲B.乙C.丙D.丁
地球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高天流云、风霜雨雪等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3.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 )
A.上冷下热B.水汽、杂质含量多C.对流旺盛D.二氧化碳含量多
1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 )
A.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
B.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
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气体及浮悬其中的液态和固态杂质所组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是()
A.氧气、氮气和干洁空气B.二氧化碳、水汽和杂质
C.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D.氮气、水汽和干洁空气
16.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发生在()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臭氧层
二、综合题
1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纬度地区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
(2)概括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①:____;
②:____。
(3)B层为____层。
该层22~27km高度,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____层。
(4)图中50~85km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依据所学的知识可以推测该高度范围内大气运动以____运动为主。
(5)人类生活在____层的底部。
(填文字)A→B→C大气密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
18.下图表示干洁空气的组成和比例。
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B所表示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其中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的是________,促进绿色植物生长的是________。
(3)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杂质,它们是________的必要条件。
19.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云南鹤庆至四川布拖之间的金沙江河谷地带被称为“泥石流天然博物馆”。
该区域年降水量为600-800mm,其中6-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年均温为20~-23℃,最冷月气温大于14℃,河谷两侧坡地沙土广布。
(1)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相比,该区域年降水量较少、冬季气温较高,说明其原因。
(2)分析该区域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当地政府利用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独特气候条件,大力推广种植新银合欢、西蒙得木等适宜林木。
(3)说明林木种植对河谷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D2.C3.B4.A5.A6.D7.B8.B9.D10.A11.B12.A13.D14.A15.C16.A
17.中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km,而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km,在高纬度地区为8~9km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平流层O3(臭氧)臭氧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对流逐渐变小
18.氮气氧气臭氧二氧化碳成云致雨
19.(1)降水量较少:位于西南季风(或夏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较少。
冬季气温较高:北部高大山脉的阻挡,不易受寒潮影响,气流下沉增温(或地处河谷,空气不易流通,保温性好)。
(2)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植被较少,沙土广布,降水集中夏季,降水强度大;地处地震多发区,山地断裂发育,岩石;破碎(或地质条件复杂)
(3)水土流失碱少,利于保持土壤肥力,河流含沙量减轻,流量季节变化减少;植物蒸腾作用加强,空气湿度加大,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减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减轻,提高植被覆盖率(或增加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