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21古诗三首·出塞》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诗歌单元”。
本课通过学习《出塞》这首古诗,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古典诗词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出塞》的词义,掌握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王昌龄及其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学会用现代文翻译古诗;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激发对古典文化的热爱;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2. 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长城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城的敬仰之情。
进而引入新课《出塞》。
2. 朗读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翻译学生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古诗,教师点评并给出参考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理解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5. 体会情感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 背诵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巩固记忆,感受古诗的韵味。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情感和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出塞》作者:王昌龄诗句解析:1. 秦时明月汉时关2. 万里长征人未还3. 但使龙城飞将在4. 不教胡马度阴山情感: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出塞》。
2. 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出塞》的鉴赏文章。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边疆戍卒的英勇和坚韧,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他们的敬意和同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来理解诗文内容。
但是,对于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文的大意,了解边疆戍卒的生活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边疆戍卒的敬意和同情,增强他们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文的大意。
2.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和思考中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出塞》的原文和译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
2.学生准备:提前阅读《出塞》,了解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出塞》的原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感受诗的韵律。
然后教师给出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诗人对边疆戍卒的敬意和同情。
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其他描写边疆戍卒的古诗,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要理解并尊重边疆戍卒的辛勤付出。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 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安静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沟通、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宠爱之情,培育学生宠爱我们宏大祖国的绚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傲慢骄傲及宠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大方激扬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相互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舞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争辩沟通。
小组之间争辩诗意,提出疑问,师生沟通,确定有争辩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表达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地。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呈现,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出塞》。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本节课主要学习《出塞》。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出塞》,使学生了解作者王昌龄以及他的诗歌特点。
2. 通过朗读、背诵、讲解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对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的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古诗三首出塞》。
2. 朗读、背诵、讲解所需的音频、视频资料。
3.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古诗三首出塞》。
二、学习《出塞》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
2.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背诵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三、拓展活动1. 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古诗,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出塞》王昌龄意境:雄浑、豪放情感:忧国忧民、壮志凌云作业设计:1. 背诵《出塞》。
2. 搜集王昌龄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3. 以《出塞》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出塞》,使学生了解了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感受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诗歌的朗读、背诵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研究和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在《古诗三首出塞》的教学过程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了解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是两个主要的教学难点。
这两个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重点的关注和详细的解释。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出塞》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塞”、“征”等生字词,理解诗文意思。
2、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塞、秦、征、将”2.学习生字“塞、秦、征”3、指导书写:“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1)生听范读。
(2)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2、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3、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5、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教师板书:互文秦汉)6、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整首诗。
(四)悟诗情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
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
(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
(检查预习)1.解诗题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
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
(注意“教”读第一声。
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
(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
)自由练读。
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出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
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
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习的——边塞诗。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出塞》。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
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
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
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2023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
该诗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和戍卒生活的七言绝句。
教学内容围绕《出塞》的诗歌背景、诗句解读、情感表达以及诗歌意境的领会展开,通过深入分析诗句,使学生理解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诗句的基本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戍卒的艰辛生活和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情感。
2. 领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 学会通过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塞》的背景资料、插图及朗读音频。
2. 课本及辅助教材:包括《出塞》的原文、注释及相关解析。
3. 诗歌鉴赏指南:提供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边塞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边塞风光和戍卒生活的兴趣,导入新课《出塞》。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出塞》,标记生词,尝试理解诗句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难点和意象,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解析诗句,讲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5. 朗读感悟:学生朗读《出塞》,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节奏美。
6. 鉴赏活动: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学生尝试对《出塞》进行评价和分析。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出塞》的诗句、主题和情感。
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标题《出塞》- 诗句及重点字词- 诗歌的背景介绍- 诗人王昌龄简介-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出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