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1章
计量经济学复习笔记

计量经济学复习笔记第⼀章统计概念1.什么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经济的测度,利⽤经济理论、数学、统计推断等⼯具对经济现象进⾏分析的⼀门社会科学。
2.计量经济学的⽅法论(计量经济分析步骤)(1)建⽴理论假说。
(2)收集数据。
(3)假定数学模型。
(4)设⽴统计或计量模型。
(5)估计经济模型参数(6)核查模型的适⽤性:模型设定检验。
(7)检验源⾃模型的假定(8)利⽤模型进⾏预测4.数据类型(1)时间序列数据:按时间跨度获得的数据。
特征是⼀般变量如、下标为t。
(2)截⾯数据:同⼀时点上的⼀个或多个变量的数据集合。
如:各地区2002年⼈⼝普查数据。
(3)合并数据:既包括时间序列数据有包括截⾯数据。
例:20年间10个国家的失业数据。
20年失业数据是时间序列,10个国家⼜是截⾯数据。
(4)⾯板数据:同⼀个横截⾯的单位的跨期调查数据。
例:对相同的家庭数量在⼏个时间间隔内进⾏的财务状况调查。
5.理解回归关系回归关系是⼀种统计上的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第⼆章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1.回归分析的含义: 回归分析是反映的⾃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回归分析是在⾃变量给定条件下的因变量的变化,是⼀种条件回归分析E(|)=+2.随机误差项的性质(为什么要引⼊随机误差项)(1)随机误差项代表着未纳⼊模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2)即使模型包括了影响因变量的所有因素,模型也有不可避免的随机性。
(3)还代表着度量误差(4)模型设定应该尽可能简单,只要不遗漏重要变量,把因变量的次要影响因素归于随机项。
(奥卡姆剃⼑原则)3.参数估计⽅法———普通最⼩⼆乘法的基本思想选择参数使得残差平⽅和最⼩——Min =Min ()=Min ()4.根据Ols 法得出参数称为最⼩⼆乘估计量,最⼩⼆乘估计量的性质:(1)Ols ⽅法获得样本回归直线过样本均值点(,)(2)残差的均值总为0,(3)残差项与解释变量的乘积求和为0,即残差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
计量经济学课后习题1-8章

计量经济学课后习题总结第一章绪论1、什么事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就是把经济理论、经济统计数据和数理统计学与其他数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2、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那几个步骤?(1)建立模型:包括模型中变量的选取及模型函数形式的确定。
(2)模型参数的估计:通过搜集相关是数据,采用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进行模型参数估计。
(3)模型参数的检验:包括经济检验、以及统计学方面的检验。
(4)经济计量模型的应用:经济预测、经济结构分析、经济政策评价。
3、经济计量模型有哪些特点?经济计量模型是一个代数的、随即的数学模型,它可以是线性或非线性(对参数而言)形式。
4、经济计量模型中的数据有哪几种类型(1)定量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2)定型数据:虚拟变量数据第二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1、什么是相关关系?它有那几种类型?(书上没有确切的答案)(1)相关关系:当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变量取一定的数值时,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变量的值虽然不确定,但它仍按某种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变量间的这种相互关系,称为具有不确定性的相关关系(2)相关关系的种类1.按相关程度分类:(1)完全相关:一种现象的数量变化完全由另一种现象的数量变化所确定。
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关系便称为函数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函数关系是相关关系的一个特例。
(2)不完全相关:两个现象之间的关系介于完全相关和不相关之间(3)不相关:两个现象彼此互不影响,其数量变化各自独立2.按相关的方向分类:(1)正相关:两个现象的变化方向相同(2)负相关:两个现象的变化方向相反3.按相关的形式分类(1)线性相关:两种相关现象之间的关系大致呈现为线性关系(2)非线性相关:两种相关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不表现为直线关系,而是近似于某种曲线方程的关系4.按相关关系涉及的变量数目分类(1)单相关: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一个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2)复相关: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一个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的复杂依存关系(3)偏相关:当研究因变量与两个或多个自变量相关时,如果把其余的自变量看成不变(即当作常量),只研究因变量与其中一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就称为偏相关。
计量经济学第一章

乘数分析
结构式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可以出现内生变量 简化式的解释变量中全部为外生或滞后内生变量
比较静力分析:是比较经济系统的不同平衡 位置之间的联系,探索经济系统从一个平衡 点到另一个平衡点时变量的变化,研究系统 中某个变量或参数的变化对另外变量或参数 的影响。
弹性分析、乘数分析都是比较静力分析的形式
四、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
检验理论:根据经济理论 建立模型 以样本数据进行拟合 发现和发展理论:样本数据 拟合模型 得出经济规律
单方程模型:研究单一经济现象,揭示单向因果 关系 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一个经济系统,揭示复杂的 因果关系
2、初、中、高级计量经济学
初级:数理统计学基础知识,经典线性单方程 模型的理论与方法。 中级:矩阵描述的经典线性单方程模型理论与 方法,经典线性联立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传 统的应用模型。 高级:非经典的、现代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 方法与应用 本书属于初、中级计量经济学
3、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
理论计量经济学: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的 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侧重于理论与方法的 数学证明与推导
数学理论基础 参数估计方法 检验方法
应用计量经济学:以建立、应用计量经济学模 型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实际问题的处理。
4、经典计量经济学和非经典计量经济学
2、统计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 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随机误差项的序列相关性检验 异方差性检验 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3、计量经济学检验
《计量经济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属性、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关系;2.计量经济研究的四个基本步骤(1)建立模型(依据经济理论建立模型,通过模型识别、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建立模型);(2)估计模型参数(满足基本假设采用最小二乘法,否则采用其他方法: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模型变换、广义差分法等);(3 )模型检验:经济意义检验(普通模型、双对数模型、半对数模型中的经济意义解释,见例1、例2 ),统计检验(T检验,拟合优度检验、F检验,联合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检验(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在时间序列模型中残差的白噪声检验等);(4 )模型应用。
例1:在模型中,y某类商品的消费支出,x收入,P商品价格,试对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并解释A"》的经济学含义。
In X = 0.213 +0.25 In 一0.31£其中参数卩'",都可以通过显著性检验。
经济意义检验可以通过(商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商品价格负相关\商品消费支出关于收入的弹性为0.25 ( 1心/畑)=0.251】心/仏));价格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需求将减少31%。
例2 :硏究金融发展与贫富差距的关系,认为金融发展先使贫富差距加大(恶化), 尔后会使贫富差距降<氐(好转),成为倒U型。
贫富差距用GINI系数表示,金融发展用(贷款余额/存款总额)表示。
回归结果G/^VZ r =2.34 + 0.641;-1.29x;/模型参数都可以通过显著性检验。
在X的有意义的变化范围内,GINI系数的值总是大于1 ,细致分析后模型变的毫无意义;同样的模型还有:GINI系数的值总是为负= —13.34 + 7.12 兀一14.31#O3.计量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数据的三种类型: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线性模型的概念;模型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如果—个变量为随机变量,并与随机扰动项相关,这个变量称为内生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内生变量,有些解释变量也为内生变量。
《计量经济学》李子奈第四版1

Wassily Leontief USA
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80 "for the creation of econometric models and
• Sarget(1976):以货币政策为例,重新解析了Lucas批判。 构造模型对于评价政策似乎是无能为力旳。
• Sims(1980):为使构造方程能够辨认而施加了许多约束, 这些约束是不可信旳。提议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而 防止构造约束问题。
• 有关模型设定:经济学理论不足以指导怎样设定模型,以 及确保模型设定旳正确性。
– 萨缪尔森:“计量经济学能够定义为实际经济现象 旳数量分析。这种分析基于理论与观察旳并行发展, 而理论与观察又是经过合适旳推断措施得以联络。”
– 戈登伯格:“计量经济学能够定义为这么旳社会科 学:它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作为工具,应 用于经济现象分析。”
• 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主要旳地位
– 克莱因:“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主 要旳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 学旳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旳一部 分”。
– 绝大多数在获奖成果中应用了计量经济学
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69
"for having developed and applied dynamic models for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processes"
计量经济学第一章 绪论

计量经济学产生的前奏
十九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先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大生产 的出现,经济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人们对经济问题做出更 精确、深入的分析、解释与判断。这是计量经济学诞生的社会基 础。
三、经济计量学的方法论
经济计量研究的步骤:
1.建立一个理论假说;2.设定数学模型; 3.设立经济计 量模型;4.收集数据;5.估计经济计量模型参数;6.核查 模型的适用性:模型设定检验;7.检验源自模型的假设; 8.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举例说明: 经济形势会影响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决策吗?
1.建立一个理论假说并确定经济指标
克莱因的观点
美国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克莱因认为:计量经济 学就是数学、统计技术和经济分析的综合。也 可以说,计量经济学不仅是指对经济现象加以 测量,而且表明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进行计 量的意思。
总结出两条结论:
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是理解现代经济生活 中的数量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三者的 结合就构成了经济计量学.
写在前面的话2
三、本课程的先行课程
●《经济学》理论知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知识:
如随机变量、概率分布、期望、方差、协方差、点估计、 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正态分布、T分布、F 分布等概念和性质等。 ●《经济统计学》知识 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软件知识 大规模数据的处理
第一章 绪 论
进入70年代西方国家致力于更大规模的宏观模型研究。从着
眼于国内发展到着眼于国际的大型经济计量模型。研究国际经济 波动的影响,国际经济发展战略可能引起的各种后果,以及制定 评价长期的经济政策。70年代是联立方程模型发展最辉煌的时代, 最著名的联立方程模型是“连接计划”(Link Project)。截止 1987年,已包括78个国家2万个方程。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学 者是L. Klein教授。他于198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计量经济学第1章 计量经济学导论

1.2 经验经济分析的步骤
修订模型 不符合
设定计量模型
参数估计
模型检验
是否符合标准 符合
模型应用
结构分析
经济预测
验证理论
经济理论 实际经济活动 搜集统计数据
政策评价
1.3 经济数据的结构
㈠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 data) 定义:在给定时点对个人、家庭、企业、地 区等单位采集的数据。 特点:可假定为从样本背后的总体中通过随 机抽样而得到的。 例:2012我国31个省/直辖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1.1 什么是计量经济学
创立
建立第1个应用模型 经
典
计
建立概率论基础
量
经
发展数据基础
济
学
发展应用模型
建立投入产出模型
Frisch Tinbergen Haavelmo
Stone Klein Leontief
1.1 什么是计量经济学
微观计量:选择性样本模型
Heckman
非
微观计量:离散选择模型
McFadden
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
1.3 经济数据的结构
㈡时间序列数据(time series data) 定义:对同一个体(个人、家庭、企业、地 区等)在多个时期内收集到的数据。 特点: 按时间顺序排列 时间跨度一致 例:1978-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和人均消费支出(以1978年价格核算)。
配套教材
习题解答: 案例数据:
第1章 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与经济数据
1.1什么是计量经济学 1.2经验经济分析的步骤 1.3经济数据的结构 1.4计量经济分析中的因果关系和其他条件不
变的概念
展
计量经济学ppt第一章

1.2 What is Econometrics About
◆计量经济学家时常被指责为:使用大铁锤去砸开花 生,却对数据不足以及成功运用这些技术所需的但却 不可靠的许多假设熟视无睹。
“计量经济理论就像仔细斟酌过的法国食谱,清楚、精确地 说明了混合调味料需要调几次,需要多少克拉的香料,以及在恰 好474度下需要多少毫秒烘烤混合物。可是,当统计学的”厨师“ 转向原材料时,却发现没有仙人掌水果的核,因此用几块哈密瓜 代替;当食谱要求采用粉条时他却用麦片;他还用绿色胡椒代替 咖喱,用鹌鹑蛋代替海龟蛋,还用一罐松脂油代替1883的 Chalifougnac。”(Valavanis,1959)
Page 5
1.1 什么是计量经济学
Principles of Econometrics, 4th Edition
Chapter 1: 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etrics
Page 6
1.1.1 计量经济学的概念
计量经济学( Econometrics):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 的结合。
原因之三:
新的检验要求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从
而催生新的理论的诞生。 这也提示我们,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应回到经济学 之中,应与经济现实相结合,对感兴趣的经济理论或假
设进行检验。
Principles of Econometrics, 4th Edition
Chapter 1: 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etrics Page 15
Principles of Econometrics, 4th Edition
Chapter 1: 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etrics Page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什么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方法与一般经济学方法有什么区别?
答: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为主要内容,是由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三者结合而成的交叉性学科。
计量经济学方法揭示经济活动中具有因果关系的各因素间的定量关系,它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而一般经济数学方法揭示经济活动中各因素间的理论关系,更多的用确定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
2、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经济关系有哪两个基本特征?
答: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现象,主要研究经济现象中的具体数量规律,换言之,计量经济学是利用数学方法,根据统计测定的经济数据,对反映经济现象本质的经济数量关系进行研究。
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方法论,即计量经济学方法或理论计量经济学;二是应用,即应用计量经济学。
无论理论计量经济学还是应用计量经济学,都包括理论、方法和数据三要素。
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经济关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随机关系,二是因果关系。
3、为什么说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
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包含两大基本步骤:设定模型和检验模型。
前者是由一定的前提假设出发,经由逻辑变形而导出可检验的理论假说,并将之形式化为数理模型,属于演绎法的范畴;后者则是依托于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和统计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作出在一定概率水平上接受或拒绝原理论假说的判断,属于归纳法的范畴。
如果缺少前一个步骤,而仅仅从事经济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那就
不再是计量经济学,而是经济统计学的工作;如果缺少后一个步骤,而仅仅对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数理推导,那也不再是计量经济学,而是数理经济学的工作。
计量经济学综合了上述两个步骤,将抽象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有机结合,或者说,它既是归纳的,又是演绎的。
倘若简单地把计量经济学视为经验归纳法,过度拘泥于计量研究中的模型检验阶段,而不对模型设定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不论回归方法多么复杂和先进,检验步骤多么精细和准确,得出的结论仍然有可能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必须认识到,在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不仅意味着彼此补充,也导致了彼此限制。
由于计量研究中归纳推理的作用在于检验演绎推理得出的理论假说,故而演绎阶段对归纳阶段形成了根本性的限制。
如果一项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研究的演绎基础薄弱甚至错误,归纳阶段做得再好也无法弥补蕴含在待检验理论假说中的缺陷。
当然,归纳阶段反过来也会对演绎阶段形成极大限制。
从模型的基本形式(截面分析还是时序分析?线性方程还是非线性方程?参数估计还是非参数估计?等等)到变量的选择,甚至最初研究主题的确定,都要受到既定的数据条件和已有的计量分析方法的局限,结果往往和“理想的”经验检验相去甚远。
在现实中,后一种限制极为常见,几乎在每一项经济学经验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然而重要的是,不能因为遇到后一种限制而忘记前一种限制;不能为了处理归纳阶段的问题而降低演绎阶段的
研究质量;从更根本的层面上说,不能片面强调计量经济学的归纳性质而忽视其演绎性质。
简言之,演绎法和归纳法是计量经济学的两翼,缺
一不可,不能偏废。
4、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答: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步骤如下:(1)设定理论模型,包括选择模型所包含的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和议定模型中的待估参数的数值范围;(2)收集样本数据,要考虑样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3)估计模型参数;(4)检验模型,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检验、预测检验。
5、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有哪些应用领域?各自的原理是什么?
答: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用途:
(1)结构分析,经济学中的结构分析是对经济现象中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弹性分析、乘数分析与比较静力分析。
(2)经济预测,是从经济预测,特别是短期预测发展起来的。
计量经济学是以模拟历史,从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中找出变化规律为主要手段的。
(3)政策评价,是指从许多不同政策中选择较好的政策予以实行,或者说是研究不同的政策对经济目标所产生的影响的差异。
主要有三种方法:工具—目标法,政策模拟,最优控制法。
(4)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按照某种经济理论去建立模型,然后用表
现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样本数据去拟合,如果拟合的好,这种经济理论就得到了检验,这就是检验理论。
6、模型检验包括几个方面?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模型的检验,主要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模型的预测检验这四级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在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
其主要方法是将模型的参数估计量与预先拟定的理论期望值进行比较,包括参数估计量的符号、大小、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判断其合理性。
(2)统计检验:是由统计理论决定的,目的在于检验模型的统计学性质。
应用最广泛的同级检验准则有拟合优度检验、变量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等。
(3)计量经济学检验:是由计量经济学理论决定的,目的在于检验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性质。
最主要的检验准则有随机干扰项的序列相关性检验和异方差性检验,解释变量的内生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4)模型的预测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稳定性以及相对样本容量发生变化时的灵敏度,确定所建立的模型是否可以用于样本观测值以外的范围,即所谓的模型的超样本特性。
7、下利假想模型是否属于揭示因果关系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为什么?
(1)=112.0+0.12Rt,其中St为第t年农村居民储蓄增加额(单位:亿),Rt为第t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单位:亿)。
(2)=4432.0+0.30Rt,其中为第t-1年底农村居民储蓄余额(单位:亿),为第t年农村居民纯收入总额(单位:亿)。
答:(1)不是。
因为农村居民储蓄增加额应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有关,而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2)不是。
第t年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对当年及以后年份的农村居民储蓄有影响,但并不对第t-1年的储蓄产生影响。
8、指出下列假想模型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其中,为第t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为第t年居民收入总额(单位: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总额之和),为第t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单位:亿元)。
答:一是居民收入总额前参数的符号有误,应是正号;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一解释变量的选择有误,它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没有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