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汉滨区文化资源(精选)
用优秀乡土文化助推农村教育发展

- 68 -2022年 第9期一、案例背景汉滨区处于安康中心城区,曾是全省唯一贫困人口超过100万人的深度贫困县区。
同时,汉滨区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现已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省级非遗名录13项、市级非遗名录58项、区级非遗名录94项。
但是,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60岁以上,80%的项目因后继无人而逐渐走向濒危。
近几年,为了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树立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我们主动走进农村校园,开展非遗展演、展览、培训、讲座活动,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主要做法(一)利用好公共文化资源首先,文化馆、站业务干部及文化志愿者结合工作职能做好当地优秀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整理、建档、研究、宣传工作,利用本地非遗实物陈列馆、村史馆、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文化场所和资源开展优秀乡土文化的参观、体验、推广活动。
其次,策划、组织汉滨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进校园,开展骨干培训和非遗示范课活动。
(二)编写非遗教材,举办非遗知识讲座在已编辑出版28册汉滨区“非遗”系列丛书和《戏剧》《曲艺》《书法》等全民艺术普及免费培训辅导材料的基础上,聘请非遗专家和传承人编写汉滨区《安康小场子》《安康道情》《安康采莲船》等非遗项目进校园的乡土教材;邀请非遗专家和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定期开展汉滨龙舟风俗、安康道情、安康火龙等非遗专题讲座和展示活动;邀请非遗专家和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举办“把根留住·我眼中的非遗”“学传统文化·讲安康故事”非遗系列讲座暨读书分享活动。
(三)充分调动各中小学及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积极性第一,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策划、组织、实施非遗进校园系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第二,举办“乡村儿童剪纸(泥塑、木雕、面塑等手工)班学员剪纸作品大赛”“我眼中最美传承人摄影大赛”“把根留住·我眼中的非遗”征文等活动;第三,在中小学、幼儿园建立“非遗项目传习示范基地”,让非遗传承成为打造特色校园、创新校园文化的有力抓手和亮点工程;第四,协助乡村中小学筹建文化遗产陈列馆(室)和农耕博物馆(室)等,用图、文、实物、影音等多种形式展示本土非遗项目和农耕文化;第五,组建校园非遗志愿者服务队伍,分别组建教师、高校学生和中小学生“爱故乡”非遗志愿者服务团队,让“慈善+非遗”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在非遗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习非遗,成长自我,传播文明。
安康市(汉滨区)政区

• 安康市在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 夏代,安康属于梁州;据《尚书· 禹贡》记 载称“华阳墨水惟梁州”唐代学者认为梁 州为今汉中、安康、商洛一带。
商、周时期,为庸国的封地,称为“上 庸”,史称上庸为“群夷之国”
春秋战国时期为秦、楚、巴反复争夺之 地
秦时,在此置汉中郡西城县,郡治西城
安康市(汉 滨区)
山南西道 6县 京西路 兴元路 6县 4县
今地名
设置年代
改置地名
隶属
领域
层级
明
兴安州
汉中府
6县
二级
安康市(汉滨 清 区)
安康县
兴安府
6县
三级
辛亥革命后,废府设道,保留县制,废兴安府,安康隶属汉中道,在清代 6县的基础上,先后增设宁陕、砖坪、汉阴、镇坪4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 废道,县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设陕西省第五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 署,辖10县。1949年5月至1950年1月安康全境解放。1949年12月安康改为陕 甘宁边区安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元月改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安康 专员公署,“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为安康 地区行政公署,作为陕西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1990年辖安康市(县级)、 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旬阳县、白河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 坪县等10县(市)、2000年12月,撤地设市,设安康市人民政府,市政府驻 地安康城区。
宋设金州安康郡,辖6县
元降金州为散州,属兴元路
明代前期设金州,下设汉阴、平利、洵阳、白 河、紫阳、石泉6县,万历十一年(1583),洪 水淹没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改金 州为兴安州,原改属各县复归统辖
清初仍设兴安州,顺治四年(1647),州府迁回老城,乾 隆四十七年(1782)改设兴安府,下设安康、平利、洵阳、 白河、紫阳、石泉6县。辛亥革命后,废府设道,保留县制, 废兴安府,安康隶属汉中道
汉滨区文化

这个城市有一种低调温暖的美丽,随意而不杂乱,安 静却不沉默。她不排外,不冷漠,没有钢筋水泥的环抱, 却坐拥真正的绿树蓝天。作为一个小城,安康有着一座 城市的本分——让生活更美好 车出西安,一路向南。起初多半是土黄色的山体, 飞灰中时而点缀着几抹鲜绿。及至秦岭,便是满坑满谷 的郁郁葱葱。穿越整个秦岭山脉,两个半小时后,脚下 踩着的已是安康的土地。和想象中飞沙走石、黄土满面 的景象不同,这里目之所及,都是鲜活的绿树、通透的 蓝天和清澈的白水,颇有几分“小江南”的味道,恍然 间,竟以为身处江浙水乡。
楼西之大殿,布有城市规划展览,把安 康之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一展现;照片、图 表,使四壁光鲜,中臵阔大“锦绣秦巴”之 微缩景观;此展之丰富、大气、绚丽,令观 者震撼。出殿西行,又见白石牌楼耸立近前。 中嵌“安澜公园”四字,因柱上无联,总觉 缺憾。笔者斗胆,自撰一联,权作引玉之砖: 西来汉水 波澜不惊兆安康 东去清流 沛澍永续润京华 呜呼!安澜楼立,童谣亦起:“安澜楼, 楼安澜,汉江水流随人愿。不遭灾,无水患, 安康永享丰乐年”!
第二站
洞天福地 名胜香溪
香溪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 。 位于陕西安康城南郊3千米处,南依巴 山,北临汉水,山有道观,相传曾是 吕洞宾修炼会仙之地,始建于明成化 初年,面积10平方公里,是一处集自然 与人文景观一体的风景胜地。香溪洞 为道教石窟。据现存碑文及地方志记 载,创建已有500 余年。历经各代修葺 增筑,楼台殿阁,桥梁洞府俱有,规 模宏阔,工艺精巧。
盛世安康,和风扑面。江左塔楼,谓之 安澜。 名取“安澜”,意蕴深含。缘史上汉水, 灾祸连年,轻者毁田殁舍,重者泽国城垣, 民不聊生,难得平安。今世治汉,成效大显: 壁锁平湖,垒石砌岸,洪祸无忧,城乡安然, 横桥卧波,百世安澜。筑斯楼也,堪当民愿! 楼苑新成,乃斯域地标,康城名片。其高五 层,斗拱飞檐,回廊抱厦,雄伟壮观;黛瓦 粉墙,赤柱梁椽,玲珑精巧,秀姿美颜。雄 毓秦岭,秀熙巴山,屹立葱茏,岿然凌汉。 堪为安康名楼首善者焉!
带你走进安康十大县好玩的地方

带你走进安康十大县好玩的地方汉滨区旅游景点攻略,最有名的是瀛湖景峰区!瀛湖风景区位于安康市西南15公里的瀛湖。
是安康水电站建成后陕西最大的人工湖。
周边长540公里,水面77平方公里。
1992年4月24日,副省长徐山林感叹湖的浩瀚,将其命名为瀛湖。
1993年7月28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瀛湖风景区为省级旅游风景区。
该景区景观众多,主要有特大型斜拉桥、电站枢纽工程、天柱山、白云寺、裕兴岛、官坪岛、牛郎织女石、汉代古墓等。
在湖上划船。
不仅可以领略秦巴之间的湖光山色,还能领略陕南的独特风情,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汉滨区周边10个景点,仅供参考!10景点仅供参考安康美食有哪些?边肖分享安康特色小吃,仅供参考!到了安康,可以美美地享受吃喝玩乐了!美食分享汉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安康市西部。
汉阴县地处秦巴腹地,北临秦岭,南有巴山,东西有凤凰山。
汉江和月河是分开的,大部分是浅山和丘陵。
有十五个景点仅供参考!15个景点仅供参考石泉县位于安康市西北部,东、南与汉阴县接壤,西南、西与西乡县毗连,西北与洋县、佛坪县交界,北与宁陕县相邻石泉县北依秦岭,南接巴山,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南北重峦叠嶂,中部河流纵横,呈“两山夹一川”之势,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部秦岭山高坡陡,南部巴山山势稍缓,多呈浑圆状山脊,中部沿汉江两岸及池河下游,系在第三纪断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串珠式河谷小盆地,俗称“坝子”。
山势北高南低,多呈“V”型和“U”型峡谷,共有26个景点仅供参考!26个景点仅供参考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东与商洛市柞水县、镇安县接壤,南与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接壤,西与汉中市佛坪县接壤,北与Xi市周至县、鄠邑区、长安区接壤。
有19个景点仅供参考!19个景点仅供参考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东接汉滨区、岚皋县,西接镇巴县,南接重庆市城口县、万源市,北接汉阴县。
有8个景点仅供参考!8个景点仅供参考岚皋县位于陕西南部,巴山北麓,汉江之滨,毗邻重庆,与安康市平利县、紫阳县、汉滨区、重庆市城口县接壤。
发展汉水陶艺生态的新契机

来留扬、张晓霜、方圣舟(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汉水陶艺脱胎于古兴安陶艺,古兴安即现今的陕西省安康市。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最南端,南依巴山北麓,北邻秦岭主脊,汉江横贯东西。
这里所定义的汉水陶艺是指发轫于汉水流域的制陶文明,主要指处于汉江中游地区的陕南安康,它属于中国陶艺发展历史上长江陶艺文明的支流,历史悠久。
[1]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息在汉江流域安康地区的先民们就进行了陶器的烧制。
如今的汉水陶艺是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汉水陶艺立足于传统土陶塑造技艺,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升级。
陶艺师将自己的创作理想、思想观念,以及大众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融入陶器的设计、生产中,从而实现对土陶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陶瓷文化传古至今,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彰显出一个民族的底蕴,是中国的代名词,是民族强大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更是我们需要精心守护的文化火种。
因此作为文化传承的个体,人们更应该了解、尊重历史,保护、传承文化,让饱蘸历史沧桑的文化遗产在精心呵护中得到滋养,在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当中保持生机与活力,在继承陶艺文化的同时也将采取创新的形式促进其发展。
汉水陶艺创作出来的器物,按器型可分为单口杯、酒器、土陶烧水壶、陶塑肖像等。
这些陶艺作品器型多样、色泽纯正、品质优良,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汉水陶艺作品将安康本地文化元素与陶器制作有机融合,形成了既承载当地风土人情又极具浓厚安康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
例如汉水陶艺系列作品《吉祥安康》,就是以蚕食桑叶为点缀,以安康本地黄泥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寄寓了农耕时代居住在秦巴汉水河谷盆地的居民在政府的领导下发展建设蚕桑之乡,团结奋进共建和谐家园的美好向往。
另一项作品《石梯古渡陶瓶》,则是在陶器上还原了当年石梯古渡兴茂繁盛的商业胜景。
汉江航运兴盛时期,石梯镇境内渡口是汉江商船往来重要停泊码头,石梯渡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沟通安康市东部汉江两岸南北交通的要津,也是金州八景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安康实践——以汉调二黄为例

2023年第1期- 75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在时代发展之中不同民族世代相传的劳动智慧结晶,是各类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包含了相关实物和场所,是树立民族自信以及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渠道之一。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需要各地方立足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保护。
陕西省安康市近年来在汉调二黄保护传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安康市地理环境较为特殊,处于汉江中上游的秦巴山区,在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中移民频繁,文化趋向多元化,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37个、市级非遗项目175个。
其中汉调二黄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是京剧的声腔之源,同时也是陕西第二大剧种。
从某种程度上讲,汉调二黄就是安康地方文化活态的化石,它的独特性、开发与保护的价值不容置疑。
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安康市政府牵头,制定了一系列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让其文化根脉得到了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
一、实施引领示范,振兴汉剧工程取得重大成果从汉调二黄的发展特点来看,该曲种在安康市的发展演变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经历过绚烂璀璨和众星捧月的时代,但也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打击,其本质上与国家发展和经济发展呈现高度相关性。
尤其是近几十年,物质文化发展、多元文化冲击导致汉调二黄面临严峻的考验。
民间诸多剧团班社解散,很多民间艺人只能另谋生路,且精品剧目匮乏,受众群体明显减少。
从相应数据来看,20世纪50年代安康市有专业戏剧院团13个,从业人员近千人,到2010年全市专业院团仅剩一个,民间二黄班社仅剩7家,艺人不足百人。
面对这一问题,2011年安康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调研,提出了“振兴汉剧就是振兴安康”的发展战略,尤其是深入落实“保护与传承、宣传与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汉剧精品、汉剧兴旅、基础建设”七大工程相关工作的总计25个项目,总投资为2050万元。
安康地域文化特征

远古文化中多民族汇集融合的胎记
汉水中上游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物产丰饶,是人类理想的生息繁衍之地。初民们总是缘水而居,因而古代文明与河流结有不解之缘,接连的考古发现证明,汉水中上游正是人类的一个摇篮。
1970年在与安康东部接壤的湖北郧县“龙骨洞”发现的猿人牙齿和打击石器被证明在时间上早于北京猿人。1989年在郧县曲远河口发现的更新世人类头骨化石是35万年前的直立人遗骸。1980年至1983年在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南郑县的梁山龙岗发现了大量旧、新石器文化遗址。1990年,在安康市汉江北岸关庙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址,其文化内涵与梁山旧石器一样,具有旧石器早期中期特点,成为联结黄河与长江流域旧石器文化的重要环节,集合了我国南北方石器制作的风格,形成一个文化过渡带。证明20—200万年前,就有原始先民在安康劳作生息繁衍,他们的拓荒为新石器时期汉水中上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燧人、有巢、华胥、神农、伏羲、太昊、黄帝、少昊、蚩尤、颛顼等历史传说人物,大体反映了母系、父系氏族社会的状况,其时代约为新石器时期。在安康有史料可考的氏族主要有:
古华胥氏族。华胥为伏羲之旧族,散居泗水一带,华胥裔支后来西迁入华山而陕南,《华阳国表》的范围就包括安康。
汉水流域是楚人故乡,也是荆楚文化的源头。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劳动产品充裕,人们不需过度劳作而可生活,(见《汉书·地理志》:“楚有汉江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种水薅,民食鱼稻,以渔猎伐山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信巫鬼,垂瑶祀,与巴蜀俗同。”)因而人际间的生存斗争尚不激烈,宗法观念也淡薄于中原。平等的物质生活使楚人崇尚自然,喜幻想,富于浪漫精神。
仰韶李家村文化类型目前已查明主要分布在汉水中上游一带。东起旬阳县构元新天铺,西至汉中南郑龙岗寺。在安康境内发现的遗址有石泉县马岭坝铺等。把安康文化有据可考的发生时间提前到了7000年前。说明仰韶文化时期,在安康这块土地上,原始农业经济已在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大量考古证明,安康自远古就是南北文化交汇地区。
安康名胜古迹

安康名胜古迹安康有“秦巴万宝山”、“中药材摇篮”和“天然生物基金库”的美誉。
这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那么你知道哪些安康的名胜古迹呢?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安康名胜古迹:安康简介安康位于陕西省最南部,为秦岭、巴山山地,安康历史悠久,5000年绵延的历史,留下丰富的文物名胜;而秦巴汉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给当地带来了雄奇隽秀的自然风光。
这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历史遗迹遍布全境,有古遗迹、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遗址650余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寺、上许家台南宋古墓、庙、观、堂集中于安康市区,折射着安康灿烂的文化底蕴。
安康名胜古迹:香溪洞香溪洞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安康城南郊3千米处,南依巴山,北临汉水,山有道观,相传曾是吕洞宾修炼会仙之地,始建于明成化初年,面积10平方公里。
景区总面积10余平方公里,风景区周围山环峰绕,层峦叠嶂。
山下溪流蜿蜒,如遇水涨急流,悬序挂布,蔚为壮观。
山谷间野花香草,色彩绚丽。
其中有花名:“香团刺”,叶状如商,花间黄白。
阳春三月,花香远播,漫谷飘香,故名香溪。
溯溪而上,谷狭山峭,悬石夹道。
相传吕洞宾曾在此修道成仙。
后人在此架桥筑楼,凿岩开洞,名之“香溪洞”。
安康名胜古迹:天柱山天柱山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
早在汉武帝时就封为“南岳”,历代都有人文活动。
建国后开发为风景名胜区,景区于2011年获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2011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峰,简称主峰。
海拔1488.4米,在潜山县城西北约30公里的深山中。
《史记》、《汉书》均有记载。
它与周围岗峦似是断隔却又衔接,如春笋状平地拔起500余米。
中丰顶锐,腰围1.5公里左右,全身石骨,如钢锥,如石柱,如青莲花,如玉芙蓉,如刺天宝剑,如擎天巨臂。
峰顶南壁,横镌清咸丰都统李云麟“孤立擎霄”和国民党抗日第五战区副司令张淦“中天一柱”8个两平方米左右的大字;峰腰西南壁竖刻着民国29年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军长张义纯近1平方米的“顶天立地”4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