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矿山压力观测

合集下载

煤矿矿压观测制度

煤矿矿压观测制度

煤矿矿压观测制度
是针对煤矿井下的矿压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与记录的体系化管理。

矿压是指地质构造和煤矿开采活动产生的应力对煤矿巷道、支护设施等工程构造的作用。

矿压观测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定期观测矿压数据,准确掌握矿山的矿山压力,及时发现矿山压力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障煤矿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煤矿矿压观测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 观测点设置:在煤矿巷道、采掘工作面、支护设施等关键部位设置观测点,采用适当数量和分布的压力仪器进行矿压观测。

2. 观测频率:按照规定的时间周期进行观测,一般为每班、每天、每周、每月等不同的观测频率。

3. 数据记录:观测到的矿压数据应及时记录,包括时间、观测点位、矿压数值等信息。

4. 数据分析与评估: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估,判断矿山压力的变化趋势和程度,并进行合理的预警和预测。

5. 报告与沟通:根据观测数据编制矿压观测报告,并及时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出合理的安全建议和措施。

6. 应急响应与处理:在发现矿山压力异常情况时,采取及时、科学的应急响应与处理措施,保障人员安全。

7. 保养与维修: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矿压观测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可靠的数据采集。

总之,煤矿矿压观测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能够为煤矿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

采准巷道矿山压力监测

采准巷道矿山压力监测

测点锚固器2应把测点固定在所测的深度,带动连接件3实现与岩体 变形同步位移。测点锚固器采用以下几种结构形式:压缩木测点锚固 器、水泥砂浆锚固器、机械式锚固器(弹簧卡式、胀壳式、楔形式 等)。
量测头4的外部一定要设置保护盖5,以保护测点连接件3等不受损 坏,测量计一般采用钢卷尺,可保证精度达1mm,也可用百分表、位 移传感器等精度较高的测量计。
➢ 巷道围岩松动圈测定 测定破坏圈的大小及破坏圈内围岩变形特征,对研究围岩
稳定及支护措施具有实际意义。上述钻孔多点位移计,可观测 不同深度的围岩位移,如果沿孔深设置较多测点,就可以较正 确地判断围岩破坏圈的范围。此外还常应用以下方法。
1)声波探测法 声波的实质是弹性介质的机械振动,对钻孔中不同深度的声 波振幅及声波速度进行测定,可以判断岩体内部的破坏状况。
1 2 3 测点3
4 5
测点1
数。磁测点钻孔位移计,由于无需连接件,
测点数量可不受限制,且测点锚固力较小,
测点安装和制作也较简单。
1-磁感应件;2-导向管; 3-磁测点; 4-卡式弹簧锚固器;
5-塑料套管;6-测量指示仪
磁性测点钻孔位移计
2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监测方法
2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监测方法
2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监测方法
2.1 监测区地质资料与开采条件
进行巷道围岩稳定性监测应掌握的地质资料和开采条件包括: 通过地质钻孔、岩层柱状图等多种途径,掌握地质构造及围
岩的结构特征、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等情况,并在 地质图上标明地质构造裂隙发育带的位置、产状、层厚等; 了解采煤方法、煤柱尺寸、开采影响范围等; 掌握好巷道与采煤工作面相对空间位置与时间的关系; 了解巷道掘进断面尺寸、支护方式和支柱工作特性等。

2024年煤矿矿压观测制度(二篇)

2024年煤矿矿压观测制度(二篇)

2024年煤矿矿压观测制度近年来,在矿压观测方面,已初步掌握采区内各工作面顶板活动特点,为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提供了时间保障;同时为配合矿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矿压观测、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此特制定矿山压力预测预报制度如下:一、观测范围采煤面及巷道定点观测。

二、观测内容掘进头观测内容:顶板离层观测2、采煤工作面观测内容:回采放顶煤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两巷顶板下沉量;回采工作面:初次来压、老顶来压、周期来压,支柱初撑力、工作阻力、顶板下沉量;工作面及两道超前支护质量等。

观测方法1、顶板离层仪____天记录一次显现数值。

2、工作面支架初撑力、工作阻力每班检测____次。

3、工作面顶板及两道超前支护质量、煤壁片帮、单体状况每班进行正常的观测。

四、预报内容1、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不符合下列要求的: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支柱初掌力不小于90KN/棵,合格率达____%以上,综采工作面支架初撑力液压不小于24MPa;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泵站的压力不小于18MPa,综采工作面泵站的压力不小于30MPa。

2、掘进工作面支护质量不符合下列要求的:锚杆支护巷道顶部锚杆锚固力不低于____吨、帮部锚杆锚固力不低于____吨,预紧力矩帮顶均不小于100N.m,巷道围岩位移控制在300mm以内,顶板离层仪安设及时,牌板内容齐全。

3、两巷超前顶板运动规律、巷道变形量等其它出现异常现象时。

五、观测制度1、严格执行班中检测、记录制度,严禁空岗、漏检。

2、原始数据记录要准确,不得随意乱改,严禁做假表。

3、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应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

六、资料整理1、技术科对每天的资料必须及时进行整理,如发现情况异常,应及时汇报有关矿领导并安排处理。

2、矿压观测人员针对所观测内容必须填写相应的《单体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表》、《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表》、《顶板离层仪观测记录》2024年煤矿矿压观测制度(二)一、引言煤矿矿压是指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煤层开采导致的矿山压力的增加。

煤矿矿压观测制度

煤矿矿压观测制度

煤矿矿压观测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煤矿矿压观测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矿山压力的变化情况,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煤矿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矿压观测工作由矿长负责,成立矿压观测领导小组,负责矿压观测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和协调。

2. 矿压观测领导小组由矿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生产技术科、安全科、机电科、采煤区队、掘进区队等部门负责人。

3. 生产技术科设矿压观测小组,负责矿压观测工作的具体实施。

矿压观测小组成员由生产技术科指派,并报矿压观测领导小组备案。

三、观测内容和方法1. 矿压观测内容主要包括:(1)巷道矿压观测:观测巷道顶板下沉、底鼓、两帮移近等指标,分析巷道围岩稳定性。

(2)支架工作阻力观测:观测支架的工作阻力,分析支架的工作性能和适应性。

(3)顶板离层观测:观测顶板与煤层之间的离层情况,分析顶板稳定性。

(4)煤壁片帮观测:观测煤壁片帮情况,分析煤壁稳定性。

(5)其他必要的观测项目。

2. 矿压观测方法:(1)人工观测:采用手工记录、绘图等方法,对矿压观测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2)仪器观测:采用矿压观测仪器,如压力计、位移计、声波仪等,对矿压观测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和传输。

(3)定期观测:根据矿压观测计划,定期对矿压观测项目进行观测,并做好观测记录。

(4)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临时观测。

四、观测计划和制度1. 矿压观测计划:矿压观测领导小组根据矿压观测内容和方法,制定矿压观测计划,明确观测项目、观测频率、观测时间等。

2. 矿压观测制度:矿压观测小组根据矿压观测计划,制定矿压观测制度,明确观测人员的职责、观测程序、观测数据的管理等。

五、观测数据的管理和应用1. 观测数据的管理:矿压观测小组负责对观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建立观测数据档案。

2. 观测数据的应用:矿压观测数据用于分析矿山压力变化情况,为矿压控制、巷道支护、安全预警等提供依据。

巷道矿压监测

巷道矿压监测
测量精度高,消除了人为的读数误差
免维护。使用过程中用户不需要任何 操作,也不需要更换电池
技术指标
量 程:0-125mm测量范围:0-10mm测量精度:1%电 源:DC4.5V 50uA
二、监测仪表(围岩离层)
3、顶板离层在线监测系统
二、监测仪表(围岩离层)
二、监测仪表(围岩离层)
四、监测资料分析方法
图7 测站Ⅵ处顶板锚杆工作阻力
四、监测资料分析方法
图8 测站Ⅵ处顶板锚索工作阻力
由图可见,在距工作面煤壁50m以外时,巷道中锚杆(锚索)的工作阻力基本保持稳定;在距工作面煤壁50m以内时,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锚杆(锚索)工作阻力逐渐增大;当距工作面煤壁20~30m时,锚杆(锚索)工作阻力最大,随后,锚杆(锚索)工作阻力逐渐减小。 工作面前方超前支承压力范围在0~50m范围内,峰值大约位于工作面前方17~29m范围内。
目 录
1、监测的目的 2、监测仪器 3、测区布置 4、监测资料分析方法 5、监测报告的撰写
1、数显、固定式 由KBY-60型矿用数字压力计配转接阀组成
二、监测仪表(支柱载荷)
2、数显、便携式 由KBY-60型矿用数字压力计配转接阀组成
数显、固定式
二、监测仪表(支柱载荷)
3、SY-40型单体支柱增压式工作阻力监测仪
结果表明: (1)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巷道顶板和帮内不同深度处离层量呈增大趋势帮的离层量要比顶板大,如测点V处巷道帮总离层量达到120mm左右,而顶板总离层量只有34mm; (2)对帮而言,帮0~2.2m范围内离层量最大,其次是 6~4m范围内离层量,而4~2.2m范围内离层量最小;
i=1,2,3,4 式中s(i)表示第个测点距煤壁的距离,V3*i为第个测点按班平均下沉速度,P3*i为第个测点按班平均的支柱载荷值。

第八章 矿山压力观测

第八章  矿山压力观测
在巷道支架上拟定基准点; 观测巷道支架上各测点与基准点的间距; 以所测各线段为半径,定出同一观测时 间各点的位置,将所得各点用曲线板连接 起来,测得支架变形实测图。
5、支架下缩量观测 、 刻上标记,用钢尺测定标点间距。 6、巷道支架受载观测 、 仪器:ADJ型机械式和HC型液压测力计 观测:支柱载荷测点与围岩移动、活柱下缩同时布置,每组设 置2~3个观测剖面; 7、用楔体液压应力计测量煤体应力 、 BKY—600型楔体液压应力计测量煤体应力
第二节 矿山压力现场观测方法 一、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及下沉速度观测 1、工作面顶板下沉量观测 、
仪器:ADL—2.5型沉降指示器 C—Ⅱ型自动记录器
2、活柱下缩量观测 、
单体柱用刻记法,液压支架用YSZ—I型液压支架压力下缩自记仪。
3、顶板下沉速度观测、
仪器:计时表、KY—80型动态仪 观测: 每隔6′、3′、2′、1′、30″ 读数一次, 下沉速度快时,缩短读数间隔。 测工序影响时,同时应有3人工作。
2、专项观测的内容 、
依据研究问题需要确定,如上覆岩层变形、移动和破坏过程, 支架外载分布等。
“三量”——顶底板移近量、支架阻力、活柱下缩 三量” 顶底板移近量、 三量 顶底板移近量 支架阻力、 量
三、观测组织
1、测前准备 、 选定测区,搜集资料,建立组织,培训人员,准备仪器。 2、编制观测计划 、 观测计划包括:观测目的,观测条件,观测内容和方法,观测 进度和组织,资料整理方法及观测报告提纲等内容。 3、现场测压 、 把握数据的真实性 4、资料整理汇总 、 在日常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所测数据集中诸项细致整理,并 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提出对所测工作面矿压规律的认识,并以此 分析控制顶板或改进支架等措施,最后编写观测报告。

矿山压力观测方案

矿山压力观测方案

尾巷矿压观测方案1、观测目的通过对阳煤集团二矿80704工作面回风尾巷顶、底板和两帮的变形、破坏情况以及顶板锚索、锚杆及两帮锚杆受力变化,掌握回风尾巷通过混泥土支柱加强支护之后的矿压显现规律,对该煤矿长壁综放面尾巷的支护方式及加强支护的效果进行评价,并为进一步调整支柱的支护密度及布置方式提供依据。

2、观测内容1)尾巷围岩变形情况及位移量观测,包括:①顶板、两帮变形情况;②底鼓及顶板下沉变形情况;③顶底板岩层相对移近量;④两帮相对移近量。

2)顶板及煤柱破坏状况观测,包括:①顶板岩层破坏、冒顶情况观测;②两帮破碎带范围、片帮情况观测。

3)锚杆、锚索锚固作用状况观测:包括顶地板、两帮锚杆及顶板锚索在其支护有效期内轴向受力变化情况的观测。

3、测点的布置在设有支柱的巷道段内共布置5个测站,测站距离为50m。

每个测站布置1个巷道表面收敛测点和1对窥视钻孔(巷道两帮内),并且每个测站的支柱上安设一部液压枕测力计。

在位移测点附近选择一根锚索和两根帮锚杆,分别在锚杆及锚索上安设一部锚杆测力计和锚索测力计。

测点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测点布置示意图4、所需设备及材料木桩(长度为300mm)20枚;钉子20颗;10MPa锚杆测力计10部;60MPa锚索测力计5部;液压枕测力计5部;钻孔窥视仪一部;10m测枪一支;50m皮尺一把;5m钢卷尺一把。

5、观测计划测点距工作面大于100m时,每30甜观测一次;测点至工作面距离大于50米而小于100m时,每周观测一次;测点至工作面距离小于50m时,每天观测一次。

6、数据采集表格每次观测数据填写于矿压观测数据采集表格内(表1所示)。

对于锚杆、锚索测力计及液压枕测力计读数都需要估读到小数点后面两位。

对巷道收敛距离读数都需精确带mm。

表1 矿压观测数据采集表测站编号:观测时间:。

矿压观测

矿压观测

巷道矿压观测方案在巷道掘进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测站,对围岩表面位移、顶板离层状况、锚杆载荷、锚杆锚固力等进行观测。

一、测站设置(1)巷道表面位移测站:锚杆支护开始设置测站,隔40m 设1个测站,连续设3个,岩性或锚杆支护参数发生变化均应设置测站观测。

在每个断面的顶、底板和两帮的中部各布置1个测点。

观测方法:用测枪或测杆进行量测。

(2)顶板离层监测:每隔30m在顶板中部安设一个离层指示仪。

观测方法:直接读取数据。

掘进过程中矿压显现不明显可调整为50米。

(3)锚杆受力:锚杆支护开始40m设置第一个测站,以后隔100m左右再设1个测站,共设置2个测站,每个测站1个测面,顶板采用测力锚杆观测、两帮采用锚杆液压枕观测。

(4)锚杆锚固力:每300根锚杆为1组,每组测6根,顶板4根、两帮各1根。

二、矿压监测指标值锚杆支护决定是否调整锚杆支护参数的矿压观测数据有5个,根据工程实践、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初步确定5个观测数据在掘进影响期间的指标值如下:A--锚固区内顶板离层值,25mm;B--锚固区外顶板离层值,50mm;C--两帮相对移近量,150mm;D--测力锚杆屈服点数,3个;E――帮锚杆载荷70 kNF――锚索预紧力张拉到35Mpa如果在掘进影响期间,上述观测内容超过指标值,锚杆支护参数要作相应调整。

(1)锚固区内顶板离层值大于25mm,锚杆排距减小100mm或每排顶锚杆增加1根;(2) 锚固区外离层值大于50mm,锚杆排距减小100mm;(3) 有1根顶板锚杆屈服点数大于3个,锚杆直径增加2mm或每排顶锚杆增加1根或锚杆排距减小100mm;(4)两帮相对移近量大于150mm,锚杆排距减小100 mm或增加1根锚杆。

三、观测要求1、综合监测:(1)、综合监测包括巷道表面位移、顶板离层和锚杆受力状况。

(2)、每条锚杆支护巷道应严格执行规程的规定进行测站的布置和安设,当围岩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应根据变化的情况增加测站的个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0
讲解:XX
17
2021/3/10
讲解:XX
18
2021/3/10
讲解:XX
19
二、巷道围岩深部位移观测
(一)测站布置及测点安设 (二)测点的布置方式 (三)观测仪器与使用方法:多点位移计、磁性多点
位移计。
2021/3/10
讲解:XX
20
图6-19 钻孔多点位移计
1-钻孔;2-测定锚固器;3-连接杆;4-量测头;5-保
图6-5 测点的安设
2021/3/10
讲解:XX
10
一、巷道表面位移观测
(二)测点的布置方式 (1)垂直布置。适用于巷道顶底板相对移动量较大,
两帮不产生变形或变形较小的情况。 (2)十字布置。当巷道顶底板和两帮都有较大变形时,
一般采用十字形布置测点。 (3)网格布置。如果巷道围岩松软,四周巷道空间凸
讲解:XX
26
2021/3/10
讲解:XX
27
2021/3/10
讲解:XX
28
2021/3/10
讲解:XX
29
2021/3/10
讲解:XX
30
2021/3/10
讲解:XX
31
2021/3/10
讲解:XX
32
(a)现场打钻施工
(b)测点基点的安设
(c)监测点数据线安装
(d)监测分站安装
2021/3/10
mm的钻眼,打入木塞,木塞的上钉作为测量基 准点的基钉(铁钉头部钻有一圆穴,如图6-5), 同时在顶底板垂线方向以同样的方法在底板设基 点。顶板比较坚硬,可用彩色油漆标明观测基点。 两帮观测基点的安设方法与上述基本相同,各对测 点在同一平面上。
2021/3/10
讲解:XX
9
1 活杆;2 弹簧;3 套管;4 基准点
巷道矿山压力观测
张守宝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2021/3/10
讲解:XX
1
巷道按位置及服务范围:开拓巷道、采区巷道和回 采巷道。
巷道矿山压力观测:静压巷道和动压巷道矿压观测
2021/Leabharlann /10讲解:XX2
采动影响的采准巷道 从开掘→报废
巷道掘进影响阶段 掘进影响稳定阶段 采动影响阶段 采动影响稳定阶段 二次采动影响阶段
14
152
两帮累计变形(mm)
144
136
128
120
112
104
96
88
80
72
64
56
48
40
32
24
16
8
两帮变形速度(mm/d)
0
2021/3/10
02
4
6
8 10 12 14 1讲6解:1X8X 20 22 24 26 28 30 32 3415天数(d
2021/3/10
讲解:XX
16
20图213/3./110 29211辅运顺槽典型变形区域监测讲解系:统X布X 置
深基点
浅基点 单位:mm
C3
C2
A1
C1
29211辅运顺槽
巷道顶板
巷道底板
图 3.3 测点基点深度布置3图5
日期
基点1 基点2 基点3 基点4
2021/3/10
讲解:XX
23
三、顶板安全状况监测
(一)测站布置及测点安设 (二)测点的布置方式 (三)观测仪器与使用方法; 顶板离层指示仪
2021/3/10
讲解:XX
24
2021/3/10
讲解:XX
25
LBY-3型顶 板 离 层 指 示 仪
2021/3/10
出,为了研究围岩的变形状况及巷道断面缩小率, 可采用网格布置法。
2021/3/10
讲解:XX
11
图6—6 测点的布置方式
a—垂直布置一对测点; b—十字布置; c—网格布置
2021/3/10
讲解:XX
12
一、巷道围岩移动观测
(三)观测仪器与使用方法
(1)观测仪器: 一般用ADL-2.5型测杆、KY-80型顶板动态仪、收敛计、 卷尺,激光测距仪等等。
2021/3/10
讲解:XX
7
一、巷道表面位移观测
2.测点安设 (1)测点安设要求
1)观测点处顶板稳定、支架完好、两帮整齐、 底板平坦,便于观测; 2)测点应安设牢固,以便保护测点进行长期 观测; 3)各观测截面内的空间位置应力求一致
2021/3/10
讲解:XX
8
一、巷道表面位移观测
(2)测点安设方法 在顶板上打一个深为100-200mm、直径约为40
2021/3/10
讲解:XX
5
一、巷道表面位移观测
(一)测站布置及测点安设 1.测站布置
2021/3/10
讲解:XX
6
一、巷道表面位移观测
(一)测站布置及测点安设
1.测站布置
布置在工作面前方不受采动影响区,一 般距工作面60-100 m远。
为了有对比性,要求每条巷道内布置23个测站,每个测站间距以20-25m为宜。 测站的具体位置,视地质条件和生产情况 而定。
(e)数据传输线路铺设
讲解:XX
(f)数据传输线路调试
33
2021/3/10
讲解:XX
34
辅运顺槽典型变形区域监测系统布置方案
监测地点选择辅运顺槽中300m典型区域。监测点分为一般性测点和 离层规律研究测点。一般性测点间距20m,每相隔三个一般性测点的监 测点处各增加3个离层规律研究测点,测点间距为1.5m。位移分站安装在 1号测站附近。测点的布置方案和基点深度见下图。
(2)使用方法: 在巷道顶底板或两帮观测基点安设好后,要进行编号。
I、Ⅱ、Ⅲ……为测站号;A、B、C…为测点号,如ⅡA为 第二测站第一测点。
把测杆放在基点顶端铁钉的穴孔内。要求各测站每天观 测一次,当工作面采至测站附近时,可一天测读两次。
2021/3/10
讲解:XX
13
2021/3/10
讲解:XX
2021/3/10
护盖;讲6解-:XX测量杆
21
4.5m
2m 1m
1m 2m
巷道围岩深部变形位移观测
2021/3/10
讲解:XX
2m 3m
7m
4.5m
22
变形数据(mm)
5 4 3 2 1 0 08.9.1078.9.2008.9.0283.9.2068.9.2098.100.85.1008..810.0181.100.81.410.0187.10.0280.10.24
2021/3/10
讲解:XX
3
上区段工作面(A)
下区段工作面(B)




围 岩 变 形 速 度
段 回 采 影 响 区
影 响
回 采
稳影
定响
区区
掘 巷 影 响 稳 定 区




与回采工作面的距离或时间

2021/3/10
讲解:XX
4
第一节 采区巷道矿压观测
目的:为了寻求各类巷道的矿压显现规律, 为支护设计和巷道位置的选择提供依据, 内容:巷道表面位移和观测巷道围岩移动、 支架变形及载荷等。 一、巷道表面位移观测 巷道表面移动常用移动量来表示,它可分 为相对移动量和绝对移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