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语文上册路旁的橡树教案(精品)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和人物,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和人物。

(3)课文中涉及的哲理思想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图片展示:展示路旁的橡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讨论交流:让学生谈谈对路旁橡树的认识和感受。

2. 课堂讲解:(1)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学会运用。

(3)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3. 课堂实践:(1)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角色。

(2)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练笔,描绘自己身边的自然景观。

2. 拓展作业:(1)调查身边的自然资源,了解其保护意义。

(2)与家人分享课文中的故事,培养亲情关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三年级上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橡树、慰藉”等词语;(2)能够理解课文大意,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2)学会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情、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教育学生学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勇于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1. 生字新词的学习;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描绘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橡树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认读;(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疑难问题;(3)学生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品读课文(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情、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3)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描绘作品。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新词的记忆,以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2)以“我眼中的橡树”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

七、课后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2.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阅读情况;3. 结合课文内容,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八、单元测试设计:1. 测试内容:本节课的生字新词、课文内容理解、写作能力;2. 测试形式:书面测试、口语测试;3. 测试目的: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来推断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路旁的橡树》讲述了一棵橡树在路旁生长,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却依然坚韧不拔的故事。

2.2 生词和短语:路旁、橡树、风雨、坚韧不拔、茁壮成长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3.2 教学难点: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理解运用。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和情景模拟法进行教学。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和实物教具辅助教学。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通过展示路旁的橡树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5.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5.3 生词学习:学生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进行小组讨论。

5.4 修辞手法讲解:教师讲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5 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并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练习。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方法: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6.2 评估内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以及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作业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保护自然环境的小短文。

7.2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表达方式,结合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完成作业。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反思内容: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

三年级语文上册《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路旁的橡树》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路旁的橡树》,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2.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3.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2.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2.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准备:1.课文《路旁的橡树》的PPT或黑板。

2.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木,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树木的名字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二、自主学习(15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路旁的橡树》,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小明为什么要在路旁种橡树?他种橡树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讨论:小明种橡树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坚持和毅力,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3.教师提问:“故事中的村民为什么要把橡树砍倒?他们为什么要修一条新路?”4.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讨论:村民砍倒橡树修新路,是因为他们觉得橡树挡住了路,不方便出行。

但小明却认为橡树是有用的,他应该怎么说服村民呢?5.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说服村民的方法。

四、小组活动(15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说服村民保留路旁的橡树?”3.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具体的说服方法。

4.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1.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路旁的橡树》,我们学到了什么?”3.教师提问:“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自主学习环节的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教师:“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一下小明在种橡树的过程中,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1:“小明开始种橡树的时候很兴奋,但是当他看到橡树长得慢时,他可能会感到有些沮丧。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路旁的橡树的特点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橡树的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描绘课文中的场景。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了解更多关于橡树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

(3)教育学生学会珍惜资源,发挥橡树在生活中的最大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橡树的特点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想象力的发展,描绘课文场景。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图片资料:橡树图片、相关环境图片等。

4. 查阅资料:关于橡树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橡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路旁的橡树。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橡树的了解。

(3)简介课文《路旁的橡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段朗读,体会课文情感。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生字词卡片游戏,巩固学习效果。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故事,概括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课文中的橡树有什么特点?它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5. 想象与创造(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课文中的场景。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互相交流。

(3)展示图片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橡树的魅力。

6.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路旁的橡树》。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学习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照,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朗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进行指导与评价。

3. 生字词学习:学生通过卡片认读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与示范。

4. 课文解析: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进行解答与引导。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例句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仿写,教师进行评价与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路旁的橡树》2. 生字词:绿化、隔离、噪音、疲惫、侍弄、骄傲、豪迈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大自然,如诗如画。

那里有高耸入云的橡树,有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欢快的鸟鸣声。

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用心呵护她,保护环境,让大自然更加美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部分学生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将所学环保知识付诸实践。

《路旁的橡树》三年级语文教案

《路旁的橡树》三年级语文教案

《路旁的橡树》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读懂并理解故事《路旁的橡树》。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进行故事复述。

3. 学生能够通过故事,了解橡树的成长过程。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2. 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进行故事复述。

教学准备:1. 《路旁的橡树》的故事书。

2. 就近寻找一棵橡树的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师生互动:先和学生们谈论一下橡树,看看他们对橡树了解多少。

问一些橡树的特征,比如:橡树的叶子形状、橡树的果实等。

2. 引入故事:拿出故事书《路旁的橡树》,向学生介绍故事背景并展示橡树的图片。

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一起读这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棵橡树。

Step 2: 阅读与理解1. 教师先读一遍故事,学生静听。

2. 学生齐读故事。

3. 教师提问:- 故事中的橡树在哪里?- 小男孩在橡树下做了些什么?- 橡树长大之后发生了什么?- 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Step 3: 故事复述1. 教师要求学生们复述故事的内容。

可以让他们两人一组,互相复述。

2. 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帮助他们整理思路。

Step 4: 巩固与拓展1. 让学生们画出橡树的成长过程。

可以分为几个时期,标题标明。

2. 学生互相展示并介绍自己所画的橡树。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能够通过故事理解橡树的生长过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适当的讨论和绘画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内容,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适度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Step 5: 进一步探究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橡树要种在路旁呢?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橡树选择在路旁生长,是因为阳光充足、土壤肥沃,并且橡树的根系不容易破坏路面。

2. 学生讨论: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或者社区周围,有没有类似的橡树生长的地方?学生可以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到类似的橡树生长地点,并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状态。

《路旁的橡树》三年级语文教案(通用20篇)

《路旁的橡树》三年级语文教案(通用20篇)

《路旁的橡树》三年级语文教案(通用20篇)《路旁的橡树》三年级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树立环境爱护意识。

2.熟悉本课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课文,树立环境爱护意识。

理解“筑这条路的人肯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板书课题1、有位苏联的教育家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故事,人们都为此感动,你想听吗?2、学生教师齐读课文3、读准要求熟悉的字二、认读课文,领悟道理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3、有什么不懂吗?4、辩论:建筑规划可以修改吗?5、说说课文那些地方最使你感动?6、你统一“筑路工人有一课高尚的心”这种说法吗?7、学生读最终两个自然段8、师:你现在是一位乘客,坐车经过了这课橡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三、总结升华1、你从建筑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2、爱惜树木,正值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能给大家提出来吗?其次课时一、学生自由读课文二、摘抄好词好句到阅读笔记本上三、完成《一课一练》《路旁的橡树》三年级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1.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育爱惜花草树木、自觉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熟悉本课的3个生字。

理解“平坦、灌木、延长、楔子”等词语。

3.读懂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要赞扬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板书:路旁的橡树。

1.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这棵橡树什么样?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写这棵橡树的目的是什么?是谁?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等等。

)2.听教师简洁介绍的状况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四十多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且影响极大的一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十七岁初中毕业后就当农村小学教师,二十五岁起担当一个农村中学的校长,直到五十二岁逝世,始终没有脱离学校的实际工作。

在并不算长的一生中,这位有心人立志改革教育,潜心科学讨论,写出了四十多本书和六百多篇论文,理论上自成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路旁的橡树教案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

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

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读课文,想想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体会筑路工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高尚的心。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筑路工人们正在修建一条公路。

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2.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 挺拔() 楔()子
2.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3.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四、再读课文,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这节课,我们按照顺序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指导阅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

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
3.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
4.对上面的第二句话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分页标题#e#
(这么一棵粗壮、挺拔的橡树,伐了它,真是可惜。

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5.出示句子。

工程师为——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叹着气。

6.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我们不会因为完成不了筑路任务而受到上级领导的责备,也不会因为砍伐了橡树受到路人的责备。

)
三、指导阅读第八、九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
四、再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