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人畜共患疾病以及防治重点
浅谈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措施

浅谈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措施摘要: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又称之为波状热、地中海热,马其他热,《动物防疫法》规定其为二类疫病,《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其为乙类传染病。
牛羊感染后严重影响生产性能,造成大量牲畜流产、死胎等,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人感染后轻则引起人发热、多汗、头痛、关节疼痛、疲乏无力、单侧性睾丸炎等,重则可致不孕不育、丧失劳动力,可引起孕妇流产等,严重损害人类健康,是当前我国重点防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
此病在发病早期不易与其他发热性疾病进行鉴别,容易被误诊,因此,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兽医人员,本人针对当前豫西农村地区牛羊布病流行态势、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浅谈一下自己的实践体会,以期为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贡献力量。
关键词:布鲁氏菌;人畜共患病、防控措施一、布病传染源感染布病的牛、羊和猪,是人患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等其它动物居次要地位。
感染布病牛羊的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尿、粪便及被污染的土壤、水、饲料等均含有布氏菌,布病母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养殖、兽医、皮毛收购等直接从业人员因接触病畜多,感染和患病也多,该病具有明显的职业性。
二、布病临床症状人畜感染布病后通常会发展成肉芽肿性炎性病变,这种病变经常在淋巴组织和生殖器官、乳房、乳房上淋巴结,关节和滑膜中发现。
同时,还会出现坏死性胎盘炎、可触及的睾丸改变、坏死性睾丸炎、附睾炎、坏死性精囊炎、前列腺炎和急性乳腺炎。
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主要特征。
公羊主要表现为附睾和睾丸的病变,精液质量显著下降,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附睾肿大可为单侧或双侧,睾丸可能出现纤维萎缩。
母羊主要表现为流产和死胎。
流产一般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
患病母羊易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
三、布病传播方式1、传播途径一般来说,牛羊布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流产或足月分娩后受感染牛羊排出的胎盘、胎液和阴道分泌物。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

(7) 韩国出血热 (Korean hemorrhagic fever) 。①传染 媒介动物:大鼠。②临床症状:肌痛、头痛、咳嗽。③ 传染途径:吸入感染、啮齿类动物咬伤、伤口污染。 (8) 淋巴结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症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infection)。①传染媒介动物: 小鼠、仓鼠。②临床症状:类似流行性感冒症状,但有 头痛、肌肉痛、发热、恶心、呕吐、喉痛、畏光。有时 亦见发疹、下痢、咳嗽、瞻望。容易被误认为流行性感 冒、疱疹性脑炎或结核性脑炎。③接触感染,接触小鼠 粪便和尿液、吸入受污染的灰尘、咬伤。 (9)狂犬病(Rabies)。①传染媒介动物:所有哺乳类。② 临床症状:头痛、肌痛、发热、抽搐、昏厥。③传染途 径:咬伤、皮肤伤口或黏膜感染含狂犬病毒的唾液。
(3) 宠物爱好者要学习一些有关人畜共患疾病的知识, 定期让宠物进行某些疾病的预防接种。
(4) 同时要意识到与宠物拥抱、亲吻或者同桌吃饭、同 床就寝等过分亲热的行为都是不卫生和有害的。 (5) 在被怀疑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时,要立即求医救治。 (6) 饮食上要讲究卫生,选用经过检验的乳、肉、蛋等 食品,并提倡熟食。 专家建议,相对于个体的自我防护,更为重要的是建立 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防疫体系,对各种人畜共患病进行 控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严防某些疾病的 暴发和越境传播。这样,才能将人畜共患病带来的损失 降到最低,并防止由此带来更大的灾难。
(4) 卡氏肺囊虫症 (Pneumocystosis) 。①传染媒介动物: 大鼠、小鼠、兔。②症状,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导 致窒息。⑨传染途径:经胎盘感染胎儿。
六、人畜共患疾病:实验动物蠕虫感染疾病
人畜共患传染病讲义参考模板

一、人畜共患病1、口蹄疫病:(1)、定义:口蹄疫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烂斑,故民间有“口疮”、“蹄癀”、“脱靴症”之称。
(2)、病原:口蹄疫的病原体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口蹄疫病毒根据病毒的血清型,目前已知全世界有A、O、C、南非I、南非II、南非III、亚洲I型等七个主型。
(3)、流行特点:口蹄疫能侵害多种动物,但主要为偶蹄兽,牛最易感。
因此开始发生时,一般总是牛先发病,而后才有羊、猪的感染。
牛是指引器,羊是储存器,猪是放大器。
(4)、临床特征:A:牛:潜伏期2-4天,最长一周左右。
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委顿,闭口流涎。
1-2天后,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黏膜发生水疱,不久水疱破溃,形成边缘不整齐的红色烂斑。
与此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皮肤表现热、肿、痛,继而发生水疱、烂斑,病牛跛行。
水疱破溃,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
如果蹄部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化脓坏死,使病程延长。
甚至蹄匣脱落。
乳头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烂斑。
犊牛患病时,水疱症状不明显,常发生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症状,突然死亡,呈现恶性口蹄疫,其病死率可高达20%——50%。
B:羊:潜伏期1周左右。
症状与牛大致相同,但感染率较牛低。
绵羊蹄部症状明显,口黏膜变化较轻。
山羊症状多见于口腔,呈弥漫性口黏膜炎,水疱见于硬腭和舌面,蹄部病变较轻。
羔羊有时有出血性胃肠炎,常因心肌炎而死亡。
C:以蹄部发生水疱和糜烂为主要特征。
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减食或不食。
蹄冠、趾间、蹄踵等部位出现发红、微热,触摸时表现敏感,不久患部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出血性糜烂,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炎症向深部发展,侵害蹄叶,甚至造成蹄匣脱落,病肢不能着地,病猪不愿走动,常卧底不起。
强迫行走,严重跛行,蹄部流血。
鼻盘、口腔黏膜、哺乳母猪的乳房等处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
哺乳仔猪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
.简述人畜共患“包虫病”的防治措施。

简述人畜共患“包虫病”的防治措施1. 包虫病概述包虫病是一种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它可以感染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
包虫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牧区,给人畜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2. 防治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包虫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A. 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和牧区居民的宣传,告知他们包虫病的预防知识、症状和治疗方法,并注意人畜卫生的重要性。
B. 环境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包虫病的关键。
农村和牧区应该加强粪污和废弃物的处理,定期清理杂草和废旧物品,减少传播病媒的栖息地。
C. 饮用安全水源安全的饮水是预防包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农村和牧区居民应该喝用煮沸的水或经过过滤消毒的水,避免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
同时,应该定期检测水源中是否存在包虫病虫卵。
D. 健康教育和卫生教育加强健康教育和卫生教育对于预防包虫病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生食蔬菜水果前浸泡消毒等。
E. 动物管理包虫病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因此,动物管理也是防治措施之一。
养殖户应定期给动物进行驱虫和兽医检查,对疫区动物进行隔离。
同时,要控制野生动物与家畜的接触,避免传播包虫病。
F. 家畜检疫加强家畜检疫工作对于控制包虫病的传播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出售和进口的家畜进行检疫,并对疫区家畜进行隔离和治疗。
G. 医疗卫生保障健康的医疗卫生保障是包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部门应加强医疗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救治服务。
3. 结束语综上所述,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包虫病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宣传、环境卫生管理、饮用安全水源、健康教育和卫生教育、动物管理、家畜检疫以及医疗卫生保障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包虫病的传播。
人畜共患病的类型及其防治

人畜共患病的类型及其防治
人畜共患病是指人类和动物之间可以相互传播的疾病,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如狂犬病、禽流感、猪流感、口蹄疫等。
2.细菌性人畜共患病:如布鲁氏菌病、炭疽、结核病、鼠疫等。
3.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弓形虫病等。
针对这些疾病的防治措施包括:
1.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动物防疫是预防人畜共患病的关键,需要加强动物疫苗接种、检疫、隔离等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
2.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人类是人畜共患病的主要传播者,因此需要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如勤洗手、勤消毒,避免接触患病动物的体液和排泄物等。
3.加强监测和诊断:加强疾病监测和诊断,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动物和人类,防止疾病的传播。
4.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人畜共患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总之,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动物防疫、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和监测诊断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人畜共患病综合防控措施

人畜共患病综合防控措施其次,要加强对人畜共患病的宣传和教育。
开展面向公众和畜牧养殖户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人畜共患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加强畜牧养殖户管理和操作规范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饲养和管理方法,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再次,要加强人畜共患病的疫苗研发和应用。
加强相关疾病的疫苗研制,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
加大对重点人群和动物群体的疫苗接种力度,提高群体免疫水平,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病率。
同时,鼓励和支持动物主人定期带动物接种疫苗,保障动物的健康。
另外,要加强人畜共患病的动物检疫和卫生监管。
加强对国境口岸和养殖场等重点地区的检疫工作,防止疫情通过动物和动物制品的跨境传播。
强化养殖场和屠宰场的卫生管理,加强对动物的健康监控和疫情防控,控制病源的扩散。
此外,要加强人畜共患病的环境整治和消毒工作。
加强养殖场和屠宰场的环境整治,提高环境的清洁度和通风条件,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加强对动物饮水和饲料的消毒处理,杀灭携带病原体的细菌和病毒,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最后,要加强人畜共患病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人畜共患病的疫苗研发和防控技术的推广。
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共同提高人畜共患病的防控能力。
综上所述,人畜共患病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宣传教育、疫苗研发应用、动物检疫卫生监管、环境整治消毒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来控制和防止人畜共患病的传播,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
只有加强综合防控,才能有效控制人畜共患病的传播,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人畜共患的十大传染病

引言概述:
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是指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由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密切接触,这些疾病在许多地区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这些传染病的存在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安全,也对农业发展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介绍人畜共患的十大传染病,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它们的传播途径、病原体特点和预防措施。
正文内容:
一、流感
1.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宿主范围
2.流感病毒的变异和抗药性
3.流感病毒的预防措施:疫苗接种和个人卫生习惯
二、传染性胃肠炎
1.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主要症状
2.食物污染、水源污染和接触传播的防控
3.卫生教育和公共场所卫生维护的重要性
三、莱姆病
1.莱姆病的病原体和传播媒介
2.莱姆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程
3.莱姆病的预防方法:个人防护和减少虫媒生态
四、布鲁氏菌病
1.布鲁氏菌的传播途径和宿主动物
2.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3.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动物检疫和个人保护
五、人兽共患型结核病
1.人兽共患型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机制
2.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动物解剖检查和食品卫生控制的重要性
总结:
人畜共患的十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威胁和社会经济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这些疾病的传播,需要加强疫苗接种、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在农业和畜牧业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通过多方合作和综合施策,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的发生,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和安全。
几种常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症状与防治 - 种养技术

几种常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症状与防治-种养技术王伟星,刘亚辉,赵国辉,谢蕾,尚永丽(山西省芮城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044600)通过多年的综合性防治,我国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还并未完全消除,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1 日本分体吸虫病日本分体吸虫病是由日本分体吸虫寄生于牛、羊、猪、人等多种哺乳动物肠系膜血管中引起的疾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多发,是危害比较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终末宿主包括人、牛。
虫体形态呈线状、雌雄异体,有腹吸盘和口吸盘,有抱雌沟。
发病后,由于动物种类、体格差异以及感染轻重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
急性型:体温升高40℃以上,不规则间歇热,常见于犊牛。
精神状态差,食欲不振,腹泻,严重的可以看见粪便呈稀水样,几个月之后死亡或者转为慢性。
慢性型:大多数动物都是此型,主要表现为间断性的腹泻,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乏力,逐渐变瘦,排出血便。
人感染后先出现皮炎,然后咳嗽、有痰液、咳血,之后会有发热现象,肝脏肿大,腹泻、逐渐消瘦及贫血。
全身无力,儿童感染发育不良,女性感染不孕。
病检可见肝脏肿大,肝表面和切面有高粱粒大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结节。
大肠壁有坏死灶及溃疡。
一般可在肠系膜血管和门静脉中可发现虫体。
粪便采用生物热堆积发酵处理的方式以杀灭虫卵,对患病动物及带虫者进行治疗,同时开展预防性驱虫,保护水源,防止水源污染,对动物进行轮牧,可用氯硝柳胺、贝螺杀等药物消灭中间宿主钉螺,治疗药物为吡喹酮、六氯对二甲苯、硝硫氰胺。
2. 并殖吸虫病并殖吸虫病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寄生于人、猫、犬及多种动物肺脏引起的疾病,也称肺吸虫病。
还可寄生于脑、脊髓、眼、腹腔、肝脏等,全世界都有此病发生,对人危害严重,属于突出的人畜共患病。
虫体为中型虫体,呈红褐色,有体棘。
本病发病呈慢型,一般在吞食囊蚴后数天左右,大多症状在90~180天出现。
症状不同,有轻重之分。
轻的仅见食欲下降、嗜睡、营养不良、早期有咳嗽现象,痰液多呈白色黏稠状并有腥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代医学所认知的1145种人类传染性疾病,有62%的病种来 源于动物。
• 我国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90种。 • 近3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40多种新病原,其中大部分是
共同特点
病原的宿主谱一般很宽。 有的在实验条件下甚至可感染多种在分类系统上相距很远
的动物。例如炭疽、狂犬病、鼠疫。很多人畜共患疾病是自然 疫源性疾病,在人迹不常到的山野和丛林,病原、媒介动物和 宿主三者可长期共生于同一环境而自然延续不断,其中大部分 表现为隐性感染,当人类进入或开发这些地区时即易受其感染。 这些宿主谱很宽和具有自然疫源地的疾病,特别难于消灭。
共同特点
既危害家畜,又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 常见的有炭疽等。人的肠炭疽和肺炭疽过去的病死率常在
90%以上。人的肺型和败血型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 100%。鼻 疽和鹦鹉热也是致命的疾病。狂犬病无论对动物和人几乎都无 例外地致死。一些对家畜的致死率较低、对人也只引起轻微症 状的疾病如口蹄疫,也由其传播又极迅速,常需采取广泛封锁 隔离甚至关闭国界等措施,也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些共患 疾病对人体所造成的慢性感染,如牛型结核病等虽不迅速致死, 但也属恶疾。
新病毒,而且是人畜共患或起源于动物的新病毒。 • 一些原有的人畜共患或起源于动物的病毒病,也出现了新
流行。
传播途径
消化道 主要指吃入各种感染动物组织、肉
类和昆虫,以及病原体从患者和动物排 出后,污染的食物、水和土壤,进入人 的消化道而感染。
传播途径
呼吸道
生存在人和动物呼吸道表面的病原体,当呼出 气流强度较大时,如咳嗽,病原体可随同黏液或渗 出物的小滴而喷出体外,并以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 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与尘土混合形成尘埃。当人 和动物吸气时,就可能把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体 内而感染。
寄生虫 是一类较为复杂的人与宠物共患疾病,主要包
括原虫、吸虫、线虫、绦虫以及昆虫等,由于其病 原不同,其形体、传播途径、寄生的对象、发病症 状等均有所不同,一般可被杀虫药物杀灭,如弓形 虫、血吸虫、旋毛虫、绦虫等。
此外,也有一些重要共患疾病, 如各型出血热、裂谷热土拉杆菌病(兔 热病)、类鼻疽、等有一种以上的传播 方式,不便用上述方法分类。
病原体分类
细菌 病原细菌可以利用外界营养进行繁殖,能够
用一般显微镜观察到,抗菌药物可以控制其病情 的发生、发展。如结核病、炭疽病等。
病原体分类
真菌 真菌是一种比细菌更进化了的微生物,能用抗
真菌药物控制,但人与动物一旦感染这类疾病,根 治较为困难,如皮肤真菌病(癣)、曲霉菌、隐球 菌病等。
病原体分类
皮肤接触
传播途径
经皮肤接触传播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如被狂犬病犬咬伤;被猫、狗舐、抓伤而 感染等。
传播途径
节肢动物传播 蚁、蝇、蟑螂、螨、虻、虱、蚤等在人畜共患病
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传播方式分机械性传播和 生物性传播两类。前者是叮咬人和动物时,把病原体 带入皮肤内。生物性传播是指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 内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繁殖,再感染人或动物。
病原体分类
病毒 这类疾病一般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治疗。有些
病毒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严重。如狂犬病毒、猴痘病 毒等。病毒性人畜共患疾病的种类繁多,较难诊治, 预防起来也较困难,是目前威胁健康的重大难题。
病原体分类
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是较病毒形体大、较细菌
小的一种致病性微生物,抗菌药物可以杀灭。如鹦 鹉热(鸟疫)等。
分类
人畜共患疾病可以根据其病原、宿主或病原的 生活史等而有多种分类法。如按病原可分为病毒性、 衣原体性、立克次氏体性、细菌性、真菌性和寄生虫 性等类;按病原体储存宿主的性质可分为畜源性、人 源性、互源性和真性等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按病原 体的生活史分类,其优点是有利于流行病学的研究和 防治措施的制定。
生活史分类
媒介传播性共患疾病 在病原体的生活史中需要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的共同参与,病原体在无脊椎动物体内繁殖,或在 其体内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才能传到一种脊椎动物 宿主。如鼠疫、黑热病、疟疾等。
生活史分类
腐物传播性共患疾病 病原需要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和一种非动物性
的孳生地或储存处如、污水、食品、植物等。主 要有肉毒梭菌中毒、曲霉菌病、隐球菌病、球孢 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
鼻疽
俗称“吊鼻”,是由鼻疽杆菌引起马、骡、驴单蹄兽发 生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鼻腔粘膜和成肤形成特异性鼻疽结 节、溃疡和瘢痕,在肺脏、淋巴结和其它脏器内发生鼻疽结 节。人类主要经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在皮肤和肌肉出现 鼻疽结节和肿胀,并伴有反复发作的低热、贫血,可达数年 之久。饲养马、骡、驴的农户要每年定期进行一次马鼻疽点 眼检疫,检出病畜立即宰杀深埋,切莫食用。
共同特点
多是职业病。 直接影响劳动者的健康。例如炭疽、布鲁
氏菌病、丹毒、鼻疽等。
共同特点
很多是食品源疾病。 如猪肉绦虫、牛肉绦虫、肠炭疽、
沙门氏菌病等。
共同特点
可为研究传染病提供动物模型。 这是由于只要病原体入侵的径路相同,人
和动物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大体相似。
炭疽
由炭疽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它在 土壤里能存活数10年,牛、羊、马和猪最容易感染。病畜高热 无神,体表皮肤松软处,如咽、颈、胸前、腹下发生炎性水肿, 俗称“起癀”,天然孔出血,卧地死亡。人在接触病畜尸体, 或屠宰、制革中防护不当,或食用炭疽畜肉而感染,会出现 “起癀”、淋巴结肿疼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发展成 败血症而死亡。疫苗接种是唯一有效的预防办法。
常见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治
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Email: Tel: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 病,即人类与脊椎动物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 的,在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的一类疾病,例 如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原
包括病毒、细菌、螺旋体、支原 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原 生动物和内、外寄生虫等。
生活史分类
直接传播性共患疾病 病原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通过直接接触、媒介
动物或污染物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大多没有生活 史上的发育。如流行性感冒、牛痘、结核病、弯曲 杆菌病、类丹毒和鼠咬热等。
生活史分类
循环传播性共患疾病 病原为完成其循环感染或发育史,需要有一
种以上的脊椎动物,但不需无脊椎动物参与。如 猪肉绦虫病、牛肉绦虫病、和人的囊虫病、以及 棘球蚴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