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学PPT课件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知青文学

• •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 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 镇温泉寨。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 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 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 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 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 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 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 《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 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任教于北京语言 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等。小说《这是一片神 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 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 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
作品题材:
• 梁晓声作品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知青小 说”,表现一代知识青年在那场荒谬的历史运动 中所显示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热情讴歌了 在动乱年代和艰苦环境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今 夜有暴风雪》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 品。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 主义气息浓郁。这也是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整 体艺术风格。他的另一类作品则相对平实,作品 取材于城镇、农村、学院、家庭等领域的生活, 表现了他开拓生活视野的意向,体现出鲜明的纪 实风格。
•
自传色彩
• 与50年代遭受挫折的“复出”作家相似,知 青文学也常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 和“复出”作家一样,特殊的,与国家社会 政治密切关联的生活经历,使他们觉得表现自身 的生活道路具有重要的价值。 • 不同的是,50年代反右派运动的受难者,在 “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公众心目和自 我意识中,他们被当作“文化英雄”看待。而 “知青”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生活意义,不 论是自我、还是社会评价,却是可疑和模糊不清 的。这是推动知青那种持续不断为一代人的青春 立言的动力。
【最新审核】2020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合欢树》ppt课件1

▪ 因为合欢树曾经寄托着母亲的希望。 文章写道,第二年没有发芽的合欢树第三 年竟然长出茂盛的枝叶,为此,“母亲高 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并因 而更加精心地照顾它,“不敢太大意”。 合欢树的“死而复生”使母亲似乎看到了 希望。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文章以“合欢树” 为题是颇有深意的。
(三)文章行文简洁,表现力强。
文章前面部分采用了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 对“我”10岁时、20岁时、30岁时自己和母亲 的生活状况进行概括性描述,突出重点,略去枝 节,选择富于包孕性时刻的精彩画面,给读者留 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读者带来强烈震 撼。
文章写合欢树的部分行文也很简洁。通过 “那年”“第二年”“第三年”“又过了一 年”“再过一年”几个镜头迅速勾勒出合欢树成 长“历程”,突出展示了合欢树“变化”之大。
合欢树
史铁生
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 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 腿”)转回北京,1971-1981在北京某街 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曾为 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 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 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
文章的核心主题是母 爱,前半部分实写,后半 部分虚写,虚实相生,艺 术安排很见功力。
问题探究
▪一、文章为何以“合 欢树”为题?
▪ 合欢树在作者心目中占有特 殊位置。当大院子的老邻居们提 到“小院子”的时候,作者以手 摇车进去不方便为托词来掩饰; 但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 作者却“心里一阵抖”,这种独 特而剧烈的心理活动,深刻表现 了“合欢树”在作者心中非同寻 常的意义。
《那个星期天》PPT课件

清晰的时间线索
文章以“那个星期天”为时间轴,通 过细致的时间描绘,使读者能够清晰 感受到故事的发展脉络。
内心独白与情感抒发
文章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了 其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使读者能够 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生动的场景描绘
作者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将读者带 入到故事发生的具体场景中,增强了 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陌生人形象
陌生人的冷漠和无视反映了社会的无情和人际关系的疏离,进一步加 深了“我”内心的孤独感和失望情绪。
04 情节发展与转折点剖析
故事情节概述
01
02
03
故事背景介绍
讲述小说《那个星期天》 的故事发生背景,包括时 间、地点、人物等要素。
情节梳理
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梳理 故事的发展过程,包括主 人公的行动、心理变化以 及与他人的互动等。
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情感表达的层次性
文章通过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展 现了其从期待到失望再到绝望的 心理过程,情感表达具有层次性
和丰富性。
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普通星期天的 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 思考和感悟,引发读者对生命、
成长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情感与主题的统一
文章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紧密 相连,通过对主人公情感变化的 描写,自然引出对生活、成长等 主题的探讨,使文章情感真挚、
跨时代共鸣:童年记忆与成长话题
童年记忆的普遍性
作品通过对童年记忆的独特呈现 ,唤起了读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 回忆和思考,使不同时代的读者 都能产生共鸣。
成长话题的永恒性
作品以儿童的成长经历为主线, 探讨了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 心理变化,使成长话题成为跨越 时代的永恒主题。
《我与地坛》优质PPT课件

-
13
地坛牌楼
走进《我与地坛》
-
14
-
15
明确:
第一部分,前两小节写我与地坛的缘 分;中间三节,写“我”在“失魂落魄” 中走进园子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最 后两节,写“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 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是怎样 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 灵与情感,并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32
为什么地坛对于作者来说那么 重要?
❖ 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 时候,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 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 死观,可以不夸张地说,是地坛不动声 色地拯救了作者。这便构成了第一部分 的抒情基调:人应当怎样来看待生命的 苦难。
-
33
作者从地坛公园的景物中感悟了人生真谛。那 么地坛的景象如何?作者感悟到的真谛又是什
58懂你满文军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59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
9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
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
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
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
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
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课件)(共21张PPT).ppt

四、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 鲁迅《故乡》中的闰土和迅哥他们的未来不同,我们现实社会当中,
九年制义务教育给乡土社会带来了一些变化,如寒门子弟通过考大学 改变命运,农民进行微商等等。那么,这些文字下乡给乡村带来的改 变让我们思考:文字下乡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现代的文字下乡又有什 么新的内涵和意义?
提示:“文字下乡”从字面上说就是要让“乡下人”识字,会读,会写,会用;扩大一 层,就是要让“乡下人”懂一点文化。或者理解为城里人将乡下人不了解的知识带 到乡村之中,以期改变乡下人愚昧贫穷的状态。乡土社会基本上是“面对面的社群”, 社会是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是“熟悉”的,人与人之间是讲信用的,人与人之 间表达情意多是靠“语言”“行话”“特殊语言”“手势”甚至是“脚步声”,从 这个意义上说,乡下人不愚蠢,不需要文字下乡。但是在乡土社会,如果人们能够 懂得“文字”,能够懂得一点“文化”,虽然也可能会“打破”原有乡土性的“格 局”,却也可能会有助“乡土性”形成传统并且得以延续。当然,可以肯定,“文 字下乡”也会促进乡土社会的现代化和都市化。或许,这也是社会演变的历史趋势, 谁也不可违抗。
三、以下三个场景,选择一个话题小组讨论分享。
1.在传统的鲁西农村,家家户户都在田地里种植各种蔬菜和瓜果。无论是谁,口 渴了想吃一个瓜果就可以到地里随便摘一个。但是看到插了草标记号的一定不会 摘,因为这是主人家留作来年种子的瓜果。仔细观察,搜集整理农村地区的这类 现象,请从文字下乡的空间角度来解释这类现象。 2.以前,你的祖辈或父辈结婚时在婚床上放置各种干果吗?如果放了,又有哪些呢? 各自的寓意是什么?现在的人结婚,婚床上还放吗?为什么?请从文字下乡的时间 角度来解释分析。 3.在农村传统集市活动中,买卖牲畜的商贩与掮客(中介)讨价还价时不用说话, 而是将手伸入对方长长的袖口里触摸对方的手形来完成交易。请设计在班级里开 展一次不需要用文字,却可以顺利交流的小活动,并思考这种不用文字的交流反 映出了传统中国乡村的哪些特点。
第八章:知青小说[8]ppt
![第八章:知青小说[8]ppt](https://img.taocdn.com/s3/m/c06b52d733d4b14e852468ed.png)
寻根小说
原始生命型。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 莫言《红高粱》、 郑万隆的“异乡异 郑万隆的“ 闻系列” 闻系列”如《老棒 子酒馆》 子酒馆》、扎西达 娃《系在皮绳扣上 的魂》 的魂》。
寻根小说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 的变革, 的变革 , 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 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 (2)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寻根运动使小说摆脱了一个 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辑进行写作的时代, 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辑进行写作的时代 , 也摆 脱了一个社会政治的话语时代, 脱了一个社会政治的话语时代 , 而开启了超验的和 虚构”的时代。 “虚构”的时代。 局限是对于“ 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局限是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 野之中,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野之中, 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第八讲
80年代小说: 80年代小说: 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知青小说 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寻根文学”
1983年前后, 1983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 年前后 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 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 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 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以 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 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 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 文化的根。主要代表作家:莫言、 文化的根。主要代表作家:莫言、 韩少功、王安忆。 韩少功、王安忆。
知青小说
第六节 知青小说[16页]
![第六节 知青小说[16页]](https://img.taocdn.com/s3/m/8e01338577232f60dccca138.png)
第二阶段的知青小说一反过去那种盲目歌颂、虔诚膜拜的单调文风,而 转入到对知青伤痕的展示。它们大胆而赤裸地描写知青的痛苦和不满, 对知青运动进行强有力的诅咒与责难,构成了“伤痕文学”的重要因子。
➢ 格调清淡而朴拙,色彩平和而温 馨,一景一物,一人一兽,作者 信手写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 处处见心。这一个“心”字便将 作品定了格。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作品欣赏
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 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 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 ……”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 。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 ,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
史铁生
三、作品欣赏与分析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 的成名作,发表于《青年文学》 1983年第1期。
➢ 小说叙述了一种平凡而散淡的生 活。
➢ 构成这种“生活”的是白老汉、 牛群和“我”。从北京知青“我” 的视角观照陕北普通人的人生。
➢ 这是知青们对当年生活的第二次回顾。这一次回顾 这种巧合使我
他们“发现”了大自然。
们再次想起飘 荡在天安门上
大自然以其宽厚的胸怀包容了他们,养育了他们;在现实 空的那句名言:
生活的参照下,大自然的无私、旷达和勇敢又给了现实人 “农村是一个
格一个有力的匡正。
广阔的天地, 在那里是可以
这一次回顾虽然有些逃避情绪和理想主义色彩,然而较之 大有作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晓声与张承志的小说
• 在80年代,“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
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批评界对它的
使用,涵义上并不一律。较普遍的说法是,第一,
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
年”;第二,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
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道路
和思想情感,如他们返城以后的情况。与“伤痕
•
•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 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 镇温泉寨。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 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 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 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 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 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 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 《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 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任教于北京语言 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验和阐释的多向性。
• 早期的知青小说,更着重于对“文革”悲 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他们的青春、信 念的被埋葬,心灵的受扭曲的过程。在卢 新华的《伤痕》,陈建功的《萱草的眼 泪》,郑义的《枫》,遇罗锦的《一个冬 天的童话》,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 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血色黄昏》 等作品中,有对生活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真诚信仰被愚弄的愤怒,和回首往事的悔 恨和悲哀。
的。这是推动知青那种持续不断为一代人的青春 立言的动力。
多向性
•
由于“文革”后知青的历史位置与现
实处境的含糊不清,因而,知青的那段生
活,便是他们为确定现实位置而不断挖掘、
重新审察的对象。这种记忆的挖掘、搜寻
的方式和价值取向,既与时间有关,又和
作家个人经历的独特性相连。因此,知青
小说对于历史的叙述,一开始就表现出体
• 第二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 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 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 史铁生《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 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 张承志《黑骏马》、《金牧场》 王安忆《本次列 车终点》
•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 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主要 作品: 朱晓平《桑树坪纪事》 张抗抗《隐形伴 侣》、《分界线》 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 老 鬼《血色黄昏》 李锐《合坟》。 老鬼的《血色黄
• 在表现新的生活矛盾与精神困惑上,写于1981年 的短篇《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和中篇《南方 的岸》(孔捷生),是表现“知青文学”这种转移 的最早作品。这两篇小说的题目都具有双重寓意: “终点”与“岸”,都意味着到达和寻得归宿, 意味着漂泊的结束;但是,小说中所表达的,则 是另一种性质的漂泊无定的开端。
•
和“复出”作家一样,特殊的,与国家社会
政治密切关联的生活经历,使他们觉得表现自身
的生活道路具有重要的价值。
•
不同的是,50年代反右派运动的受难者,在
“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公众心目和自
我意识中,他们被当作“文化英雄”看待。而
“知青”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生活意义,不
论是自我、还是社会评价,却是可疑和模糊不清
文学”等一样,人们用这个概念,来专指叙事体
裁(小说,或纪实性叙事作品)的创作。
•
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写作知青题材小说
的作家有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
张抗抗、柯云路、李锐、肖复兴、史铁生、张炜、
韩少功、竹林等。
自传色彩
•
与50年代遭受挫折的“复出”作家相似,知
青文学也常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 随后,在越过最初的悲剧揭露、展示的表现方式 之后,一部分创作,在视点、情感处理和叙述方 法上出现了变化。这一变化,与“知青运动”事 实上已结束有关,也与大批知青返城后的处境有 关。城市对于这些“游子”的态度是复杂的,但 无论如何,它绝不是原先所企望的理想的“天 堂”。城市既提供了开拓新生活道路的可能,也 有事先没有料到的推拒,以及上学、就业、住房、 婚姻、人际关系等等的困扰。即使具体生活问题 得到解决,已破碎的生活信念、价值观,也不一 定能得到修复或重新确立。在新的环境下,已逝 的生活将会在记忆中“重构”。
• 此后,知青小说在生活评价上开始“分裂”。或 者继续坚持对“文革”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否 定,和生活的荒谬性的冷静批判。或者在复杂的 历史过程中,“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维护 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献身精神。
• 中国知青小说 第一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 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 血泪的控诉为特征。 主要作品: 叶辛《蹉跎岁月》 竹林《生活的路》 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 第四阶段: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转向非知青 题材,但是知青文学并未断档,反而有更多长篇问世和有 特点的中篇,展现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现过的知青生活 内容和感情体验。经过岁月沉淀,思考更为深刻。主要作 品: 郭小东《中国知青部落》 赵维夷《老插春秋》 芒克 《野事》 米琴《芳草天涯》 刘军《噩恋》 韩乃寅《远离 太阳的地方》 李晶,李盈《沉血》 王小波《黄金时代》 李锐《黑白》 刘醒龙《大树还小》 同时,在九十年代, 还大量涌现出知青回忆录以及报告文学,主要有: 邓贤 的《中国知青梦》 白描《苍凉青春》 黄尧 等《辉煌的青 春梦》 金大陆《苦难与风流》 章德宁、岳建一 主编《中 国知青情恋报告》 姜昆 主编《中国知青回忆录》 《北大 荒风云录》编辑委员会《北大荒风云录》 《草原启示录》 编委会《草原启示录》 陕西插队知青的回忆录《情系黄 土地》、《回首黄土地》 山西知青的回忆录--《老插 话当年》 武汉知青回忆录《我们曾经年轻》 女知青回忆 录--《青春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