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骨骼肌收缩的四种基本形式

骨骼肌收缩的四种基本形式
骨骼肌收缩的四种基本形式包括:
1. 同步收缩:当骨骼肌受到刺激时,所有肌纤维几乎同时收缩。
这种形式的收缩可以产生强而有力的力量,适用于需要快速反应和高强度运动的情况。
2. 波浪收缩:在波浪收缩中,肌纤维的收缩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发生,就像波浪一样传播。
这种形式的收缩可以产生持续的力量,并在需要较长时间维持肌肉收缩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3. 张力维持收缩:在张力维持收缩中,肌肉维持一定程度的收缩,并保持一定的力量,但不产生明显的运动。
这种形式的收缩可以用于保持姿势、支撑身体或控制运动的平稳性。
4. 放松性收缩:当肌肉松弛时,它可以逐渐恢复到其原始长度。
这种形式的收缩使肌肉能够恢复并准备进行下一次收缩。
骨 骼 肌 的 特 性

3.2.2 肌丝滑行的过程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
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 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按任意键 飞入横桥摆动动画
肌丝滑行几点说明: 1)肌细胞收缩时肌原纤维的缩短,并不是肌丝本身 缩短,而是细肌丝向肌节中央(粗肌丝内)滑行。因①相 邻Z线靠近,即肌节缩短;②暗带长度不变,即粗肌丝 长度不变;③从Z线到H带边缘的距离不变,即细肌丝 长度不变; ④明带和H带变窄。
粗肌丝:由肌球或称肌凝蛋白
组成,其头部有一膨大部--横桥: ①能与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发生 可逆性结合;②具有ATP酶的作 用 , 与 结 合 位 点 结 合 后 ,• 分 解 ATP提供横桥扭动(肌丝滑行)和 作功的能量。•
细肌丝:肌动蛋白:表面有与
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肌 球蛋白掩盖;原肌球蛋白:静息 时掩盖横桥结合位点;肌钙蛋白: 与Ca2+结合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 位移,暴露出结合位点。
3.5.4 影响神经-肌肉兴奋传递的因素 1)阻断ACh受体:箭毒和α银环蛇毒,肌松剂(驰 肌碘)。 2)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 3)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抗体破坏ACh受 体),肌无力综合征(抗体破坏N末梢Ca2+通道)。 4)接头前膜Ach释放↓:肉毒杆菌中毒。 5)EPP的特征:无“全或无”现象;无不应期;有 总和现象;EPP的大小与Ach释放量呈正相关。
2)横桥的循环摆动,细肌丝向肌节中央(粗肌丝内) 滑行,滑行中由于肌肉的负荷而受阻,便产生张力。
3)横桥的循环摆动在肌肉中是非同步的,从而肌 肉产生恒定的张力和连续的缩短。
【初一学习指导】强化初一生物知识点之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初一学习指导】强化初一生物知识点之骨骼肌收缩的形式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
生物网编辑了强化初一生物知识点之骨骼肌收缩的形式,以备借鉴。
(1)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按其长度和张力的变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一种是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与其负荷大小有关。
肌肉忍受的负荷分成前负荷和后负荷两种。
前负荷就是指肌肉膨胀前就加到肌肉上的负荷,它可以减少肌肉膨胀的初长度(膨胀前的长度),进而进一步增强肌肉膨胀力。
后负荷就是指肌肉膨胀已经开始时才碰到的负荷,它能够制约肌肉的延长。
在存有后负荷的情况下,肌肉无法立即延长而进一步增强张力,发生等短膨胀。
当张力进一步增强至少于后负荷时,肌肉延长而张力不再减少,呈现出等张膨胀。
在整体内,骨骼肌收缩时,既改变长度又增加张力,属于混合形式。
但由于机体内肌肉的功能特点和附着部位的不同,在收缩形式上有所侧重,如咬肌收缩偏于等长收缩;眼外肌收缩偏于等张收缩。
(2)单膨胀和强直膨胀: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一次急促而有效率的提振时,被提振的肌细胞发生一次膨胀过程(包含肌细胞的延长和新陈代谢),称作单膨胀。
肌肉受已连续的有效率提振时,发生弱而长久的膨胀,称作强直膨胀。
由于提振频率相同,强直膨胀又可以分成不全然强直和全然强直两种。
前者就是崭新提振引发的膨胀落到前一个膨胀过程的舒张期所构成的;后者就是崭新提振引发的膨胀落到前一个膨胀过程的延长期所构成的。
强直膨胀就是各次单膨胀的融合(如下图右图),其膨胀幅度比单膨胀小。
在整体内的各种骨骼肌遣散就是以整块肌肉为单位展开的。
由于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冲动就是已连续多个动作电位,因此体内骨骼肌膨胀都就是强直膨胀。
由生物网为您提供的强化初一生物知识点之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简述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骨骼肌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肌肉类型,它负责产生身体的运动和姿势的维持。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有以下两种:
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在等长收缩中,肌肉产生力量但长度不发生明显变化。
这种收缩形式主要用于维持姿势和抵抗外力。
例如,当你举起重物时,骨骼肌将保持稳定的长度,以保持重物的位置。
缩短收缩(等速收缩):在缩短收缩中,肌肉产生力量并缩短其长度。
这种收缩形式用于产生运动和改变姿势。
例如,当你弯曲手臂来举起一个杯子时,骨骼肌会通过缩短自身长度来产生力量,并使手臂运动。
无论是等长收缩还是缩短收缩,骨骼肌都是通过肌纤维中的肌原纤维的收缩来实现的。
肌原纤维中的肌球蛋白会与ATP反应,从而导致肌原纤维的收缩。
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到肌纤维,触发肌原纤维的收缩。
需要注意的是,骨骼肌除了产生力量和运动外,还具有松弛的能力。
当神经冲动停止时,肌纤维恢复到其原来的长度,并且骨骼肌放松。
总之,骨骼肌通过等长收缩和缩短收缩这两种形式来产生力量和控制身体的运动。
知识点4-8: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2、好发部位:腓肠肌
3、常见原因:
① 寒冷刺激; ② 肌肉连续过快收缩而放松不够。如:自行车和短跑项目; ③ 出汗过多,如:举重、摔跤、体操、篮球、足球、长跑等项目; ④ 疲劳过度,当长途旅行、登高时,小腿肌肉最容易发生疲劳; ⑤ 缺钙,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很容易缺钙。还有孕妇。
பைடு நூலகம்
4、解决措施: 将抽筋部位的肌肉顺肌纤维走向拉长
知识点4-8: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肌肉兴奋一次,收缩一次,称为单收缩。它反映了肌肉 收缩的最基本特征。
若增加刺激的频率,肌肉的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
肉不能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 2、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
联系体育实践:抽筋(肌肉痉挛)
1、定义:抽筋实际上是肌肉发生了不自主的强直收缩。
骨骼肌的收缩特点

骨骼肌的收缩特点骨骼肌是人体内最为常见的肌肉类型,它负责维持身体的姿势和产生各种动作。
骨骼肌的收缩特点是指它在收缩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和规律。
下面将详细介绍骨骼肌的收缩特点。
1. 快速收缩和缓慢收缩:骨骼肌的收缩可以分为快速收缩和缓慢收缩。
快速收缩是指骨骼肌在短时间内产生的高强度收缩,适用于需要迅速、短暂、爆发性力量的活动,如举重和短跑。
缓慢收缩是指骨骼肌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产生的低强度收缩,适用于需要持久力量的活动,如长跑和长时间的体力劳动。
2. 快速收缩和缓慢收缩的肌纤维类型:快速收缩的骨骼肌主要由白色肌纤维(快速肌纤维)组成,这种肌纤维具有较快的收缩速度和较强的力量输出。
缓慢收缩的骨骼肌主要由红色肌纤维(慢速肌纤维)组成,这种肌纤维收缩速度较慢,但具有较高的耐力和抗疲劳能力。
3. 快速收缩和缓慢收缩的能量供应:快速收缩的骨骼肌主要依赖于肌肉内的肌糖原和肌酸磷酸盐等短期能量储备,这种能量供应相对较快,但储备量有限,容易疲劳。
缓慢收缩的骨骼肌主要依赖于有氧代谢,通过氧化脂肪和糖原为能源,这种能量供应相对较稳定,能够支持较长时间的持久运动。
4. 快速收缩和缓慢收缩的神经调控:快速收缩的骨骼肌主要由快速运动单位(fast motor units)控制,每个单位内有较多的肌纤维,神经冲动的频率较高,收缩速度较快。
缓慢收缩的骨骼肌主要由缓慢运动单位(slow motor units)控制,每个单位内的肌纤维较少,神经冲动的频率较低,收缩速度较慢。
5. 快速收缩和缓慢收缩的肌肉结构:快速收缩的骨骼肌主要由较粗的肌纤维组成,肌纤维内的肌原纤维排列较少,肌纤维间的连接较松散,肌肉组织较粗糙。
缓慢收缩的骨骼肌主要由较细的肌纤维组成,肌纤维内的肌原纤维排列较多,肌纤维间的连接较紧密,肌肉组织较细腻。
总结起来,骨骼肌的收缩特点主要包括快速收缩和缓慢收缩、肌纤维类型的差异、能量供应的差异、神经调控的差异和肌肉结构的差异。
6运动学-肌肉

决定肌力的因素
▪ 绝对肌力(肌力比):单位肌肉横截面产 生的最大肌力。
▪ 决定绝对肌力的因素 ▪ (1)肌肉的生理横切面积: ▪ (2)神经元募集率: ▪ (3)肌肉的初长度: ▪ 决定耐力的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切面积
▪ 肌肉的生理横切面积是指一块肌肉全部肌纤 维的横切面积的总和。
▪ 肌肉的生理横切面积决定了肌力的大小。 ▪ 肌肉的生理横切面大,肌力较大,但收缩幅
成的收缩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 决定肌肉耐力的因素:
▪ 肌力 ▪ 运动强度 ▪ 运动时募集的肌纤维的类型
▪ 肌红蛋白储备 ▪ 能量代谢 ▪ 血液供应特点
决定耐力的因素
▪ 耐力的大小与肌力的大小呈明显的正相关,与运 动强度成反比。
▪ 高强度运动时募集极易疲劳的白肌纤维,故不能
持久进行。(白肌纤维含较多的肌原纤维,而肌 红蛋白和细胞色素较少,运动时收缩的速度快而
度较小,适合于力量性运动,如半腱肌、肱 肌、肩胛下肌; ▪ 肌肉生理横切面积较小,肌力较小,但收缩 幅度较大,适合于快速运动,如缝匠肌。
(2)神经元募集率
▪ 神经元募集率:指在同一块肌肉中肌纤维激活 的百分率,由反射性地或随意性地激活的运动 神经元数量决定。
▪ 大强度收缩时募集率高,肌力大。 ▪ 最大主观努力的收缩,也只能募集一定百分比
▪ 副动肌、固定肌、中和肌通常也称为协调 肌。
▪ 在不同情况下,同一块肌除可以是原动肌 外,也可以是协同肌、拮抗肌、或固定肌。
▪ 例如肱二头肌在屈肘时是原动肌;
▪ 但在屈肩时,它是协同肌;
▪ 在伸肘时它是拮抗肌,
▪ 在作屈腕握拳动作,需固定肘关节时,它 又是固定肌。
(四)肌肉的协作
身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会只由一块 肌肉来完成,需要由其他许多肌肉相互 协助才能完成。 这种协调而平稳地收缩与舒张,必须在 神经系统功能完好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20ms
(一)收缩形式
1.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使各次单收缩相互叠加。 ①不完全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使各次单收缩相互叠加在舒张期。 ② 完全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使各次单收缩相互叠加在收缩期。
物。
后负荷↓→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
曲线1:张力-速度曲线 曲线2:速度×→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 肌缩能力↓→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
①决定肌缩效应的内在特性主要是: Ⅰ.兴奋-收缩耦联期间胞浆内Ca2+的水平; Ⅱ.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
②调节和影响肌缩效应内在特性的因素: 许多神经递质、体液物质、病理因素和药
增加到超过后负荷时,才出现等张收缩。
(二)影响收缩因素
1.前负荷:
∵前负荷→肌节初长度→粗细肌丝的重叠程 度→肌张力。
肌节最适初长(2.0-2.2m)时,粗细
肌丝重叠佳,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最大;
∴ 前负荷↑或↓→肌节初长↑或↓→肌张力 ↓。
2.后负荷:
在等张收缩条件下观察 后负荷为0→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最 小; 后负荷↑→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
2.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
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
收缩。
注:①当负荷小于肌张力时,出现等张收缩; ②当负荷等于或大于肌张力时,出现等长收缩; ③正常人体骨骼肌的收缩大多是混合式的,而且总是等长收缩在前,当肌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
肌肉等长收缩时由于长度不变,因而不能克服阻力做机械功。
等长收缩可以使某些关节保持一定的位置,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
要保持一定得体位,某些肌肉就必须做等长收缩,如做蹲起动作时,肩带和躯干的肌肉发生等长收缩以保证躯干的垂直姿势。
等张收缩:是骨骼肌中向心收缩的一种。
等张收缩时,肌肉的收缩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这是在肌肉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的情况下产生的。
可使物体产生位移,因此可以做功。
所谓"等长",是指外加阻力恒定时,当张力发展到足以克服外加阻力后,张力不再发生变化。
但在不同的关节角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则有所不同:在关节运动的整个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
在此关节角度下,骨杠杆效率最差,但可达到最大肌张力;与同为向心收缩的等动收缩不同,等长收缩往往无法达到最大肌张力。
在整体的情况下,往往是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都有的混合形式收缩。
单收缩:肌组织对于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反应,称为单收缩。
单收缩的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两个相同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与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称为收缩的总和。
强直收缩: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与标本时,则出现多个收缩反应的叠加,此为强直收缩。
当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则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此为完全强直收缩。
例如:正常情况下,肌肉或肌细胞收到一次短促刺激时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进行一次收缩,这是肌肉的一个单收缩,刺激停止,收缩的肌肉舒张,单收缩结束。
如果给予肌肉的是一连串短促的刺激,每次刺激的间隔攒与单收缩所持续的时间,即增加的频率大于单收缩的频率,此时肌肉的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肌肉来不及完全舒张,紧接着就进行下一次收缩,这种现象就是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又分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正常的强直收缩受神经机制控制,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没有不良症状,受意识支配。
但长时间、大强度训练时,尤其是局部肌肉负荷较大,或进行间歇时间较短的重复练习时,肌肉过快地连续收缩,而放松时间太短,以致收缩与放松不能协调、成比例地交替进行,肌肉得不到充分舒张的机会,从而出现痉挛现象,既是我们所说的肌肉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