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的发展趋势
2023年人工耳蜗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人工耳蜗行业市场分析现状人工耳蜗是一种重要的听力辅助设备,可帮助重度和极重度听力障碍患者恢复部分听力功能。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工耳蜗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对人工耳蜗行业的市场分析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一、市场规模人工耳蜗市场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根据中国信息产业网发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人工耳蜗市场规模达到了40亿元,同比增长20%。
预计未来几年,随着人们对听力健康重视程度的增加,人工耳蜗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二、市场竞争格局目前,人工耳蜗市场上主要存在着几家知名品牌,如美国康奈尔医学中心的Advanced Bionics、美国梅奥诊所的Cochlear和丹麦奥托康的Med-El。
这些品牌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产品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深受消费者的认可。
此外,国内也有一些企业进入人工耳蜗市场,如北京合康科技公司、天津励声医疗等。
这些企业在产品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还相对较弱,但随着对听力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这些企业也有望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份额。
三、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人工耳蜗行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方面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小型化和无线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耳蜗设备越来越小巧,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患者的生活中。
同时,无线技术的应用也使得人工耳蜗设备更加方便使用。
2. 物联网和云平台:通过物联网和云平台技术的应用,人工耳蜗可以与手机、电视等设备进行连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控制和调节。
3.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人工耳蜗设备更好地适应患者的听力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听力辅助服务。
四、市场机遇和挑战人工耳蜗行业存在着一些市场机遇和挑战:1. 市场机遇: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和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人工耳蜗市场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同时,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为人工耳蜗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2. 市场挑战:人工耳蜗行业受到技术壁垒的限制,产品的研发和制造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和时间。
人工耳蜗产业市场发展趋势调研报告

人工耳蜗产业市场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工耳蜗技术已成为治疗重度听力损失的重要手段。
人工耳蜗产业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发展趋势及前景也备受关注。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人工耳蜗产业市场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人工耳蜗产业链上的企业、医疗机构和消费者,收集他们的意见和看法。
访谈对象包括行业专家、医生和患者,以获取更深入的信息。
文献资料分析则主要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告和统计数据。
三、研究结果市场规模与增长近年来,全球人工耳蜗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主要受益于技术进步和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人工耳蜗市场规模约为14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2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1.7%。
市场竞争格局人工耳蜗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Cochlear、Advanced Bionics、Med-El和Baha 等公司。
这些公司在市场上拥有一定份额,并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技术创新。
此外,一些新兴企业也在人工耳蜗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消费者需求与偏好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人工耳蜗技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儿童青少年领域,因为他们对于听力损失的恢复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更为敏感。
此外,消费者还希望人工耳蜗技术能够提供更长时间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四、讨论分析技术创新是人工耳蜗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耳蜗的植入效果和用户体验得到了显著提升。
未来,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推动人工耳蜗产业的发展,例如无线充电技术、远程控制技术等将为人工耳蜗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政策支持对人工耳蜗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各国政府对听力损失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这些政策不仅提高了医疗保险对人工耳蜗手术的覆盖范围,还推动了人工耳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2023年人工耳蜗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023年人工耳蜗行业市场环境分析人工耳蜗是一种能够帮助耳聋患者恢复听力的医疗器械,它通过将声波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电极激发听觉神经,使得患者可以听到声音。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耳疾病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推动了人工耳蜗行业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市场规模、产业竞争、技术发展、政策环境和未来趋势等方面对人工耳蜗行业市场环境进行分析。
一、市场规模据市场研究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人工耳蜗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6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20亿美元。
其中,欧美地区的市场份额占据了全球的70%以上,亚太地区市场份额则占据了20%左右,其他地区市场份额相对较少。
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制造成本的降低,人工耳蜗价格趋于下降,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接受该项治疗方案。
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二、产业竞争人工耳蜗行业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包括美国的墨菲斯公司、德国的科赛公司、瑞士的先灵葆雅公司、澳大利亚的科克斯公司等。
其中,墨菲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人工耳蜗公司,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高达70%以上。
此外,随着中国大陆市场的扩大,国内的医疗器械企业也加入了这个行业。
如中微公司、上海音速达等,它们凭借本土优势在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但相对于国外品牌,中国本土的人工耳蜗品牌在技术和品质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三、技术发展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地得到完善。
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进而通过电极激发听觉神经,实现听力恢复。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耳蜗技术不断升级,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
例如,随着锂电池技术的应用,人工耳蜗的电池寿命得到了显著提升,进一步减轻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不便。
此外,为了提高声音的还原度和清晰度,人工耳蜗的音频处理技术也不断升级,用户可以感受到越来越高品质的听力体验。
四、政策环境人工耳蜗属于医疗器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下都受到严格监管。
2024年人工耳蜗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人工耳蜗市场需求分析引言人工耳蜗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恢复听力功能受损的人们的听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加,听力障碍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因此,人工耳蜗市场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本文将对人工耳蜗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探讨该市场的发展前景。
客户群体老年人老年人是人工耳蜗市场的主要客户群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听力通常会出现严重的衰退。
人工耳蜗的出现能够帮助老年人恢复部分听力功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儿童儿童是另一个重要的人工耳蜗市场客户群体。
一些儿童出生时就存在听力障碍,而早期干预是帮助他们恢复听力的关键。
人工耳蜗可以赋予这些儿童正常的听觉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主要需求高品质的声音恢复客户对人工耳蜗的主要需求是高品质的声音恢复。
他们希望能够听到清晰、自然的声音,同时能够辨别不同频率和音调的声音。
人工耳蜗的技术水平和声音处理算法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舒适性和便携性客户还对人工耳蜗的舒适性和便携性有需求。
人工耳蜗需要舒适地戴在耳朵上,不会引起不适感。
此外,便携性也是客户关注的因素之一,他们希望能够方便携带人工耳蜗,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时都能使用。
耐用性和可靠性人工耳蜗是一项长期投资,客户希望能够购买到耐用且可靠的产品。
他们对产品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有较高的要求,希望能够长时间使用并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
市场竞争分析市场竞争格局人工耳蜗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Cochlear、Med-El和Advanced Bionics等。
这些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耳蜗的技术也在不断革新。
例如,双微型麦克风和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人工耳蜗的声音恢复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价格竞争价格是客户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市场上存在着不同价格区间的人工耳蜗产品,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实力作出选择。
国产人工耳蜗现状及展望

专题论坛人工耳蜗EATURE76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NEWS AND REVIEWS/March 2011, Vol.26, No.2[关键词] 耳蜗植入物(Cochlear Implants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Hearing Loss ,Sensorineural );研究(Research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 );中国(China )国产人工耳蜗现状及展望陈兵陈兵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神经颅底外科,上海 200031江苏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听觉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Email :b_chen66@人工耳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使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装置。
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人工耳蜗研发工作以来,近十余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技术水平至臻完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
目前,常用的人工耳蜗产品主要有3种:澳大利亚Cochlear 公司的Nucleus ,美国Advanced Bionics 公司的Clarion 及奥地利MED-EL 公司的产品。
到2010年底,全球共有20余万人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 ),而我国内地却只有1万多例患者进行CI 。
由于我国人工耳蜗产品全部依赖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使众多患者只能望“洋”兴叹,人工耳蜗国产化势在必行。
我国人工耳蜗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主持的人工耳蜗研究小组(简称上海小组)[2]和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小组等分别进行该方面的工作。
上海小组设计单道隔皮射频载波向耳蜗输入模拟语言波形的电信号,达到分辨主要环境声的效果,生物相容性佳,与美国House 耳科研究所报道的单道人工耳蜗结果类似。
当年上海小组在全国应用和推广单道人工耳蜗达800余例,与此同时,上海小组把目标指向科技水平更高的数字多道人工耳蜗。
2024年植入式助听器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植入式助听器市场分析报告1. 引言植入式助听器是一种可以植入耳蜗或颞骨内部的助听设备,通过电极和声音处理器来改善听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听力障碍人群的增加,植入式助听器市场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2. 市场规模分析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报告显示,植入式助听器市场在过去几年里保持着稳定的增长。
根据预测,市场规模将在未来五年内以每年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3. 市场驱动因素3.1 人口老龄化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听力障碍成为老年人中常见的问题,促使了植入式助听器市场的增长。
### 3.2 技术进步植入式助听器的技术不断改进,包括更小、更精确的电极和更高效的声音处理器,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助听器的可用性和舒适性,也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 3.3 个性化定制需求的增加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定制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植入式助听器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耳蜗或颞骨形状进行定制,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解决方案的需求。
4. 市场挑战和机遇4.1 高价格植入式助听器的价格通常较高,超出了很多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这是市场增长面临的一个挑战,但也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商机,鼓励企业不断创新和降低成本。
### 4.2 市场竞争激烈植入式助听器市场竞争激烈,现有的品牌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对于新进入者而言,需要在技术创新、品质保证等方面有所突破,才能在市场中取得优势。
5. 市场地域分布植入式助听器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
这些地区的老龄人口比例高,而且有较高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
然而,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些市场潜力也将不断释放。
6. 市场前景展望植入式助听器市场的前景仍然乐观。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价格的下降,更多的消费者将能够接受和购买这种助听设备。
同时,未来几年内,市场将看到更多的品牌进入和竞争加剧,这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发展。
7. 结论植入式助听器市场作为一个处在初级阶段但潜力巨大的市场,其发展前景广阔。
2023年植入式人工器具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2023年植入式人工器具行业市场需求分析植入式人工器具是一种应用于医疗和健康领域的产品,包括各种假体、极微小的电子、人工组织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入式人工器具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分析了植入式人工器具市场的需求现状、发展趋势和机遇。
一、需求现状植入式人工器具已经成为医疗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多种类型的植入式人工器具,包括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耳蜗、人工关节、人工骨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植入式人工器具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植入式人工器具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37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会达到560亿美元以上。
二、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植入式人工器具技术的不断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目前,植入式人工器具的技术正在不断更新换代,例如纳米技术、3D打印技术、仿生学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为植入式人工器具的智能化、个性化提供了可能,可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不同需求。
2.市场扩大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植入式人工器具的市场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此外,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钱来购买更好的医疗保健产品,这也将推动植入式人工器具市场的发展。
3.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尽管植入式人工器具的市场需求已经非常巨大,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种市场还未被充分开发。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医疗设备的普及,植入式人工器具在这些国家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三、机遇与挑战1.机遇随着植入式人工器具市场的扩大,市场竞争也将会越来越激烈。
因此,提高产品品质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获取市场份额的关键。
同时,市场对植入式人工器具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挑战植入式人工器具市场的主要挑战之一是技术难题。
由于植入式人工器具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材料科学、生物学、电子学等,因此技术研发和创新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植入式医疗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植入式医疗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植入式医疗设备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医疗手段。
植入式医疗设备是指临床使用的可以植入到人体内部的各种设备,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人工耳蜗、脊柱内固定系统等等。
这些设备能够长期安全地植入体内,解决一些疾病的治疗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植入式医疗设备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植入式医疗设备的现状目前,植入式医疗设备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国内外医疗设备制造商纷纷推出了各种类型的植入式医疗设备,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其中,心脏起搏器是植入式医疗设备中最常用的一类设备。
他们被使用在心律失常、突发性心脏骤停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同时,关节置换手术也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
人工耳蜗则主要用于聋哑患者,帮助他们恢复听力。
脊柱内固定系统则用于治疗脊柱病变、骨折等疾病。
随着植入式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目前已有不少的植入式医疗设备在患者身上成功植入,成为患者健康的重要支持。
植入式医疗设备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植入式医疗设备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植入式医疗设备也将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首先,植入式医疗设备将越来越注重个性化设计。
不同的患者身体情况、病情会影响到植入式医疗设备的治疗效果。
因此,制造商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植入式医疗设备进行个性化定制,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植入式医疗设备的智能化发展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植入式医疗设备的智能化也将越来越普及。
例如,植入式脑起搏器可以通过智能传感器,监测患者脑电活动,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神经调节治疗,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最后,植入式医疗设备的创新也将极大地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
例如,科学家正在不断研发由纳米技术制成的植入式医疗设备,用于治疗更为复杂的疾病。
这种植入式医疗设备可以适应更复杂的人体内部环境,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疗。
结论综上所述,植入式医疗设备在治疗疾病上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ends in Cochlear Implant(CN)人工耳蜗的发展趋势Fan-Gang Zeng, John-Yuhan BaiHearing and Speech Research Lab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摘要当今世界上有超过6万人在使用人工耳蜗来恢复功能性听力。
虽然它们在不同个体上的性能差异依然很大,但平均来说,大部分使用者都可以通过人工耳蜗在安静环境下进行顺畅的电话交谈。
使用人数和科技文献的数量的指数性增长,证实了人工耳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领域。
本文着重从心理物理学,语音,音乐和认知表达这几个角度,来阐述现今与人工耳蜗相关的声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的发展概况。
本文也报告了一些在人工耳蜗的术前评估、调试协议、信号处理和术后康复方面的临床和实验发展趋势。
最后向读者描绘了一幅人工耳蜗未来不断扩大的发展蓝图,它将综合助听器,中耳装置和人工耳蜗这三个独立而又相互补充的部分来实现一个完整的听力损失解决方案。
关键词:人工耳蜗,信号处理目录人工耳蜗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 (1)1 简介: (3)1.1人工耳蜗的历史 (3)1.2现状 (4)2 工程问题 (6)2.1系统设计 (6)2.2语音信号处理器 (7)2.3电极 (10)2.4遥测采集技术 (11)2.5调试系统 (12)3 解剖学和生理学问题 (12)3.1耳蜗和听觉神经 (13)3.2声学刺激和电刺激的不同 (13)3.3电刺激的中枢神经响应 (13)4 心理物理学性能 (13)4.1强度、响度和动态范围 (14)4.2频率,音调和音调构成 (14)4.3时域处理 (14)5 语音处理的性能 (15)5.1希尔波特包络和微细结构 (15)5.2时域和频域处理 (16)5.3语音识别 (19)5.4双边人工耳蜗及联合声电刺激 (20)5.5说话人和音色的识别 (22)6 音乐欣赏性能 (22)6.1节拍和节奏 (23)6.2音调、间隔和旋律 (23)6.3音品和乐器 (24)7 感知性能 (25)8 发展趋势 (25)8.1临床问题 (25)8.2下一代人工耳蜗 (26)8.3前景 (26)1简介:人工耳蜗是唯一能够使完全耳聋者通过电信号来刺激残留的听觉神经以恢复部分听力的医学手段。
从20年前的一种主要用于让患者加强唇读和感知声音的存在的单电极装置到今天,人工耳蜗已经发展成一种能支持其全球6万用户中的大多数人进行顺利电话交谈的复杂多电极装置。
近年来,人工耳蜗的适用者范围也已经被大大扩展,包括小到3个月的婴幼儿童,和有明显的功能性残余听力的成人,特别是低频率域内残余。
下面将介绍什么是人工耳蜗和它的工作原理,以及它的过去、今天和未来。
2-8节将着重讨论人工耳蜗在听觉矫治学、临床问题、工程问题、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的问题,也将讨论它在基础心理物理学,语音,音乐和感知学中的应用表现。
最后我们将从临床医学,实验室研究和系统的观点分别对人工耳蜗的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一些讨论。
1.1人工耳蜗的历史人工耳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200年以前的意大利科学家Alessandro V olta,他发明了电池,电压单位伏特(V ol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他利用电池为研究工具证实了电激励可以直接激起人体的听、视、嗅和触觉感知(V olta, 1800)。
当他将一个50伏电池的正负极分别贴近双耳时,它感觉到:“……当电路接通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头被震了一下,过了一会我开始听见一种声音,或者说是一种噪音,我无法确切描述:那是一种带着电火花的噼啪声,好像有什么粘稠的东西被煮沸了……这种可怕的感觉让我不敢再继续重复这个实验,因为我觉得对大脑的电击很危险……”在此后的150年里,没有出现关于听觉系统的电刺激效果的安全而系统的研究的相关报道,直至现代电子技术的出现。
1937年,S.S.Stevens和他的同事运用真空管振荡器和放大器,证实了至少三个与“电声感知”有关的机制(Stevens, 1937; Stevens and Jones, 1939; Jones et al., 1940)。
第一个机制是“电动机械效应”,具体指电刺激使耳蜗中的纤毛细胞振动,从而使人在与电刺激相对应的声刺激信号的频率点上感觉到一个音调信息。
第二个机制是鼓膜将电信号转换成声学信号,从而使人在2倍信号频率点上感觉到另一个音调信息。
Stevens等人之所以能将第二个机制从第一个中分离出来是因为他们发现鼓膜破损或缺失的病人只能感觉到原始频率的音调信号。
第三个机制与听觉神经的直接电兴奋有关,因为有一些病人称他们在正弦电激励信号中感到有类似噪声的声音,随着电流变化有着剧烈的响度增加,并且时常会引起面部神经兴奋。
然而,最早证明听觉神经的电刺激效应的却是一组俄罗斯科学家,他们声称观察到了一个中耳和内耳耳聋的病人在电刺激下的听力感知(Andreev et al., 1935)。
在1957年,法国医生Djourno等人成功的运用电刺激使两个完全耳聋的患者产生了听力感知(Djourno and Eyries, 1957; Djourno, 1957 et al., 1957a; Djourno et al., 1957b)。
他们的成功刺激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西岸一系列恢复耳聋患者听觉的深入研究。
虽然早期研究的方法与现在的技术相比很原始,但是它们指出了许多关键问题和一些为了能成功实现听觉神经电刺激而必须考虑的限定条件。
例如,他们发现,与原声听觉相比,听觉神经的电声听觉的动态范围小很多,且声音变化幅度剧烈,时域音调也仅限在几百赫兹范围。
Bilger对这些早期的实验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Bilger, 1977b, 1977a;…)。
在商用方面,House-3M单电极耳蜗在1984年成为第一个通过FDA认证的耳蜗装置并拥有几百名使用者。
Utah大学亦开发了一套穿皮插销式的6电极耳蜗,并且也有几百名使用者。
Utah大学的这个装置在文献中被称作Ineraid或Symbion装置,它很好的适应了实验应用的需要。
比利时的Antwerp大学开发的Laura系统可以传递8通道双极性或15通道单极性刺激信息。
法国的MXM 实验室也开发了一个15通道的单极性装置,Digisonic MX20。
这些产品后来都逐渐被淘汰。
现在世界上的三大主要的人工耳蜗生产商分别是美国的Advanced Bionics Corporation公司,代表产品为Clarion人工耳蜗;奥地利的MED-EL公司;澳大利亚的Cochlear公司,代表产品为Nucleus耳蜗。
1.2现状如今,全球人工耳蜗的使用人数已经达到了6万人,其中包括2万名儿童,这个数字依然以指数函数增长着。
功能方面,人工耳蜗已经从最初的用作唇读辅助设备或声音感觉器的单电极简单装置演进成为一种可供半数以上使用者顺利电话交谈的现代化多电极装置。
图1反映了近20年来人工耳蜗在改善语音识别性能方面的进步历程,横坐标表示不同的设备厂商的不同处理器在不同年份进行的不同实验,而纵坐标则是每一种处理器在安静环境下进行句子识别的正确识别率。
早期的单电极装置,除了一些个别的话题外,基本就不能实现自由的语音识别。
在Nucleus装置中,语音识别率从1980年以来每5年稳定增长20个百分点的这一事实尤为显著。
虽然现有的人工耳蜗在语音信号处理和电极设计方面都有很多差异,但是各种品牌产品的使用者在使用中却没有特别明显的性能差别。
3MHouse1980Nucleus WSP 1982Nucleus WSP II 1985Nucleus MSP 1989Nucleus Spectra 1994Ineraid MIT 1992Ineraid RTI 1993Clarion C-I 1996Med-El Tempo 2002Med-El Combi 1996Nucleus 242002Clarion C-II 2001S e n t e n c e R e c o g n i t i o n (% c o r r e c t )0102030405060708090100图1 人工耳蜗的发展人工耳蜗研究现在已经发展成熟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科研领域。
图2分别展示了从MEDLINE 数据库中可以搜索到的人工耳蜗和助听器这两个术语相关的年文章发表数目。
在2004年1月27日,数据库中共找到2,699篇与人工耳蜗相关的文章。
相比之下,“助听器”可以找到共2,740个条目,而“听觉的”则有58,551个条目。
年论文数目的指数性上升趋势,侧面反映了人工耳蜗用户的增长态势,而且更反映了对研究人工耳蜗所投入的经费的增长情况。
助听器的研究明显早起步于人工耳蜗,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之间,每年近10-20篇的论文发表证明了这一点。
助听器类的文章数目在19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有了大的飞跃,一直增长到现今年100篇左右的水平。
而相比之下,人工耳蜗的相关文章从1972年开始才出现在数据库中,最早的文章是关于内耳植入电极的动物体研究(Haowitz et al., 1972)。
第一个人体研究则是由Dr. William House 发表于1974年(House, 1974)。
人工耳蜗类的文章从1990年开始呈现指数性上涨,并在90年代中期超过了助听器的文献数目,在2000年达到了年250篇文章的最高峰。
在2000年之前的这个振荡态势恰巧与两年一次的可植入听力辅助系统大会的年次相吻合,这可能反映了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地努力在权威会议上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果。
图2 人工耳蜗的学术文献的增长2工程问题借着高科技发展之迅猛势头,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微电子领域的迅速发展,人工耳蜗已经经历了一个从模拟到数字,从单电极到多电极,从经皮穿插到通皮传输,从单一调制到复杂特征提取处理的技术演化过程。
下面将首先从系统层面来描述人工耳蜗的硬件,然后介绍各个组成部分,最后介绍对人工耳蜗性能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配套软件部分。
2.1系统设计在一个正常的听觉过程中,声波从外耳经由中耳到达耳蜗,在那里声信号被转换成电脉冲并传向大脑。
大多数的严重听力损伤病例都有耳蜗声电转换功能损坏这一问题存在。
人工耳蜗恰恰是跨越了这一个自然转换过程,而直接用电脉冲来刺激听觉神经。
所以,人工耳蜗起到了模拟和替代从外耳到内耳的整体听觉功能的作用。
图3 人工耳蜗的工程设计模型图3给出了一个典型的现代人工耳蜗。
首先,一个话筒(1)采集声音,并将声音通过电线(2)传送到语音信号处理器(3)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