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叶林 针叶林
礼县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发展对策

礼县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发展对策礼县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的交界地带,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礼县森林资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植被类型:礼县森林资源主要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竹类林。
针叶林以油松、华山松、马尾松等为主要树种,阔叶林以樟树、柞树、栎树等为主要树种,竹类林主要有箭竹、毛竹等。
2.生物多样性丰富:礼县森林内栖息着各类野生动植物,包括虎、豹、熊、猴等珍稀保护动物,以及山茶花、黄花菜等珍贵植物。
3.水源涵养功能强大:礼县森林资源广泛分布于三江源地区,其林地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能力,对于保持地表水源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4.土壤肥沃:礼县森林地带土壤呈酸性,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适合植被生长,为农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地资源。
针对礼县森林资源的特点与优势,制定合理的林业发展对策是十分必要的:1.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推进可持续的林业发展。
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保护好礼县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
2.提高林业经济效益:通过发展木材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木材的经济附加值。
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生态农业,实现林业多元化发展,提高林业产业的综合效益。
3.加强林业科技支撑:加大对林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通过引进现代林业设备和管理技术,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4.发展林下经济:在森林资源的保护前提下,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可以发展林下畜牧业、果品种植和草药养殖等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加强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和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完善的森林火灾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防火区域的巡查,定期组织森林防火演练,提高森林防火的能力和水平。
礼县森林资源丰富多样,林业发展潜力巨大。
只有加强保护,合理利用,发展多元化的林业产业,才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林地分类标准

林地分类标准林地是指由树木、灌木和其他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资源。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林地,对林地进行分类是非常必要的。
林地分类标准是根据林地的生态特征、植被类型和生长环境等因素进行划分和归类的一套规范。
下面将介绍林地分类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按照生态特征进行分类。
1. 森林,森林是由高大乔木组成的植被群落,覆盖范围广,生物多样性丰富,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水土资源起着重要作用。
森林可以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类型。
2. 灌丛,灌丛是由灌木和矮乔木组成的植被,生长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对于保持土壤水分和防风固沙具有重要意义。
灌丛可以分为密生灌丛和疏生灌丛两种类型。
3. 草地,草地是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分布广泛,包括草甸草原、草原草地和荒漠草地等多种类型。
二、按照植被类型进行分类。
1. 针叶林,主要由针叶树种组成的森林,如松树、冷杉等,生长在寒冷的高海拔地区,对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 阔叶林,主要由阔叶树种组成的森林,如橡树、榉树等,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地区,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重要的木材资源。
3. 针阔混交林,由针叶树和阔叶树混生的森林类型,生态功能丰富,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按照生长环境进行分类。
1. 湿地林地,生长在湿润地区的林地类型,包括沼泽林、湿地针叶林等,对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和保护湿地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2. 干旱林地,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林地类型,包括荒漠灌丛、沙漠草原等,对于防风固沙和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3. 山地林地,生长在山地地区的林地类型,包括山地针叶林、山地阔叶林等,对于水土保持和防洪防滑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林地分类标准是根据生态特征、植被类型和生长环境等因素进行科学划分和归类的一套规范,对于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管理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能够加强对林地分类标准的研究和推广,为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叶林与阔叶林的区别

针叶林与阔叶林的区别
针叶林和阔叶林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1.生长环境: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及中、低纬度亚高山地区的常绿或落
叶针叶林,而阔叶林则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是阔叶树种组成的树林,叶子宽阔的树林。
2.组成树木:针叶林是由云杉、冷杉、落叶松和松树等耐寒树种组成的,而
阔叶林则包括多种树种,如各种果树、橡胶树、栲胶树等。
3.生长习性:针叶林的树木稀疏,阳光充足,冬季落叶后林下充满阳光。
而
阔叶林的组成树种繁多,除了生产木材外,还可以生产木本粮油、干鲜果品、橡胶、紫胶、栲胶、生漆等产品。
4.外观景象:针叶林在夏季呈现明亮的颜色,而阔叶林则在四季都呈现常绿
的颜色。
总的来说,针叶林和阔叶林各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植被型组

针叶林、阔叶林、灌草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干草原、荒漠包括肉质刺灌丛、冻原、高山稀疏植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近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
如针叶林、阔叶林、草地等。
根据中国植被编集委员会1983年出版的《中国植被》,我国植被分为11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560多个群系。
11个植被型组
针叶林、阔叶林、灌草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干草原、荒漠(包括肉质刺灌丛)、冻原、高山稀树植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29个植被型
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暖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岛常绿林、红树林、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草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草原、稀树干草原、荒漠、肉质刺灌丛、高山冻原、高山垫状植被、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景观特征叶子例子

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景观特征叶子例子
森林植被类型的景观特征是指不同类型的森林植被所具有的特征。
下面是几种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景观特征叶子的例子:
1.林带植被:林带植被是指森林和非森林在一起的植被带。
林带植被中常见的叶子有:樟树、松树、桦树等。
2.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是指秋季叶子落下的阔叶森林。
落叶阔叶林中常见的叶子有:枫树、橡树、槐树等。
3.针叶林:针叶林是指叶子呈针状的森林。
针叶林中常见
的叶子有:松树、落叶松、云杉等。
4.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
热带雨林是指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森林。
热带雨林中常见的叶子有:椰子树、棕榈树、茂盛的绿色蕨类植物等。
1.亚热带雨林:亚热带雨林是指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的森林。
亚热带雨林中常见的叶子有:红杉、冷杉、橡树等。
2.温带林:温带林是指生长在温带地区的森林。
温带林中
常见的叶子有:樟树、桦树、枫树等。
这些只是部分森林植被类型的景观特征叶子的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森林植被类型,例如草原植被、沙漠植被等,这些植被类型也具有自己独特的景观特征叶子。
连云港植物类型

连云港植物类型
连云港是一个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类型。
以下是关于连云港植物类型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森林植被:连云港地区的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其山区和郊区地带,其中包括
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类型。
针叶林主要由松树、柏树等针叶树组成,适应了该地区的湿润气候和盛行的西北风。
落叶阔叶林则主要包括槭树、榉树、榆树等树种,适应了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而针阔混交林则是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混合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植被景观。
2. 水生植物:由于连云港地处沿海地区,其水域丰富,水生植物种类繁多。
在
连云港的河流、湖泊和水库中,常见的水生植物包括荷花、莲藕、菖蒲等。
这些水生植物不仅美观,还在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水域生态平衡。
3. 草地植被:连云港的平原和沿海地区主要被草地所覆盖,草地植被丰富多样。
常见的草地植物有狗尾草、狗牙根、黑麦草等,它们在生态环境中承担着固沙、保护土壤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草地植被的丰富也为连云港的畜牧业和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 野生植物:在连云港的山区和郊区地带,还生长着许多野生植物,如蒿草、
石斛、藜草等。
这些野生植物在植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植物研究和药用价值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总的来说,连云港的植物类型多样丰富,包括森林植被、水生植物、草地植被
和野生植物等,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保护。
通过合理的生态保护和植物保育,连云港的植物类型将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为未来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植被

庐山气候与植被一、庐山地区植被类型庐山地区地处我国亚热带气候区,地貌上属于中山,植被类型多样,主要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草甸等多个植被型组。
庐山的原始植被几乎破坏殆尽,现存的植物,主要是次生林。
我们所观察的庐山主要植被有:1.阔叶林灯台树——落叶乔木,枝平开展呈层状,叶螺旋状互生,集于枝端,叶卵形至椭圆状卵形,表面深色状,聚伞花序。
鹅掌楸——落叶乔木,又名马褂树,一年生,枝灰色或灰褐色,叶两侧通常各有一缺口,叶前端平直,叶柄红色,形如马褂。
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多与常绿或落叶阔叶混生。
四照花——茅栗——落叶小乔木,单叶对生,叶椭圆状卵形,表面暗绿色,花小呈密集形头状花序。
短柄枹——落叶乔木,叶倒卵形,边缘有波状锯齿,单叶互生,常集于枝端,枝光滑。
油茶——常绿小乔木,叶卵形椭圆形,叶缘有小锯齿,表面深绿色。
2.针叶林黄山松——常绿乔木,高达20余米,枝平展,干皮深灰色,多分布于海拔700m以上。
柳杉——常绿乔木,前端稍弯曲,螺旋状排列,喜光照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以及酸性肥厚、排水良好的土壤。
水杉——落叶乔木,小枝对生,具长枝或脱落短枝,我们在黄龙寺看到了据说千年上的水杉。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树轮的知识,并解释了这颗水杉的年龄应该在200年左右。
日本扁柏——常绿乔木,鳞叶前端钝,在庐山海拔1000m以上有人工林。
侧柏——常绿乔木,小枝平展、扁平,两面均为绿色,鳞叶前端微尖,背部上端为一反曲尖头。
适生于冷及暖湿气候。
金钱松——落叶针叶乔木,有长短之分。
叶生于短枝,15-20枚叶片簇生,由叶柄轮状平展。
分布于海拔1300m以下,喜生于阳光充足、温暖多雨、土壤肥厚的酸性土山区。
3.竹林毛竹—大乔木,茎粗10余厘米,幼时是白粉,多分布于800米以下。
二、植物空间分布及地带性规律庐山地区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缘,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故庐山地区存在垂直地带性植被的分异。
如下图。
目前庐山以次生林为主,在基带分布有次生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毛竹林、油茶园等。
植物群落的命名

•无倾向对应分析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天山山脉中段南北坡植物群落的CCA典范对应分析
通过对天山山脉中段南北坡植物群落与环境变量(土壤有机质 含量、土壤pH值大小和土壤中的C/N比)之间的CCA分析,发现植 物群落分布与上述3个土壤变量之间,有着很好的回归关系。 其群落排序轴与土壤pH值(pH)、土壤有机质含量(Y)和土壤中的 C/N比(C)的回归方程如下:
即 Form. Castanopsis chinensis+Cryptocary chinensis
群系以上高级单位不是以优势种来命名,一般均以群落外 貌—生态学的方法,如针叶乔木群落群系组,针叶木本群落群 系纲,木本植被型等。
二、群落的排序
排序(ordination) ,就是把一个地区 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 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
Axis1=343.268+1.632L-4.771G-0.00034H-0.013P-0.187T
R2=0.8926
其中Axis1与年均温度T最为相关,其T检验中T的绝对值最大,
为5.787,而且是在置信度为0.0001的水平下,因此说明Axis1是一
个温度轴,这正好与前面的DCA分析相吻合。
Axis2是一个湿度轴,但却与气候湿度变量相关性不高,而与
10个植被型组为: 针叶林、阔叶林、灌草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干草原、
荒漠包括肉质刺灌丛、冻原、高山稀疏植被、草甸、沼泽、 水生植被
29个植被型为: 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暖温性针叶 林、热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 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岛常绿林、红树 林、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草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常 绿阔叶灌丛、灌草丛、草原、稀树干草原、荒漠、肉质刺灌丛、 高山冻原、高山垫状植被、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草甸、沼泽、 水生植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人类活动对阔叶红松林的影响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我国东北地区珍贵的乡土树种,它以优质的木材和独特的生态学及经济学价值而驰名中外。
红松除在局部地段能形成小片纯林外,多数情况下与其他针阔叶树种混生组成以红松为优势的针阔混交林,习惯称之为“阔叶红松林”或“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作为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顶极生态系统,在中温带森林类型中以其建群种独特、物种丰富及含有较多的亚热带成分而著称。
2.1 阔叶红松林分布区的自然条件红松在世界上的分布并不广,自然分布区的中心在中国境内的长白山、老爷岭、完达山和小兴安岭的低山和中山地带。
日本列岛是在第三纪后半期才同我国大陆分离的,因此目前在日本的四国爱媛县东赤石山(北纬33°50')和本州福岛县枯木山(北纬37°)也有零散的红松分布;在朝鲜半岛的釜山(北纬35°)也有小面积的天然红松分布。
除此之外,红松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阿穆尔州和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都有较大面积的天然分布。
所以红松林的总分布区面积约50万km2,其中中国境内约占60%。
中国境内的阔叶红松林分布区域基本与自然植被分区上的“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相吻合,在地理上位于北纬40°45'~49°20'、东经124°45'~135°之间。
西北界沿黑龙江境内的爱辉县胜山林场与德都、哈尔滨一线;西南界为辽宁的开原县与铁岭县的东部山区;南界为辽宁省丹东市、沈阳一线(17世纪后退至宽甸、本溪一线);北界为小兴安岭北坡、黑龙江省孙吴县东南的毛兰顶子附近;东界为完达山的东北麓、黑龙江省的饶河县。
红松在我国的天然分布区南北幅度约1 000 km,东西约500 km,全部区域红松林面积约30万km2。
阔叶红松林区地处欧亚大陆东缘,东濒日本海,南临黄海,深受海洋的影响,具有湿润型的海洋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特征。
年降水量丰富,多达500~1 100 mm,且主要集中于生长季的6、7、8月份,这3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
夏季气温较高,如7月份平均气温多在20~26℃,最高可达39℃。
年平均气温介于0~6℃,1月份平均温度为-28~-14℃。
温暖时期较长,无霜期及日温持续≥10℃时期约有4个多月。
林区空气潮湿,蒸发很弱,为典型的温带湿润型季风气候,极有利于特有林木的生长。
由于红松分布区的纬度、地形及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气候条件有一定的差异,北部的小兴安岭比较寒冷,南部的长白山地区则温和而湿润,而辽东山区则更加湿润,生长期也更长,因此形成了红松伴生树种的不同和多样化,呈现出类型各异的红松阔叶树混交林。
阔叶红松林区域,其土壤为暗棕色森林土,其成土过程主要是温带湿润森林中弱酸性腐殖质的积累过程及弱酸性淋溶过程和粘化过程。
红松林中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含有比较丰_____________________本章作者:赵士洞,郝占庆,陶炎,李世纯,刘喜悦,孙悦华,王丽,朴正吉,赵振英,张素贤,张惠文第2章人类活动对阔叶红松林的影响13富的盐基,能进行弱酸分解,因此在土壤表层形成弱酸性、代换性盐基含量较为丰富的腐殖质。
林区内土层比较深厚,排水良好,土壤湿润,肥力甚高。
上述阔叶红松林区内并非全部皆为森林,在低湿地带有湿地沼泽、湖泊与河流,也有山间草地。
红松在不同山地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垂直分布的高度随纬度的增加而下降。
在北纬41°~43°30'的长白山地区,其分布的高度为海拔500~1 200 m,海拔1 600 m处仍可见单株红松;其分布上限以云杉、冷杉林为界,下限为阔叶混交林或栎树林,在低湿的谷地也有落叶松林。
在北纬44°~46°50'的张广才岭地区,红松的垂直分布高度为海拔500~900 m,单株分布高度可达1 200 m。
在北纬47°~48°20'的小兴安岭地区,分布高度为海拔300~600 m,散生的可达800 m。
因此,阔叶红松林区域随着地貌、气候等的变化,呈现出有规律的各森林类型镶嵌的自然景观。
2.2 阔叶红松林的区系特征及起源2.2.1 区系特征阔叶红松林从植物区系上看属于长白植物区系,是该区系的中心部分,与多种落叶阔叶树混交的红松林构成本地区的地带性顶极群落。
阔叶红松林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第三纪以来针阔混交林的特点。
其组成树种极为丰富,代表树种除红松外,针叶树种中还有温性的沙松(Abies holophylus)及少量的紫杉(Taxus cuspidata)、朝鲜崖柏(Thuja koreana)等;阔叶树种更为丰富,其中乔木树种有枫桦(Betula costata)、紫椴(Tilia amurensis)、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黄菠萝(Phellodendron amurense)、春榆(Ulmus japonica)、裂叶榆(U.laciniat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us)、香杨(Populus koreana)、大青杨(P.ussuriensis)及槭属(Acer)的色木(A.mono)、白牛槭(A.mandshuricum)、柠筋槭(A.triflorum)等,都是本地区长白植物区系的代表种。
这些树种中,有一些为属于第三纪的孑遗种,如红松、水曲柳、核桃楸、黄菠萝、榆树、桦树等,还有大量的典型南方种类,如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狗枣猕猴桃(A.kolomakta)、山葡萄(Vitis amurensis)、雷公藤(Tripterygium wifordii)、木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dshuriensis)、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人参(Panax ginseng)等,以及典型的暖温性树种,如刺楸(Kalopanax septemolobus)、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天女木兰(Magnolia sieboldii)、盐肤木(Rhus chinensis)、长白瑞香(Daphne koreana)等在本区也有分布。
而千金榆、沙松又为本区域阔叶红松林的标志种。
在草本植物中还有不少特有种,如人参、天麻(Gastrodia elata)、北细辛(Asarum netreatropoides)、山荷叶(Astiboides tabularis)等,说明本区域植物区系属第三纪植物区系成分。
此外,本区域还有一些南鄂霍次克植物区系成分渗入,如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等一些北方树种,特别是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是本区域内的、也是我国的特有种。
这些南北植物种的渗入,使本地区温性针阔混交林增添了亚热带和亚寒带的特色(陈大珂 1982;刘慎谔 1955)。
1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2.2.2 起源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红松在第三纪时就已存在,距今约60万年,即红松是第三纪的孑遗种(陈大珂 1982)。
阔叶红松林在东北地区的发生发展,目前被认为是和第三纪以来海面的陷落及冰期时代和间冰期时代的环境变迁有关。
冰期以后,本区受损害较小。
随着地史的变动,虽有多种区系成分渗入东北东部山地,但红松从未退出过本地区,阔叶红松林这一顶极群落基本上是本地发生的。
现代地质科学的研究表明,日本列岛是在第三纪后半期由于渤海、黄海等诸海的陷落而与大陆分离的,在这之前,中国东北(包括山东半岛)、朝鲜和日本属于同一大陆,形成同一自然区域,所以共有的特产植物种类甚多,现在生存下来的主要代表种有红松、红皮云杉、偃松、紫杉、雷公藤、春榆、鱼鳞云杉、黄菠萝、天女木兰、岳桦(Betula ermanii)、大叶小檗(Berberis amurensis)等,皆为第三纪的残留种,这进一步间接地证明了红松是第三纪的孑遗种,而且当时的分布区较现在要大。
因此可以说,阔叶红松林是第三纪植物区系分化发展而来的古老植被,已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刘慎谔1955)。
除了受上述亚洲地区的地质变化的影响之外,阔叶红松林的形成也和欧亚大陆的冰川活动有关。
冰期时代在欧洲开始于第三纪末期,正式冰期则由第四纪初期开始。
地质学的研究表明,中国的东北也受到过冰川活动的影响。
但就植物的分布情况推论,冰期时代亚洲的气候远不如当时欧洲的气候寒冷,因为在冰期时代,北欧的寒地植物已进入南欧甚至北非,而在亚洲冰期时代,由西伯利亚向南移动的寒地植物大多数都停留在东北范围,现在存留之种多以长白山为其最南分布界限。
同时欧洲的木本植物种类相当贫乏,槭树只有3种,云杉和冷杉也各只有1种;而在中国东北则木本植物比较丰富,仅槭树就有9种,云杉有4种,冷杉也有2种。
目前生存在东北的欧洲冰期时代的植物为数甚多,这是由于亚欧大陆间气候的巨大差别而使欧洲植物由西向东迁移而进入亚洲造成的。
这些植物绝大多数只生长于东北地区而不见于中国其他省份。
除大部分植物移动的方向由西向东外,还有一部分为由北向南移动。
在冰期时代,西伯利亚的寒地植物也伴随欧洲植物的由西向东发展而由北向南迁移,但大多停留于东北境内。
经过这一冰期时代,大量的欧洲植物和不少亚洲北部寒地植物都进入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刘慎谔1955)。
特别寒冷的冰期过后,就是间冰期时代特别酷热的气候。
在间冰期时代,亚洲的气候又远比欧洲酷热。
因为在间冰期时代,北欧寒地植物由南向北的退却幅度并不大,而且真正的南欧植物并未进入中欧。
而在亚洲,中国许多华中区的间冰期植物代表种迁移至东北境内,有些种如软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等,现已遍布于东北林区。
东北老林有热带植物之景相,其理由也在于此(陈大珂 1982;刘慎谔 1955)。
总之,自第四纪初以来,由于渤海、黄海诸海的陷落,使中国、朝鲜及日本的古自然植物区系破裂,东北的气候已由内陆性气候部分地变为海洋性气候,其南部地区更是如此。
经过冰期和间冰期时代,亚欧植物分布东西交汇,而亚洲大陆本身的植物分布又南北渗透,其结果是在这一地区形成欧洲植物、西伯利亚植物及华中植物的大汇集。
地理和气候条件不断在变迁,植物的分布及种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在这一地区形成了结构复杂、层次明显、物种丰富的阔叶红松林。
间冰期以来气候环境的变化相对较小,所以阔叶红松林得以在这一地区持续生存发展,形成比较稳定的地带性植被。
阔叶红松林的历史演变表明如下性质:阔叶红松林是以红松为单优势的针、阔叶树混交林。
落叶阔叶树是混交林中红松的天然伴生种,在区系形成上,具有共同的系统发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