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细小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研究

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研究禽类MHC对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行免疫调节,其结构与疾病防控研究密切相关1。
MHC是编码与免疫应答直接相关的一类细胞膜糖蛋白基因群,存有高度多态性,能适合和抵抗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2。
病原体驱动的选择是有利于MHC杂合子,表明MHC基因型和与宿主的抗病性或免疫应答水平密切相关。
MHCⅠ类等位基因与诸多疾病相关,并且复杂性和多态性使个体间的免疫应答有所不同3。
当前主要研究鸡和鸭的MHC,而鹅的MHC研究较少,鹅的MHCⅠ存有高度多态性4,MHCIIβ片段来自不同的MHCIIB基因座5,MHC基因间存有着复杂的功能及协同互作,为此本试验分析GPV感染雏鹅的MHC多态性变异,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鹅的易感性及抗病机理奠定基础。
1.1试验动物随机选择生长一致、健康的3日龄雏鹅,由青岛农业大学莱阳五龙鹅实验基地提供。
1.2.1雏鹅处理将种毒GPVYZ经口腔接种6日龄的雏鹅,每只接种0.2mL,感染组雏鹅(YZ)。
同时对照组雏鹅(CK)接种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观察发病症状,分别采集肝脏。
1.2.2制备细胞悬液参照文献6的方法,收集鹅肝脏细胞膜。
1.2.3膜蛋白的提取参照文献7的方法,用TritonX-100抽提膜蛋白,丙酮沉淀,PEG6000浓缩,冷冻真空干燥粗膜蛋白。
1.2.4MHC的分离纯化PBS溶解粗蛋白样品,上样于经同样缓冲液平衡的SephadexG-200柱脱盐,梯度(0~0.6mol/LNaCl,PBS0.02mol/L)洗脱,收集合并活性蛋白部分,再上样于预先用pH值6.3100mmol/LPBS平衡的BioGelP-100凝胶柱纯化,用PBS(pH值6.3,100mmol)洗脱,收集纯化的MHC,冷冻真空干燥。
1.2.5蛋白质含量检测总蛋白含量,参照文献8,以BSA为标准,紫外法检测,总蛋白含量(mg/mL)=1.55×A280-0.76×A260,系数F1=1.115,系数F2=0.76;MHC的含量,参照鹅MHCⅠ/Ⅱ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上海沪鼎生物科技公司LOT10-45-618)实行测定,λ=450nm。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小病毒在雏鹅体内分布规律研究

462020年第9期 吉林畜牧兽医·禽业专栏·QinYe ZhuanLa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小病毒在雏鹅体内分布规律研究于昌贵天津市中升挑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津 300380摘 要:利用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将雏鹅进行人工感染GPV,在不同阶段病毒抗原在体内的分布状况具有不同的特点,采用影像学技术对其予以定量分析后,雏鹅于感染1~21 d 可在各器官中检测到病毒抗原体,而其中在5 d 时,感染分布较为广泛,因此抗原出现染色效应的最大,待检组织中空肠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病毒抗原因此广泛存在消化道的各种上皮细胞中,由此可知上皮细胞为GPV 重要的靶细胞。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染色强度鹅细小病毒(GPV)在细小病毒科中可诱发鹅细小病毒病,是一种可感染雏鹅或者番鸭的传染性疾病[1]。
此疾病多发于3~20 d 内出生的雏鹅。
目前,小鹅瘟在流行趋势以及发病特点上具有较为新颖的观点。
1 试验方法1.1 动物分组与病毒接种准备将66只14 d 雏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感染GPV)40只,对照组26只。
观察组中对雏鹅予以肌肉注射0.1 mL、口服0.5 mLGVP 尿囊液;另一组予以统计量的生理盐水。
1.2 取样将GPV 感染的雏鹅进行不同时段取病变样本,将所有病变组织进行标记后可在-20 ℃予以保存。
1.3 免疫组化法的应用主要通过进行优化后的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对其进行处理,可将样本进行切片在载玻片上固定后,进行胰蛋白酶修复以及洗涤切片,当完成标本制作后,在电风扇下将标本吹干或利用温箱烤干标本,若二甲苯表现出透明性状,则可予以树胶封片。
1.4 定量分析对染色样本的阳性强度检测,若强度表现高,则代表阳性征具有更强的效果,本次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感染原因与结果分析2.1 不同时段的器官组织病变动态分析检测组织诊断主要应用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后,在电子显微镜下对其进行切片,再对感染结果进行分析。
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

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马磊;董浩;蒋运博;段小波;谷松至;胡桂学【摘要】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亚急性烈性传染病,是目前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关于鹅细小病毒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观点,作者从鹅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致病机理和抗原位点的定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Gosling plague, one of important infectious diseases,is an acute, subacute, spirited contagion caused by goose parvovirus,which cause serious economic loss in goose keeping.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about goose parvovirus have made new development and new viewpoint. Molecular biology of GPV, detecting methods, pathogenesis and positioning of antigen epitope were expounded in this paper.【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1(038)006【总页数】4页(P165-168)【关键词】小鹅瘟;鹅细小病毒;致病机理;抗原表位【作者】马磊;董浩;蒋运博;段小波;谷松至;胡桂学【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9.2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是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的病原体,由于其传播快、病死率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新型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

新型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卞国志1,21,袁建丰2(1.广州 511400)摘 要:,MDP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经典MDPV和GPV高。
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的雏半番鸭和樱桃谷鸭陆续出现一种新型细小病毒病,该病发病率10%~30%,病死率低于3%,临床症状主要为软脚、短嘴和生长障碍。
通过对该病病原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发现该病原与鹅细小病毒亲缘性很近。
本文通过比较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与经典的MDPV和GPV在基因组、感染宿主范围和致病性的区别,为新型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型鹅细小病毒;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中图分类号:S852.6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422(2019)04-0102-06 PROGRESS OF A NOVEL GOOSE PARVOVIRUS VIRUS BIAN Guo-zhi1,2, MA Hai-bin2, LUO Meng-ping2, GONG Feng-ping2, WANG Gui-ping2,LIAO Ming1, YUAN Jian-feng2(1.Veterinary Medicine Colleg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2.Guang dong Haid Institute of AnimalHusbandry&Veterinary, Guangzhou 511400, China)Abstract:Duck parvovirus disease is caused by Goose parvovirus or Muscovy duck parvovirus. The main clinical signs of classic MDPV and GPV infections are diarrhea, foot soft and exudative enteritis.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Muscovy ducks are high. However a new type duckling parvovirus (N-GPV) emerged in Mule ducks and Cherry Valley ducks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08 in Fujian, Zhejiang, Anhui and Jiangsu provinces. The morbidity of N-GPV was 10-30% and the mortality was generally below 3%. The clinical signs of N-GPV were foot break easily, 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 N-GPV caused serious economic loss to the duck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The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N-GPV isolates revealed a similarity to goose parvovirus. This review provided the latest information on host range, genomic analysis, pathogenicity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GPV.Key words: Novel goose parvovirus; Goose parvovirus; Muscovy duck parvovirus收稿日期:2018-08-1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500800);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704020083);广东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016B020234006,2017B090904029);广东省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类别(2015B020203006);广州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重点项目专题(201804020006);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初创期补贴专题作者简介:卞国志,男,博士研究生,预防兽医学专业;马海彬,男,硕士研究生,预防兽医学专业通信作者:袁建丰,E-mail:peteryuanfeng@年分离得到该病的病原体鹅细小病毒(G o o s e parvovirus,GPV)[1]。
鹅细小病毒非结构和结构蛋白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区的筛选的开题报告

鹅细小病毒非结构和结构蛋白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区的筛
选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鹅细小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禽类病毒,能够引发水禽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其主要病原是鹅细小病毒(EGPV),目前对其的预防和治疗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EGPV的免疫原性对于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筛选EGPV非结构和结构蛋白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区,探究其免疫原性及作为候选疫苗的潜力。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 分离EGPV非结构和结构蛋白。
2.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EGPV非结构和结构蛋白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区。
3. 进行 peptide microarray 实验,对预测表位进行筛选,并对阳性克隆进行验证。
4. 将验证出的免疫原性良好的表位区纳入后续免疫试验和疫苗设计中。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该研究将筛选出EGPV的非结构和结构蛋白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区,为研究EGPV的免疫原性奠定基础。
预计将筛选出免疫原性较好的多个表位区,为后续的免疫试验和疫苗设计提供参考。
同时,该研究将深入了解EGPV的抗原特性,为新的疫苗
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促进EGPV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
鹅细小病毒基因组结构研究进展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 90XIANGCUN KEJI 2018年4月(上)鹅细小病毒基因组结构研究进展曹楠1,2杨舒展3黄冠雄1,2郭思璇1,2曾依翎1,2李冰心1,2田允波1,2许丹宁1,2(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广东广州510225;2.广东省水禽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25;3.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23)[摘要]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 Virus ,GPV )是小鹅瘟疫病的病原体,基因全长组约5kb ,编码左右2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分别为LORF (Left ORF )和RORF (Right ORF )。
LORF 编码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 )NS1和NS2,RORF 编码3种结构蛋白(Structural Protein )VP1、VP2和VP3。
本文从病原学、基因和蛋白分子结构方面对GPV 基因组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GPV基因工程疫苗的开发进行展望,为我国防控GPV 提供参考。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病毒;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末端回文序列[中图分类号]S8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8)10-90-4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 Virus ,GPV )可侵染3~20日龄雏鹅和雏番鸭小鹅,造成出血性、纤维素性和渗出性肠炎,是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严重传染病[1]。
扬州大学的方定一教授于1956年首次发现了GPV 并对其做了详细的研究[2]。
此后,日本[3]、英国[4]、匈牙利[5]、瑞典[6]、法国[7]和美国[8]等许多国家陆续报道了该病。
与此同时,该病在我国福建[9]、江苏[10]、四川[11]、山东[12]等主要的水禽养殖地区广泛流行,给水禽养殖行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鹅细小病毒VP2基因与鹅IL-2融合基因的构建的开题报告

鹅细小病毒VP2基因与鹅IL-2融合基因的构建的开题报告
标题:鹅细小病毒VP2基因与鹅IL-2融合基因的构建
背景:
细小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病毒,能够感染多种动物,如鸟类、猪、牛等,导致经济损失和社会卫生问题。
其中,鹅细小病毒 (goose parvovirus, GPV) 是一种特异性感染鹅类的病毒,引起了鹅类养殖业的重大威胁。
IL-2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具有促进T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作用。
在抗病毒免疫中,IL-2能够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TL) 的活性,从而发挥对病毒的清除作用。
因此,将IL-2与VP2基因融合可能会增强VP2的保护效果。
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鹅细小病毒VP2基因与鹅IL-2融合基因,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
法进行表达和鉴定。
方法:
1. 根据已有序列,设计VP2和IL-2基因的引物和合成探针。
2. 提取鹅细小病毒的总RNA,通过RT-PCR扩增VP2基因和IL-2基因并进行克
隆和测序。
3. 将VP2基因和IL-2基因互补连接,构建融合基因。
4. 将融合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扩增和提纯。
5. 利用Western blot等技术对融合蛋白进行检测和鉴定。
预期结果:
成功构建鹅细小病毒VP2基因与鹅IL-2融合基因,并获得其表达产物。
通过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鉴定,证明融合蛋白具有保护效果。
意义:
本研究的成果有望为鹅类养殖业中的细小病毒防控提供新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同时为免疫学研究和免疫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鹅细小病毒强毒株的分离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鹅细小病毒强毒株的分离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王志强;黄宇翔;邹跃;张红;杨昊天;董佳强;杨坤
【期刊名称】《家禽科学》
【年(卷),期】2024(46)4
【摘要】为了了解齐齐哈尔地区鹅细小病毒(GPV)现地强毒株的流行及抗原变异情况,试验从齐齐哈尔龙江县某养殖场采集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的肝脾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获得的疑似尿囊液进行PCR检测、血凝性检测、动物回归试验及VP3基因序列分析。
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毒株能使12日龄鹅胚在144 h内死亡;血凝性检测未检测出血凝价;动物回归试验,可复制该病,致使5日龄雏鹅在96~144 h内全部死亡;VP3基因PCR扩增条带大约为1 600 bp,与目的条带大小相符;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判定该分离株为鹅细小病毒毒株,与我室之前分离鉴定的鹅细小病毒
HH10强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17%,与标准B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7.13%。
说明鹅细小病毒基因保守。
【总页数】7页(P16-21)
【作者】王志强;黄宇翔;邹跃;张红;杨昊天;董佳强;杨坤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33
【相关文献】
1.5株鹅细小病毒分离鉴定及VP3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2.江苏省盐城市3株白羽肉鸭源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VP3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3.鹅细小病毒强毒株XKY10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4.鹅细小病毒强毒YBLJ分离株的分离鉴定与vp3基因的进化分析
5.2株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