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诗词四首 初一上册 优质课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共59张PPT)

2 1 0 0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则,尝试划分这首诗歌的节奏。
2 1 0 0
文学常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 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 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2 1 0 0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2 1 0 0
品读诗歌
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 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 渲染出凄凉悲惋的氛围,满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2 1 0 0
品读诗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1 0 0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 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 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 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 活也有所反映。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则,尝试划分这首诗歌的节奏。
2 1 0 0
文学常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 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 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2 1 0 0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2 1 0 0
品读诗歌
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 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 渲染出凄凉悲惋的氛围,满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2 1 0 0
品读诗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1 0 0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 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 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 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 活也有所反映。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其他修辞手法
对偶
通过使用结构相同、意义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流。”用对偶的修辞表达天地万物的更迭和永恒。
用典
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等来增强表达的说服力和深度。例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典 故引用自《管子》中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表达广纳贤才的胸怀 。
,富有想象力。
王安石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 想家,他的诗歌以雄健、深沉
著称。
07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诗歌的讲解和赏析需要更多的时间,尤其是对于一些难点和重点 的讲解。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适当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 每首诗歌。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知识目标的达成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能 够全面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 知识和鉴赏方法,对于诗歌 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有了更深
入的理解和掌握。
能力目标的达成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不 仅能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妙 之处,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 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诗歌创
作和赏析。
情感目标的达成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 于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激 发了他们对于古代文化和文 学的兴趣和热爱。
后续教学的改进方向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 ,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
关注和指导。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引 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引入更加新颖、有趣的教学手 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背景图片为北固山(在江苏镇江,面临长江)
本意是住宿, 这里是停泊。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代诗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 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 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 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 清新。
代表作《长恨歌》《琵 琶行》《卖炭翁》《忆江 南》《赋得古原草送别》 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jié 观 沧 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dàn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xiāosè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主题
表现羁旅之思 (表现思乡之情) 注:羁旅,长久寄居他乡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44张PPT)

登上临册
水波动荡 的样子
多么
秋风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把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诗意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 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 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描写由此拓展开来。
水语文何七澹年级澹上,册 山岛竦峙。
“澹澹”,形容大海水波荡漾的样子。 “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 词。大海上水波荡漾,山岛突兀耸立, 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得 神奇壮观。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落的 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繁茂,百草 丰美,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诗人 面对萧瑟的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 美,波涛汹涌,浩淼接天,山岛高 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 的情调,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夕 肠阳 人西 有下 天, 涯
秋思
赏析
枯枯 藤 老老树 昏昏鸦
衰亡、肃杀的秋色
这景色有没有藏着
蕴含着无限的凄凉悲伤。 作者的什么感情呀?
景中有情
勃勃生机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小桥
流水 人家
别人的家,我的 家在哪里?
幽雅、悠闲、恬静、温馨 但是
烘托游子 思家之情。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 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远,道路之 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 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
日语文月之七年行级,上若册出其中;星汉灿烂,
《古代诗歌四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精品PPT课件

身。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 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运用 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 义色彩。诗人借助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出大海的气势和胸怀。想 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 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 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情感真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
P ("正面向上") P("反面向上") x
由概率的加法公式:x + x =1
因此
x=
1 2
试验2:掷骰子
P(“1点”) P(“2点”) P(“3点”) P(“4点”)
x
1
由概率的加法公式: 6x= 1 因此 x= 6
P(“5点”)
P(“6点”)
古典概型中,若基本事件总数有n个,则每一个基本事件出现的概率都为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 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 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歌,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 的创作精神。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运用 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 义色彩。诗人借助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出大海的气势和胸怀。想 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 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 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情感真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
P ("正面向上") P("反面向上") x
由概率的加法公式:x + x =1
因此
x=
1 2
试验2:掷骰子
P(“1点”) P(“2点”) P(“3点”) P(“4点”)
x
1
由概率的加法公式: 6x= 1 因此 x= 6
P(“5点”)
P(“6点”)
古典概型中,若基本事件总数有n个,则每一个基本事件出现的概率都为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 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 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歌,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 的创作精神。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15课《古代诗词四首》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的气概。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 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 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 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
。 之中,何等气魄。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 的。 内容无关。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
1、识记作者、作品 2、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观沧海 曹操
观 沧 海
曹 操
观沧海
曹操
❖ 曹操(155-220),即魏武 帝。字孟德,沛国谯郡 (现安徽亳州)人,东汉 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 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 追尊他为魏武帝。他在文 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 散文,尤善诗歌,其风格 以慷慨悲壮见称。有《曹 操集》。
写作背景
背景资料
。
字词正音
jié
碣石
cāng
沧海
Xiāo sè
zāi
萧瑟 哉
dàn
澹澹
Sǒng zhì
竦峙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向东。
以: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何:多么。
峙: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临:登临。 竦:高高的。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洪:大。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 秋思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 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 体裁: • 汉赋 唐诗 宋词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课件(82张)

品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读 (对偶)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欣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 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
赏 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
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
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
朗读诗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 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 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 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 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 地耸立在海心。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 宦海,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 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连 接在一起。作者倾注笔端,用心苦吟,写出许多“叹 世”之作。《天净沙 秋思》就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 的凄婉的曲子。
朗读诗歌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朗读诗歌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 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 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 西湖早春的轮廓。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 地方可以看出来?
早春景象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初平、几处、 谁家、渐欲、才能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古诗四首(共72张PPT)

23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 两句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 待,让人顿生思乡之情。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写景逼真,叙事真 切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旧 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从而给人以乐 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 目的是“观沧海”。 • “以”字可证明。 – “以”是目的连 词。
8
讨论交流: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是诗 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所思。 2、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9
哪些语句是实景? 哪些语句是虚景?
实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 首 感怀 写景诗。
27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 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 《观沧海》一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 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 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停泊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 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王湾 。
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 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 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 虑、关心之情
• 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 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 昌龄人格的高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致远与《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
并称元代元曲四大家。 《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后代 文学家誉为“秋思之祖”。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包括 小令和套曲,这首属于小令。
用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 天净沙 晚景图,极力渲染悲凉的气 枯藤老树昏鸦, 氛,字字写景,却处处暗示 着主人公的存在。一句让人 小桥流水人家, 悲秋,二句让人生出漂泊和 古道西风瘦马。 思乡之情,三句示意无家可 归。
萧瑟的秋风刮起,巨浪汹涌澎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月亮似乎在大海上运行。灿烂的银河也似 幸甚至哉(zāi)!歌以咏志。 乎在海上闪烁。 庆幸至极,可以作诗表达我的心志。
《观沧海》主题思想: 登山观海 雄伟壮丽 本诗通过写作者________看到的_________的 阔达 海景,抒发了作者______的胸襟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宏伟抱负。 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zāi)!歌以咏志。
“日月之行”——背景: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 诗人当时正处在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眺望苍茫的大海。 方群雄,又打跨了乌桓残余,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 水何澹(dàn) 澹,山岛竦(sǒng)峙(zhì )。 优势兵力去消除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统一天下 了,由此可见,他有 阔达 胸襟和________抱负, 海波荡漾,山岛高高的耸立。 宏伟 否则是写不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上各种草树生长茂盛。 其里。”这样的诗句的。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 秋风萧(xiāo)瑟,洪波涌起。 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悲伤到极点的人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 思想
主旨句
深秋晚景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_______ 图,真切的表现出了天涯游子的 孤寂愁苦 思乡 ___________和浓浓的_______之情。
练习
• 《观沧海》体现是人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的句子是 。描写沧海景 象,动静结合,写动景的句子是 ; 写静景的句子是 。 • 《次北固山下》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 • 《钱塘湖春行》流露出作者对西湖的喜爱 的句子是 。 • 《天净沙 秋思》的主旨句是 。
1、翻译: 2、这几句诗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 写出了波澜壮阔、美丽多姿和惊涛拍岸的 海上风光,为下文展开联想做好铺垫。
临时住宿,这 里指“停泊”
次北固山下
首联 颔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旅途延至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绿水中前行。
潮水涨平两岸,江面宽阔无边,顺风行船,船帆高悬。
赏析诗句(或问:如何理解诗句): 翻译+手法/作用/思想感情、哲理
请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翻译:
(2)手法、作用:这两句诗借助夸张和想象,生动 的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3)思想感情:
谈谈你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 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理解
钱塘湖春行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湖水上涨刚与堤平,水天相连,白云也显得很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几只 早春充满活力生机的景致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色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迷住人的眼睛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欣赏不够 春意盎然 本诗通过描绘了一副_________、 主题 充满生机 ________的西湖早春图,表达了诗 思想 人对西湖、对春天的________之情。 喜爱
颈联 残夜还没退去,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还未逝 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尾联 家信送达何处?请北归的大雁把它捎到洛阳城边。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主题思想
乘船旅行 本诗通过描绘作者__________时看到的长 开阔秀丽 江下游__________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 者的_______之情。 思乡 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翻译;2、这两句诗蕴含着哲理:旧事物孕 育着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人们应 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翻译;2、运用设问,点明作者飘泊羁 旅的处境,流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
十五、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大破盘 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 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 石山,写下这首气魄雄浑的诗。
•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xiāo)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
• 水何澹(dàn) 澹,山岛竦(sǒng)峙(z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