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第六》讲要
孟之反不伐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孟之反不伐【原文】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5)其(6)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 (《论语·雍也第六》)【注释】(1)孟之反:又叫孟之侧,鲁国大夫。
(2)伐:自夸。
(3)奔:败走。
鲁弱而齐已备妥攻鲁,但子贡说服吴以救鲁之名联鲁攻齐,公元前484年吴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县东)下寨,吴王与鲁季康子会谋,齐军十五万已攻来,吴王让鲁、齐两军先战以观察齐军实力,鲁军左右师冉求、樊迟不敌败走。
(4)殿:殿在最后,指留在最后掩护鲁军安全撤退。
孟之反当时是统帅,不但掩护成功而且还打败齐军。
(5)策:用箭鞭打。
(6)其:指孟之反自己骑的(马)。
【翻译】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当齐鲁两军打仗,鲁军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鲁军安全撤退,并打败齐军。
当他快进入城门时,听到大家都在热烈称赞他的战功,他却谦逊地用箭鞭打着自己骑的马说:‘不是我敢走在最后,是我的马跑得不够快。
’”【评析】人往往容易受盛名所连累,有些人还经常为了出风头、为了争强好胜、为了居功诿过、为了显示自己,互相争斗、嫉妒、气恨。
因此当孟之反表现这么谦逊的美德,就特别难得。
淡泊名利的君子,在乱世中,做事要保持严正,说话可要小心谨慎了,以免惹祸上身,孟之反立下那么大的汗马功劳,赢得大家的赞赏,幸好孟之反知道要压低自己的姿态,把握好自己。
在乱世中有多少人活在争争斗斗之中,不择手段,为的就是争夺名利,享有幸福,却无法免除互相残害的下场。
当一个人越受到赞扬,越容易滋长名利之心,越容易狂妄自大,越是应该保持谦卑,凡事讲究个中庸,表现出来的才是美德。
【延展】1、你认为自己是谦虚的人吗?有没有发现自己什么时候容易自以为是、了不起?为什么?2、碰到矛盾时,你能不能做到先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要改变别人?。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得教育思想《论语》就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得著作,它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得一部书,就是儒家最重要得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就是比较完整得文章。
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
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得就是每篇开头得几个字。
它所记录得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
下面就其中所蕴含得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得就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得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
西周时代得学校被世袭得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得阶级界限,就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
因此,当时得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就是没有平等可言得。
孔子所提出得“有教无类”得内涵就是:任何人我都可给她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得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得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得局面,适应了“士”阶层得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得历史潮流,其实质就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得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得理念就是一脉相承得,目得就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得起点平等,让所有得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得“因材施教”就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得两个方面。
二者说得就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得结合,就是共性与个性得统一。
“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得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
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她对她们得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得生动得教育局面。
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得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得思想与《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得“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第六》读书笔记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笔记】人们对冉雍评价很高,言其仁而不佞,夫子虽不言其仁,但亦见其德。
雍也可使南面,夸其有为政之才。
为政,以为之,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结合下一章(居简),可以看出冉雍深悟简的道理。
以敬居简,不乱自性,以简政安民,正是居其位而众星拱之的为政之思想。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笔记】居敬行简,内心有敬,敬是自己对外的,所以居敬行简是怀着对他人,对百姓的敬意而来烦扰其民,合符儒家的为政之道。
居简而行简,是从自我本位出发,虽然自己能放下繁扰,但终不能利泽天下,为儒家不取。
儒家之真正伟大之处,就是心心念念不忘记修身以“弟子孰为好学?”安百姓。
若仅仅修身而不能利于百姓,孔子是不会同意的。
6.3 哀公问: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笔记】孔子71见,颜回死。
此段或在颜回死后不久,孔子还没从颜回之死的阴影中走出来,所以才说“今也则无亡,未闻有好学者”,其实未必是真的一个好学的都没有,而是孔子正处于伤心的情绪之中,随口而说。
孔子说自己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从颜子之死孔子的反应来看,孔子或并未做到。
死生由命,孔子看得很透彻,但对于精神生命,孔子是真放不下。
孔子最伟大之处在于其念念不忘救民水火,为天地立心之志,其最悲凉之处也在于其念念不忘为为天地立心之志。
有这样的志向,从佛家来说,或等同于菩萨功德,心中最后有一救民之念不能去除故不能成佛,救民之念即是夫子的执着,有执着便不能无挂碍,便难以从心所欲。
从夫子的言语、行为,可以感受到夫子把精神生命看得远高于现实生命。
颜子死,夫子说:“天丧予,天丧予”,夫子觉得唯有颜子才能接继自己道的生命。
颜回何以能接续夫子之道,从好学方面孔子解释为“不迁怒,不贰过”。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文翻译雍也第六【原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觚不觚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觚不觚【原文】子曰:“觚(1)不觚(2),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第六》)【注释】(1)觚:音“姑”,古代的盛酒器具,上圆下方,有八个棱角,容量约二升。
后来觚的形状被改变了,所以孔子才认为觚不像个觚了。
(2)不觚:不像个觚。
后来比喻名实不符或不合礼制。
【翻译】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还算是个觚吗?这还算是个觚吗?”【评析】考古学家从出土文物往往能推想当时社会的兴衰概况,还能看人类整个文明的起伏、道德人心与美丑价值观的关系。
自古以来,圣贤早就告诉了世人:社会的兴衰荣枯,端在人心道德。
因此,他们为世人奠定基础、立下榜样,告诫人们要坚守正道、谨守法度。
开始人们总是能遵循教导,出现太平盛世,久了人心不古,道德水平下滑,好坏、善恶、价值、美丑等判断标准偏离正道,社会礼制、典章、法度坏乱不修,生活物质环境跟着衰败,陷入乱世,甚至文明消失。
为什么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生命的所作所为,是有不变不动的道德标准在衡量的。
从“天人合一” 来看,生命的荣枯取决于生命能否遵循宇宙规律,芸芸众生,没有例外。
社会人心的道德水平高,就能合乎宇宙规律,自然能兴盛繁荣。
当我们看到社会乱象,应该反思自己的心性修养,有没有重德行善?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如果只从社会具体方方面面去改善,人心道德不升华,那是徒劳无功的。
虽然文中借着“觚不觚”的社会乱象,反应礼法坏乱了,人的心法出问题了,但是人心道德真的要是崩溃了,那是人类的一切全面都要变异而瓦解的,因此,当有先见之明者,见微知着、一叶知秋而大声疾呼时,闻者不应麻木,应敬慎反思。
【延展】1、孔子主张:“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雍也》)、“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当政者自己要做得正、象样,而且要名正言顺、名实相符,这样国事、礼乐、刑罚、教化等才能彰显,民众才有所依循。
想想看:在道德低下的时代,在上位者如果心术不正,欺骗民众,以邪恶势力专制、行暴政,这时的国事、礼乐、刑罚、教化等会是正的吗?那么民众是不是遵循也不是,不遵循也不是呢?在那样错乱的时代,你将如何使自己归顺正道呢?2、现代社会有些人无所顾忌地、随心所欲地尽情表现,似乎以打破道德规范、亏损道德良知、颠倒错乱一切为乐。
敬鬼神而远之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敬鬼神而远之【原文】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4),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论语·雍也第六》)【注释】(1)知:音“智”,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民之义:人伦合宜的道义。
(4)敬鬼神而远之:远,音“院”,远离、不接近。
指对鬼神要心存敬畏,但又不生邪念去招引追求。
【翻译】樊迟问怎样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人伦合宜的道义,对鬼神要心存敬畏,但又不生邪念去招引追求,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于劳苦难事,做在人家前面,对于结果收获,得在人家后面,这就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因材施教时,针对对方的资质,例如:个性、面临的问题、理解力、能力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开导。
简单明了务实地讲,专心做好人的本分,尽心尽力让自己符合人伦道义,鬼神“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何必招惹呢?招惹有何益处呢?徒增庸人自扰而已,敬而远之,但又不是否定鬼神的存在,这才是理智的态度。
更简单地说,仁者专注在苦乐和得失,先苦后乐,有舍有得,有失必有得,先失后得,为什么要这样呢?仁者凡事先为他人着想,善待他人。
苦和失是最容易做、最常遇到,也是别人最能感受和理解的事,从最身边最平易的事做起,仁、智并不远。
修养心性哪里需要好高骛远、恍兮惚兮、神魂颠倒的呢?【延展】1、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往往不去想如何提高心性、思想,专心做好人的本分,尽量符合人伦道义,却向外求这求那,求神问卜,搞得神魂颠倒,失去理智,殊不知不做好本分,求神问卜,恰恰是招惹麻烦,发生不如意事的原因。
想想看:你相信鬼神能消灾解厄吗?鬼神会白白替人消灾解厄吗?鬼神会不会附上人身呢?“请神容易送神难”,可不可怕呢?2、人生有很多苦难,贫富都一样,都想追求幸福的生活,实际上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但都想要幸福。
如果有人能不辞辛劳、刻苦耐劳,抢着为别人付出,而又不问收获不居功,不争出人头地,不求功成名就,这样的人是不是很难得,说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你做得到吗?如果能够改变自私的想法,以苦为乐,凡事先为他人着想,真诚善待他人,成为一种习惯,久了心性是不是就提高了?这样是不是就是在修行仁德呢?。
君子博学于文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君子博学于文【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1),约(2)之以礼(3),亦可以弗(4)畔(5)矣夫(6)。
” (《论语·雍也第六》,并见于《论语·颜渊第十二》)【注释】(1)文:正统的文化艺术,例如:六经、六艺等。
(2)约:规范、约束。
(3)礼:合于规矩恭敬的态度或言行举止的规范。
(4)弗:不。
(5)畔:同“叛”,偏离正道、背道而行。
(6)矣夫:语气词,较强烈的感叹。
【翻译】孔子说:“君子广博地学习正统的文化艺术,并且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态度,也就可以不偏离正道或背道而行了。
”【评析】古圣先贤、史前文物,传承文化给人,教人们如何生活,都是以文字为基础而开创新的历史文明的。
文字的形音义具有形象、语言、思想的内涵和沟通功能,从人法天地自然来看,汉字不但可以表情达意,还蕴藏博大精深的宇宙奥秘和承传文化的作用,广博地学习正统的文化艺术,可以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明辨是非善恶,修养心性。
如果文字造成阻碍,要深入地认识其中的思想、道理就很困难;相反地,文字越熟练,学习越广博,认识越深入,思想变化就越容易归于正道。
人类的历史文明有兴衰起伏,推想一下:文明新兴了,人们“博学于文”,心中有道德、心法自我约束,天下是繁荣太平的。
久了人心道德由兴转衰,“博学于文”领悟也就有限了,就要借着礼节约束言行举止,人心道德更不行了,就要制订法律,好制止人别做坏事,后来“博学于文”也领悟不到什么了,古文难懂,法律越订越严,把人管得死死的,人内心还要做坏事,最后人心道德实在太败坏了,可能就要遭天惩、劫难而淘汰掉。
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想想我们今天又是处于什么时代呢?渺小的人类真的能改变天数吗?说不定现在正是新旧文明交替的当口呢!那么不想背道而行被淘汰掉,“博学于文”就很主要。
【延展】1、思想支配着人的言行,思想端正,言行就正。
透过学习纯正的经典或文化典籍,可以端正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越纯净,领悟越深入。
《论语》大纲

《论语》大纲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论语》精讲大纲(10-6——10-8)——但开风气不为师一、10月6号(一到六篇)1、《学而》第一。
儒雅是君子风度,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一日要有数次的反省功夫。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这是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怎样才算是好学2、《为政》第二。
道德与政治,诗与政治,德治与法治,人生的历程和滋味,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态度不是小问题。
3、《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
尽善尽美的追求,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是可忍,孰不可忍仁德是礼乐的前提。
4、《里仁》第四。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5、《公冶长》第五。
孔子怎样选女婿处世的艺术,不要耍嘴皮子,人贵有自知之明。
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朽木不可雕也。
无欲则刚“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自我批评的难得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6、《雍也》第六。
不迁怒,不贰过。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该得的不要推辞不要搞“血统论”,贵在坚持,安贫乐道的典范。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二、10月7号(七——十三篇)7、《述而》第七。
述尔不作,信而好古。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圣人的忧虑。
旷达的个人生活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8、《泰伯》第八。
弃天下如敝屣一切以礼为标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德行更比才能重,读书不为稻粱谋。
9、《子罕》第九。
君子不言利,博与专的问题。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进退成败都在自己,自强不息的楷模,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
10、《乡党》第十。
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圣人未能免俗。
圣人穿不穿时装11、《先进》第十一。
修身宜早不宜迟,人各有所长。
鬼神生死之间。
12、《颜渊》第十二。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仁的外用,说话谨慎就是仁君子不忧不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 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亡,孔注为丧,亡之断句,然当病人面说其亡, 似不合情理,可从读无,亡之者,无可以致此疾之理也。亡之命矣夫,作 一句读。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子贤而贫穷,然据《韩诗外传》,尚有郭外之 田五十亩,郭内之田四十亩,惟以好学,不愿仕,故衣食住勉强自给。餐 具不备,乃以竹器代碗盛食,饮则以瓢舀之,住在陋巷。生活如此简陋, 他人必不堪其忧,而颜回不改其乐。不改者,本来贫穷,本来即乐,今仍 贫穷,今仍乐而不改。意在言外,颜子得道矣。何以知之。《学而篇》子
康子又问:「求,可使他从事政治吗。」求, 就是冉求,字子有。孔子说:「求,很有才能。从政,你看如何。有可以 使得吗。」
包咸注:「果,谓果敢决断。」孔安国注: 「达,谓通于物理。艺,谓多才艺。」
「于从政乎何有」句,皇《疏》引卫瓘云: 「何有者,有余力也。」邢《疏》:「其于从政,何有难乎。」他注亦或谓不 难,或谓有余,皆与经文语气不顺,不可从。此句是活语,季康子为鲁三 家之一,目无国君,是以孔子不答以肯定之词,但说三弟子各有所长,听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
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他从事政治 吗。」仲由就是子路。孔子说:「由,果敢决断。从政,你看如何。有可以 使得吗。」
康子又问:「赐,可使他从事政治吗。」赐,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说:「赐,通达事理。从政,你看如何。有 可以使得吗。」
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贫而乐者,即如颜子,乐有所得,非乐贫也,乃乐道也。颜 子已得其道,故不改其乐。他人不解颜子之道,则不知颜子之乐。唯孔子 知之。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 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画,从孔注:「止也。」求也艺,孔子引之向道, 冉求辞以力不足。孔子曰:譬如行路,中道而废,可谓力不足,今汝自止, 为艺术所缠而已。
其自决而已。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费,古注读密,然山东当地人皆读费之本音。
孔安国注:「费,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 数叛,闻闵子骞贤,故欲用之。闵子不欲为季氏宰,语使者曰,善为我作 辞说,令不复召我也。复我者,重来召我也。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齐也。」
《论语·雍也第六》讲要
《论语 ·雍也第六》讲要选录
(二)
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
《集解》,言余人暂有至仁时,唯回移时而不变 也。皇《疏》,三月一时,为天气一变,一变尚能行之,则他时能可知也。 《四书辨疑》,东坡云:夫子默而察之,阅三月之久,而造次颠沛无一不 出于仁,知其终身弗畔也。
或曰,颜回之仁三月不变,三月以后,则不能不 变。若然,颜子仅有三月之仁,有是理乎。此章句读,其心,指颜回之心, 一读。三月,是孔子自言观察颜回三月之久,又一读。不违仁,是观察结 果,接颜回之心而言,既观三月,其心皆不违仁,若尔后再观,当亦不违 矣。《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颜子不违仁,即是心不离道, 道不离心。《楞严经》净念相继,亦是道不须臾离之义。必须如此,道始 能成。颜子之外,其余诸弟子,于道或即或离,故曰日月至焉而已矣。
伯牛,即孔子弟子冉耕,得恶疾,孔子前往慰问。 伯牛家人因其恶疾,不愿孔子进病人之屋,故隔墙从牖见之。孔子自牖执
伯牛之手,曰:如此好人,何罹如此恶疾,无此理也,是天命耳。
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孔子晚年丧子,弟子颜渊 亦早死,是皆天命。《礼记?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可参研。
自牖执其手,朱子《集注》谓伯牛家以君南面之 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此说无据,清儒已 辨之。《论语竣质》谓孔子知医,执其手者切其脉也。亦是臆说。
冉求非不好学,观其才艺可知,盖偏重于艺,缺 于求道之心,是以孔子勉其上进。
授 敬记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Fra bibliotek述 ,徐醒民教
大方广文化公益编辑部
前页 后页 大方广站 站导航 联系信箱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