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分为哪几类
微生物答案

微生物学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所包括的种类: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2简述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并举例说明。
微生物的主要特点:(一)比表面积大;如果把人的比表面积值定为1,则大肠杆菌(E.coli)的比表面积可高达30万!(二)代谢能力强,代谢类型多;大肠杆菌每小时可分解自重1000~10000倍的乳糖;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是大豆的100倍,是肉用公牛的10万倍。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极多,仅抗生素已发现9000多种。
(三)生长繁殖快,容易培养;大肠杆菌的细胞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每分裂1次的时间是12~20分钟,如按每20分钟分裂1次计,则每小时可分裂3次,每昼夜可分裂72次,后代数为:4 722 366 500万亿个(重约4722t)(四)适应能力强,易发生变异;海洋深处的某些硫细菌可在10O℃以上的高温下正常生长,一些嗜盐细菌能在32%的盐水中正常活动。
青霉素生产菌产黄青霉1943年每毫升发酵液只含约20单位的青霉素。
经过多年的变异积累,该菌目前每毫升发酵液青霉素含量已接近10万单位。
(五)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
土壤、空气、河流、盐湖、高山、冰川、油井、地层下以及动物体内外等各处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在活动。
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动物约有150万种,植物约有50万种,微生物约有15万种。
微生物的种类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物种的多样性(2)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3)代谢产物种类多(4)遗传基因的多样性(5)生态类型的多样性3为什么说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真正奠基人?巴斯德的贡献:(1)用“胚种学说”否定了“自然发生说”;(2)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3)证实了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重大贡献;(4)发明了“巴斯德消毒法”。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绪论▲1.微生物的定义:是一切肉眼看不清楚或者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类群:非细胞(病毒);原核生物(细菌);真核生物(酵母菌)。
3.为什么说微生物是一把双刃剑:利:医药: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和推广,利用工程菌产生多肽类生化药物。
农业: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以菌促肥效,以菌促生长。
环境污染的治理:污水处理;环境污染监测和重要指示生物。
工业:生物发酵酿酒。
害:给人类带来各种疾病,威胁人类生存:结核、疟疾、霍乱农业:农作物病变(花卉的白粉病)。
食品:使食物腐烂变质。
发酵工业:发酵过程混入杂菌影响发酵产率。
▲4.微生物有哪些共性?最基本的是哪个?为什么: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因为微生物是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排泄面,和环境信息交换面,并由此产生其余四个共性。
5.谁先看到了微生物:列文虎克(自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放大倍数为300倍的显微镜。
1676年他利用这种显微镜,观察到了一些细菌和原生动物,当时称为微动体,首次揭示了微生物世界。
▲6.在微生物发展史上哪两位做出了重大贡献?什么贡献?: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学说;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的;免疫学奠基者,提出预防接种;发明巴氏消毒法.科赫—————A.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流动蒸汽灭菌;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B.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C.提出了动植物病原菌鉴定的柯赫法则。
7.巴氏消毒法:一般温度60~85℃,处理时间30分钟到15秒消毒的一种低温消毒法。
8.微生物对生物学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学科交叉促进微生物学发展;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有重大贡献。
第一章1.什么是原核生物:细胞结构为原核的单细胞微生物。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微生物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微藻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生物界中最重要的生物群体之一,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微生物的分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细胞结构: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和微藻。
2. 遗传特征:微生物可以分为需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还可以根据代谢产物类型、酶系统等遗传特征进行分类。
3. 生理特点:微生物的生理特点包括生长速度、营养需求、抵抗力等。
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将微生物分为不同种属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4. 生物分类: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属于原生生物门、真菌界、细菌界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微生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一些自养型微生物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产者。
3. 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作为发酵剂和食品添加剂等。
4. 微生物在医疗保健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抗生素的制造和应用等。
总之,微生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群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对微生物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3、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中的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
常见微生物介绍

常见微生物介绍常见微生物篇一:高中常见微生物一、原核生物:(大肠杆菌、根瘤菌、硝化细菌、乳酸菌、结核杆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藻、放线菌、支原体)(5)它的基因组DNA为拟核中的一个环状分子。
同时可以有多个环状质粒DNA。
2.根瘤菌(异养需氧)(1)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
能促使植物异常增生的一类革兰氏染色阴性需氧杆菌。
(2)正常细胞以鞭毛运动,无芽孢。
可利用多种碳水化合物,并产生相当量的胞外粘液。
3.硝化细菌(自养需氧)(1)好氧性细菌,包括亚硝化菌和硝化菌。
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层中,在氮循环水质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2)硝化细菌分类:自养性细菌。
包括两种完全不同的代谢群:亚硝酸菌属及硝酸菌属,它们包括形态互异的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3)大多数为专性化能自养型,不能在有机培养基上生长,只有少数为兼性自养型,也能在某些有机培养基上生长(4)从形态上看,也有多样,如球形、杆状、螺旋形等,但均为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菌;有些有鞭毛能运动,如亚硝化叶菌,借周身鞭毛运动;有些无鞭毛不能运动,如硝化刺菌。
一般分布于土壤、淡水、海水中,有些菌仅发现于海水中,例如硝化球菌、硝化刺菌。
4.乳酸菌(4)凡是能从葡萄糖或乳糖的发酵过程中产生乳酸的细菌统称为乳酸菌。
这是一群相当庞杂的细菌。
除极少数外,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菌群,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肠道中。
目前已被国内外生物学家所证实,肠内乳酸菌与健康长寿有着非常密切的直接关系。
(5)乳酸菌是一种存在于人类体内的益生菌。
乳酸菌能够将碳水化合物发酵成乳酸,因而得名。
益生菌能够帮助消化,有助人体肠脏的健康,因此常被视为健康食品,添加在酸奶之内。
(3)蓝藻不具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内质网和液泡等细胞器,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含叶绿素a,无叶绿素b,含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还含有藻胆素(是藻红素、藻蓝素和别藻蓝素的总称)。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 用户从高级别切换到低级别时,不需要使用密码。 如果用户从低级别切换到高级别时,必须输入正 确的级别切换密码。
– 切换用户级别的环境配置包含两个步骤:
• 使用高级别用户配置切换用户级别的密码 • 低级别用户登录系统后,切换级别切换示例
假定Telnet用户默认用户级别是level 0,则用户使 用Telnet方式登录设备后,默认只能执行level 0的 命令,但允许用户通过super命令切换到level 3。 [Huawei]superpasswordlevel3cipherHuawei –高级别用户配置切换密码为“Huawei” <Huawei>super
设备环境基本配置
• 设备名称设置
在实际使用时,网络设备名称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 配置。为便于日后的运行与维护,所有的网络设备 都应该有统一明确的命名规范。一般来说,网络设 备的名称建议包括所在机房、所在机架、设备功能、 设备层次、设备型号、设备编号等信息,具体的命 名规范在网络方案设计时根据实际需求指定。
设备环境基本配置
• 系统时钟设置(续)
例2.时钟设置(夏令时)。假定设备在澳大利亚悉 尼(东10时区)使用,当前日期时间为2020年1月 31日17:00:00(未使用夏令时),澳大利亚的夏令 时时间比原系统时间提早一个小时,从每年10月的 <Huawei>clocktimezoneSydneyminus10:00:00
Name : Australia Repeat mode : repeat Start year : 2000 End year : 2099 Start time : first Sunday October 02:00:00
第一个星期天凌晨2点开始到次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 天凌晨3点结束。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精)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危害等级I (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级U (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危害等级川(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危害等级W (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3、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中的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 4 级: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
微生物作业答案

微生物作业答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微生物作业答案名词解释答案书上和PPT都有,自己查找一.<绪论ppt>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衣原体、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2.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微生物的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因为体积小,面积大,比面值大,营养物质吸收面值、代谢废物的排面值、环境信息交换面值大,即:营养物质吸收和废物代谢快、环境信息交换快.3.简述巴斯德、科赫对微生物学的主要贡献.答:①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证实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将病原微生物减毒制成疫苗;发明了巴氏消毒法.②科赫:配制固体培养基,并建立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分离到许多病原菌;提出了科赫法则.二.<1ppt:第一章>1、概念:细菌;原核生物;芽孢;伴孢晶体;荚膜;2、革兰氏染色的原理答:由于G+菌和G-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引起了两者对染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物理阻留能力的不同. G+菌细胞壁肽聚糖网层厚,乙醇脱色后,网孔缩小,而且不含类脂,乙醇处理后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留在壁内,使其呈紫色; G-菌细胞壁网层少,交联差,而且含类脂多,乙醇处理后,细胞壁出现缝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溶出,呈无色,复染后被染成复染剂的颜色.3、什么叫菌落分析细菌的个体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答: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个体形态与群体的相关性:①无鞭毛、不运动的细菌:较小、厚、边缘整齐的半球状菌落.②有鞭毛、运动强的菌:大、扁平、边缘多缺刻、不规则菌落.③有糖被的菌:大、透明、蛋清状菌落.④有芽孢的菌:粗糙、不透明、多褶的菌落.4、细菌及放线菌的菌落特征答:细菌菌落特征: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心颜色一致.放线菌菌落特征:干燥、不透明、表面致密、丝绒状、表面呈粉末、难以挑取、正反面颜色不同.5、典型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答:具有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等结构,通过载玻片培养等方法可清楚观察到细胞呈丝状分支,菌丝直径很细;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内无隔,故一般呈多核的单细胞状态.6、简要说明G-菌和G+菌肽聚糖单体构造的差别答:差别:①G+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分子是L-Lys,G-菌四肽尾第三个氨基酸是消旋二氨基庚二酸;②G+菌有肽桥,G-菌则无特殊肽桥.三.<2ppt:第二章>1、概念:真核微生物;菌物界;假菌丝;真菌丝;蕈菌2、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区别答:3、真菌的特点答:1、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2、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3、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4、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5、以产生大量无性和或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6、陆生性较强.4、酵母菌的菌落特征比较与细菌菌落异同点答:相同点:表面光滑湿润、较透明、质地均匀;与培养基不结合,易挑取;中央与边缘、正面与反面颜色相同.不同点:酵母菌:菌落颜色单调;菌落大而突起;生长较快;多带酒香味.细菌:菌落颜色多样;菌落小而突起或大而平坦;生长很快;一般有臭味.5、霉菌的菌落特征比较与放线菌菌落异同点答:相同点:表面干燥、不透明;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挑起;菌落颜色多样,正反面颜色一般不同.不同点:放线菌:菌落小而致密;常带有泥腥味;生长较慢.霉菌:菌落大而疏松或大而致密;往往带有霉味;生长一般较快.6、填图题:真核细胞构造;根霉的形态和构造;青霉和曲霉分生孢子头的构造;蕈菌的典型构造.<画图>答:1、真核细胞构造:书本P45:图2-1典型真核细胞构造的模式图;2、根霉的形态和构造:书本P60:图2-12 根霉的形态和构造;3、青霉和曲霉分生孢子头的构造:书本P61:图2-13 青霉和曲霉的分生孢子头;4、蕈菌的典型构造:书本P65:图2-17 蕈菌的典型构造.四.<3ppt:第三章>1、概念:病毒;亚病毒、类病毒、噬菌体、、裂解量、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溶源性2、病毒的特点、病毒的结构及对称体制答:特点:①个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②无细胞结构分子生物;③只含单一核酸;④严格细胞内寄生活的细胞;⑤复制方式增殖;⑥离体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存在⑦;对抗生素不敏感;⑧有些病毒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结构:由蛋白质组成的衣壳,由核酸构成的核心及包膜有些病毒有.对称体制: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复合对称.3、E. coli 的T偶数噬菌体结构答:的T偶数噬菌体由头部、颈部和尾部三部分组成.①头部是二十面体对称,由衣壳和核心组成的;②颈部有颈环和颈须两部分组成;③尾部是螺旋对称,分别由尾鞘、尾管、基板、刺突、尾丝组成.4、噬菌体的繁殖过程答:1、吸附:尾丝接触宿主细胞受体,尾丝散开,随即就付着在受体上,从而把刺突、基板固着于细胞表面.2、侵入:尾丝收缩,基板构象发生变化,促使尾鞘中的蛋白质亚基发生复杂的移位,并紧缩成原长的一半,由此把尾管推出并插入细胞壁和膜中,头部的核酸迅即通过尾管及其末端小孔注入宿主细胞中.3、增殖:核酸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4、成熟:把已合成的各种“部件”进行装配.5、裂解:当宿主细胞内的大量子代噬菌体成熟后,由水解细胞膜的脂肪酶和水解细胞壁的溶菌酶等的作用,促进了细胞裂解,从而完成了子代噬菌体的释放.五.<4ppt:第四章>1、概念:碳源、氮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固体培养基2、简述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答: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为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①光能自养型的能源为光,氢供体为无机物,基本碳源为CO2;②光能异养型的能源为光,氢供体为有机物,基本碳源为CO2及简单有机物;③化能自养型的能源为无机物,氢供体为无机物,基本碳源为CO2;④化能异养型的能源为有机物,氢供体为有机物,基本碳源为有机物.⑤3、什么是鉴别培养基试以EMB培养基为例,分析其鉴别作用的原理.⑥答:鉴别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以EMB培养基为例:EMB培养基中的伊红和美蓝两种染料可抑制G+细菌,在低酸度下,这两种染料会结合并形成沉淀,起着产酸指示剂的作用.其中G-细菌中不能发酵乳糖的菌不产酸,菌落无色透明;G-细菌中能发酵乳糖的细菌分两类:①产酸力强,菌落在透射光下呈紫色,反射光下呈绿色金属闪光;②产酸力弱,菌落呈棕色.4、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功能答:一、碳源,功能:1、为微生物合成自身细胞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提供碳元素.2、提供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碳元素.3、为微生物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二、氮源,功能:1、为微生物合成自身细胞物质蛋白质、核酸提供氮元素.2、提供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氮元素.三、能源,功能:1、为微生物代谢提供能量.四、生长因子,功能:1、为微生物提供重要细胞化学物质蛋白质、核酸、脂质、辅酶、辅基中的组分.2、参与代谢.五、无机盐,功能:1、细胞内分子的成分P、S、Co、Mo等;2、调节渗透压Na+、等;3、酶的激活剂Mg2+、Cu2+、等;4、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源S0、Fe2+、NH4+、NO2- ;5、无氧呼吸时的氢受体 NO3- 、SO42-;6、调节PH的稳定.六、水,功能:1、优良溶剂,保证生物生化反应的进行;2、维持大分子结构稳定;3、参与生化反应;4、保证了细胞内的温度不会因新陈代谢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骤然上升高比热、高汽化热;5、少数微生物的营养物.六.<5ppt中的第六章>1、典型生长曲线各期的特点及生产上的意义.答:一、延滞期: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为零每小时分裂的次数为生长速率常数;2、细胞变大或增长;3、细胞内RNA增加;4、合成代谢活跃;5、对外界不良环境敏感易变异;应用:为缩短潜伏期,可提高发酵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或让发酵培养基的成分接近种子培养基;接种到发酵液中的菌应为指数期.二、指数期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代时最小.2、G代时=1/R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为代时.3、细胞进行平衡生长.4、酶系活跃.应用:用于生理、生化研究;噬菌体最适宿主;发酵工业中用作种子.三、稳定期:特点:1、R为零; 2、生长产量常数最大生长得率Y=X-X0/C0-C=X-X0/C0产黄青霉,以葡萄糖为限制因子Y=1/;3、积累内含物:糖原、异染颗粒、脂肪;4、形成芽孢;5、合成次生代谢产物.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1、某些产物的最佳收获期:生产菌体或与菌体生长相平行的代谢产物.2、促使连续培养原理、工艺、技术的创建.四、衰亡期:特点: R为负值;细胞形态多形性;有的自溶;产生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释放芽孢产芽孢的菌.应用:产生的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可以在此阶段收获2、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答:温度、氧气、PH3、概念:灭菌、消毒、防腐、化疗;巴氏消毒法.4、下列曲线代表的意义.答:①制菌:表示在某一个点,用防腐等措施抑制细菌的生长,其总菌数等于其活菌数,且随着时间的增加不发生改变.②杀菌:表示在某一个时间点进行杀菌,随着时间的增加,其总菌数不发生改变,而活菌数不断减少.③溶菌:表示在某一个时间点进行溶菌,随着时间的增加,其总菌数与活菌数相等,并一起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七.<5ppt中的第七章>5、比较普遍转导与局限转导的异同.答:相同点:都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转移到受体菌中的转导现象.不同点:普遍转导:是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任何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中而实现转导.局限转导:是通过部分缺陷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特定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中,并实现表达的现象.6、实验室常用菌种保藏的方法有哪些答:斜面或半固体菌种冰箱保藏法;石蜡油封藏法;甘油悬液保藏法;沙土管保藏法;真空冷冻干燥法;液氮保藏法.八.5ppt中的第八章1、概念:正常菌群、共生、互生、微生物生态学、微生态学2、我国饮用水的标准.答:1ml水细菌总数小于100个,1L水大肠菌群数小于3个. 3、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或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答:土壤具备了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4、各举一例说明微生物间及微生物与它种生物间最典型的五种关系.答:答案不唯一,以上只是其中一种九<5ppt中的第九章.1、名词解释:传染与免疫、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抗原与抗体、补体与干扰素.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答:三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环境因素病原体和宿主免疫力是决定传染结局的关键因素.当病原体致病性弱、宿主的免疫力强时往往导致隐性传染;当病原体致病性强、宿主的免疫力弱时,往往导致显性传染.环境因素在传染中起着间接作用,良好的环境因素有助于增强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利于限制或切断病原体的传播,因而可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不利的环境因素则导致与其相反的结果.3、传染的可能结局有哪几种答:①隐性传染;②显性传染;③带菌状态.4、抗体形成的规律及其应用.答:抗体形成的规律1初次应答: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需经过一段潜伏期后才能在血清中产生抗体,抗体量一般不高,维持时间短,且很快下降.机体的这种初次接触抗原的反应称为初次应答.2再次应答:在对抗原发生初次应答后,再注射相同的抗原,潜伏期明显缩短,抗体量上升到最高水平为初次抗体量的10-100倍,并且在体内维持较长的时间,抗体的类别主要为IgG.机体的这种再次接触抗原的反应称为二次应答或再次应答.3回忆反应:当初次注射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完全消灭时,如再接触相同抗原,又可使该抗体突然回升,称为回忆反应4几类抗体出现的顺序:IgM出现最早,但很快消失数周或数月.IgG在IgM后出现,持续时间长数年.IgA在 IgG后出现,含量少,持续时间较长.实践中的应用:1在预防接种时,根据初次应答与二次应答的规律,注射疫苗一般都要注射2-3次,且第一次和第二次接种时间要有一定间隔. 2在抗体制备中,采用多次注射抗原的方法.3根据抗体出现的先后规律,在疾病诊断中,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5、下列人群如何预防破伤风为什么◆接种过白、百、破三联疫苗的受伤儿童◆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的受伤民工◆3个月后将执行战斗任务战士答:1、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因为儿童曾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建立过初次应答,再次注射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再次应答,机体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抗体,起到保护作用.2、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因为他们没有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机体对此没有建立过初次应答,采用人工被动免疫,能在短时间内能产生保护作用.3、注射破伤风类毒素.采用此方法的优点是,它属于人工自动免疫,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抗体,而且抗体持续时间长,在一段时间内对人体都有保护作用.6、抗体的种类及IgG抗体的结构.答:抗体的种类:IgM,IgG,IgA,IgE,IgD.IgG抗体的结构:由四条肽链组成,其中两条相同的重H链,两条相同的轻L链;H链与L链间,H链与H链间靠二硫键相连. 7、简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过程.答:体液免疫: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并将抗原呈递给TH细胞,TH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活化,活化的TH细胞刺激B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或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释放抗体到体液中以发挥其免疫作用.细胞免疫: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并将抗原呈递给TH细胞,TH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活化,活化的TH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或抗原直接刺激T 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进而直接攻击靶细胞或间接地释放一些淋巴因子以发挥其免疫作用.十<5ppt中的第十章.1、概念:双名法、三名法、生物界的三域学说;2、DNA碱基比例测定法鉴定微生物的原理.答:DNA是除少数病毒以外的一切微生物的遗传信息载体.每一种微生物均有其自己特有的、稳定的DNA即基因组的成分和结构,不同微生物间基因组序列的差异程度代表着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疏密.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其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相近,故两者的GC比接近;但GC比相近的两个种,它们的亲缘则不一定都很接近,原因是核苷酸序列可差别很大.种内各菌株间GC差别在-%间;相差5%以上时,就可认为属不同的种;相差超过10%,可认为属不同的属.3、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主要步骤.答:1、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2、测定一系列必要的鉴定指标;3、查找权威的菌种鉴定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