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

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
杂交水稻的发明者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的故事令人感动,也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就饱经艰辛。
然而,他对农业的热爱却从未减少。
在读大学期间,他立志要为中国农业做出贡献。
毕业后,他选择了留校任教,开始了他的科研之路。
袁隆平在水稻育种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深知杂交水稻对于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然而,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科研经费有限,实验条件简陋,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
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不断进行试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的育种方法。
经过多年的努力,袁隆平终于研发出了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还大大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他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决心。
他
的坚持和努力,为世界农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如今,杂交水稻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的一张名片,袁隆平也因此
成为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农业领域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的故事激励着
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肩负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就能创造出更
多的奇迹。
袁隆平的故事,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中国农业的未来。
他的杂交水稻成为了中国农业的一项伟大发明,也成为了中国人民
勤劳智慧的结晶。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这位伟
大的科学家,也让我们明白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希望。
杂交玉米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杂交玉米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生于1930年,是中国农业科学家和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玉米之父”,是中国杂交水稻和稻田生态系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袁隆平在农村长大,对农业的兴趣由此而来。
他在南京农业大学研究了植物学,并于1953年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在教学的同时,袁隆平开始专注于农作物的育种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
他希望通过交配不同品种的水稻,培育出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经过多年的努力,袁隆平成功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这些新品种的产量较传统的水稻品种高出两倍以上,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袁隆平的成就被誉为“绿色革命”,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袁隆平不仅在水稻育种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也在玉米育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了高产、抗病虫害的优质杂交玉米品种,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的成就为他赢得了众多国内外的荣誉和奖项。
他被授予了许多科学院和农业机构的院士称号,也获得了诸如“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和“国际农业科学奖”等国际性的荣誉。
袁隆平的故事是一个激励人心的典范。
他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世界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
参考资料:。
袁隆平科学家的故事作文

袁隆平科学家的故事作文你知道袁隆平爷爷吗?那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简直就是咱老百姓的大福星啊!袁隆平爷爷一辈子都和稻田打交道。
他呀,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不过他的魔法棒不是那种闪闪发光的小棍子,而是他那充满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
小时候的袁爷爷就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那时候,他看到很多人因为吃不饱饭而发愁,那瘦瘦的脸上写满了饥饿和无奈。
袁爷爷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大家都能吃上饱饭。
这个想法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他的心里,然后慢慢地生根发芽。
袁爷爷开始了他在稻田里的漫长探索之旅。
这过程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他要在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里寻找合适的稻种,就像在无数的沙粒里找金子一样。
他弯着腰,在田间仔细地观察着每一株稻苗,有时候一待就是一整天,那太阳晒得他皮肤黝黑黝黑的,汗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地往下掉。
但他可不在乎这些,心里就想着怎么能让稻子长得更好,产量更高。
有一次,他发现了一株特别的稻子,长得特别壮实,稻穗沉甸甸的。
袁爷爷高兴得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
他小心翼翼地把这株稻子保护起来,把它当成宝贝疙瘩,因为这可能就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啊。
他围绕着这株稻子做了好多好多的研究,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可是啊,搞科研哪有一帆风顺的呢?袁爷爷也遇到了好多挫折。
有时候,他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稻种,种到田里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是袁爷爷可不是那种轻易就会被打败的人。
他就像一个打不倒的小超人,失败了就重新再来。
他经常对他的学生和助手说:“失败了怕啥,咱们总结经验,下次一定能成功。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袁爷爷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这杂交水稻可不得了啊,就像一个超级稻种战士。
它的产量特别高,一下子就解决了好多人的吃饭问题。
以前那些饿肚子的人们,慢慢地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了。
袁爷爷的贡献可不仅仅是让中国人吃饱了饭。
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还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就像一场温暖的春风,吹到了那些饱受饥饿之苦的国家。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奋斗故事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他的奋斗经历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
“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 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
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 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
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 我们对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 (蔡爽,不喜欢袁隆平,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
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 ,没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中国、养活世界。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 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
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 尝尽逃难的艰辛。
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
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 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书,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 ,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 那地方挺穷的) 所以我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觉得他也就是农民出身。
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官二代的” ,他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 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 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他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 我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的。
毕业以后, 他父亲本来是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的, 但因为励志要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于是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奋斗的故事一、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
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
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
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
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二、袁隆平坚守一个梦想的故事如果不是错失了两次机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许会被完全改写。
袁隆平从小就热爱游泳,不到10岁时,就敢横渡长江;16岁时,在武汉读高中,参加湖北省举行的游泳比赛,他一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100米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考上西南农业大学后,他是全校的游泳冠军。
一次,西南赛区进行游泳选拔赛,前三名,将被选入国家游泳队,成为专业游泳运动员。
很可惜,这一次,袁隆平只获得了第四名,因一名之差而落选。
袁隆平错失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机会再一次向袁隆平招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精选篇1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
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
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
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
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一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
”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
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
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精选篇2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
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概括作文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概括作文
《袁隆平爷爷与杂交水稻》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能每天都吃饱饭,这可多亏了袁隆平爷爷呀!
袁隆平爷爷是一位超级厉害的农业科学家。
以前的时候,好多人都吃不饱饭,袁隆平爷爷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大家都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
袁隆平爷爷天天都待在稻田里,不怕太阳晒,不怕辛苦。
他仔细地观察每一株水稻,就像照顾小宝宝一样。
有一次,袁隆平爷爷发现了一株特别的水稻,这让他有了新的想法。
经过很多很多次的试验,失败了也不放弃,终于成功发明了杂交水稻。
从那以后,咱们国家种的水稻越来越多,收获的大米也越来越多,大家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啦!袁隆平爷爷可真是个大英雄!
《了不起的袁隆平爷爷》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的故事,他就是袁隆平爷爷。
在很久很久以前,粮食不够吃,人们经常挨饿。
袁隆平爷爷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难过,他决定要想办法让大家都能吃饱饭。
有一天,袁隆平爷爷在稻田里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水稻,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他不断尝试,一次又一次,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从来没有放弃。
袁隆平爷爷成功了!他发明的杂交水稻让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我们都能吃得饱饱的,身体棒棒的!袁隆平爷爷真的太厉害了,我们要永远记住他!。
中国现代科学家的故事200字

中国现代科学家的故事200字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
下面将为您讲述一些中国现代科学家的故事。
一、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江西人,是中国现代农业科学的代表人物。
他是杂交水稻的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极大地增加了水稻的产量,解决了中国人口过多、粮食短缺的问题。
袁隆平奋斗了数十年,历经种种困难和挑战,最终成功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
他的成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帮助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解决了粮食问题。
二、屠呦呦:青蒿素之母屠呦呦是中国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科学家,被誉为“青蒿素之母”。
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使中国成为了全球青蒿素的主要生产国。
屠呦呦勇于探索,不畏艰难,通过对传统中药青蒿的研究,成功提取出了其中一种有效成分–青蒿素,并证明了它的抗疟疾作用。
屠呦呦的成果不仅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而且对全球的疟疾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张衡:天文学家与地震学家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家,他对天文学和地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设计并制造了武陵观象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文观测设备之一。
张衡通过观测日食、日月合朔等天象现象,研究总结出了较为准确的天文数据。
此外,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地震的一些规律,提出了“天地感应”和“山崩地裂”等地震现象与天象的关系,这对地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郭永怀:航天工程师郭永怀是中国航天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之一。
他在航天发射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参与并主持了多次重大航天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郭永怀主持了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并成功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他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使得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屈原:诗人与科学家虽然屈原生活在古代,但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化名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 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 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 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 当时是50年代。
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 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 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 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 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 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 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 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 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 育种者的乐园;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 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 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 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 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 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 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 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 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 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 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
3、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 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 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 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 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 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 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终于找到了。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 研究的新纪元,已经被证明残缺不全的陈旧理 论从此被历史封存。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一、主要贡献
(1)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 的开创者和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先后成功研 发出“ 三系法”杂交水稻、 “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 稻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亩产 突破1000公斤
(2)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安全 做出了重大贡献。1976-2005, 全国累计种植面积约3.4亿公顷, 增产稻谷4.5亿多吨。 (3)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 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三、教育经历
(1936.8-1938.7),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 ( 1938.8-1939.1),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
(1939.8-1942.7),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1942.8-1943.1),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 (1943.2-1914.1),在重庆赣江中学读书 (1944.2-1946.5),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1946.8-1948.1),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17年)暑假,读高中一年级时获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
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 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 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 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 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 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
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 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 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
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 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
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 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 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 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 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 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1、发现 天然杂交稻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 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 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 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 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 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 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 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 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 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
获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 1949.08-1953.08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 1950年11月至1953年7月,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续读
3年至毕业
四、科研之路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 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 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 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 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 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 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 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 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 之后,袁隆平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 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袁隆平把讲义 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 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 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 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 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 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 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 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 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 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 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二、个人荣誉
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10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 障”荣誉奖章 2001年2月19日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奖 2004-10获世界粮食奖 2004年年底,袁隆平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 国·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3月当选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 员 2014年-0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 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 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 心俱疲,落荒而去。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 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 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 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五六十年代美国大 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 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