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解读

大隐静脉瓣功能试验
股隐静脉瓣功能 交通支瓣膜功能 10秒 30秒
潘氏试验
柏氏试验
检查交通支瓣膜功能 目前少用
1 诊断
• 1.3 辅助检查 • 1.3.1 影像学检查 •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顺行性静脉造影 • 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液回流时,管腔中两个相对的瓣叶无法紧密对合,引起深 静脉倒流性病变。
• 下肢肿胀,常表现为凹陷性肿胀,抬高肢体后可明显消退。 鉴别时,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为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可 探测下肢静脉系统的血流方向,以直接判断是否存在反流。
• 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常发生于血栓形成后再通 的过程中,瓣膜遭受损害。手术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 • AVF是动、静脉之间存在的异常交通,动脉血经瘘口进入
静脉,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 • 局部皮温增高,可闻及血管杂音及震颤;脉率加快;心脏
扩大;心力衰竭。 • 动脉血流直接汇入,可导致静脉压力剧增,并造成下肢浅
• 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发生原因包括原发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功 能不全、先天性静脉瓣膜功能缺陷及继发于下肢深静脉瓣 膜功能不全、静脉回流受阻等。
大隐静脉解剖
五大属支
小隐静脉
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相交通
1 诊断
• 1.1 病史采集 家族史
症状 患肢酸胀、不适和胀痛、足靴区的皮肤色素沉着、脂 溢性皮炎等改变及溃疡形成,血栓性浅静脉炎引起的沿静脉 走行的疼痛,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2 鉴别诊断
• 2.2.3 下腔静脉/ 静脉受压 • 下腔静脉原发性平滑肌瘤、腹腔肿瘤、盆腔肿瘤或腰椎来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概述

慢性溃疡:
最常见。抬高,换药,抗生素,手术,植皮。 急性出血:抬高,加压止血,缝扎止血。 溃疡恶变:病理切片,切除,截肢
鉴别诊断: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测压,下肢静脉造影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造影
AVF:
皮温,震颤,杂音,压力,血O2, 先天性AVF时患肢长而粗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的并发症: 血栓性浅静脉炎 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 小腿皮肤湿疹 反复发作的小腿软组织炎症
浅静脉隆起,扩张,蜿蜒成团,站立时明显, 小腿和足踝部明显,常有肿胀。足靴区萎缩、 脱屑、色素沉着、湿疹及慢性溃疡,可恶变。 并发症: 血栓性浅静脉炎,红肿热痛,局部压痛, 呈硬条状。
机化、钙化可形成静脉结石。
因溃疡侵蚀或外伤破裂,可急性出血。
辅助检查:
Trendelenburg试验:了解大隐静脉及交通支内瓣膜情况 Pratt试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Perthes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 超声多普勒:Duplex(彩超) 容积描记 下肢静脉压测定 静脉造影:下肢深静脉顺行、逆行造影、腘静脉穿刺插管 造影
新进展:激光,透镜下旋切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
适应证
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 交通支瓣膜功能良好
复发率30%~40%
结扎切断交通支
大(小)隐静脉剥脱术
大(小)隐静脉剥脱术
【并发症及其处理】
血栓性静脉炎:
抬高,热敷,弹力袜,抗生素。手术。 湿疹:
多位于足靴区。保持清洁和干燥。
1:5000高锰酸钾冲洗,换药,抗生素。 外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控制静脉高压。
4. 手术疗法:
深静脉通畅者,均手术。 方法: 高位结扎大(小)隐静脉 结扎切断交通支 大(小)隐静脉剥脱术(最为常用) 主干抽剥 分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脱曲张静脉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治疗进展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治疗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院技术的不断进步,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也逐渐得到了改进。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是指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障碍,静脉壁变松弛,反流增加,造成血管扩张,形成曲张,从而影响血液循环的一种疾病。
下面将介绍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治疗的进展。
1、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包括结扎分流术和大隐静脉切开术。
结扎分流术是指将下肢深静脉与浅静脉连接处结扎,使血液只能流入深静脉,达到保持深静脉血液流动畅通的目的。
大隐静脉切开术是指在静脉切口处进行切开,使血液能够直接流回股静脉,达到恢复血液循环的目的。
这些手术虽然在治疗上有一定效果,但患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术后恢复,且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微创手术逐渐被应用到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中。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经皮激光闭合、内窥镜下静脉粘连术、微创静脉剥离术,这些治疗方法无需大面积切口,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改善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和缓解静脉炎症。
常用的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纤溶酶原激活剂、苯丙酸、马应龙等。
解热镇痛药主要用于缓解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增强纤溶酶原的活性,促进血管内血栓的溶解,缓解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静脉栓塞症状。
苯丙酸和马应龙则可以缓解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和疼痛感。
3、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主要是指通过导管将药物或硬化剂直接注入下肢静脉曲张血管内部,促进血条的凝结和瘤栓形成,最终导致血管闭塞,达到消除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
常见的介入治疗包括静脉硬化剂注射术、放射线介入治疗等。
介入治疗相对于传统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且对于有严重心肺疾病或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更为安全和有效。
总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治疗的进展趋势是越来越微创化、个体化和精准化。
同时,患者在治疗前应该根据自身病情特点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的后天因素,如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 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
四、临床表现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主要发生在大隐静脉,左下肢多见 , 双下肢可先后发病。
1、症状 主要表现为长时间站立后患肢小腿感觉沉 重、酸胀、乏力。
2、体征 下肢浅静脉扩张、隆起和迂曲。后期出现 足靴区皮肤营养不良,皮肤色素沉着、湿疹和疡 2、血栓性静脉 3、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炎
六、辅助检查
1、特殊检查 (1)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 test) (2)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 test) (3)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 test)
2、影像学检查 下肢静脉造影、血管超声检查等,可以 判断病变性质、部位、范围和程度。
热敷治疗;湿疹和溃疡者,抬高患肢和局部加压包扎止血, 必要时予以缝针止血,待并发症改善后择期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适用于深静脉通畅、无手术禁忌证者。最适宜的方法是
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和曲张静脉剥脱术。 3、微创疗法:激光治疗。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
一、概述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使静脉内血流瘀滞,继而病变静脉壁扩张、变性、出现不规 则膨出和扭曲。多发生于体力劳动强度大、从事持久站立工 作,或久坐少动的人群。
三、病因
1、先天因素 静脉瓣膜缺陷和静脉壁薄弱是全身支持组织薄弱的一
种表现,与遗传因素有关。
七、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病变局限、症状较轻者,或妊娠期间发病及
症状虽然明显但不能耐受手术者。主要措施有: ①弹力治疗:指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外部加压,适用
于大多数病人,疗效肯定; ②药物治疗:黄酮类和七叶皂苷类药物可缓解酸胀和水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中西医治疗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中西医治疗原发性浅静脉曲张系指小隐、大隐静脉异常扩张及延长的病变,同时不伴有深静脉病变,主要由先天静脉管壁薄弱、瓣膜功能不全及各种因素下浅静脉高压引起。
若曲张静脉迁延失治,静脉壁严重变形后可因代谢产物堆积易遭受缺氧、炎性损害和慢性感染,进而诱发浅血栓性静脉炎(SuperficialThrombophlebitis,STP),同时血栓又可进一步破坏静脉瓣膜,两者的发病互为因果。
据夏玉双等统计,STP在人群中发病率为3%〜11%,其中有4%〜59%的STP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由于统计主要依靠临床查体,一部分隐匿性STP可能被忽略,需要超声进一步诊断支持,因此STP发病率或许更高。
虽然本病呈良性、自限性发展,但血栓性静脉炎可因血栓蔓延累及深静脉而致病致残,甚而有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致死的风险,老年患者因血液流变学改变更易形成静脉血栓,应引起一定重视。
目前病理学机制研究发现STP发病初起以白细胞浸润为主,并与滋养血管密度增高有关,静脉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炎性因子逐渐延展至周围,复发多次的STP,可能引起皮肤及皮下发生轻度的蜂窝织炎,形成皮肤硬结与色素沉着。
依其发病形态,本病属中医学“青蛇毒”“恶月底”等范畴,病机主要为多种内邪因素下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久则瘀热互结,恶血积聚不散,热不去则瘀不除,故沿筋脉循行出现红、肿、热、痛,可触及痛性条索状或串珠样结节。
目前,本病的国内外文献获取量较少,且以回顾性研究为主,缺乏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的评价报道,现将中西医正在发展和研究的疗法综述如下。
1西医手术治疗1.1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加浅静脉剥脱取栓术1.1.1常规手术联合术前术后辅助治疗邓汝淇等对47例患者术前采取2〜5d活血化瘀治疗联合早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除术治疗,麻醉恢复后鼓励早期活动,并继续活血化瘀治疗2〜4d,出院后口服迈之灵,拆线后改穿医用弹力袜6个月以上。
下肢血管静脉曲张诱因、症状及治疗方式大全

下肢血管静脉曲张诱因、症状及治疗方式大全下肢血管静脉曲张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是由腿部静脉及瓣膜薄弱所致,其中大隐静脉常见,小隐静脉少见。
好发于父母有静脉曲张病史者;长期站立的人,比如教师、警察、厨师、服务员等;怀孕的女性;习惯性便秘、慢性咳嗽的人;肥胖、体重过大;长期进行力量负荷锻炼;久坐办公室者。
下肢的静脉血管可分为下肢深静脉和下肢浅静脉,深静脉位于肌肉深处,浅静脉位于皮下组织中,深静脉和浅静脉之间有很多「交通支」相连。
我们一般说的下肢血管静脉曲张都是指浅静脉曲张,包括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
下肢血管静脉曲张是指邻近皮肤表面的静脉迂曲、扩张,最常见于腿部及踝关节,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等。
前期症状并不明显,患者感知不到异样,通常发现时病情已经发展至晚期。
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中需要鉴别的是由原发性静脉曲张还是因继发性静脉曲张引起。
临床可通过视诊、体格检查、结合超声影像确诊是由那种原因引起。
后期病情单纯可以靠肉眼进行诊断,由于患者早期对于这个疾病普遍不重视,对此类疾病并无太大关注,导致患者术后愈合较差。
因此疾病早期的预防是尤为重要,需要定期全身体格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下文将带你去了解关于下肢血管静脉曲张诱因、症状及治疗方式大全。
一、诱因下肢血管静脉曲张由腿部静脉及瓣膜薄弱所致,一般静脉内的单向瓣膜可保持血流从下肢回流至心脏。
当静脉瓣膜无法发挥正常功能时,血液会积聚于下肢,压力随之增加,使静脉变薄、扩张和迂曲,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增加、下肢静脉损伤、静脉功能不全等。
(1)遗传:遗传与基因在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患有下肢静脉曲张,其后代更容易患此病。
(2)血管功能退化:静脉曲张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随着年龄增加,下肢血管功能逐渐退化,静脉瓣膜张力逐渐降低,小腿肌肉泵功能减退,导致对抗静脉流出的阻力减小,造成血液回流困难,下肢静脉压力持续增加,从而形成下肢静脉曲张。
《外科学》第十八章第一节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病人的护理课件

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的弯曲、 扩张和伸长,可累及大腿、小腿 和足部,严重时可出现皮肤色素 沉着、瘙痒、溃疡等症状。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主要由于先天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长期站立或久坐、重体力劳动、妊娠 等多种因素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增高, 从而引发静脉曲张。
病理机制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反流,长 期站立或久坐等增加下肢静脉压力, 使血液淤积在静脉内,引起血管扩张 和曲张。
监督康复训练
提醒家属监督患者按时进行康复训练,确保训练 效果。
康复训练与日常注意事项
康复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锻炼、踝关节屈伸等康复训练。
日常注意事项
提醒患者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多休息、抬高下肢,避免过度劳 累。
定期复查
告知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等。
症状识别
教会患者如何识别下肢静脉曲张 的症状,如血管凸起、酸胀、疼
痛等。
预防措施
指导患者如何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的进一步发展,如避免长时间站
立、穿医用弹力袜等。
家属指导内容
心理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保持积极 乐观的心态。
日常照料
指导家属如何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照料,如协助穿 脱袜子、抬高下肢等。
《外科学》第十八章第一节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病人的 护理课件
目 录
•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概述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护理评估与护理诊断 • 护理措施与实施 • 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01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 静脉系统(如大隐静脉和小隐静 脉)的伸长、弯曲、扭曲和扩张 的病理状态。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ppt课件

二、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
利用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后引起的炎症 反应使之闭塞。 注意:硬化剂渗漏造成组织炎症、坏死或进入深静脉并发血栓形成。
*
三、手术治疗
大隐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及曲张静脉剥脱术 手术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
*
*
*
小腿肌肉静脉:腓肠肌V+比目鱼肌V 深静脉
*
交通静脉:穿过深筋膜连接深、浅静脉。 小腿外侧的交通静脉大多位于小腿中段。 大腿内侧的交通静脉多位于 中、下。 静脉瓣膜:由两层内皮细胞折叠而成,内有弹力纤维。 瓣叶、游离缘、附着缘和交汇点。 向心单项开放。(200mmHg)
*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
*
定义:系指单纯涉及隐静脉。浅静脉伸长、迂曲而呈曲张状态,多发生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的人
*
*
*
*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平卧-抬高患肢-扎-10秒后站立 腘窝处 深静脉通畅试验:踢腿或下蹬10次,肌泵-排空,如相反- 交通静脉瓣膜试验:仰卧,抬患,扎
*
*
*
治疗
一、保守治疗
*
*
医用循序减压弹力袜原理:医用循序减压弹力袜是一种具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功能的产品。在脚踝部建立最高支撑压力,顺着腿部向上逐渐递减.在腓肠肌(小腿肚)减到最大压力值的70%-90%,在大腿处减到最大压力值的25%-45%.压力的这种递减变化可促使下肢静脉血回流,有效的缓解或改善下肢静脉和静脉瓣膜所承受压力使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环节由于静脉曲张、轻度踝部肿胀、腿部疲劳、怀孕水肿等相关问题引起的腿部不适。
*
病因:
静脉壁软弱 静脉瓣膜缺陷及浅静脉内压升高 循环血量经常超负荷,造成压力升高,静脉扩张,而形成相对性瓣膜关闭不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衣裤 ❖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肥胖
松,同时进行足、趾活动 ❖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 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止血药及观察其效果 ❖ 活动时注意避免外伤引起静脉破裂出血
常见的护理诊断:
1. 周围组织灌注量的改变 2. 皮肤完整性受损 3. 潜在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小腿曲张静
脉破裂出血
周围组织灌注量的改变
护理措施:
促进静脉回流,改善周围组织的灌流量
静脉壁结构:下肢远侧静脉壁较薄,承受压力 大,故易发生静脉曲张。静脉壁结构异常主要 是胶原纤维减少,断裂,扭曲,使静脉壁失去 应有的强度而扩张。
下肢静脉回流主要依赖于:
1、 静脉瓣膜向心单向开放功能。
2、肌关节泵的动力功能。
❖ 3 、心脏的搏动和胸腔内负压对周围静脉的 向心吸引作用。
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三大病因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 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指单纯涉及隐静 脉和浅静脉伸长,迂曲呈曲张 的状态;多 发生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 高,或久坐少动的人。
解剖生理
❖ 下肢静脉:由浅静脉、深静脉、交通静脉和肌 静脉组成。
❖ 下肢静脉瓣膜:向心单项开放,阻止静脉血回 流。
(1)穿弹力袜或缚弹力绷带 穿弹力袜前应抬高患肢,弹
力绷带自下而上,手术后弹力绷带一般维持2周后方可拆 除。
(2)保持合适的体位 坐时避免双膝交叉过久,卧床休息
时抬高患肢30~40度。
(3)避免腹内压和静脉压增高的因素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长时间站立,肥胖者应适当减肥
皮肤完整性受损:预防和处理创面感染
下淤血或皮肤破溃时出血。
辅助检查
1、特殊检查
❖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 深静脉通畅试验 ❖ 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2、影像学检查
❖ 下肢静脉造影 ❖ 血管超声检查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只能改善症状,适应于:病变轻且局限,妊娠期间
发病和症状虽然明显但不能耐受手术者。
❖ 促进静脉回流 ❖ 注射硬化剂和压迫疗法 ❖ 处理并发症
2、手术治疗
❖ 传统手术
❖ 高位结扎大隐静脉、 ❖ 剥除大隐或小隐静脉主干及曲张静脉 ❖ 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经脉。
❖ 微创疗法
术后指导:
❖ 注意患肢的皮肤颜色、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 ❖ 术后需卧床休息7-10天,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 ❖ 切口渗血严重者加盖敷料,局部加压包扎 ❖ 术后24h制动,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次日逐渐放
(1)早期 仅在长时间站立后患肢小腿感觉沉重,酸胀,乏力和疼痛。
(2)后期 深静脉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破坏后曲张静脉明显隆起,蜿蜒成团, 并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及足靴区皮肤营养不良,包括皮肤萎缩、脱靴、色素沉着、 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及并发症。如:①血栓性浅静脉炎,曲张静脉内血流缓慢, 易引起血栓形成,并伴有感染性静脉炎及曲张静脉周围炎,炎症消退后常遗有局 部硬结并与皮肤粘连 。②湿疹或溃疡,好发于足靴区,皮肤溃疡多合并感染,愈 合后也常常复发。③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多发生于足靴区及踝部。临床表现为皮
❖ 观察患肢情况
如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颜 色、是否肿胀、渗出,局部 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
❖ 加强下肢皮肤护理
预防下肢创面感染,做好皮肤的护理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 术后早期活动 2. 保护患肢
健康教育
❖ 指导病人适当锻炼,增强血管壁的弹性 ❖ 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坚持长期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
➢ 静脉壁软弱; ➢ 静脉瓣膜缺陷; ➢ 浅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
诱因:先天及后天因素
病理生理
(1)浅静脉扩张 (2)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渗出 (3)形成阻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细胞摄
取氧气和营养的屏障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致皮肤色素沉着,纤维化,皮
下脂质硬化和皮肤萎缩,最后形 成溃疡。
临床表现
以大隐静脉曲张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比较少见;左下肢多见,但 双下肢可先后发生。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曲张,蜿蜒扩张、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