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doc

合集下载

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

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

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艾滋病的定义、病因以及传播途径。

2. 了解艾滋病的防治措施和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3. 增强学生对于艾滋病相关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相关教学资料,包括宣传册、海报等。

3. 小组讨论练习题。

三、教学内容:【导入】1. 使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或数据,引起学生对艾滋病问题的兴趣和关注。

2. 通过问问题和导入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他们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

【知识讲解】1. 定义: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2. 病因:艾滋病主要是由HIV病毒引起的,该病毒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等体液传播。

3. 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a. 无保护性行为:包括性接触、共用针头、母婴传播等。

b. 血液传播:如输血、注射毒品等。

c. 垂直传播:即母婴传播,指孕妇感染HIV病毒后,通过孕期、产前或哺乳期传给胎儿、新生儿。

【防治措施】1. 宣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包括预防和传播途径等。

2. 引导正确的性观念,推行安全性行为:使用避孕套等有效避免性行为传播病毒。

3. 拒绝共用针具和注射毒品。

4. 留意血液传播途径:避免接触他人的血液,注意血液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

5. 预防母婴传播:做好孕期检查,接受HIV筛查,确保及时治疗以降低传染风险。

【讨论练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提出几个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并让他们发表对于艾滋病的态度和看法。

【知识梳理】1. 回顾刚才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艾滋病的定义、病因以及预防方法有清晰的理解。

2. 强调艾滋病预防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感染。

四、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经验,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和指导。

2. 对学生的讨论和参与进行评价,鼓励积极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社区服务活动,增加对艾滋病的关注和了解。

《预防艾滋病》教案(一)

《预防艾滋病》教案(一)

《预防艾滋病》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艾滋病相关的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关爱艾滋病患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难点:艾滋病的治疗和预防,以及如何面对艾滋病患者。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讲述一个因不安全性行为而感染艾滋病的故事,让学生思量艾滋病与自身关系。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传播途径等;其次,重点讲解预防措施,如何避免感染;最后,讨论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巩固练习:设计几个情境题,让学生判断哪些行为可能导致感染,哪些是预防措施。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查找资料,了解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方法和药物。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艾滋病,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案例分析:分析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课堂上设计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查找资料的作业,让学生主动了解艾滋病的最新动态。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教材:使用相关的教材或者教辅资料。

视频资料:播放有关艾滋病的宣传视频。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

七、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要关爱和尊重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

预防艾滋病知识专题教案

预防艾滋病知识专题教案

预防艾滋病知识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艾滋病。

3. 提高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减少歧视。

二、教学内容1. 艾滋病的概念:介绍艾滋病的全称、症状和影响。

2. 传播途径:讲解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途径,如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

3. 危害:阐述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4. 预防措施:介绍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如使用安全套、不共用针具等。

5. 关爱艾滋病患者:教育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减少歧视,给予他们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危害和预防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艾滋病患者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艾滋病的危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关爱艾滋病患者,减少歧视。

4.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回答问题,提高认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播放艾滋病宣传短片,引起学生对艾滋病的关注。

2. 讲解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危害。

3. 分析艾滋病患者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艾滋病的危害。

4. 介绍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如使用安全套、不共用针具等。

5. 讨论如何关爱艾滋病患者,减少歧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危害和预防措施。

2. 学生能够表达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减少歧视。

3. 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艾滋病知识问答比赛,以增进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艾滋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增进学生对艾滋病患者困境的理解。

3. 举办艾滋病预防主题班会,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提供更多实践性知识。

七、教学资源1. 艾滋病知识宣传册:提供详细的艾滋病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安全套使用演示:通过演示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教育学生预防艾滋病。

3. 艾滋病患者故事集:通过真实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减少歧视。

《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案

《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案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艾滋病基础知识》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 培养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和偏见的态度。

教学重点:1. 艾滋病的定义和传播途径。

2. 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2. 培养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艾滋病宣传材料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艾滋病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对艾滋病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宣传材料,了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教师结合PPT,详细讲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重点强调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让学生正确理解艾滋病。

4. 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与艾滋病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5. 课堂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6. 总结提升(5分钟)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践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场景,体验艾滋病患者面临的困境。

3. 分享感受(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讨论如何关爱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和偏见。

4.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结合PPT,讲解艾滋病的预防方法,重点强调自我保护意识。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环节,提问、回答问题,进一步加深对艾滋病知识的理解。

三、课后作业1. 写一篇关于艾滋病知识的短文,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2. 设计一份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海报,展示在学校或社区。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预防艾滋病教案

预防艾滋病教案

预防艾滋病教案一、背景介绍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艾滋病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为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制定预防艾滋病教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案目标1. 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方法。

2. 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包括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拒绝性骚扰等。

3. 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行为,避免高危行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三、教案内容1. 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艾滋病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体重下降、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但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延缓疾病发展。

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输血、血液制品和器官移植等。

- 性接触传播:不安全的性行为,包括无保护性行为、多性伴侣和性伴侣中有感染者等。

- 母婴传播:感染者妊娠期、分娩和哺乳期间,将病毒传给胎儿或者婴儿。

3.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宣传教育: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 安全性行为: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包括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多性伴侣等。

- 避免共用注射器:不共用注射器和其他注射设备,避免血液传播。

- 母婴传播预防:孕妇应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如果感染应接受抗病毒治疗,避免母婴传播。

4. 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行为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们应该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行为:- 尊重他人:不进行性骚扰、强迫或者侵犯他人的行为。

- 保持忠诚:避免多性伴侣,保持忠诚的性伴侣关系。

-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性病和艾滋病的传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预防方法。

《关爱生命遏制艾滋》教案

《关爱生命遏制艾滋》教案

《关爱生命遏制艾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二、教学内容1. 艾滋病的概念: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特点。

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

3.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安全性行为、使用一次性针具、母婴传播预防等。

4. 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不轻易放弃,积极面对困难。

5. 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不歧视艾滋病患者。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艾滋病患者的经历,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艾滋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 角色扮演法:模拟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同理心。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播放艾滋病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关注。

2. 讲解艾滋病知识:介绍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 案例分析:分享艾滋病患者的经历,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艾滋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5. 总结提升:强调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行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认识和态度。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活动1. 观看艾滋病相关纪录片:选择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艾滋病纪录片,让学生们了解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2. 角色扮演:学生们分组扮演艾滋病患者、医生、家庭成员等角色,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体验艾滋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主题演讲:组织学生们进行关于“关爱生命,遏制艾滋”的主题演讲,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艾滋病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4. 海报设计:学生们分组设计关于艾滋病预防的宣传海报,通过创意和设计来提高学生们对艾滋病问题的关注。

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案

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案

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危害。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艾滋病防范意识和行为。

3. 提高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艾滋病的定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3. 艾滋病的危害:影响免疫系统,导致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4. 艾滋病防范措施:洁身自爱,避免高风险行为;使用安全套;不共用针具。

5. 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尊重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关心患者的生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患者的困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正确防范艾滋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艾滋病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关注。

2. 讲解:详细讲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传播途径、危害等。

3. 案例分析:分享艾滋病患者的生活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患者的困境。

4.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正确防范艾滋病。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艾滋病在我国的疫情状况。

3. 向家人和朋友宣传艾滋病知识,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4. 尊重和关爱身边的艾滋病患者,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六、教学评估1. 课后调查:通过问卷或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作业反馈: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艾滋病知识教材。

2. 课件: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艾滋病知识。

3. 视频资料:收集关于艾滋病的相关视频,用于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最新、权威的艾滋病资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讲座:邀请艾滋病防治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预防艾滋病》教案

《预防艾滋病》教案

《预防艾滋病》教案
标题:预防艾滋病教案
引言概述: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预防艾滋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预防艾滋病的教案,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如何有效预防艾滋病。

一、认识艾滋病
1.1 艾滋病的定义和传播途径
1.2 艾滋病的症状和危害
1.3 艾滋病的传染性和潜伏期
二、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1 接受性教育和宣传
2.2 避免高危行为
2.3 使用安全套和无菌注射器
三、艾滋病的检测和治疗
3.1 艾滋病的检测方法
3.2 艾滋病的治疗药物
3.3 艾滋病的治疗和护理
四、艾滋病的心理支持
4.1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
4.2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4.3 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五、社会环境下的艾滋病防控
5.1 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5.2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
5.3 公众宣传和教育活动
结语: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更加重视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做好艾滋病的防控工作,共同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危害教学背景分析:当前,全球艾滋病的形式十分严峻,已经引起全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艾滋病也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估计,如果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达到1000万。

艾滋病在中国的蔓延,不仅危及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其他各国的流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当前的中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尤其是对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其对人类的危害了解太少,的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预防艾滋病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大力宣传普及艾滋病的科学知识,增强全民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种途径和预防措施2、能力目标:认识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了解检测艾滋病病毒的意义及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3、情感目标: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和谐相处,共享生命本教案适合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班级大小:高中一年级教学材料清单:多媒体电脑、大屏幕、联合国公告标语内容、艾滋病相关资料内容、正常人与艾滋病患者各种行为的图片教学概要:提出什么是艾滋病,引出艾滋病传染的三大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自行讨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并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危害,增强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艾滋病人的意识。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由学生自我小结这节课的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师生互动: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大家讨论交流,发表不同的见解,回家后把所掌握的知识向亲戚朋友宣传。

教案使用建议:班级学生数不超过50人,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围坐在4张拼在一起的桌子周围(利于小组讨论),课前准备:学生活动:课前搜集与艾滋病相关的资料,如传染途径、预防措施、流行现状、危害,艾滋病病毒检测的意义及途径。

教师活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点,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准备相关材料,如图片、测试题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大屏幕展示联合国发布的公告:艾滋病威胁不亚于核武器。

艾滋病如今对世界造成的威胁不亚于让恐怖分子获得核武器。

师生共同讨论引出艾滋病的话题。

(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生共同讨论,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讲授新课(一)艾滋病师:大家知道什么是艾滋病吗?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材料(教学预测及对策:作为中专一年级学生,对艾滋病的概念并不陌生,鼓励学生大胆讲述,教师给予指导,起到复习作用)学生总结得出: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力,感染其它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目前无药可治。

(设计思想: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并且运用已获取的知识。

让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知识并通过讲述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使学生学会自学、自解、自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师:课前大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搜集了许多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下面以组为单位,每组进行讨论,最后请各组派一名同学当一回解说员,帮助我们一起了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生:讨论得出分别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教师小结:艾滋病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大屏幕展示)1、性接触传播:(1)目前全球主要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2)艾滋病可通过性交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3)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2、血液传播:(1)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医疗器械,共用注射器吸毒是感染艾滋病的重要危险行为;(2)接受未经血液筛查的输血;(3)接受未经筛查的器官或组织移植。

3、母婴传播:(1)母婴传播的概率在25%~40%之间;(2)感染的母亲可通过胎盘、分娩将病毒传播给婴儿;(3)感染的母亲也可通过哺乳将病毒传播给婴儿。

(设计思想: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纠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自身已掌握知识的认识及运用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三)艾滋病预防措施师:刚刚我们总结了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大家想想我们该怎样来预防艾滋病呢?生:讨论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如下(大屏幕显示):1、自爱,遵守性道德,杜绝婚前、婚外性行为。

2、使用安全套。

3、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4、关爱下一代,受病毒感染的女性应避免怀孕。

5、救护中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流行现状:师:各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指派一名同学公布收集的最新数据(教学预测及设计思想:每个同学所收集资料的侧重面不同,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和教师间、学生和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健康信息、彼此的经历和经验,相互促进提高。

)教师概括小结:(大屏幕展示)1、自1981年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以异常迅猛的速度蔓延到世界各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

感染者95%在发展中国家。

2、目前,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呈蔓延之势。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的《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30万,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达3950万,同时全球又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

3、80年代艾滋病流行几乎不涉及妇女和儿童,而现在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感染HIV,他们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

到2010年,如果艾滋病的传播末得以控制,那么,在流行严重的地区,艾滋病将使婴儿死亡率增加75%,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增加一倍还多。

4、卫生部通报显示:①我国报告的感染者和病人人数增加。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国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1837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40667例;死亡12464例。

②三种传播途径并存。

③经性途径感染呈上升趋势。

④艾滋病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

另外,感染者的流动、大量人口流动和性病疫情上升等是造成艾滋病蔓延的重要因素艾滋病危害:(通过案例,以叙述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艾滋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危害。

如:艾滋病孤儿的生存现状、国家青壮年劳动力的丧失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艾滋病人由于疾病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治疗艾滋病所需昂贵的药品等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设计思想: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艾滋病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对个人、家庭造成极大影响,而且也对社会造成极大影响,预防艾滋病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教师概括总结如下:(大屏幕展示)1、对个人的危害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

2、对家庭的危害①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②使家庭经济状况恶化。

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对社会的危害①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

②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③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五)窗口期和潜伏期概念师:同学们,根据你们查阅的资料和理解,如何来定义艾滋病的窗口期和潜伏期?生:相互之间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小结后,大屏幕展示:窗口期: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 到体内产生出艾滋病病毒抗体,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

在窗口期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检测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结果呈阴性。

窗口期的长短个体有差异, 一般2周到3个月,我国目前各疾病控制中心普遍认可的窗口期是3个月。

在窗口期虽检测不到HIV抗体,但体内已有HIV,因此窗口期同样具有传染性。

潜伏期: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出现临床各种表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个体差异极大,这可能与入侵艾滋病病毒的类型、强度、数量、感染途径以及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健康状态、营养情况、年龄、生活和医疗条件、心理因素等有关。

一般为6~10年。

在此之前,他们从外表上看上去与健康人一样,可没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自己并不知道已感染上艾滋病,但潜伏期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六)艾滋病病毒检测意义及艾滋病病毒检测途径师:有人认为,既然艾滋病无法治愈,查出来也没有用,因而不愿意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这种认识对吗?生:集体讨论教师小结如下:(大屏幕展示)(1)减少担忧;(2)早期接受观察治疗;(3)及早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缓向艾滋病的发展;(4)及早采取措施保护家人,防止将病毒进一步传播给他人。

检测途径:(大屏幕展示)目前通常的检查办法是到当地的卫生防疫机构进行血液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如抗体检测呈阳性反应,表明这个人已经被艾滋病病毒感染。

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4-8周后(一般不超过6个月)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所以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病毒,应尽早去做检测。

检测的结果若为阳性,应在3-6个月后再去医院复查。

我国省、市级卫生防疫站、皮肤病防治所、各大医院都可以进行。

目前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已成为各地血站或血液中心的常规检测项目。

关于对检测结果的保密问题,国家有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人、病毒感染者和其家属。

不得将病人和感染者的姓名、住址等有关情况公布或传播。

三、课外延伸1、大屏幕展示正常人与艾滋病人各种行为的图片,如握手,拥抱,亲吻等。

2、大屏幕展示测试题判断:(1)与艾滋病病毒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2)性病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针具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4)蚊虫叮咬会感染艾滋病病毒()(5)安全套既可以避孕,又可以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传播。

()(6)游泳池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7)咳嗽和打喷嚏会传播艾滋病。

()同学们看了前面的图片,可以判断(1)是错误的。

那么以下几道呢?学生充分讨论并回答,老师引导总结如下(大屏幕展示):与艾滋病人一起工作、吃饭、握手、拥抱甚至同居一室,都不会染上艾滋病毒,所以艾滋病的恐慌是不必要的。

并且还不应对艾滋病患者避而远之,而应该给予关爱;(4)(6)(7)是错误的,其余正确。

四、布置学生家庭作业:回家后将本节课所获取的知识向亲戚朋友进行宣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