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注释、译文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原文加赏析鸪天①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②。
平冈③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④。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⑤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⑥花。
【注释】①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②些(sā):句末语助词。
③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④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这里隐括其句。
⑤青旗:卖酒的招牌。
⑥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
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
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
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原文加赏析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原文加赏析鸪天①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②。
平冈③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④。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⑤沽酒有人家。
城中门生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⑥花。
【注释】①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叫《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②些(sā):句末语助词。
③平冈:平整的小山坡。
④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这儿隐括其句。
⑤青旗:卖酒的招牌。
⑥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能够吃。
【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村庄春意盎然的现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着笔,但细细领会,情味盎然,意蕴深沉。
上阕头二句在描绘桑树发芽、蚕卵开端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逼真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步萌生、胀大,总算撑破了本来包在桑芽上的通明薄膜。
破字不只要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生的力气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彼此相关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愉快无比。
鸣虽写声响,但能够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清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现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改变。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切当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
作者却是在赏识一幅天然的图像。
从外表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依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这儿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涛的。
首要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村庄推远到城里。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往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要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这是写景诗的一个窍门。
虽然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烘托景致,有必要参加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气愤。
《鹧鸪天》辛弃疾

《鹧鸪天》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
全诗如下: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陌上柔桑破嫩芽-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陌:田野小路。
东邻蚕种已生些-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冈细草鸣黄犊-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斜日寒林点暮鸦-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青旗沽酒有人家-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青旗:卖酒的招牌。
愁风雨-害怕风雨吹打。
春在溪头荠菜花-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赏析《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
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
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
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
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
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
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
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
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的诗意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的诗意1.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那是春天在轻声呢喃啊!就像你看到第一朵春花绽放时的惊喜,不是吗?比如走在乡间小路上,突然眼前一亮,那嫩绿的柔桑芽儿,多么让人欢喜!2.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这画面多像一幅清新的水彩画呀!这不就和清晨推开窗,看到外面被春雨洗刷后的世界一样美妙吗?你想想,那充满生机的景象。
3.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难道不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温柔馈赠吗?好比在炎热的夏日里突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让人精神一振,多舒服呀!就像那柔桑的嫩芽带来的清新。
4.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是不是让你想起了童年在田野里奔跑的时光呀?就如同看到了小时候玩耍过的那片草地又长出了新绿,满满的都是回忆啊!5.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多像是春天派出的使者呀!这和收到远方好友寄来的问候信有啥区别呢?都是那么让人心里暖暖的。
6.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是不是感觉特别有诗意呢?就好像漫步在诗的国度里,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你说呢?比如看到那小小的嫩芽,不就像发现了诗中的宝藏。
7.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这场景难道不比繁华都市的霓虹更吸引人吗?就如同在喧嚣中突然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多难得呀!那陌上的柔桑芽就是这样的存在。
8.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多像生活中那些小小的美好呀!和朋友一起分享美食时的快乐不也是这样吗?简单却又让人难忘。
9.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呢?这就像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给人以鼓舞啊!比如那努力生长的柔桑芽。
10.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这就是大自然最纯粹的美啊!难道不比那些人造的景观更让人陶醉吗?就好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安宁。
我的观点结论: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蕴含着无尽的诗意和美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生命的神奇,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欣赏。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1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宋朝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译文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注释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风流:品格超逸。
津:码头。
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
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时间短暂。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十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而且,里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
故通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
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
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
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
开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原文、注释及译文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
鹧鸪(zhègū)天:词牌名。
代人赋:代别人而作的词。
陌:田间小路。
柔桑:嫩桑叶。
破:长出。
生:孵(fū)化。
些(xiē):少量。
平冈:山中平坦的地方。
黄犊(dú):小黄牛。
斜日:傍晚将要落下的太阳。
寒林:寒冷的树林。
点:指乌鸦点点飞过。
暮鸦:傍晚归巢的乌鸦。
横斜:纵横交错。
青旗:酒旗,酒店门外悬挂着的用青布做的旗子。
沽(gū):卖。
桃李:指桃花和李花。
愁:忧愁,担忧。
溪头:溪边。
荠(jì)菜:一种野菜。
【大意】
小路边的桑叶冒出了嫩芽,东边邻居家的蚕卵也少量孵化出来了。
平坡上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小黄牛见了高兴得直叫。
夕阳映照着寒冷的树林,归巢的乌鸦飞过树梢。
远近各处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小路纵横交错。
路边有挂着青旗卖酒的人家。
城中的桃花和李花正为风吹雨打而忧愁,而野外溪边的荠菜花却不畏风雨,正迎春盛开。
咏素蝶诗鉴赏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的注释】①鹧鸪天作于代人赋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鹧鸪天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名师点拨: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答题步骤: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案:鹧鸪天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名师总结:提问及变式: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3.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2)鹧鸪天的最后两句辛弃疾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辛弃疾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名师点拨: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解题格式: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③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思路分析:题目类型: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古诗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翻译赏析

古诗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翻译赏析《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前言】《鹧鸪天·代人赋》是南宋时期词作家辛弃疾创作的组词类作品。
共两首词,分为《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和《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本诗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实际上寄托的是词人辛弃疾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
它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优美婉约的词。
【注释】1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2些:句末语助词。
3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4暮鸭: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这里隐括其句。
5青旗:卖酒的招牌。
6有人家:来源于白居易《杭州春望》诗:“青旗沽酒趁梨花。
”7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翻译】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陌:田野小路。
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横斜的山路。
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青旗:卖酒的招牌。
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鉴赏】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
《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
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
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
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注释、译文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注释】①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②些(sā):句末语助词。
③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④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这里隐括其句。
⑤青旗:卖酒的招牌。
⑥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创作背景】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
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乡村生活欣赏流连对上层社会鄙弃故作此词。
【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
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
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
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
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
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
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
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
这首词实际上是愁苦之音。
“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
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
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
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词中用了反衬手法,反衬就是欲擒先纵。
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
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
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词人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
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
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阅读训练】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3分)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3.请展开想像,描写“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所表现的田园春光。
(2分)4.词中加点的一个“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力。
(2分)5.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6.“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
8.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9.“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0.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3分)11.词的最后两句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12.该词上阕中加点的三个词用得非常传神,请自选一个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2分)1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的写出了桑叶逐渐萌发、膨胀的过程。
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
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岗,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14.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15.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参考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1分)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分)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1分)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1分)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2分)3.示例:乡村小路边柔嫩的桑枝上有了点点绿色,吃草的小黄牛在山坡上时不时哞哞的叫着,太阳偏西,回巢的乌鸦点缀着有几分春寒的树林。
4.一个“破”字,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5.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1分)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
(1分)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
(1分)6.运用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农村、农村春色的热烈赞美之情。
(2分)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7.农村(田园、乡村)风光8.破、鸣、点。
9.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10.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欢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枝头栖息。
(3分)11.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3分)12.“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鸣”字虽写声音,但可以令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得意神态。
“点”字写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精确地写出了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乌鸦黑色,在林中历历可见。
13.B14.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本词上阕“柔桑”“嫩芽”“蚕种”“细草”“黄犊”“寒林”“暮鸦”等意象既点明描写的是农村景物,也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蓬勃的物候特征。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对所有意象特征进行归纳概括。
15.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第一问要特别留意“最后两句”这个限制条件,很明显,“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构成对比。
首先要回答词作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次要回答是怎样运用的。
第二问要联系全词考虑,知人论世,留意词后注释,又要仔细分析最后两句。
单看注解①容易理解为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但只要联系上阕所写早春景物的特点及最后两句的对比分析,就会发现表达了词人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第三问难度较大,关键是答题角度的选择,理解“代人赋”言在此而意在彼,明为“代人”,实则“为己”,以默默无闻而又生机勃勃的荠菜花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