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合理用药论文

合集下载

儿童合理用药探讨

儿童合理用药探讨

摘要儿童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肝肾功能、胃肠道功能、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与成人差异更为显著,因此加强儿童合理用药,意义深远,本文从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使用剂量、杜绝滥用抗生素以及药物的特殊的贮存进行分析,加强药学服务,指导儿童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由于儿童药物繁多,药物的用量、用法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均能造成不良反应,而且小儿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各脏器功能尚未发育发育健全,因此小儿用药必须从结合小儿的病理、生理等特点出发,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法,严格控制用量,杜绝抗生素的滥用,严格掌握适应症,正确掌握药物的保持方法,确保药物的疗效,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合理用药健康成长目录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儿童生理特点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 .. (1)二.儿童用药不安全的两大原因 (1)三.儿童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2)1.基本原则 (2)2.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注意事项 (3)四.正确分析药物的毒副作用 (4)五.儿童合理用药目的 (6)六.儿童合理用药原则 (6)七.结束语 (8)八.参考文献 (8)引言儿童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肝肾功能、胃肠道功能、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与成人差异更为显著,因此加强儿童合理用药,意义深远,本文从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使用剂量、杜绝滥用抗生素以及药物的特殊的贮存进行分析,加强药学服务,指导儿童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儿童生理特点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儿童生长发育迅速,药品在体的代过程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易发生不良反应。

1.新生儿皮肤、黏膜相对面积较大,且黏膜娇嫩角质薄,有些外用药可透过皮肤吸收引起全身性损害。

2.新生儿、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药物易于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儿童合理用药重要性的探讨

儿童合理用药重要性的探讨

中国卫生产业C HI NAHE A L T H I NDUS T RY1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的组织结构方面和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在迅速的走向成熟和完善。

对于年龄越小的儿童,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

对于儿童来说,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形成速度,每个阶段的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发育阶段的障碍都可能影响以后的发展,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任何时候都要求要严格规范治疗方法,从而为儿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

婴幼儿生理特点表明,其各种组织器官还有他们的生理功能发育都还没有成熟,体内酶系统发育也尚不健全,因此,相对于成人,他们对药物的吸收、排泄等过程都有很大的差异,婴幼儿对药物的反应比较敏感,其体表面积较大,皮肤薄嫩,皮肤角层化薄,局部用药过多或用药时间过久易导致毒性反应。

新生儿液体占体重比例大,水盐转换快,但对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调节功能差,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一些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沉淀导致神经系统反应,同时肾及肝脏的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较低,可造成药物不良反应相对高发。

但是在临床上,儿童药物的滥用,不合理用药现象时有发生,对儿童的身体发育造成较大的危害。

所以儿童合理用药及其重要的[2]。

掌握儿童不同阶段的生理特性,正确指导儿童用药,预防疾病,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2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分析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主要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引起的,该疾病属于自限性疾病,无需使用抗生素,对症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然而目前临床上,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早期具有相似的症状,部分医生为追求治疗效果,几乎为所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都使用了抗菌药物[3]。

严格来讲,抗菌药物属于无指征应用,仅少数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患儿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才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预防、无针对性的抗菌药物的滥用对无细菌感染的患儿不仅无法取得相应的治疗效果,而且会导致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

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及合理用药的探讨论文(共2篇)

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及合理用药的探讨论文(共2篇)

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及合理用药的探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及合理用药的探讨小儿是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全。

因此,儿科用药绝不能把它简单的看成是成人的缩影。

但儿科用药不合理现象目前依然存在。

现对小儿用药安全常见问题作一分析,以及对如何合理用药作一探讨。

一、小儿用药问题分析1、解热镇痛药的滥用发热是婴幼儿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解热药是儿科常用药物。

原则上3个月以下的小儿发热应慎用解热药,在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外用栓剂以减少副作用。

当前适用于小儿解热镇痛药品种剂型相对较多,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是小儿解热药中最安全的品种。

但在我国已公布的非处方药目录中,有近百种抗感冒或解热镇痛药中含有扑热息痛,除少数为单方制剂外,绝大多数是复方制剂。

在非处方消费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超过推荐剂量使用,甚至把退热药当预防性药用。

而有些临床医生,由于对复方制剂成分了解不够,易造成该药的重复使用而使药物使用过量,特别是对3岁以下的小儿,更易造成肝、肾、血液系统等器官的损害。

2、抗生素的滥用目前这个问题非常普遍。

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复杂,其中家长想为孩子快速治愈疾病的迫切期望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者,门诊治疗时家长经常点名要抗生素,且越贵越好,医生为迎合患儿家长心理,无原则满足其需要,进而大量使用抗生素。

这种滥用首先体现在病原体不明确的滥用。

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儿童,不究其因,先用抗生素,特别是针对上呼吸道感染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以病毒多见,占90%以上,仅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但有调查结果报道表示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100%。

浅谈儿科合理用药

浅谈儿科合理用药

浅谈儿科合理用药【关键词】儿科;合理用药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脏器功能以及酶系统、免疫中枢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速度与成人不尽同,较成人产生不良反应增多[1]。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患者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2]。

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合理应用药物而导致耳毒性药物致聋以及其他不良反应[3]。

如何指导患儿正确使用药物,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每一名医务人员应该思索的问题。

本文就本人儿童用药经验结合国内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初步探讨如下。

1 儿童药物体内过程特点1.1 药物的吸收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

新生儿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律。

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不完善,肌肉给药则吸收不完全。

经皮肤给药时,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比表面积大,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

1.2 药物的分布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等。

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

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

此外,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均能通过,可以使之毒性增高。

1.3 药物的代谢肝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生后8周,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正常成人水平,对于靠微粒体代谢酶系统灭活的药物敏感。

另外,新生儿若大量给予氯霉素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导致灰婴综合征。

1.4 药物的排泄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而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变化。

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肾血流量低,新生儿只有成人的20%~40%,出生后2年大致接近成人值;肾小管分泌酸能力低,尿液pH值高,影响碱性药物排泄。

因此可能导致肾排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消除减慢,易致蓄积中毒。

儿童药物治疗中合理用药的探讨论文(共2篇)

儿童药物治疗中合理用药的探讨论文(共2篇)

儿童药物治疗中合理用药的探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儿童药物治疗中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分析药物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药的安全性及合理性在儿童用药方面显得非常重要,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生理功能还不成熟,用药隐患和风险比成人大得多。

因此,应指导儿童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一、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1、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儿童用药成人化:我国儿童用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门适于儿童的药物品种少、规格少、剂型少,导致儿童用药成人化。

绝大多数儿童用药都是与成人用药相同的品种和规格,只是在剂量上进行调整。

近年来,虽然儿童药品市场不断在开发,儿童口服制剂已有所增加,但针剂和注射剂几乎没有儿童剂型。

儿童用药的使用说明不规范:目前,儿童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的常见药品中,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几乎没有特别说明。

一些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的用法、用量大都是“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等,过于简单。

未经许可的或超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药:由于缺乏合适的制剂和儿童临床试验困难,临床上还有儿童在接受未经过许可或超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药,而且在全世界都普遍。

儿科治疗药物临床试验几乎是空白:尽管目前儿科临床试验仍存在较大困难,但随着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监管和执行力度的不断增强,儿科临床试验将日趋完善,最终实现基于儿科临床试验证据为儿童提供最佳治疗方案的目的[8]。

儿童药物的不良反应多:由于临床试验的局限性,许多新药在临床试验阶段未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会出现,特别是某些儿童特有的不良反应,由于信息缺乏,加之临床用药的复杂性以及儿童自身对不良反应不能主观表达,容易被忽视或误判而引起伤害,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

2、儿童用药问题产生的原因国内企业对儿童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有限。

儿童合理用药论文

儿童合理用药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 (设计) 题目:浅谈儿童合理用药问题浅谈儿童合理用药问题【摘要】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儿童用药问题得到普遍重视,本文介绍了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儿童药品的市场现状,并根据儿童药品不合理应用所带来的危害,浅谈儿童合理用药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关键字】儿童用药原则注意事项药品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类疾病的一类重要物质。

近年来儿童用药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综合性医院非儿科专业的临床医生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儿童患者。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药物的应用方面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是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因此,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以及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合理用药对确保儿童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1]1 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各系统和器官未成熟,新陈代谢旺盛,水盐转换率较成人快,但对水及电解质的调节功能却较成人差,应用利尿剂时易产生电解质紊乱,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身体总水量和细胞内液量较成人高,脂肪含量比例较低,儿童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药物的反应不仅存在量的差异,也可能有质的区别,所以对成人疗效较好的药物,对儿童却不一定可用。

然而一般患儿家长对医学药学知识掌握相对较少,而且市面上真正适合应用于儿童的药物品种、规格有限,因此用药安全备受关注,对儿科药师的要求也更高。

2 儿童药品的市场现状2.1是儿童药品成本高、利润薄。

儿童用药由于生产的小批量、多批次、工艺相对复杂,造成生产成本较高。

同时,其开发周期较长,利润较低,不少制药企业不愿意生产儿童用药。

与成人用药相比,儿童用药的科研经费投入也很有限。

2.2 儿童药品临床难度大。

在临床研究上,对于儿童的一些病症,相应的服药剂量等缺乏有针对性的、可供查询的资料;研制的新药在临床试验中需要有志愿者配合,但在儿童药品的开发中,寻找儿童受试者往往比较困难。

有些药的计量单位标示不明确,只是大约的用量,也使家长难以把握。

浅谈儿童合理用药问题 药学毕业论文

浅谈儿童合理用药问题  药学毕业论文

浅谈儿童合理用药问题药学毕业论文引言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保障儿童身体健康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在儿童医学中,合理用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儿童发育不成熟、生理功能不完善,以及药物代谢、药动学等方面与成人存在差异,给儿童用药带来了许多挑战。

因此,儿童合理用药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对儿童合理用药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引起广大家长和医务人员对儿童用药的重视,提高儿童用药质量和安全性。

一、儿童用药现状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儿童用药存在如下问题:1. 儿童用药种类局限性。

与成人相比,儿童用药种类有限,很多成人用药药物在儿童中不能使用或不宜使用。

2. 儿童用药剂量缺乏统一标准。

儿童剂量是成人剂量的一定比例,但这个比例一般难以确定,不同医生、不同医院对儿童用药剂量的推荐不一致,给儿童产生了不必要的风险。

3. 儿童用药依从性不佳。

儿童难以理解药物的作用和意义,容易出现错服或漏服的情况,降低了治疗效果。

4. 儿童用药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多。

儿童药代动力学与成人存在差异,药物代谢能力弱,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容易导致药物过量或药物积累,从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上述问题导致儿童用药的安全性较低,需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儿童用药质量。

二、儿童用药原则合理用药需要根据药物的临床特征和不同人群的生理特征和疾病特点来制定药物使用方案,儿童合理用药也是如此。

儿童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1. 选药要慎重。

特别是超过3个月大、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应减少使用药物,尽可能采取非药物治疗或低剂量、短疗程的药物治疗。

2. 药品应选择安全有效。

儿童用药应选择经过正规授权上市并经过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有效的药品,药品剂量应符合儿童生理规律。

不宜使用漂浮于市场上的“神奇”药品或保健品。

如果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能满足需求,应首选非处方药。

3. 药品的剂量应准确。

药品的剂量依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生长发育情况、有无其他疾病、肝肾功能等生理特征制定,精确计算剂量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的分析探讨

儿科合理用药的分析探讨

儿科合理用药的分析探讨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儿科合理用药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15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患者采取合理用药措施。

同时,在相同的时间段选取选取113例儿科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采取医院常规儿科用药措施。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皮疹、其他不良反应等)发生概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儿科合理用药能够有效减少儿童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科;合理用药;分析探讨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他们对于药物的耐受和代谢能力普遍较差,本身抵抗力也不高。

在治疗儿科患者时,如果滥用药物,很可能导致儿童对药物产生强烈的不良反应,甚至威胁儿童的健康[1]。

因此,儿科合理用药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医院比较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儿科合理用药进行探究分析,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15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中,包含67例男患者和48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3天到1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2.3)岁。

患者住院时间在7天到31天之间,平均住院天数为(13.2±4.5)天。

在相同的时间段选取选取113例儿科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中,包含61例男患者和52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2.5天到1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2.7)岁。

患者住院时间在6天到32天之间,平均住院天数为(13.1±4.2)天。

两组患者临床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用药措施。

研究组患者采用合理用药措施,首先医院制定出严格的用药安全管理措施,要求每一位医生必须严格按照用药安全管理进行用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儿童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409-02
【摘要】“合理用药的意思是,所用的药物有效、安全、价廉、适当。

”儿科合理用药的问题更加复杂,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生理、病理情况(肝、肾功能等)与成人不同,有自己独特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指导儿童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对任何一位药师来讲都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药师应当掌握儿童用药的主要原则及应对措施,要烙守职照道德,全面掌握各项专业技能,熟悉沟通技巧,充分保障儿童安全、合理用药.
【关键词】合理用药;儿童;生理特点
1 儿童的生理特点
儿童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各系统和器官未成熟,新陈代谢旺盛,水盐转换率较成人快,但对水及电解质的调节功能却较成人差,应用利尿剂时易产生电解质紊乱,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身体总水量和细胞内液量较成人高,脂肪含量比例较低,小儿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药物的反应不仅存在量的差异,也可能有质的区别,所以对成人疗效较好的药物,对小儿却不一定可用。

2 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处于发育阶段,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肠壁薄,通透性强,吸收率高,胃排空迟缓,多数药物吸收增强,如
儿童对氯硝安定、巴比妥类等的吸收比成人要快得多,还有的药物吸收不规则,如对氯霉素。

还有的药物稍一过量即易引起毒副反应。

据资料完整报道小儿服用水杨酸易引起胃穿孔[1],皮质激素可引起肠粘膜坏死[2]。

小儿血浆蛋白对药物的结合力较成人弱,所以自由药物浓度较高,对具有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如丙咪嗪、保泰松等)应加以注意.新生儿酶系统发育不成熟,某些药物代谢酶(如肝微粒体酶、葡萄糖醛酸酶)灭活,使血药浓度增高,引起某些药物作用或毒性增强。

新生儿泌尿系统发育不成熟,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较成人低。

肾小管对na+、氨基酸和葡萄糖的重吸收较成人显著,但调节酸碱平衡较成人差。

3. 儿童用药常见问题
儿童用药常见问题主要有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3],保健药品的不合理应用,解热镇痛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4]以及重复用药和配伍不当等。

4. 合理用药
4.1 用药原则严格掌握适应证,精心挑选药物;根据儿童特点,选择给药途径;根据儿童不同阶段,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根据儿童生理特点,注意给药方法;严密观察儿童用药反应,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4.2 计算用量小儿用药剂量随年龄、体重变化,已有多种计算方法,目前较普遍采用按体重或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确定药量。

体表面积(m2)= 体重(kg)×0.035 + 0.1此公式用于计算体重
在30kg以下者。

体重在30kg以上者每增加体重5kg,体表面积增加0.1 m2。

此方法不适用新生儿和早产儿。

一般初次使用时可先用较小剂量。

对重危患者可根据既往经验适当应用较大剂量。

以后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调整[5]。

4.3 给药途径和方法
给药途径由病情轻重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决定。

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发挥作用至关重要:①能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的4,jl,经胃肠道给药安全。

有些药物(如地高辛),口服较肌肉注射吸收快,应引起注重。

②皮下注射给药可损害四周组织且吸收不良,不适用于新生儿。

③地西泮溶液直肠灌注比肌肉注射吸收快,因而更适于迅速控制4,jl惊厥。

(4)由于儿童皮肤结构异于成人,皮肤黏膜用药很轻易被吸收,甚至可引起中毒,体外用药时应注重[6]
4.4 用药禁忌
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沙星类药物.可影响未发育成熟的软骨组织,造成骨骼发育障碍,抑制儿童生长,因此,禁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氨基糖苷类如阿米卡星等药物,具有耳毒、肾毒性,小儿宜慎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易致过敏反应,必须确认皮试阴性后.才能调配。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目前很多家长经常给孩子服用诸如锌制剂、多种维生素等,认为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无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

殊不知此类药物的长期或过量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诸如锌制剂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发热、
贫血等毒性反应;维生素d过量可引起高钙血症;维生素c过量最易形成肾、膀胱结石。

总之,儿童正处于发育的重要阶段,指导患儿合理用药,选择合适的剂量和剂型,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师应当掌握儿童用药的主要原则及应对措施,要烙守职照道德,全面掌握各项专业技能,熟悉沟通技巧,充分保障儿童安全、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等主编.儿科药物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4.
[2] 万瑞香等主编.新编儿科药物学[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
[3] 彭启娟,杨涛.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与分析援现代医药卫生,2011,27(03):455-456.
[4] 李停,宋民宪.《中国药典》收载儿科用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分析援中国药房,2011, 22(43):4125-4128.
[5] 汪淑义.小儿用药常见问题及如何合理用药之浅见援浙江
临床医学,2009,11(6):604-605.
[6]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呷.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2—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