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内容特点及应用推广情况-湖北林业厅

合集下载

林业科技创新介绍最新的林业科技创新和研发成果

林业科技创新介绍最新的林业科技创新和研发成果

林业科技创新介绍最新的林业科技创新和研发成果林业科技创新一直是推动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林业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研发成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当前最新的林业科技创新和研发成果。

一、无人机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无人机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搭载高分辨率摄像设备,无人机可以对森林中的植被覆盖、病虫害情况等进行精确监测。

同时,无人机还可以远程测量树高、胸径等重要参数,提供数据支持森林资源管理和规划决策。

这项技术的引入使得森林资源监测更加高效、精确,并且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

二、基因编辑技术在林木改良中的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逐渐在林木改良中得到应用。

通过对树木基因组的精确修改,可以实现对重要林木性状的调控,例如抗病虫害能力的提升、木材品质的改良等。

这项技术的使用有望加速林木育种进程,以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森林火灾预警中的应用森林火灾对林业资源造成了严重威胁。

而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森林火灾预警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对火灾蔓延速度、火势大小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

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前发现和响应火灾,最大程度地减少火灾对森林资源的损失,并提高扑火行动的效率。

四、纳米技术在木材保护中的应用木材的保护一直是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研究方向。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木材保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通过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木材保护剂中,可以提高木材的防腐、防虫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改善木材的表面特性,增强其耐久性和装饰效果。

该技术的引入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推广提供了新的途径。

总结起来,当前林业科技创新中的一些最新突破包括无人机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在林木改良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森林火灾预警中的应用以及纳米技术在木材保护中的应用等。

2024年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范文(二篇)

2024年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范文(二篇)

2024年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范文____年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一、背景介绍:____年,是我国林业事业发展的关键之年。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的日益匮乏,林业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多重使命。

为了提高林业产能、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____年我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二、工作概述:____年,我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林木育种与繁育技术推广、木材加工与利用技术推广、森林防火与防护技术推广、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林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示范推广,将先进的林业技术、装备和理念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帮助他们提高林业生产能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三、取得的成绩:1. 林木育种与繁育技术推广方面:(1)组织开展多个优质林木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示范种植。

(2)推广了高效育苗技术和优质苗木的选种技术,提高了林木育苗的成活率和抗逆能力。

2. 木材加工与利用技术推广方面:(1)开展了木材加工技术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木材加工技术水平。

(2)推广了节能环保的木材加工设备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了木材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

3. 森林防火与防护技术推广方面:(1)加强了森林火灾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了火灾监测和预警能力。

(2)开展了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农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和技能。

(3)推广了森林护林员岗位制度,加强了森林防护力量。

4.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方面:(1)建立了病虫害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情况。

(2)组织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病虫害防治能力。

(3)推广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无公害防治等技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5. 林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方面:(1)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恢复了大面积的退耕地和草原生态。

(2)推广了水土保持、草原治理和旱地苗圃建设等技术,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沙化盐碱化。

2024年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分析

2024年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分析

2024年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分析一、林业技术创新现状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现代林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当前,林业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使得林木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病、抗虫、耐逆性强的新品种,提高了林木的生长速度和木材质量。

其次,信息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技术为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管理和经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林业资源管理的效率,也为林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林业机械设备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

现代林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林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二、林业技术创新重要性林业技术创新对于现代林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林业技术创新是提升林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创新技术和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木材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林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林业技术创新有助于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科技的进步,林业产业正在从传统的木材生产向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林业技术创新为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此外,林业技术创新还有助于提升林业生态功能。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的碳汇能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三、林业技术创新应用方向未来,林业技术创新将继续朝着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应用方向:首先,林木遗传育种技术将进一步得到优化和完善。

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手段,培育出更多具有优良性状和抗逆性的林木品种,提高林木的适应性和生长速度。

其次,精准林业管理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林业技术进展介绍林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创新

林业技术进展介绍林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创新

林业技术进展介绍林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创新林业技术进展介绍——林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林业领域的技术和创新也在不断涌现。

本文将介绍林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创新,为读者们了解林业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提供参考。

一、生态恢复技术1.1 森林保育森林保育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环节。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和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森林保育工作中。

例如,借助遥感卫星,可以实时监测森林的覆盖情况,帮助相关部门及时制定保护政策和措施。

同时,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辅助识别和监测各类植物、动物物种,为保育工作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1.2 林火预警与监测林火是严重威胁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监测林火的技术不断创新。

利用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超高频雷达等设备,可以迅速发现林火点,并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实现自动报警,提高了林火的监测和响应效率。

二、林木种植技术创新2.1 基因编辑在林木培育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为林木培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通过精确编辑目标基因,可以使林木具有耐旱、抗病虫害等特性,提高其生命力和生长速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林木的木材性质,提高木材的强度和耐久性,为木材产业发展带来突破。

2.2 人工授粉技术自然授粉困难、花粉传播效率低下是制约部分林木繁殖和种植的关键问题。

因此,人工授粉技术的发展对于促进林木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利用无人机搭载粉剂喷洒设备进行人工授粉已经成为一种新兴技术。

人工授粉技术的应用使得林木扦插、种植和繁殖的效率大大提高,有助于林业发展与生态恢复。

三、智能林业管理技术3.1 无人机在林业监测中的应用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为林业监测工作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搭载高分辨率相机和多光谱传感器等设备,无人机可以高效地获取大面积林地的地形、植被等信息。

同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无人机还能够对森林病虫害、森林资源等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林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林业科技创新不仅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还为林业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与解决途径。

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首先,林业科技创新在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创新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方法,可以实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全面监测和评估,为科学的森林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森林资源信息,帮助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精确的资源评估。

同时,林业科技创新还可以推动林业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通过引入生态工程技术,实现退化土地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服务功能。

其次,林业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推动林业技术创新,提高林木的生产力、抗逆性和产品质量,可以有效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例如,引进优质优势品种、合理施肥技术、现代化种植与经营管理模式等,可以提高木材和林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推动林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林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与解决途径尽管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首先,林业科技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和人力资源,而这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可以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助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资源共享,提高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其次,林业科技创新需要与传统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此,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养专业人才和科技骨干,形成多元化的创新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最后,林业科技创新需要在实践中持续地迭代和完善,才能真正产生实际效果。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内容特点及应用推广情况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内容特点及应用推广情况

油用牡丹良种“保康紫斑牡丹”推广应用推荐单位意见本项目推广湖北省林木良种“保康紫斑牡丹”及2015年湖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油用牡丹良种‘保康紫斑牡丹’的选育及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成果登记号:EK2015A010*********),获得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支持。

成果推广过程中,创新推广机制,加强与市场专业企业合作,同时依托全省林业系统,整合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补助资金(木本油料)项目、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木本油料)资金,强化市场推广,形成项目组主导、林业系统推动、市场带动、整合各类补贴资金驱动、上下联动的推广机制,形成了科学、高效、高覆盖的推广网络。

完成了如下成果推广内容:(1)推广自主知识产权的油用牡丹良种“保康紫斑牡丹”丰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示范区推广5000亩,辐射推广3.2万亩;(2)建立良种育苗体系,培育优质幼苗6400万株;(3)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培训64场次,32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000余份,显著提高油用牡丹成活率、产籽率。

应用两个“保康紫斑牡丹”优良家系良种,采用丰产栽培技术,产籽量分别比“凤丹”牡丹提高15.00%、11.62%,进入盛果期每亩产量分别提高75kg、58kg,提高收入1500元、1160元,按照全省累计推广应用面积3.2万亩,与种植“凤丹”牡丹比较,分别增收项目组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边创新,项目实施以来,鉴定成果1项,申请相关专利2项,验收中央财政项目1项,发表论文4篇,成果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所属科学技术领域:项目属于林学等多学科技术领域。

主要内容:(1)推广自主知识产权的油用牡丹良种“保康紫斑牡丹”丰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示范区推广5000亩,辐射推广3.2万亩;(2)建立油用牡丹良种育苗体系,培育优质“保康紫斑牡丹”幼苗6400万株;(3)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培训64场次,32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000余份。

2024年林业科技示范区上半年工作总结

2024年林业科技示范区上半年工作总结

2024年林业科技示范区上半年工作总结在2024年上半年,林业科技示范区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作成果。

以下是对这些成果的总结和回顾:1. 林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我们在上半年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树种培育方面,我们推广了一批对环境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新品种。

在林业生物技术方面,我们成功地应用了基因编辑技术,改良了若干树种的生长特性和木材品质。

在林业资源管理方面,我们引入了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实现了林地资源的全面调查和监测。

2. 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突破。

上半年我们大力推进了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工作。

通过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等措施,我们成功恢复了一批退化的林地和湿地。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林火防控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地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能力。

3. 林业科技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在上半年,我们加大了对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建了一批示范园区和实验室,提升了科研和技术推广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和培训活动,吸引了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与到林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中来。

4. 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化。

我们在上半年与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合作项目,共享资源和技术,加强了创新力量的融合。

同时,我们也积极参与了国内外的林业科技交流活动,学习借鉴了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5. 林业科技示范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上半年,我们加强了对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了示范区的成果和影响。

通过参加展会、举办论坛等活动,我们扩大了示范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总的来说,2024年上半年,林业科技示范区在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建设示范区、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还有许多挑战和任务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为林业科技示范区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林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报告

林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报告

林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报告一、引言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提高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报告当前林业技术推广的应用情况,分析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林业技术推广的意义1. 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水平林业技术推广的应用可以帮助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包括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控制、土壤水质的保护等。

通过推广合适的技术,可以减少森林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 促进森林产业可持续发展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提高森林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林业技术可以提高木材加工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促进木材行业的发展。

3. 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通过培训农民掌握林业技术,可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林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现状1. 种苗繁育技术种苗繁育技术是林业技术推广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目前,种苗繁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林木育苗、无性繁殖和根砧嫁接等方面。

不过,在某些农村地区,种苗繁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科普和培训工作。

2.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森林病虫害是威胁森林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推广先进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害虫和病害对森林的危害程度。

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得以应用,但在一些地方,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培训,使得防治效果不显著。

3. 森林火灾预防与控制技术森林火灾是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

通过推广现代化的森林火灾预防与控制技术,可以提高火灾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灭火工作,减少火灾对森林的破坏。

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技术力量和设备的不足,森林火灾的防治工作仍然存在较大的挑战。

四、存在的问题1. 培训力度不够在林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培训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在一些地区,培训力度不够,导致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内容特点及应用推广情况-湖北林业厅附件五:采矿废弃地人工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及应用推荐单位意见本项目以湖北地区采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运用生态系统演替理论和生态工程方法,开展了边坡护坡施工工艺、边坡绿化植物筛选、生态修复模式等研究工作。

该项目对挂网上爬下挂(垂直绿化)法、飘台(板槽)法、燕巢(鱼鳞穴)法、挂网客土喷播法和平台植树法等护坡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采矿废弃地进行了人工生态修复;根据边坡生态限制因子及植物生物学特性筛选出了采矿废弃地种植的32种植物;通过植物适应性试验及植被群落恢复效果分析,复选出了适宜采矿废弃地种植的26种植物;建立了乔灌草、灌草、草本、藤本等生态修复模式;基于挂网客土喷播技术,筛选出了基材和种子的最优配比;制定了湖北省首个关于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地方标准《采矿废弃地绿化技术规范》(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报批),填补了湖北省在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方面的空白。

该项目实施以来,鉴定成果1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6篇,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1项(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报批),成果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该项目符合推荐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的条件,同时形式审查符合要求,同意推荐该项目为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采矿废弃地人工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简介所属科学技术领域:环境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等主要内容:本项目面向湖北省林业和生态建设重大需求,促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危害人类健康等问题,开展了矿区边坡治理技术体系、边坡绿化植物筛选、生态修复模式、修复技术标准化等一系列研究工作。

项目特点:(1)探索出了适宜湖北地区采矿废弃地的5种护坡技术。

结合采矿废弃地边坡地形各异的特点,对挂网上爬下挂法、飘台法、燕巢法、挂网客土喷播法和平台植树法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可针对不同坡度和坡形的区域灵活运用,水土流失治理率可达98%以上,植被成活率可达95%以上。

(2)通过建立湖北省采矿废弃地边坡修复植物种质资源库,筛选出了适宜采矿废弃地种植的植物种类。

根据边坡生态限制因子及植物生物学特性筛选出了采矿废弃地种植的32种植物;通过植物适应性试验及植被群落恢复效果分析,复选出了适宜采矿废弃地种植的26种植物。

(3)筛选出了适宜湖北地区采矿废弃地挂网喷播的基材和种子的最优配比,植被覆盖率可达95%以上。

一是筛选出了喷播基材的最优配比:岩石绿化基材30%+配置土70%;二是筛选出了喷播的最优种子配比:草-灌-乔群落建植配比(/m2)(30°≤坡度< 45°):狗牙根0.20g+高羊茅0.97g+白车轴草0.47g+紫花苜蓿0.50g+胡枝子4.44g+多花木蓝12.44g+盐肤木11.56g+黄槐决明103.10g;草-灌群落建植配比(/m2)(45°≤坡度< 70°):狗牙根0.18g+高羊茅0.88g+白车轴草0.42+紫花苜蓿0.45+胡枝子5。

00g+小叶女贞30.60g+紫穗槐9.92g+多花木蓝9.10g。

(4)制定了湖北省首个关于采矿废弃地人工生态修复的地方标准《采矿废弃地绿化技术规范》(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报批)。

(5)本项目鉴定成果1项,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6篇,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1项(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报批),成果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推广应用:项目成果在武汉(黄陂、新洲、蔡甸、经济开发区)、黄石、大冶、团风、红安、京山、谷城等地采矿废弃地进行了应用,完成矿区治理面积达650余hm2,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5000万元/年,植被恢复后乔、灌、草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8%以上,矿区整体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优化了投资环境,为当地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客观评价评价成果:采矿废弃地人工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及应用专家评价意见:2015年7月9日,湖北省科技厅在武汉组织了由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黄石市林业局和湖北丰禾源生态绿化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采矿废弃地人工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

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审阅了鉴定材料,经质询与讨论,形成如下意见:1、鉴定材料齐全,数据翔实可信,符合鉴定要求。

2、在采矿废弃地生态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挂网上爬下挂法、飘台法、燕巢(鱼鳞穴)法、挂网客土喷播法和平台植树法等护坡技术进行了改进,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采矿废弃地进行了人工生态修复。

3、根据边坡生态限制因子及植物生物学特性筛选出了采矿废弃地种植的32种植物;通过植物适应性试验及植被群落恢复效果分析,复选出了适宜采矿废弃地种植的26种植物;建立了乔灌草、灌草、草本、藤本等生态修复模式。

4、基于挂网客土喷播技术,筛选出了基材和种子的最优配比。

5、项目成果在黄石、大冶、团风、红安等地采矿废弃地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成果鉴定,成果居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

建议进一步加大该成果的推广应用。

代表性成果1、国家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号:第5281105、5281216、5894587号);2、湖北省地方标准“采矿废弃地绿化技术规范”(已通过专家评审,报批中)。

代表性论文1、张起风,石章胜,祝劲,范柏林. 资源枯竭型城市废弃采石场植被恢复与再利用探讨——以黄石市黄荆山北麓废弃采石场复绿工程为例. 林业资源管理,2015,5:145-149.2、董文龙,白涛,杨旭,尹晓蛟.矿区生态修复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41(1):146-148.3、尹晓蛟,白琳,杨旭.裸露边坡重建植物群落演替研究进展. 绿色科技,2016,:6:9-114、杨旭,曾庆春,白涛,尹晓蛟,王丽珍. 采石场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2016,6:167-171.5、杨旭,石章胜,董文龙,尹晓蛟,白涛. 采矿废弃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理化性状相关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2):3060-3063.6、尹晓蛟,唐立君,曾庆春,白琳,赵玉清,杨旭. 黄石废弃采石场人工植被修复后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污染评价,湖北林业科技,2018,47,1:34-38推广应用情况1. 武汉(黄陂、新洲、蔡甸、经济开发区)地区累计修复采矿废弃地面积达250余hm2,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1900万余元/年,植被恢复后乔灌草覆盖达到9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8%。

2. 黄石地区累计修复采矿废弃地面积达210余hm2,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1600万元/年,植被恢复后乔、灌、草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8%以上。

3. 大冶、团风、红安、京山、谷城等地累计辐射推广应用面积达190余hm2。

主要完成人情况姓名排名职称. 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白涛1教授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项目总负责人,全面组织课题设计、立题申请、项目实施和鉴定验收,对本项目技术路线的制定、关键技术决策起主要作用,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

以参与者身份获得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石章胜2高级工程师黄石市林业局黄石市林业局组织项目的试验和示范建设的协调和管理。

协调并领导项目的合作推广工作;以参与者身份获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以参与者身份发表1篇论文。

杨旭 3 高级工程师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项目的试验和示范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负责组织课题试验设计、项目实施和撰写鉴定材料;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以第一作者或参与者身份发表5篇论文。

尹晓蛟4 讲师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组织课题试验设计、项目实施和撰写鉴定材料。

以参与人身份获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以第一作者或参与者身份发表5篇论文。

范柏林5 工程师黄石市林业局黄石市林业局组织项目的试验和示范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负责协调黄石地区项目的推广应用工作;以参与者身份获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以参与者身份发表1篇论文。

张起风6 工程师黄石市林业局黄石市林业局组织项目的试验和示范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负责协调黄石地区的项目推广应用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论文。

王喜范7 工程师湖北丰禾源生态绿化有限公司湖北丰禾源生态绿化有限公司组织项目的试验和示范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负责协调各地区的项目推广应用工作。

董文龙8讲师荆门市彭场林场荆门市彭场林场参与项目的试验和示范建设的协调和管理,以参与人身份获得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论文。

黄国军9工程师黄石市林业局黄石市林业局负责协调黄石地区的项目推广应用工作。

白琳10助理工程师天门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天门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参与项目的试验和示范建设的协调和管理,以参与人身份获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以参与者身份发表1篇论文。

石林瞾11 讲师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协调红安地区的项目推广应用工作。

魏晓12 讲师湖北生态湖北生态负责协调武汉等地区的项阳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目推广应用工作。

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表序号合作方式合作者/项目排名合作时间合作成果证明材料备注1 共同成果白涛1、石章胜2、杨旭3、尹晓蛟4、范柏林5、董文龙6、黄国军8、白琳12、张起风13、王喜范14、石林瞾15、魏晓阳162006-03采矿废弃地人工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2015湖北科技成果登记证书2 专利杨旭1,白涛2,石章胜3,范柏林6,白琳72010-06应用于坡面结构的景观植物种植槽专利证书3 专利杨旭1,白涛2,石章胜3,范柏林4,白琳72010-06应用于坡面结构的燕巢绿化构筑巢专利证书4 专利杨旭1,白涛2,白琳5,尹晓蛟6,董文龙72010-06应用于坡面结构的景观植物生长装置专利证书5 论文张起风1,石章胜2,范柏林42014-06资源枯竭型城市废弃采石场植被恢复与再利用探讨——以黄石市黄荆山北麓废弃采石场复绿工程为例论文16 论文董文龙1,白涛2,杨旭3,尹晓蛟42015-03矿区生态修复研究论文27 论文尹晓蛟1,白琳2,杨旭32016-08裸露边坡重建植物群落演替研究进展论文38 论文杨旭1,白涛3,尹晓蛟42016-08采石场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论文49 论文杨旭1,石章胜2,董文龙3,尹晓蛟4,白涛52016-08采矿废弃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理化性状相关分析论文510 论文尹晓蛟1,白琳4,杨旭62017-03黄石废弃采石场人工植被修复后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污染评价论文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