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瘿病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课件-30-02瘿病wqs

颤抖,面部烘热,口苦。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气郁化火,肝火旺盛。
治法:清肝泄火,消瘿散结。
方药:栀子清肝饮合藻药散。
4.心肝阴虚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 兼症: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
干,目眩,倦怠乏力。
舌脉: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证机:气火内结,心肝之阴耗伤。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方药:天王补心丹
阴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 当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神昏、高热、大汗、脉疾等症状时, 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气滞 痰气郁结 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质地 坚硬, 结节高低不平者, 可能恶 变, 预后不佳。
深入血分, 血液运行不畅, 形成痰结血瘀之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症: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可随吞
境密切有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及“十 人割瘿九人死”的记载,提示当时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发 生与情志因素有关,并有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二)晋隋唐时期指出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对含碘药物及脏器治疗已有相当认识。
晋《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诸病源候论·瘿候》认为“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 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指出瘿病的 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
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 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 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伴随症状: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
的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 赤、脉数等表现。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气郁化火,肝火旺盛。
治法:清肝泄火,消瘿散结。
方药:栀子清肝饮合藻药散。
4.心肝阴虚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 兼症: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
干,目眩,倦怠乏力。
舌脉: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证机:气火内结,心肝之阴耗伤。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方药:天王补心丹
阴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 当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神昏、高热、大汗、脉疾等症状时, 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气滞 痰气郁结 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质地 坚硬, 结节高低不平者, 可能恶 变, 预后不佳。
深入血分, 血液运行不畅, 形成痰结血瘀之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症: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可随吞
境密切有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及“十 人割瘿九人死”的记载,提示当时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发 生与情志因素有关,并有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二)晋隋唐时期指出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对含碘药物及脏器治疗已有相当认识。
晋《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诸病源候论·瘿候》认为“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 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指出瘿病的 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
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 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 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伴随症状: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
的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 赤、脉数等表现。
医学课件-36瘿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单
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 腺瘤、甲状腺癌、甲状 腺机能亢进症等疾病。
二
病 象
二 病象
(瘿肿、瘿瘤、瘿气)
瘿肿:以颈前肿块,块形较大,弥漫对称, 其状入瓮壅,下坠至胸,皮宽不急,触之光 滑柔软为主要临床表现。 瘿瘤: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状 如核桃,触之质硬有根,随吞咽移动为主。 瘿气:颈前轻中度肿大,触之柔软光滑,无 结无根,可随吞咽移动,伴急躁易怒、突眼、 消瘦易饥、汗出怕热、心悸手颤等。
病类方面:
《圣济总录· 瘿瘤门》分为:
石瘿、泥瘿、劳瘿、忧 瘿、气瘿。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为: 石瘿、肉瘿、筋瘿、血 瘿、气瘿。
治则:
《本草纲目》:
治疗瘿病宜 “凉血降火,消瘿解毒” 《诸病源候论》: “可破之……可割 之……可具针之” 《肘后方》首先选用昆布、海藻治疗瘿 病。
瘿病一名,始见于《灵枢· 痈疽》: “其痈坚而不溃者, 为马刀夹瘿。” 汉· 张机:“马刀夹瘿者,皆劳得之。”
病因方面:
历代医家提出由于情志及水土因素所致。
《诸病源候论》:“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 “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 “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 常 食令人作瘿病, 动气增患。”
2 情志内伤:
忧思恼怒,损伤肝脾,肝郁气滞, 脾虚生痰,气滞痰结壅结颈前,日久 而发生瘿病。若痰气凝滞日久,使血 液的运行受阻,血瘀则致瘿肿较硬或 有结节。
(肝气郁结生痰的机制有三条)
3 体质因素:
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 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肝血 暗耗,冲任亏虚,阴津不足,阴亏 火旺,虚火妄动,煎熬津液成痰在 此基础上如果水土及饮食失宜,情 志内伤则更易发生瘿病。
中医内科学课件:瘿 病

一、诊断依据
(二)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 志不舒的病史,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 (三)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 阴虚火旺的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 汗、心悸、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表 现。
二、病证鉴别
(一)瘿病与瘰疬的鉴别
瘿病与瘰疬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 但二者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 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四)明清时期突出了气滞、血瘀、痰浊在致病 中的重要作用,治疗上除继承消瘿散结外增加了 许多有效的治法方药。
明代《医学入门》强调了情志因素“原因忧恚所 致,故又曰瘿气”.
《本草纲目》黄药子“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 功效。 《外科正宗·瘿瘤论》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 仍为临床所习用。
三、讨论范围
瘿病
【概说】 一、概念
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 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古籍中有称瘿、瘿气、瘿瘤、瘿囊、
影袋等名者
【概说】 二、沿革
(一)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 的记载。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 名。 《吕氏春秋·季春纪》所说的“轻水所,多秃 与瘿人” 。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 及“十人割瘿九人死”的记载。
结颈前所致,日久引起血脉瘀阻,气、 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病因病机示意图
饮食失调 情志不畅
体质因素
内生湿痰 气郁痰阻Fra bibliotek心肝气 郁痰结血瘀
阴血亏耗
肝(心)火 旺盛
心肝(肾) 阴虚
实
瘿 病
虚
二、病机
2.病理性质 瘿病的病理性质初期多实,以气、痰、
瘀、火为主,久病虚中夹实,或由实致 虚,多兼阴虚、气虚、气阴两虚。
中医外科学—气瘿PPT优选课件

总结词
气瘿的病因主要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等因素有关,病理机制则涉及到气血不和、痰瘀互结等方面。
详细描述
气瘿的发病多与情志内伤有关,如长期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 形成肿块。此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气瘿。病理机制方面,气瘿的形成与气血不 和、痰瘀互结等因素密切相关。
THANK YOU
传承和发展中医学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 意义。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中就有关于皮肤、 骨折等疾病的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丰富 和发展。
发展
现代中医外科学在继承传统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理 念和技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外科学体系。同时,中医外科学也在不 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肉力量。
气瘿的饮食调理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如鱼、肉、蛋、奶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 养。
控制盐的摄入
减少盐的摄入,以降低水肿的发生率。
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 力。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如辛辣、酸甜、烟酒等,以免加重病情。
05
气瘿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一:中药治疗气瘿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三:推拿治疗气瘿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推拿治疗气瘿可以舒缓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详细描述
患者王某,女,29岁,因颈部肿胀、僵硬就诊,经检查诊断为气瘿。医生采用推拿治疗方法,对患者颈部进行轻 柔的按摩和推拿,以舒缓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经过几次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颈部肿胀和僵 硬感减轻。
气瘿的病因主要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等因素有关,病理机制则涉及到气血不和、痰瘀互结等方面。
详细描述
气瘿的发病多与情志内伤有关,如长期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 形成肿块。此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气瘿。病理机制方面,气瘿的形成与气血不 和、痰瘀互结等因素密切相关。
THANK YOU
传承和发展中医学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 意义。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中就有关于皮肤、 骨折等疾病的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丰富 和发展。
发展
现代中医外科学在继承传统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理 念和技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外科学体系。同时,中医外科学也在不 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肉力量。
气瘿的饮食调理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如鱼、肉、蛋、奶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 养。
控制盐的摄入
减少盐的摄入,以降低水肿的发生率。
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 力。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如辛辣、酸甜、烟酒等,以免加重病情。
05
气瘿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一:中药治疗气瘿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三:推拿治疗气瘿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推拿治疗气瘿可以舒缓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详细描述
患者王某,女,29岁,因颈部肿胀、僵硬就诊,经检查诊断为气瘿。医生采用推拿治疗方法,对患者颈部进行轻 柔的按摩和推拿,以舒缓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经过几次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颈部肿胀和僵 硬感减轻。
瘿病十二五教学王改详解PPT课件

⑵ 晋隋唐时期指出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
素,对含碘药物及脏器治疗已有相当认识。
◆晋《肘后方》首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 《诸病源候论·瘿候》认为“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 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指出瘿病的病 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 方剂,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 表明此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3.西医学范畴
瘿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具有甲状腺肿大表现
的一类疾病。
主要包括 单纯性甲状腺肿大、
症、
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状腺腺瘤、
甲状腺癌、
甲状腺炎等
此类疾病可参考相关篇章进行辨治
二.病因病机
病因:
1.情志内伤
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虑,肝失条达, 气机郁滞,津液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结颈前, 则形成瘿病。痰气凝滞日久,使血液的运行亦受 到障碍而产生血行瘀滞,则可致瘿肿较硬或有结 节。
1.掌握瘿病的概念、积与聚的区别、病 机、病位、病性。
2.熟悉瘿病的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与治法及分证论治。
3.了解瘿病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 别诊断、转归预后、临证要点。
病例
• 女性,36岁。因“发现颈前肿大1周”就诊。 • 现病史:自诉平素工作不顺,1周前洗澡时发现颈前肿大,
无明显心悸多汗,无手颤及体重下降等症,无局部疼痛, 无发热,今求治门诊。症见:颈前肿大,稍烦躁,余无明 显不适,纳可,眠一般,二便正常。 • 既往史、家族史、月经史无特殊。 • 个人史:生活条件可,工作压力大,平时易情绪低落,偶 急躁。 • 查体:生命征平稳,甲状腺II肿大,左甲状腺可及一直径 约1.5cm类圆形结节,质中,活动可。HR 76次/分,律齐, 无杂音。舌淡暗,苔白,脉弦。 • 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正常、B超示左甲状腺低回声结节, 边界清,纵横比<1。
瘿病pptx

1.情志内伤 忿郁恼怒或忧愁思虑日久。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 滞,则津液不得正常输布,易于凝聚成痰,壅结颈 前,则形成瘿病。正如《诸病源候论 瘿候》说: “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动气增患”。 2.饮食及水土失宜 饮食失调,或居住在高山地区,水土失宜,一是影 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 成痰;二是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致气滞,痰凝, 血瘀郁结颈前则发为瘿病。
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 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 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
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 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 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治法:理气化痰,化瘀散结
取阿是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天突 膻中 足三里 丰 隆 配穴:气郁痰阻配太冲,内关;痰结 血瘀配 中脘,血海;肝火上炎配期门, 行间;阴虚火旺配太溪,照海。
瘿结肿于喉部,故取天突, 局部阿是穴以疏通气血;膻中为 气之会穴,可行气活血,化痰消 肿;瘿肿局部为足阳明胃经所经 过之处,足三里,丰隆为足阳明 经穴位,可通经散结,化痰消瘀。
肿块光滑,柔软,主要病机为气郁痰 阻,若日久兼瘀血内停者,局部可出 现结节。 瘿瘤表现为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 侧较大,或两侧均大,瘿肿大小如桃 核,质较硬。病情严重者,肿块迅速 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主 要病机为气滞、痰结、血瘀
气郁痰阻证 痰结血瘀证
肝火旺盛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肝阴虚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型,应注意与消
渴病鉴别。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 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 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而颈部无瘿 肿。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饮, 但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 肿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烦热心悸,急 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
中医外科学——瘿

第二节 气瘿
• 气瘿是颈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如 常,肿块柔软无痛,可随喜怒而消长 的甲状腺肿大性疾病。“大脖子”病。
• 发病情况:常见于缺碘的山区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 西医:单纯性甲状腺肿 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
第二节气瘿
病因病机
•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 ·气瘿之状,颈下皮宽,内结突起,膇
解剖
生理功能
• 甲状腺功能 合成、贮存和分泌甲状腺素
(T3、T4)
• 甲状腺素主要作用:
– 增加全身组织细胞的氧消耗及热量产生 – 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 – 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组织分化
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脏腑:肝、肾 • 经络:任脉、督脉、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瘿病的分类
• 气瘿 • 肉瘿 • 石瘿 • 瘿痈
藻(找)昆布,蛸(削)木皮,蛤 (割)海带
辨证论治
• 肝郁肾虚 • 证候:颈部肿块皮宽质软,伴有神情
呆滞,倦怠畏寒,行动迟缓,肢冷, 性欲下降。舌淡,脉沉细。 • 治法:舒肝补肾 调摄冲任 • 方药:四海舒郁丸合右归饮加减
单方
• 黄药子 • 性味:苦、平 • 功能:凉血降火,解毒消瘿 • 主治:治吐血,衄血,喉痹,瘿气,
膇然亦渐大,气结所致也。 ·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
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 ·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
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病因病机
•饮食偏嗜
高原山区水源及食物中缺碘
• 情志失调
情志郁结,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湿凝聚
•冲任失调
妊娠及产后肾气亏虚,冲任失养,外邪乘虚侵袭
现代病因
• 甲状腺内残存的胚胎细胞发展而形成。
瘿病ppt课件

现有结节,高低不平,属痰结血瘀
30
3. 辨病情轻重 一般而言,本病较轻。
重症: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 现有结节,高低不平;
出现高热,大汗,烦躁,谵妄,神志淡漠, 脉疾或微细欲绝等。
31
治疗原则
治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治法:瘿肿质地坚硬及有结节,配合活血化
瘀;热甚化毒者配合泻火解毒;阴伤或阴 虚火旺,滋阴降火。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或涩。
38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
39
40
3.肝火旺盛
症状: 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 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
突出,手指震颤,面部烘热,口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
41
治法:清泄肝火 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 组成 方解 加原因 忧恚所致,故又曰瘿气”
《本草纲目》:黄药子 《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
8
范围
西医学的甲状腺肿大疾病 (1)单纯性甲状腺肿大
(2)甲状腺功能亢进
(3)甲状腺炎
(4)甲状腺肿瘤
9
病因病机
与情志内伤、饮食、水土失宜。
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滞颈前
不同点:瘿病一般无多饮、多尿,颈前瘿肿, 伴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
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临床表现,颈部无 瘿肿。
27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疾病早期,以气、痰、瘀壅结颈前为主,
一般属实证。 病久由实转虚,可出现心肝阴虚,或虚实
夹杂。
28
29
2. 辩气血 气分——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 血分——颈前质地较硬,甚至质地坚硬,表
瘿病
30
3. 辨病情轻重 一般而言,本病较轻。
重症: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 现有结节,高低不平;
出现高热,大汗,烦躁,谵妄,神志淡漠, 脉疾或微细欲绝等。
31
治疗原则
治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治法:瘿肿质地坚硬及有结节,配合活血化
瘀;热甚化毒者配合泻火解毒;阴伤或阴 虚火旺,滋阴降火。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或涩。
38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
39
40
3.肝火旺盛
症状: 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 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
突出,手指震颤,面部烘热,口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
41
治法:清泄肝火 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 组成 方解 加原因 忧恚所致,故又曰瘿气”
《本草纲目》:黄药子 《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
8
范围
西医学的甲状腺肿大疾病 (1)单纯性甲状腺肿大
(2)甲状腺功能亢进
(3)甲状腺炎
(4)甲状腺肿瘤
9
病因病机
与情志内伤、饮食、水土失宜。
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滞颈前
不同点:瘿病一般无多饮、多尿,颈前瘿肿, 伴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
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临床表现,颈部无 瘿肿。
27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疾病早期,以气、痰、瘀壅结颈前为主,
一般属实证。 病久由实转虚,可出现心肝阴虚,或虚实
夹杂。
28
29
2. 辩气血 气分——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 血分——颈前质地较硬,甚至质地坚硬,表
瘿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 辨瘿囊、瘿瘤、瘿气
瘿囊:颈前肿块较大,两侧比较对称,肿块光 滑,柔软,主要病机为气郁痰阻,若日久兼瘀血内 停者,局部可出现结节。
瘿瘤:表现为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 或两侧均大,瘿肿大小如桃核,质较硬。病情严重 者,肿块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主 要病机为气滞、痰结、血瘀。
瘿气: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对称、光滑、 柔软,除局部瘿肿外,后期可见阴虚火旺表现。严 重者可致高热大汗,呕吐腹泻,烦躁谵妄,或面色 苍白,四肢逆冷,神志淡漠,脉微细欲绝,甚至昏 迷等气阴耗竭之候。
《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 功效,并记载了在用黄药子酒治疗瘿病时,“常把镜自照, 觉消即停饮”及“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的观察疗 效的方法。
《外科正宗.瘿瘤论》提出瘿瘤的主要病理是气、痰、瘀壅 结的观点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 消坚” ,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 用。
⑴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 记载。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吕氏春秋.尽数篇》“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
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及“十人割瘿
九人死”的记载,提示当时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情 志因素有关,并有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3.相关检查
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和总甲状腺素 (TT4)升高,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 游离甲状腺素(FT4)升高,血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TRH)兴奋试验,TSH不升高,甲状腺摄碘 131率增高,可确定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病机:
1.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 病理,日久引起血脉瘀阻,以气痰瘀三者 合而为患。
2.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于肝、心、脾、肾 有关。
3.瘿病的病理性质初起以实证居多,病久则 由实致虚,尤以阴虚、气虚为主,以致成 为虚实夹杂之证。
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 化,如痰气郁结日久可化火,形成肝火亢 盛证;火热内盛,耗伤阴津,导致阴虚火 旺之候,其中以心肝阴虚最为常见;气滞 或痰气郁结日久,则深入血分,血液运行 不畅,形成痰结血瘀之候。重症患者则阴 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 当出现烦躁不安、高热、脉疾等症状时, 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瘿病
长沙市中医医院
蔡进
一.概 述
❖定 义 ❖ 历史沿革 ❖ 讨论范围
1.定义
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 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 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 疾病。
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 影袋等名称者。
2.历史沿革
3.讨论范围
瘿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具有甲状腺肿大表 现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 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腺瘤、甲 状腺癌、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 此类疾病可参考相关篇章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病因:
1.情志内伤
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虑,肝失条达, 气机郁滞,津液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 结颈前,则形成瘿病。痰气凝滞日久,使 血液的运行亦受到障碍而产生血行瘀滞, 则可致瘿肿较硬或有结节。
2.饮食及水土失宜
饮食失调,或久居高地,水土失宜, 一则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 运化水湿,聚而生痰;二则影响气血的运 行,痰气瘀结颈前则发为瘿病。《诸病源 候论.瘿候》谓“饮山水”“诸山水黑土 中”容易发生瘿病。
3.体质因素
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 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 素,常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肝郁化 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瘿病。另外, 素体阴虚的人痰气郁滞之后易于化火,更 加伤阴,常使病情缠绵。
饮食失调 情志不畅
体质因素
病因病机示意图
内生湿痰 心肝气郁
气郁痰阻 痰结血瘀
阴血亏耗
肝(心)火旺盛 心肝(肾)阴虚
实
瘿病
虚
三.诊查要点
1.诊断依据
⑴ 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可随 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 一般生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 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 扪及结节。
⑵ 瘿病与消渴的鉴别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型多有消谷善饥症 状,应注意与消渴病鉴别。消渴病以多饮、 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 同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而颈部无瘿肿。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饥,但无多 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为主要特征, 并伴有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 症。
⑵ 晋隋唐时期指出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 土因素,对含碘药物及脏器治疗已有相当 认识。
如晋《肘后方》首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诸病源候论·瘿候》认为“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 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指出瘿病的病因 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 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 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⑶ 宋金元时期对病因病机认识较完善,积累 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圣济总录·瘿瘤门》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山居多 瘿颈,处险而瘿也”,并从病因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石 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石与泥则因山水 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
⑷ 明清时期突出了气滞、血瘀、痰浊在致病 中的重要作用,治疗上除继承消瘿散结外, 增加了许多有效的治法方药。
⑵ 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 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
⑶ 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 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 赤、脉数等表现。
2.类证鉴别
⑴ 瘿病与瘰疬的鉴别
瘿病与瘰疬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但二者 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瘿病肿块在颈部 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正如《外台秘要·瘿病》 说:“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边也”。瘰 的病变部位在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 小,每个约胡豆大,个数多少不等,如《素问病 机气宜保命集·瘰疬论》说:“夫瘰疬者,经所谓 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下连缺盆, 皆为瘰疬。”《外科正宗·瘰疬论》言:“瘰疬者, 累累如贯珠,连接三五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