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简介

合集下载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

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

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7年,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49年又更名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

姓名:闻一多别名:闻家骅,亦多、字友三、友山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出生日期:1899年11月24日逝世日期:1946年7月15日职业:文学家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出版有《闻一多全集》。

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闻一多之子闻立鹤也身受重伤。

闻一多先生一生的道路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是英勇闪亮而又坎坷的一生。

台湾学者陈永发表示:“闻一多遭暗杀事件,是国共内战转折的重要关键。

当时国民政府处理不当,被批为法西斯独裁,让红色政权赢得知识分子、学生支持,甚至连国际舆论、支持也开始转向。

”。

闻一多被暗杀后,举世震惊,当时在庐山的蒋中正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下令唐纵彻查,暗杀事件很快就破案,李文山和汤时亮由宪兵司令部举行公开军法审讯,两人经审讯后被枪决。

昆明警察局长龚少侠也因此被撤职。

事实上是云南警备总司令霍揆彰安排了两名死囚充当凶手被枪决,真凶早已逍遥法外。

陈永发表示,整个暗杀事件前后浮现出特务严重的问题,蒋中正已无法精准的掌控整个特务情报系统。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主张写诗有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名字由来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绰号。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的文学家,是近代历史上的民主战士。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闻一多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一多先生的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由朱自清主编。

闻一多的文学主张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的“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闻一多的说和做故事“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青少年时期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回国任教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

细节描写是中考常见的考点之一,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 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
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中考一般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名师微博】
各类细节描写的作用
示例:请分析“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 飘飘”一处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案:通过对闻一多先生动作、肖像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闻一 多先生作为一个革命者面对危险而从容不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
(2)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变化?前后的“说” 和“做”矛盾吗? 答案:闻先生前期潜心学术,后期则投身于民主革命,前后期 的差别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 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 一的。因此前后不矛盾。
(3)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
一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卓越的学 者”,下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_______________,是“大勇的 革命烈士”。全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 要事略,表现了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人格。 答案: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答案:闻一多先生既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又是 一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民主战士。
2.理解写法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
体会其作用。 答案:过渡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 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3)_____________________:很不一样。 (4)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文史学者。

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下巴河的一家书香门第。

13岁时考取北京清华学校,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学说,此时他的诗词才华开始展现,陆续发表了诗、赋,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满怀激情的书写诗词,发表演说。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2年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发表诗评,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红烛》。

1925年闻一多留学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以后,他曾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等校任教。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迁往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他到临大任教。

1938年2月,闻一多参加临大学生“湘黔滇旅行团”,一路跋山涉水步行3500华里,采集民谣、民歌,创造出许多描绘祖国壮丽山河风景画。

临大迁到昆明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任教授。

闻一多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首先以独具特色的诗人闻名于世。

闻一多诗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却以感情深厚、艺术精美见长。

他的诗在内容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表现出深沉、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爱国爱民的真情出发,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美好未来的憧憬。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简介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著有:《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

1925年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

闻一多一面教书,一面关注时局的发展。

1944年初夏,向共产党人周新民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周新民请求党组织后告诉闻一多,认为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更有利于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

1945年10月,蒋介石集团在昆明发动军事政变,从此,在昆明国民党反动派与爱国民主力量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

12月1日,国民党云南地方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死4人,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闻一多得知惨案消息后,悲愤已极。

带领家属子女赴烈士灵堂祭奠,并亲书“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挽联。

他同罢联、民青负责人密切合作,全力支持罢联工作,对举行烈士入殓仪式、灵堂布置、成立治丧委员会、法律申诉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2016年新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简介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2016年新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简介

........试题试卷《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简介臧克家及其作品臧克家(1905—),山东诸城人,现代著名诗人。

从小在农村中生活,比较了解农民的悲惨遭遇。

1923年入山东第一师范学习。

1926年入武汉中央军校学习,并参加北伐。

大革命失败后,逃往东北。

1930年考入山东大学,幸得闻一多先生教诲、帮助。

1932年发表新诗,并连续出版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明月刊》,1949年自香港回到北京工作。

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协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主要作品还有《有的人》《老哥哥》等。

作品《有的人》,全诗采用对比、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结构上首尾遥相呼应,歌颂了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指斥了反动分子的腐败与骄横,说明只有热爱人民才会在人民心中永生,反之只能遭到人民的唾弃的革命道理。

作品《老哥哥》,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实可信。

文章结合记叙、议论、抒情,怀着无限同情叙述了淳朴、善良、勤劳的老哥哥一生所遭受的剥削与苦难,来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也表现作者对黑暗旧中国的痛恨。

作品《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章从两个方面写,一是从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的“说和做”,二是从他作为革命家、民主战士的“说和做”,两相对照叙述介绍,鲜明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的巨人,行的高标”伟大人格和崇高革命精神。

作品《纳谏与止谤》,议论文。

作者通过引述威王与周厉王对“谏”与“谤”不同处理方式及所得不同结果,再联系现实,运用对比论证方法,诚恳告诫各级领导应正确对待批评意见,提倡敢于“悬赏纳谏”善于改进工作,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闻一多主要事迹400字

闻一多主要事迹400字

闻一多主要事迹400字闻一多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超凡的才华。

他早年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是著名诗人毛泽东的同学,在学校里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他们一起组成了“新月派”诗歌团体。

在团体的影响下,他开始酝酿自己的诗歌创作,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

闻一多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倾慕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反映了他对人性、自然和社会的独特感悟。

他的代表作品有《致橡树》、《满江红》、《死水微澜》等,其中《致橡树》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诗歌创作,闻一多还积极参与文学评论和翻译工作。

他以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评论了许多当时的文学作品,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他还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名著,如《哈姆雷特》、《天路历程》等,为中国读者介绍了世界文学的精华。

然而,闻一多的一生并不顺利。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在后方从事文化工作,但由于其政治立场与党的要求不符,被迫离开了文学界。

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受思想上的困扰和精神上的煎熬,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文学信仰,努力寻求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重新回到文学界,继续从事创作和评论工作。

然而,闻一多的回归并没有持续太久,1946年3月21日,他因被捕入狱,并最终在长沙被杀害,年仅36岁。

他的英年早逝给中国文学界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他的诗歌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星,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风格独特,意境深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文学评论和翻译工作也为中国文学界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学信仰,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诗歌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著有: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

1925年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

闻一多一面教书,一面关注时局的发展。

1944年初夏,向共产党人周新民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周新民请求党组织后告诉闻一多,认为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更有利于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

1945年10月,蒋介石集团在昆明发动军事政变,从此,在昆明国民党反动派与爱国民主力量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

12月1日,国民党云南地方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死4人,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闻一多得知惨案消息后,悲愤已极。

带领家属子女赴烈士灵堂祭奠,并亲书“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挽联。

他同罢联、民青负责人密切合作,全力支持罢联工作,对举行烈士入殓仪式、灵堂布置、成立治丧委员会、法律申诉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

为扩大这次斗争的影响,根据中共南方局的指示,1946年3月17日举行“一二.一”四烈士出殡游行和公葬仪式。

闻一多参加了主要筹备工作,并对殡仪路祭等问题提出了寓意深刻而又便于操作的意见。

万人参加的游行队伍所经之处,闻一多始终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1946年6月,蒋介石彻底撕毁政协决议。

发动了全面内战。

7月11日夜,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当闻一多于次日清晨五时赶往云大医院时,李公朴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天快亮了吧!” 闻一多流着热泪,不停地反复的说着:“公朴没有死!公朴没有死!”随后,闻一多与民盟其他同志一起组成李公朴治丧
委员会。

这时昆明的气氛异常紧张,盛传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闻一多。

许多朋友劝他应该避一避。

还不时有一个“疯女人”闯入西仓坡宿舍院内,进行蛊惑宣传和恶意恫吓。

7月15日上午,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

闻一多毅然前往参加。

开始报告会没有安排他发言。

当李夫人在报告李先生被害经过泣不成声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乘机捣乱。

此时,闻一多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的演讲》。

强烈谴责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民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五时许,在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惨遭国民党特务多人狙击身亡,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负重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