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更新统至全新统千年尺度气候地层划分研究进展
我国过去千年地表温度序列的初步重建

我国过去千年地表温度序列的初步重建初子莹;任国玉;邵雪梅;刘洪滨【期刊名称】《气候与环境研究》【年(卷),期】2005(10)4【摘要】通过对器测温度资料与代用温度资料的研究,对中国过去1 000年的地表温度序列进行了初步重建.重建主要以树轮年表资料为基础,采用不同方法分别合成具有年分辨率的400年与1 000年西部温度序列,以及具有10年分辨率的400年全国温度序列和具有30年分辨率的1 000年全国温度序列.全国温度重建结果表明,中国在1000~1310年间表现出了与欧洲中世纪暖期相对应的温暖阶段,但该暖期在中国西部地区反映得并不明显;而14到19世纪的小冰期则在所有序列中均有显著表现;19世纪中期至上世纪80年代升温显著,但并未超过中世纪暖期水平.作者也讨论了重建序列的不确定性,以及重建序列与前人研究结果的异同.【总页数】11页(P826-836)【作者】初子莹;任国玉;邵雪梅;刘洪滨【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相关文献】1.过去千年西北季风边缘区干湿变化的重建及分析 [J], 杨煜达;韩健夫;成赛男2.过去2 000 a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重建及初步分析 [J], 葛全胜;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张丕远3.过去0.8 Ma期间的地表温度数值模拟研究 [J], 张悦;石广玉4.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的FY-2 F\r地表温度产品时间序列重建 [J], 吴迪;陈健;石满;覃帮勇;李盛阳5.中国科大重建过去两千年南方涛动指数变化对中长期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简答题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简答题1、第四纪特点人类出现:由猿演化为人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重大事件,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因此有人把第四纪称为“人类纪”或“灵生纪”大规模冰川作用:第四纪更新世气候冷暖交替,这一现象是史无前列●活跃的地壳运动:包括剧烈的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运动2、2008年的国际地质大会上第四纪的共识(1)第四纪(系)为一个完全正式的地层单元,为新生代(界)的一个纪(系)处于新近纪(系)和古近纪(系)之上;(2)第四纪(系)的下限置于Gelasian阶的底部,对应MIS103,其年代为2.588 Ma;(3)更新世下限与第四纪一致,位于Gelasian阶的底部;(4)之前选定的意大利南部的弗里卡(Vrica)剖面(之前上新世/更新世界限的层型剖面)的卡拉布里阶(Calabrian)作为更新世的第二个阶。
3、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研究内容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生物、古气候、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4、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
它们阐述地球最近代的历史。
地貌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剥蚀与堆积的关系,而目前地表形态大都形成于第四纪,第四纪地层正是近期地貌演变的天然记录,因此,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
5、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1)岩石地层学方法(2)生物地层学方法(3)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的)(4)地貌学方法(5)气候地层学方法(6) 构造方法(7) 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8)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9) 地球化学方法(10)古地磁方法6、第四系标准地层确定不能单纯依据岩石本身性质的原因(1)沉积物具很强的区域性;(2)同期、不同环境里和不同的地貌单元上,可形成各不相同的地层;(3)不同期、相似环境里和同样的地貌单元上,可形成彼此相似的地层。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历史时期的世界气候是有变迁的。
非常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作者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
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
气侯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
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
充分认识历史上气候的变迁情况并掌握其规律,“古为今用” ,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是有所补益的。
目次一、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一1100年)二、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三、方志时期(公元1400一1900年)四、仪器观测时期(从公元1900年开始)结论前言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公元1030-1094年)、刘献廷(公元1648-1695年)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早有怀疑。
但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事实以资佐证,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
直到现世纪二十年代,“五四”运动、即反帝反封建运动之后,中国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革命精神:一部分先进分子引入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革命斗争;在这种新形势下,近代科学也受到推动和扩展,例如应用科学方法进行考古发掘,并根据发掘材料对古代历史、地理、气象等进行研究。
殷墟甲骨文首先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有人据此推断在三千年前,黄河流域同今日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潮湿[1]。
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成绩毕竟是有限的;或因材料不足而作了错误的判断。
例如,近三千年来,中国气候经历了许多变动,但它同人类历史社会的变化相比毕竟缓慢得多,有人不了解这一点,仅仅根据零星片断的材料而夸大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重要性[2],这是不对的。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

CNC-IGBP-GAIM工作组研究进展报告符淙斌CNC-IGBP-GAIM工作组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组的研究方向,充实了工作组的力量,并结合相关的研究项目开展了学术交流和集成分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GAIM工作组的主要研究方向工作组主要针对我国和东亚的区域生存环境问题,集中开展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集成分析和模拟,同时探索人类有序适应全球变化的科学途径。
二、新的工作组的组成组建了第四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GAIM工作组(CNC-IGBP-GAIM)并推选了新的领导小组成员。
三、开展的主要活动近年来,结合相关的研究项目,开展了一系列集成研究工作:(1)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变化特征的综合集成分析;(2)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变化影响信号的检测;(3)有序人类活动的虚拟试验研究;(4)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由五个国家10个研究组参加,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比较。
2000年11月在南京召开了亚洲季风环境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会议和青年科学家论坛,来自十多个国家的170位科学家参加会议,包括40多名来自海外的中国学者,会议论文将出版《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的专刊。
2001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工作会议,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和中国的40多名科学家参加会议,交流了第一阶段的比较结果,2001年12月将在日本神户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
2001年5月在西安召开了环境变化中的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国际会议,130多国内外学者参加会议,其中国外学者60余人。
四、下一步工作按排综合院西部项目和973的北方干旱化研究项目,开展如下集成分析活动:(1)干旱/干旱化定义和各种不同指数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估;(2)未来环境变化的集合预报方法探索;(3)继续开展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4)计划2003年3月在泰国召开的第20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举办《亚洲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的主题研讨会。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有些人认为在人类历史时期,世界气候并无变动。
这种唯心主义的论断,已被我国历史记录所否定。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在丰富的过去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可惜非常分散。
这篇论文就手边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希望把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写出一个轮廓。
在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极端,而温度的变化在冬春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我国冬季温度主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所控制,升降比较统一。
因此,本文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
近五千年的时间,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1100年)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用C的14次方同位素测定为约5600——6080年前)和河南安阳殷墟(约公元前1400——1100年)的发掘表明,当时猎获的野兽中有竹鼠、麞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而现在西安和安阳一带已经不存在这些动物了。
此外,在殷代留下来的甲骨文上可以看出当时安阳人种稻比现在大约要早一个月。
在山东历城县发掘龙山文化遗迹中找到一块炭化竹节,有些陶器外表也似竹节。
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竹类的分布在黄河流域,可直到东部沿海。
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假设,五千年以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1°—3纬度。
对照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温度,可以说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平均温度高3°—5℃。
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人们要知道一年中寒来暑往,常常用肉眼来看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等,这就是物候。
物候学也可以说是没有观测仪器时代的气象学和气候学。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便开创了这种观测,积累了三千年的丰富材料。
黑龙江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

黑龙江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作者:李月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8期摘 ;要:黑龙江处于我国东北地区,物产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复杂,主要由水面、平原、台地以及山地构成。
第四纪主要包括全新世与更新世,是新生代时期中最新一个纪,在这期间,生物界已经逐渐进化,形成了现代面貌,灵长目生物也由猿转变为人,现结合黑龙江的地理情况,对其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情况展开研究,并分析具体的沉积环境,提供相应地理信息。
关键词:黑龙江;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单元,其在生物特征、化学以及物理方面都与其他的地貌单元存在差异,黑龙江受到第四纪地层的影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沉积环境,现以第四纪层为切入点展开对其的全面剖析,着重分析划分地层的方法,并结合沉积物形成的原因,分析其沉积物类型,把握沉积环境与第四纪地层之间的联系。
1 第四纪地层与沉积环境概述第四纪地层是第四纪地壳发展过程中各种事件的综合记录。
有关第四纪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活动都应该以地层作为基础。
由于第四纪时间相对短暂,地球气候、沉积过程、地壳新构造运动及与此相关的地球表层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工作中,既沿用一些前第四纪地层学方法,也要注意第四纪地层的形成特点。
2 划分黑龙江的第四纪地层的主要方法2.1 黑龙江第四纪地层概述该区沉积物成因类型复杂,高山区有冰川和冰缘堆积,河谷平原边缘及河流两岸出露冲积的砂砾和粘土沉积。
沉积物特点是黑土广泛分布,地表一般有2m厚黑土堆积;火山活动频繁。
松辽平原的第四系较厚,湖相和湖沼相堆积为主,厚数十至200余米。
大兴安岭冰积为主。
一般分下更新统白土山组,中更新统大青山组,上更新统诺敏河组。
下更新统白土山组:布于松辽平原,埋深100-120m。
上部为棕褐色砂质粘土、含少量铁锰结核、砂砾和碎石;下部为砖红色磨圆度较差的砂砾、卵石及白色细砂层,夹高岭七透镜体,厚5-80m。
记录千年尺度气候变化载体研究进展

2020年3月鎳色科忮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6期记录千年尺度气候变化载体研究进展王鑫(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摘要:冰芯、深海沉积物、黄土、石笋、湖相沉积物、珊瑚以及树木年轮等都可以作为记录过去气候的载体,能够让学者从中提取过去全球变化的信息,以此来掌握当今气候变化的机理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态势。
为了准确把握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动态,对前人关于千年尺度全球变化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全球变化;石笋;黄土;氧同位素;沉积物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0)06-0029-021引言本文旨在梳理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动态,理 清研究现状进展与困境,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1:。
目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环境问题,全球 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重要影响已经成为了当 前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世界各国气候灾 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对于气候变化机理的掌握并作出相应 的预测在这种背景形势下则显得尤为重要。
在地理学 上,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以古论今”,把握过去气候 变化的机理是学者们对当今气候变化的理解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的先决条件。
黄土与深海沉积以及极地冰芯被称之为记录全球气候变化的三大最佳信息库,是一种记录第四纪气候波动历史十分理想的载体,是重 建古环境、恢复古气候的理想材料2:。
除此之外,还有 石笋、湖相沉积物、珊瑚以及树木年轮等作为记录过去气候信息的载体。
末次冰期作为最近的一次冰期,其时 段内发生了一系列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快速的气候变化事件,在这些气候变化事件中最为强烈的就是H e i n r i c h 事件(H 事件)和 Dansgaard—Oeschger 旋回(D/()事 件)以及Younger D ryas事件,这成为了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之一。
萨拉乌苏河流域MGS1 Rb和Sr记录的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0引言
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是预测气候未来变化趋势
摘 要: 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全新世地层 MGS1 层段记录了 11 个由风成砂与河流相或湖沼相构成
的沉积旋回。对该层段 63 个样品的 Rb、Sr 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由沙丘砂至高, 而 Rb/Sr 比值的分布则显示出与 Rb 和 Sr 含量变化相反的趋势, 三者与平均粒径 Mz()的相关系 数都在 0.43 以上。研究表明 MGS1 至少经历了 11 次冷干和 11 次暖湿的气候波动。米浪沟湾剖面 MGS1 记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米浪沟湾剖面 MGS1 层段概述
萨拉乌苏河中下游流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 部洼地[17], 其上游即新桥以上的流域属于黄土丘陵黄土高原。流域在中国气候分区上属于甘新温带干 旱区与华北暖温带半湿润之间的内蒙古东部半干旱 地 区 和 中 温 带 亚 湿 润 大 区 [18] 。 多 年 平 均 温 度 6.0~8.5 ℃, 1 月平均温度–9.5~ –12 ℃, 7 月平均温 度为 22~24 ℃; 多年平均降水量东南部为 440 mm, 向西递减至 250 mm, 降水集中于 7 月至 9 月, 全年 蒸发能力为 1800~2500 mm。
录的千年尺度气候波动既是对东亚季风环流演变历史的体现, 同时也是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响应。
关键词: MGS1 层段; Rb 和 Sr; 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全新世; 米浪沟湾剖面
中图分类号: P59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 编 号 : 1 0 0 0— 5 4 6 3 ( 2 0 1 3 ) 0 6— 0 1 7 1—1 1
我 国上 更 新 统 至 全 新 统 千 年 尺 度气 候 地 层 划 分 研 究 进 展
李保生 , 温小浩 , 王丰年 , 郭元军 , 李忠云 , 郭亿华 , 司月君 , 牛东风 , 胡观冠 , 郑春红
在2 0 1 2年 编制 的过 去 2 7 0 k a以来 区域 年 代 地
层对 比表 ( 图1 ) 中, 列 出 了这 一 时期海 洋钻 探 、 格 陵 兰 冰芯氧 同位 素 曲线及北 大 西 洋 的 H事 件 J . 由图
另外 一个 古气 候研 究 的重大 进展 . 其 中, 尤 以对 上更 新统 至全 新统 即 O I S 5 ( 氧 同位 素 曲线 5阶段 , 也 即 末次 间冰 期 ) 以来 的 千 年尺 度 气候 地 层 划 分 最 为详 细. 本 文 将 介 绍 国 际 上 更 新 统 至 全 新 统 千 年 尺 度 气 候地 层 划 分 的基 础 , 就最 近 1 O余 年 来 我 国上 更 新 统 至全 新 统 千 年 尺 度 气 候 地 层 划 分 的 研 究 进 展
文献标志码 : A
d o i : 1 0 . 6 0 5 4 / j . j s c n u n . 2 0 1 3 . 0 9 . 0 2 3
在轨 道旋 回地 层 学逐渐 兴起 的最 近 2 0余 年 , 差 不多 与之 伴 随并成 为非 轨道 成 因 的气 候地 层 的发 现
陆续 被第 四纪 地质 学 界 广 为 接 受 , 成 为 与 之 并 行 的
具体 的表 达 为 : 末次冰期 即 0 I S 2~0 I S 4 , 高 分 辨 率 的间 冰 阶 ( I n t e r s t a d i a l , 简称 I S ) 达 1 8个 “ I S 1~
I S 1 8 ” ; 末 次 间冰期 的 O I S 5 则 仅 列 出 “I S 1 9一
1 国 际上 更 新 统 至 全 新 统 千 年 尺 度 气 候 地 层 划 分 的 基 础
早在 1 9 8 8年 , H E I N R I C H_ l 在北 大 西 洋 深海 中
I S 2 4 ” , 其下 的 8 O 5 e即 相 当 于 E e m i a n温 暖 期 ( 大约 1 2 6~1 1 6 k a B P ) , 因冰芯地层扰 动而没有 给 出
同时在 格 陵兰 冰芯 中发现 一 系列千 年级 别 的快 速气 候变化事件 , 后来称之 为 D / O旋 回, 这使得古气候 学 的热 点很 快转 向这 些 “ 非轨 道 ” 事 件 的研究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一O 9— 0 3
线却显 示 还有 I S 2 5和 I S 2 6的存 在 ; G R I P冰 芯记 录还 显 示 E e mi a n具 有 3个 明 显 的 暖 阶 : 5 e l 、 5 e 3 、 5 e 5 , 2个冷 阶 : 5 e 2 、 5 e 4 . 欧洲 孢 粉记 录 显 示 出 E e mi a n气 候 的不 稳 定 显 著 : 其 开始 时温 度 上 升 很 快 , 大约 在 1 2 6~1 2 5 k a B P达 到最 高值 , 在1 2 5~1 2 4 k a B P下 降 了 4 ℃ , 随后 的 4 0 0 0 a缓 慢 变 冷 , 大约 自 1 2 0~1 1 8 k a B P温度 快速 下 降约 7℃ , 恢复到 E e m i — a n开始 前 的温度 ; 海侵 在 1 2 4 k a B P达到最 大值 , 比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2 0 1 3年 1 1月
NO V.2 01 3
J OURNAL OF SOUT H CHI NA NORMAL UNI VERS I 1 Y
第4 5卷 第 6期
Vo l _ 45 No. 6
( N A T U R A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N)
( 1 . 华南 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 院, 广东广州 5 1 0 6 3 1 ; 2 . 惠州学院旅游学 院, 广东惠州 5 1 6 0 0 7 ; 3 . 广州地理研究 所 , 广东广 州 5 1 0 0 7 0 ; 4 . 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 河南新乡 4 5 3 0 0 7 )
摘要 : 基于对最近 2 0年 来国际上更新统至全新统千年尺度 气候 地层 划分 认识 的基 础, 粗 略解析 了2 0 1 2年 编制 的过 去2 7 0 k a以来 区域年代地层对 比表 , 并评 述 了我 国上更新统至全新统千年尺度 气候地层划分 与研 究进展. 对于 气候
间冰 阶的数字 , 但 实际上 , 此后 N G R I P获得 的 8 O曲 发现若 干 陆源 浮冰 碎 屑 层 , 提 出末 次 冰 期 曾 经发 生 多次 北 极 冰 山 向北 大 西 洋 倾 泻 的事 件 , 即 H e i n r i c h 事件 , 简称 为 H事 件. 1 9 9 2年 , B O N D等 在 北 大西 洋也 发现 了类 似沉 积 , 并 认 为 这 些 事 件伴 随有 海 面 温度 和盐 度 的降低 . 嗣后 不久 , 欧 洲格 陵兰 冰芯 计划 ( G R I P ) 和美 国格 陵 兰 冰 盖 计 划 ( G I S P 2 ) 几 乎
变化不稳定性的原认 为千年尺度 变化是在地球 外部 太 阳活动强
迫 因子影响下与地球气候 系统 内部耦合发 生的气候 的震荡.
关键词 : 中 国 ;上 更 新 统 至 全 新 统 ;千年 尺 度 气候 地 层 ; 划 分
中图分类 号 : P 5 3 2
作一 简 述 .
1可见 , 在2 7 0~1 9 0 k a B P, 海 洋 和冰 芯 氧 同位 素 曲 线分 别呈 现 为明显 的万 年 和 千 年 尺度 的气 候 波 动 ; 自1 9 0 k a B P以来 , 两 者 都 具 有 明显 的千 年 尺度 的 波动 , 后 者更 为 显 著 且 在 1 3 0 k a B P以来 的 波 动 幅 度较 大 . 冰芯 氧 同位 素 曲线 中千 年 尺度 的气 候 变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