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教学大纲(样文)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432450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学分/学时:2/32课程层次:全校文化素质教育修读类型:选修考核方式: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20%。
开课学期:春季/秋季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教学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本课程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各个层次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介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应用生态学内容,并对生态学各个研究方向的近代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教学中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 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概念,对现代生态学的新进展,新成就有基本了解。
2. 人类作用是造成环境破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基本要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力求新颖;在课堂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命第二节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思考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试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阐述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使学生了解生物不能脱离其生存环境而生存,需要对异质性环境不断地去适应;反之,环境需要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开课学期:秋季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植物地理学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2或3年级学生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发展历史和不同研究层次的方法手段等的系统介绍,并辅以相应的操作实习,旨在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建立起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时:51学时。
其中授课45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
合计3个学分。
教材:自编讲义参考书:(1)Ecological Methodology.Krebs J. Charles, 1998(2)Scientific methods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E. David 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3)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R. McIntosh著,徐嵩龄译,1992年;(4)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
(英国)W.J. Sutherland等著,张金屯译,1999年;(5)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
张金屯,1995年;(6)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
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等编著,1994年;(7)普通生态学实验手册。
G.W. Cox著,蒋有绪译,1979年。
(8)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
董鸣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
(9)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提纲及数据库建设。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项目组编著,1993。
(10)植物生态学实验。
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11)植被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
Ellenberg,Muller- Daumbois(12)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3)植物种群学。
王伯荪,李鸣光,彭少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14)当代生态学博论。
刘建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5)试验设计的技术与方法。
《中国古代文明》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明》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明英文名称:Ancient Civilization of China课程编号:21284020课程类别:通识类选修课预修课程: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简史开设部门:文法学院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学分:2总课时:34学时其中理论课时:33学时,实践课时:1学时。
二、课程性质、目的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滥觞、兴盛、物质文明、文化艺术、精神文明等相关专题的讲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明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课时分配四、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课程试卷(开卷)3.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五、教材与参考文献1. 教材罗新慧,《走进中华古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第5版。
2. 参考文献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修订本(上、下册),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文物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2版刘正英,中华文明探源,学林出版社2006版。
张艳玲, 张书珩, 紫都, 岳明,《影响中华文明的100位名人》,远方出版社2005版王炜民, 郝建平,《中华文明概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版。
制定人:教研室或专业负责人:2011年9 月 1日修订。
内蒙古大学关于学分制的暂行规定

内蒙古大学关于学分制的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深化我校教学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鼓励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拓宽知识面,全面提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我校多学科优势,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校际合作办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合于我校全日制本科生。
第二章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分及学分绩第三条学校根据教学计划总体框架实行总学时和总学分控制。
1.本科毕业生总学分(包括各个教学环节学分)为155-165学分,根据专业不同分别制定。
2.课程体系的学分分配:必修课约占70%,限选课约占20%,任选课约占10%。
按课程体系层次分配为:全校普通教育课占40%左右,学科专业类课占25%左右,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共占35%左右。
3.本科生修读课程的总学时为2600学时左右。
学生可按教学计划要求选读各类若干课程修满规定学分。
第四条为使一些学生能修读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各专业分别制定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教学计划。
辅修专业的课程设置为30-40学分,主要安排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
第五条课程按校级管理和学院管理两级设置。
校管课程的教学大纲之制定、教学检查、教学评估、考教分离等主要由学校管理协调。
具体教学的组织实施由学院负责管理。
校管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校管课程主要是全校普通教育课(包括全校性必修课、限选课、任修课)。
其中政治理论与德育、语言与技能、体育课为必修课,记必修学分;综合知识(即三类素质教育课)为选修课,记任选课学分。
学院管理的课程指学科专业类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三个层次,分别记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学分。
这三个层次的课程要分别开出,并注意先修后续的关系,合理安排。
第六条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水平的依据。
《Visual-FoxPro数据库及其应用》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数据库应用基础——Visual FoxPro》教学大纲课程的性质课程设置的目的与要求课程要求的内容与考核目标授课及实验学时分配课程实验要求考试方式及考试成绩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数据库应用基础——Visual FoxPro》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数据库应用基础——Visual FoxPro》二、课程性质1.教学对象:本课程既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普通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文理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国家规划教材。
该课程为3学分,实行学分制。
2. 课程特点:课程内容主要介绍了Visual FoxPro 9.0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学习和掌握程序设计方法与技巧,以及数据库的应用和可视化程序设计技巧。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即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据库开发和设计能力,同时还要求了解和掌握可视化软件工具的开发应用方法。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计算机文化基础、数学、英语是本课程的前序课程,其后序课程为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与数据库技术的专业课程或非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中有数据处理要求的的相关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的本书以初学数据库的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初步掌握Windows95/98基础知识为教学起点,以中文VisualFoxPro6.0为蓝本,详细介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基本操作方法。
教材内容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关系数据库语言SQL命令,适当增加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应用,删除了用户自定义函数的内容。
本书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国家规划教材《数据库应用基础VisualFoxpro》第2版,在原有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上修订。
本书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同时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编写过程中还参照了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
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附件一:教学大纲格式及示例化工(食品工程)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课程编号:(由教务处统一编写)学分: 6学时: 90 (其中:讲课学时:80 实验学时:10 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或机械工程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物理化学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生物工程教材:《化工原理》,姚玉英,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开课学院:环境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化工原理》是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技术基础课,它建立在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基础、计算机技术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化工原理的基本任务是:1.掌握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性能及操作原理;2.掌握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和典型设备的基本计算方法;3.寻找适宜的操作条件,探索强化过程的方向及改进设备的途径。
化工原理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化工类型生产过程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按其操作原理的共性归纳成的若干"单元操作"。
化工原理属工科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决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
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一、绪论1、教学内容(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目的、任务;(2)化工单元过程的分类A、流体动力过程包括流体的流动及输送、非均相物系的分离、物料的搅拌等;B、传热过程包括传热理论及设备、蒸发、冷冻等;C、传质过程包括气体的吸收、液体的蒸馏、固体的干燥等。
(3)几个基本概念A、质量守恒定律及其物料衡算;B、能量守恒定律及其能量衡算;C、单位、因次及其单位制度,单位换算;D、过程速率。
《史籍介绍与选读》20171111教学大纲(本部)

《史籍介绍与选读》课程教学大纲(本部)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Introduction and Readings【学时数】32学时总学时【学分数】2分【适用专业】历史学【开课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修读学期】2018-2019-1学期【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史籍介绍与选读》作为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历史学科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以历史要籍介绍为纲来统帅选文。
史籍介绍占十分之四的篇幅,简明扼要地叙述各时期史籍的发展概况,对重要史著的作者、体例、基本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等有关情况作具体说明。
选文多为文史名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鉴于我国古代史籍用繁体字刻印,而学生以往对繁体字接触较少,选文则采用繁、简结合的方式,正文用繁体字,注释用简体字,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繁体字并掌握其用法。
三、课程教学目标总目标:通过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史籍与典型文选的介绍、精讲、熟读、练习,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科的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备一定的文献学、史料学,以及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
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和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通过对历史要籍和典型文选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中国史籍发展概况和重要史籍的作者、成书经过、写作目的、体例、内容、主要成就、局限性、流传、注释、版本等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和从事初中历史课教学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目标:选文分析注意史料的思想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四、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具体安排(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二)具体安排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4学时)1.教学要求了解开设此门课程的意义之所在,学习方法及主要工具书;了解先秦时期史官的设置情况及史籍概况;理解并掌握《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及《战国策》的作者、体例、内容、主要优缺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熟读并掌握《尚书·牧誓》、《左传·城濮之战》等文选中的重点字词的注释与翻译。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学大纲理学院二○○五年十二月目录物理系《大学物理A》课程教学大纲 (1)《大学物理B》课程教学大纲 (11)《大学物理C》课程教学大纲 (19)《基础物理》教学大纲 (28)《理论物理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31)《激光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36)《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40)《固体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44)《光电子学》教学大纲 (48)《光纤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51)《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54)《导波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59)《信息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62)《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65)《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纲 (69)《物理学前沿》教学大纲 (72)《现代物理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75)《半导体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78)《薄膜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82)力学系《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88)《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97)《工程力学B》课程教学大纲 (105)《工程力学A》课程教学大纲 (118)《分析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26)《弹性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30)《FORTRAN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136)《塑性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39)《振动与非线性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42)《理论力学B》课程教学大纲 (152)《材料力学B》课程教学大纲 (161)《理论力学A》课程教学大纲 (169)《材料力学A》课程教学大纲 (177)《工程力学C》课程教学大纲 (184)《断裂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92)《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大纲 (196)《可靠性及其最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01)《实验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206)《理论力学C》课程教学大纲 (213)数学系《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222)《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228)《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大纲 (232)《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大纲 (235)《数理方程A》课程教学大纲 (239)《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242)《积分变换》课程教学大纲 (245)《高等数学A》课程教学大纲 (247)《高等数学B》课程教学大纲 (252)《高等数学C》课程教学大纲 (257)《高等数学D》课程教学大纲 (260)《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265)《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269)《概率论A》课程教学大纲 (272)《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75)《复变函数》课程教学大纲 (280)《计算机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83)《数值分析B》课程教学大纲 (287)《数值分析A》课程教学大纲 (291)《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296)《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299)《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 (307)《应用软件》课程教学大纲 (310)《偏微分方程数值解》课程教学大纲 (313)《数学模型》课程教学大纲 (316)《数学分析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319)《高等代数方法》教学大纲 (323)《We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27)《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31)物理系《大学物理A》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大学物理A二、课程英文名University physics A三、课程编码大学物理A(一) 090102001,大学物理A(二)090102002四、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总学时100学时,5学分大学物理A(一)第二学期: 68学时,3.4学分。
大学物理A(二)第三学期: 32学时,1.6学分。
六、适用专业材料类、建工类、机械类、动力类、电子信息类100学时。
七、编制者赵改清,讲师八、编制日期2005年12月九、课程的目的与任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它所包括的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上应用的初步知识等都是一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因此,大学物理课是高等工业学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
高等学校中开设大学物理课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这些都起着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
学好大学物理课,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物理课是在低年级开设的课程,它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律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大学物理课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面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通过大学物理课的教学,应使学生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十、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大学物理不仅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基础课,同时也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学、电机原理、结构力学及电子、通信、机械类等多种课程的基础。
学习大学物理首先应在高中学完物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进行,高等数学是大学物理课程问题解决的主要工具,所以应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开课。
大学物理知识及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于工科大学各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比如,力学理论是建工、机械、能动等专业的专业课的基础理论,光学理论是通信、机械、计量等专业的基础理论,热学理论是化工、能动轻纺等专业的基础理论,电磁学是电子、通信等专业的基础理论,原子结构理论是材料、化工、计算机等专业的基础理论等等。
十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十二、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与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质点的运动规律(12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机械运动的一般概念理解物理模型—质点,体会物理建模的思想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参照系、坐标系的概念,了解时间、空间的一些相关概念。
第二节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理解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能在直角坐标系熟练的建立运动方程,能根据运动方程计算速度、加速度,能计算平面运动时法向加速度、切向加速度。
第三节运动学量的积分关系能够根据给定的已知条件(速度、加速度的函数形式)、初始条件确定质点的运动方程。
第四节相对运动了解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公式。
第五节牛顿运动定律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了解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概念,能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的质点的动力学问题。
第六节力学相对性原理及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了解力学相对性原理,了解“惯性力”的概念2.本章重点:位矢、位移、运动方程和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方程)求解一维动力学问题。
3.本章难点:计算平面运动时法向加速度、切向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求解变力作用下质点的一维动力学问题。
第二章运动的守恒定律(10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功和能掌握功、动能、势能的概念,理解保守力做功特点及其保守力做功与相应势能之间的转换关系,能熟练计算一维变力的功,能熟练应用系统的势能;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质点系的动能定理、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第二节动量守恒定律掌握冲量的概念,掌握质点的动量定理、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能熟练应用质点的动量定理、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平面力学问题,体会应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第三节角动量守恒理解角动量、力矩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质点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2.本章重点:功、动能、势能、冲量、动量、力矩、角动量等概念,动量、机械能、角动量守恒定律。
3.本章难点:势能、守恒定律的应用第三章机械振动(8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简谐振动掌握振幅、周期、频率、相位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能分析建立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能根据给定条件写出谐振动方程,能根据谐振动方程计算出任意时刻的速度、加速度;能根据振动曲线写出谐振动方程。
第二节简谐振动的矢量图示法掌握简谐振动的矢量图,能熟练应用矢量图求出谐振动相位。
第三节简谐振动的合成掌握两个同频率、同方向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了解两个不同频率、同方向的简谐振动的合成,了解“拍”的形成,了解两个相互垂直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第四节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
2.本章重点:谐振动方程、谐振动的矢量图示法、振动相位的意义及其确定、同方向同频率振动的合成。
3.本章难点:谐振动方程的导出与分析、振动的合成方法、旋转矢量图、相位的概念。
第四章机械波(10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波的基本概念理解简谐波的形成条件,理解横波、纵波、波面、波线的概念,掌握波长、波的周期、波动相位、波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第二节简谐波的描述——波函数掌握由已知质点的振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方法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能区分波形图和振动图线。
第三节波的能量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的概念。
第四节波的干涉理解波的迭加原理和波的干涉条件,掌握相干波迭加后的加强和减弱条件,熟练计算相位差和波程差。
理解驻波及其形成条件和特点,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第五节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了解惠更斯原理对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的解释。
第六节声波了解声波的基本概念(声压、声强、声强级、响度),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及其应用。
第七节多普勒效应了解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原因,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2.本章重点:波函数,波的图象、波的干涉。
3.本章难点:波动图、波函数、驻波第五章波动光学(12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光的本性了解光学的发展简史,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第二节光的干涉原理理解相干光的获得方法,掌握光程的概念及光程差与相位差之间的关系,熟练计算有介质时的光程和光程差。
第三节光的干涉实验能分析确定杨氏双缝、薄膜干涉、劈尖、牛顿环的干涉图象,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了解劳埃得镜的干涉原理,掌握半波损失的条件。
第四节光的衍射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了解衍射分类单缝圆孔的夫琅和费衍射掌握分析单缝衍射条纹分布规律的方法,了解圆孔衍射及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会分析缝宽及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
衍射光栅 X射线衍射理解光栅衍射公式,能确定光栅光谱线的位置, 对光栅的缺级做一般介绍;了解X射线衍射原理。
光的偏振理解自然光和偏振光的概念,了解获得自然光和偏振光的方法,了解检验自然光和偏振光方法;理解并熟练应用马吕斯定律。
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偏振理解布儒斯特定律;了解通过玻璃堆获得偏振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