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抒情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课件38张

(1)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4分)
①整体和局部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颔联,颈联写局 部之景。
②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
③视听、声色、动静结合。“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紫艳、红衣是色彩的描绘;“雁横塞”是动态, “人倚楼”是静态。
写出了长安秋天景物的凄凉,表达了作者内心因思念家乡而 生的孤寂之情。
比兴、 联想、想象、 抑扬、
小中见大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 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 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李清照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 起烦愁直到白昼,雕着兽形
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烧完了。美好的重阳节又到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 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来了,洁白的瓷枕和轻纱笼 罩的床厨,才刚刚被凉气浸 透。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
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
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
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
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 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3.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 的不宁, 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典题展示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之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课件

例题讲析 习题50
浣溪沙① 苏轼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② 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诗歌鉴赏
诗歌表达方式: 习题50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诗歌的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表达方式
概念
作用
举例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 条理清楚,脉络分 船夜雪瓜洲渡, 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明,内容完整,事 铁马秋风大散关。
情清晰
描写 抒情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 物、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 和刻画。
三个角度
四个结合 五种技法
写景的一般手法与技巧
观察角度:远近、高低、俯仰 感知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描绘角度:绘声、绘色、绘形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白描、渲染、对比、衬托、烘托
正面描写
白描: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 与渲染烘托。(注意与“工笔”的区别)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其一)① 苏轼 黄昏犹作雨纤纤, 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稠如泼水, 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 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②, 未随埋没有双尖。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③苏 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 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 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 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 待听催檐泻竹声。
1.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 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 为艳科”的藩篱。 B. 《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 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 和谐,一片喜庆。 C. 《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 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 熟,满是关切。 D. 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 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 的欣悦和同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抒情方式

3
下面将间接抒情的常见方式加以说明。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水乡魂牵梦绕般的深情。《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恋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这首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品格。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4)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生活在那个时期,心中积郁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练习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练习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时也称为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等方面。
(一)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象征等手法。
春晓曲温庭筠家临长信①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注】①长信:本指长信宫,汉长乐宫殿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庭筠诗词中有很多为闺中女子代言的作品,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女子的生活。
B.诗中用“油壁车”“金犊”“流苏帐”等词,正面描写诗中人的生活豪奢。
C.“暖犹睡”“闲不扫”写出春困的慵懒,“衰桃一树”表现出来的是容颜憔悴。
D.诗中并没有出现人物,但在密集的意象中,女子的形象鲜明,语言秾丽绮艳。
15.这首闺怨诗是如何表现女子的春愁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金]元好问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②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①诗写于1247年。
1243年元好问应元邀请,出使燕京,与张纬文相聚,是冬,离京回忻州。
元好问,金末至元朝时期诗人,金亡后不仕。
张纬,字纬文,号愚斋,诗人好友。
②燕市,燕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直抒胸臆,既表达出收到老友书信后暂且可以缓解愁怀的且惊且喜心态,又感慨自己华年已逝,深沉而抑郁地倾诉作者满怀的离情别思。
B.颔联写昔日与好友在燕京的短暂欢聚,如今在梅花绽放的人日里诗人独自吟诵杜甫的诗篇,通过今昔的对比,具体地写出了二人之间山川难隔的高情厚谊。
C.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世态流变,青年男女穿红戴绿一片欢乐景象。
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更是诗人自宽自慰豁达洒脱心静的流露。
D.全诗虚实结合以诗人主观视角的转换来描述和抒怀,首联起笔扣题写对友人的怀思,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尾联抒写发自肺腑的真情。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3-抒情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3-抒情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典例引领】(2022·浙江台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①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②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②杜二甫:即诗人杜甫。
③徂徕:山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B.甲诗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诗颔联中,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D.乙诗尾联以“且尽手中杯”结束全诗,干脆有力。
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2.两首诗同是表达送别的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比较其不同之处。
【答案】1.B2.①甲诗“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不写自己对故乡的依恋,反而从对面落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送我远行),生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②乙诗颈联“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前一句近景,写出眼前泗水秋波摇荡,后一句远景,“明”,“照亮”的意思,赋予静态的山水动态感,显得富有生机,作者借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的豁达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错误,应该是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感受和体验。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例析(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抒情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艺术手法第一课时抒情手法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抒情手法2、学会分析古代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3、规范答题步骤重点难点:学会分析古代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此类题常见出题模式:这首诗是如何抒情的?这首诗抒发情感用了哪些手法?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②托物言志、借物抒怀、③用典抒情④即事感怀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如: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王硅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3分)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
二、间接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悲秋南宋·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晓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睛山鸟乐。
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答案: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 交融。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 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 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 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 外的心情。(两者关系1分,景色2分, 情感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托物言志
借助具体外物来表 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李忱《瀑布联句》 “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 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 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 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3、咏史抒怀
借写历史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
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 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5、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托物言志
6、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照。 寓情于景
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
7、满从地今芦别花却和江我南老路,,旧化家作燕啼子鹃傍带谁血飞归?。用典抒情
8、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托物言志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凌烟阁:在长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 示表彰。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抒 情 手 法 间接抒情
情与物 托物言志
情与事
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一、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 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 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 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 心。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 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 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 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 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事例:
1. 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2. 作者通过写满眼的山林,夕阳残 照,和归家的乌鸦这一组意象,渲 染了一种悲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 自己思归之情。
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直接抒情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
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触景生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借事抒情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二、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 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 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 彼,叙事则借事抒情,写景则借景 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 史抒怀。
1、叙事抒情: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 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 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1)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四句诗一句一景,通过写城下的茂盛的野 草,随意流淌的泉水,无人欣赏落花和鸟鸣, 营造出寂静、空旷、荒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 感伤之情。
(3)本诗句句是景,但句句含情,具有良好的 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些作品,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 魏初
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哀景哀情
3.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 灯下 白头人。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哀景乐情
4.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乐景哀情
——许 浑《谢亭送别》
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 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 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 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 武陵微醉。
问:简要回答末句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由此可知 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 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 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 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 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 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 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 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 的思想感情。
4、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 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 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 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 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 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 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 涵的情思。
3.其中,归巢的乌鸦与自己的不能 归家形成强烈的对比。
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 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_见__贤__思__齐__焉__,见__不__贤__而__内_自__省__也___。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
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
_择__其__善__者__而_从__之____,其__不__善__者__而_改__之______。 6.《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
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___士__不__可_以__不__弘__毅__,_任__重__而_道__远____。 7.《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
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岁__寒_,_然_后__知__松_柏__之_后__凋_也_。
诗缘情而绮靡
情与景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北陂杏花》
9、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乐景哀情
10、宣可室怜求夜贤半访虚逐前臣席,,贾不生问才苍调生更问无鬼伦神。。借史抒情
1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叙事抒情
【设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 手法,或手法)。 3、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 “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4、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 何效果?
答:(1)“人在武陵微醉”是用典抒情。 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 词抒写的是桃花。
《春江晚景 》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 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 寓情于景:这种抒情方式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 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 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型主 要 类
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
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 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乐景乐情
2.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
第一步 指出所用手法【点】 第二步 结合诗句分析【析】 第三步 简析表达效果【评】
(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 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 隐居绵山被烧死。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抒情手法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学__而__不_思__则__罔__,_思__而_不__学__则__殆___。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 子是:_三_人__行__,__必_有__我__师__焉___。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 懂的句子是:_知_之__为__知__之__,_不_知__为__不__知___
答案示例:
《马诗》借物抒情,写出一匹骏马渴望驰骋 疆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远大 抱负和不得重用的感慨,显得婉曲而耐人 寻味。
《南园》直抒胸臆,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 自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痛快淋漓。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