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导论读后感.doc
解蔽晦暗光亮人性——旅游美学

解蔽晦暗光亮人性——旅游美学摘要:在当今的人类世界,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社会组织的日夜精密,我们的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辉煌。
但同时个体,作为人类社会构成的单元人本身,却面临着在这巨大的精密的社会机器中作为一个标准化下的随时可以替代的零件而丧失其个性,人作为人的本性中个性的一面被过度压抑,以致人整个随时有可能掉进没有个性的、不能获得自我确证的深渊。
而旅游活动则以其跳脱日常的社会生活空间,以空间转移的方式,人成为了非功利的人,在审美中触及人的本质,回归完满人性,以旅游美学的方式为人展现了一个解蔽人性承诺个性生命价值之所。
关键词:旅游美学、解蔽、人性一、严苛晦暗的当今日常世界图景:人皆无往不在活动中存在,人的活动有多个向度,理想的状态是多向度的满足谐和。
在人的活动中“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它能思维”,正是这思维使人的一切活动具有了人性,人的活动因此特别地是人性的活动。
其不仅在于要满足功利向度的欲求,同时正如黑格尔所说还要致力于思维的本务即使思维获得自身的满足,认识思维的自在自为之本性。
从某种角度来讲即是人要之所以为人即是要寻求人的本质的自觉,自觉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此方为人之最高旨趣所在。
但在人类历时性上时常会因种种原因导致谐和被打破,甚至造成某些向度的极端突出,以致于以其极端茂盛遮蔽了人性其他向度的光明。
而人虽有多向度但其实整体的人,虽一个向度突出,但其他向度招致遮蔽却会导致作为整体的人世界的晦暗,导致人类本性的遮蔽,以致人存在因缺失本性遭受无法忍受的伤痛,此时唯有去改变人所在的时代场景,以使人无论从生存还是存在上都得到快乐幸福的满足,使的人之尊严得到允诺。
现代社会在全球化的资本市场经济环境下,本来只是作为人生活的一部分的社会经济及其系统极端凸显,以致一切都为经济及其系统所占据、主导,而至人类整体和个体都在诸多领域,特别在精神领域被物质所强力侵占、摧毁,而造成人既有人之为人的精神诉求,却又不得不忍受为物质所集中的难以忍受的阵痛,使得个人、和其类都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感到在过渡充裕的物质世界,作为人更为根本的精神向度被物质过渡挤压,以致在生存之中疼痛难忍。
旅游与美学

旅游与美学作业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院别: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日期:_____旅游与美学有感------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而我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
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
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
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
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
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
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
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
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
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
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
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不是在叫喊旅游资源贫乏吗?其实,各地区都有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在资源,浙江镇海的经验,值得注意,他们耗资千万,已经开发和恢复了许多近代反侵略战争的海防遗迹,让历史告诉未来!不久将建成东南沿海颇有特色的新的旅游胜地。
旅游美育导论(doc11)-11页word资料

旅游美育导论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
美育之分支已有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文学美育、音乐美育、美术美育、体育美育等。
窃以为今日实有标举旅游美育之必要。
这是基于旅游在中国、在世界上日益重要的地位和广泛、深入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业在世界上勃兴。
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持续保持和现代科技的猛进,战后的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这种发展,使得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增长,国民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也因之增多;同时,由于现代化大生产及社会斗争、推进等原因,可供国民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加之交通条件现代化。
这三大基本原因,使得旅游业兴旺发达,成为朝阳产业。
发展至90年代,旅游已与石油、汽车业鼎足而立,成为世界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演进。
面对充裕的金钱、时间,文化素养高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民,乃以旅游为仅次于生存需求的人生第二需求。
旅游业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70年代末才进入正轨;但因改革开放之势,短短十年来,它得以飞速发展,如今已成我国三大创汇途径之一,成为第三产业中之重点产业。
仅1992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便达3800万人次,其中外国人为400余万,旅游外汇收入达39.5亿美元。
1993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达4152万人次,其中外国人约450万,旅游创汇达46.83亿美元,占全国非贸易外汇收入的30.63%。
1992年国内旅游人次达3.3亿,回笼货币250亿元。
1993年国内旅游人次达4.1亿人次;1994年可达4.5亿人次。
不久前,国务院下文要求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故国内旅游业将再上一个台阶。
旅游的地位、作用、影响既如此,对今日中国来说,旅游美育之标举、研究、力行,实为要务。
何谓旅游美育?旅游美育即通过旅游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也就是在旅游进程中产生、完成的美感教育。
旅游美育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旅游美育,其目的、任务是培养、提高旅游主体——旅游者对现实世界(自然的;社会的)和艺术世界的美的感知、鉴赏、创造,陶冶人格修养,丰富生活趣味,促进身心健康,升华道德情操。
(旅游学概论)读后感_读后感.doc

(旅游学概论)读后感_读后感《旅游学概论》读后感其实对于“旅游管理”这个专业,说起来大概新生都不能确定地理解它概念,只是泛泛地把自己对旅游出游理解加诸其身。
而《旅游学概论》则系统地为我们阐述了“旅游”概念(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旅行到其惯常环境之外地方并在那里停留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活动)和其多学科体系特点,让我们知道,旅游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以旅游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为核心、多学科共同研究为支撑旅游活动整体知识体系,能在各级公司旅游相关部门、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中高级专门人才,了解旅游业需求,从而使我们可以更加明确自己未来发展方向。
全书分为旅游本体论(概念体系)和旅游发展部门(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对旅游学科、旅游活动、访客与旅游者、旅游需求、旅游产品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而简洁阐述,为读者介绍旅游学基本理论体系;第二部分则详细介绍旅游管理各领域宏观结构,涉及吸引物与目地、节事与会展、移动性与旅游交通、旅游中介服务、旅游接待服务、旅游支持行业、旅游公共管理等主要部门。
本书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它每一章结束后,都会给我们一些阅读材料,使我们扩大了关于旅游领域知识面,加深对旅游学理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如第一章,旅游学科案例从各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学教材发展、国际旅游研究组织、国际旅游研究期刊视觉去给我们引发思考。
我们知道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其旅游教育起步都是早于中国,尤其是中国与美国起步距离更是相差56年。
西方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旅游性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关于旅游学科严肃话题,特别是从旅游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角度理解,进行了认真思考,这与目前我国旅游学科主要建立在工商管理学科基础之上现状明显不同。
(读后感)而东西方旅游教材不断发展,各国际旅游研究组织与国际旅游研究期刊陆续出现,这说明各国对旅游学都给予了足够重视。
而读者则可以从这些案例中更加充分去了解本章知识应用,从而对旅游学科不断有更深层次了解。
一部赏心悦目的教科书——读《旅游审美概论》有感

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9月下半月刊一本优秀的教科书它首先必须具备科学性、规范性与严谨性,同时还应具备艺术性。
因为教科书既是引教一门学科的书籍和引导学生学习这门科学的范本,同时也是教书育人的工具。
近些年我国学者继往开来,已出版了不少优秀的教科书,如绿树鲜花铺就了教育的春天。
诚然,大多教科书都融汇了科学性、规范性与严谨性,这本是教科书必具的,但要体现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这四性齐备却有难度。
因为艺术性往往为编著者忽略,同时一般出版社也并不推崇,其原因往往认为艺术性与教科书的严肃性相悖。
故往往导致“一件好工具难以使用”、“一盘佳肴不好下口”,即便是知识的渴求者也只能“十年寒窗苦读书”,硬着头皮啃这盘苦果了。
如果是一盘色、香、味、形俱全的佳肴,自是看之悦目、食之爽口,回之有味。
随着时代的进步,读者也希望有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这四性并具的“色香味形”俱全的现代版教科书,以达到看之悦目、读之朗口、思之有景,捧起书本便会爱不释手。
这段文字是笔者读了南开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专家讲课”系列教材、由曹诗图教授编著的《旅游审美概论》一书的第一感受。
《旅游审美概论》是一部赏心悦目的教科书。
开卷之前,先从教材封面说起,南开大学出版社编辑别具匠心的封面设计便先引人入胜:“飞马踏燕”眺望“学海之舟”的上部构图,告诉你这是一本关于旅游的教科书;“大树”立于“文海”(由文字组成的涟漪)之上的右部构图寓意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只有基于文化的旅游之树方可枝繁叶茂,生命长青;“专家讲课”的朱红印章颇具中国传统文化风韵;封面题记“旅游是审美的散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可谓点睛之笔,使你感受到“诗情画意”的内容扑面而来!阅读了曹诗图教授《旅游审美概论》之后,感受颇深,获益良多,不敢妄作评论,唯怕挂一漏万,有失偏颇。
故用读书心得的方式将该书特点概括之。
一、教材编写方式的先进性以往的教科书多在科学性、规范性与严谨性上下功夫,故严肃有余、几无活泼已成教科书的通病。
旅游美学读书笔记

旅游美学读书笔记求旅游文化学的读书笔记~~~~题材不限~~~旅游学:一门跨学科。
旅游研究的核心领域:旅游体验研究(谢彦君)体验的需求:体验欲望、体验心理、体验意识、体验行为、体验关系、体验效应相关学科: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美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体验的供给:体验场、体验情境、体验氛围、体验设施、体验设备、体验流程相关学科: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营销、饭店管理、导游、旅游经济学、服务管理旅游是个人前往异地,以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在旅游这个时空转换过程中,旅游者希望获得的是某种快感,寻求的是精神和肉体的满足。
旅游活动根本上就是旅游体验(T ourist Experience),或者说旅游体验构成了旅游的内核(谢彦君,1999,2004,2005)。
唯美主义、神秘主义、野生的和异域的自然、社会化、好客和丰盛、冒险、旷野、真实的异国情调。
Prentice和Witt综合多家观点归纳出了旅游体验研究的五种模式:(1)体验的等级模式.将体验分为享受自然,摆脱紧张,学习,价值共享和创造;(2)体验的标准模式—\"畅爽\"(flow).它是由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1975)提出的最佳体验标准,这种状态\"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3)有目的地的行为模式.即从行为理念,标准化理念和控制理念中预测目标导向的行为;(4)多类型模式.基于旅游者有多种类型,他们所寻求的旅游体验也因此不同,为此他们也提到了Cohen对体验模式的划分;(5)局内人和局外人模式.该模式认为,在早期目的地居民是局内人,而旅游者作为局外人是无法理解或意识到代表当地文化的象征符号的;后来随着社会关系的淡化,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距离缩短,旅游者可以事先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和其他信息。
我的旅游文化心得体会—读章海荣之《旅游文化学》有感旅游文化是一门很精深的文化。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1)学科的名称诗人说,我们往往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其中蕴含着一条朴素的真理:行走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而出发;在思考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而思考。
而当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又面临着另一个问题:这个“什么”(给出的答案)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当到达目的地时,我们会反思出发的目的,我们往往发现我们抵达的目的地与我们原先期望的目的地不同。
但我们不会觉得遗憾,反而会感到惊喜——我们发现我们到达的这个目的地比原先所设想的更远。
我们为思考的对象限制一个范围,而随着思考的进行,我们之所思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进入更深更广的领域。
一个去北方寻找石材的人发现东北方有金子,他会毫不犹豫地改变出发的目的。
最初我们问他,你为什么而出发。
他说,为了石材。
事实上,他为了财富,石材这一目的只是更深层的一个目的(财富)的手段。
财富也许又是幸福的一个手段。
这样,我们原先设定的一个目的就没有意义了。
学问上常常是殊途同归,其原因大概在此,好比寻找石材、矿物、财富的人最终都去了幸福那里。
既然我们出发之前所预设的目的没有多大意义,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一个目的呢?显然不是,否则我们要么不会出发,要么乱走一气。
当我们谈论美学时,我们的目的是弄清这门学问。
可是美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的定义已然是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但是,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思考的大致方向——哪怕这个方向不正。
在思考之前我们所设定的这个方向无非一个目的:开始出发。
但是这同时伴随着一个很大的麻烦,对于方向的限制便限制了双脚所能踏过的领域。
因而对于美学的定义在保证我们出发的前提下(如果把美学定义为一门学问,显然,我们不知道往哪里走),尽量避免狭隘。
若将其定义为美术,则忽视了诗歌文学,这显然不行;用西文“伊斯特惕客”(美学)来定义美学也不行,它仅强调从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感情(愉快、赞叹、哀怜等)去看待艺术;“卡力斯惕克”所指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特指艺术的美,故又不符合黑格尔的要求。
旅游美学讲座心得体会

在这次旅游美学讲座中,我收获颇丰,不仅对旅游有了全新的认识,还对美学在旅游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明白了旅游不仅仅是简单的出行和游玩,它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和审美的追求。
在旅游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观赏风景,更要用心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讲座中,主讲人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旅游美学的魅力。
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从建筑艺术到民俗风情,无不体现着旅游美学的内涵。
例如,主讲人提到的黄山,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四绝”,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而黄山的美,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壮观,更是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其次,讲座强调了旅游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旅游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并将美融入到自己的生活。
主讲人指出,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增强审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注美的事物,学会欣赏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
2. 提高审美能力:通过阅读、旅游、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审美情感:在欣赏美的事物时,要用心去感受,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产生共鸣。
4.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旅游过程中,要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次,讲座让我认识到旅游与环保的关系。
在追求旅游美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做到绿色旅游。
主讲人指出,旅游美学并非只关注美景,更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最后,讲座让我对旅游规划有了新的认识。
在旅游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旅游计划,使旅游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
总之,这次旅游美学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旅游生活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旅游美学素养,让旅游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同时,我也会在旅游过程中,关注环保,尊重自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让旅游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美学导论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
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
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
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
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
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
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
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
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
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
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对于各地的旅游饭店建筑来说,要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和风景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饭店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要以人(旅游宾客)为中心,协调自然——人——建筑三者关系,要从旅游者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艺术构思。
这里仍然要强调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
真,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实用性,功利性,引申为经济效益。
在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争取将旅游饭店建造得优美舒适,千姿百态,充满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宾客,远悦近来,宾至如归。
当然,从建筑造型、庭园绿化到室内设计,均需精心设计。
既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时代精神。
饭店建筑和美学问题,也是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
知识改变命运
1 / 1。